首頁> 歷史軍事> 地窖里的朱元璋> 第112章 大哥,AK47

第112章 大哥,AK47

2024-12-12 21:20:27 作者: 玩蛇怪
  第112章 大哥,AK47

  洪武十三年的金秋九月末,對於大明的百姓來說,充滿了豐收的喜悅。

  此刻杭州府,昌化縣,縣衙當中。

  伍縣令坐在縣衙中庭的大廳里,他抬起頭看了眼破敗的縣衙府邸,搖搖頭,手中毛筆不斷譽寫。

  最近一段時間,全國各地的官員俸祿漲了不少,這是件好事,讓伍縣令終於有了點余錢,可以請一個代筆師爺幫忙譽寫朝廷發下來的公文。

  但也就是這段時間開始,太子監國,要求各地官員不僅要給百姓發送大量通知,必須通知到家,而且還要州府計數考核。

  通知也沒什麼。

  然而內容卻是要求全縣百姓更換稻種,用於明年春耕,下個月就會把稻種送到縣衙,讓百姓來縣衙領取。

  這不是胡鬧嗎?

  「我雖聽說那新稻種能季產八九石,一年下來,一畝地能產十餘石糧,但我們昌化縣....

  喉。」

  伍縣令聲嘆氣道:「窮鄉僻壤,全靠那幾畝地撐著。他們常州、湖州何其富庶,縱使沒種出糧來,也不會餓死人,我們這兒出點差錯,是真的要死人的。」

  一側同樣在譽寫公文的師爺笑道:「東家會不會杞人憂天了,既然是朝廷的旨意,就說明並非無的放矢。許是經過驗證,何況太子穩重,應當不會輕易做此舉禍國殃民之事。」

  『我家世代種地為生,只聽說過有良田能偶爾一季產五六石,可從未聽說過有良種能一季產八九石,這著實令人匪夷所思了些。」

  伍縣令不知道自己犯了經驗主義,說道:「我也是怕太子被人矇騙了,若是假的,恐怕.....

  明初識字率低。

  整個縣衙里就只有縣丞、主簿以及老書吏識字。

  也是昌化縣窮,縣衙破破爛爛也沒錢修理,雇不起人,縱使縣令自己也兩袖清風,漲了薪水才能雇個師爺。

  因此在今天剛好縣丞去府衙送公文,主簿下鄉處理治安問題的時候,伍縣令也只能帶著師爺和書吏抄寫通知一一這些通知要下放到每一個村,得抄不少。

  旁邊還有兩個吏員,三人每抄完一份,他們就把一張還未書寫,但上面卻蓋了官印的紙張遞過去。

  「應當不是假的吧。」

  老書吏咧嘴一笑,露出缺了一角的門牙,說道:「聽說太子在皇莊種了五千畝,請了湖州、常州許多甲保里正過去,那些人確認過了,這才開始在兩州各縣推廣種植。」

  「是啊縣尊,況且典農衛也已經入駐,正在到處收集各腐葉、骨粉、糞便。」

  師爺也勸道:「別的東西咱們沒有,這腐葉和骨粉多的是,讓獵戶們打了獵,剩下的骨頭送到縣衙就行,東家安心就是了。」

  「唉,確實有些患得患失,畢竟咱們昌化可賭不起。」

  伍縣令苦笑著搖搖頭。

  昌化縣可以說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典型代表,全縣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土地都是山林。

  唯一的農田就是沿紫溪兩岸的極少部分農田,就這點田得養活全縣百姓已經非常艱難,很多百姓到了冬天沒有餘糧,還得上山打獵、挖野菜過日子。


  所以對於新農作物的出現,他非常謹慎。

  畢竟昌化縣維持現狀都已經十分艱難,偶爾遇到點小災荒年月都要餓死不少百姓。

  一旦遇到大災荒時期,大半個縣的人都可能妻離子散家破人亡,

  哪怕這新稻種確實很厲害,可以達到畝產很高的地步,但水土不服這個東西是誰都知道的事情。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積。

  萬一那新稻種在別的地方確實產量高,可到了他們這裡就長不出水稻了怎麼辦?

  如果真是如此,縣裡的百姓都會沒有活路。

  「希望那新稻種確實有用,若是種在湖州常州的稻種都有如此產量,應該就無礙了吧。『

  伍縣令心裡想著。

  湖常二州加起來種了一百多萬畝。

  那麼大基數就應該能證明這些新稻種跟以前的稻種一樣,哪裡都能適應。

  如此他也好給百姓一個交代。

  「縣尊。」

  就在這個時候,外面快步走進來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他穿著綠袍,屬於八品小官。

  昌化縣只是個下縣,知縣也就從七品,來人自然是正八品的縣丞。

  見到他回來,伍縣令忙問道:「明誠,此去州府,有沒有探聽到什麼消息?上面什麼時候分發稻種,湖州和常州那邊新稻是否順利產出?」

  字明誠的縣丞卻不慌不忙,走到桌案邊倒了杯茶,不急不緩地飲了兩口,笑眯眯地看著臉上急得像熱鍋螞蟻的縣令。

  「哎呀,明誠,你倒是說話啊。」

  伍縣令急道。

  見他如此著急,縣丞放下茶杯,笑道:「回稟縣尊,消息傳回來了,湖常二州種下的一百餘萬畝,畝產多則九石,少則七石,均在八石之間。「

  「八石?」

  師爺臉上露出愣然的表情,嘆道:「我這一輩子都未見過有田畝能產八石,以前也只聽說皇莊能產那麼多,現在也算是真正見識到了。「

  老書吏笑道:「太子深謀遠慮,不會無的放矢。這次常湖二州的試種大獲成功,或許早就在太子的意料之中,因而這才讓我們這些日子先譽寫公告,以便於百姓換種。」

  「好好好。」

  伍縣令大喜過望,連連點頭,隨後又想了一會兒,一邊指著外面,一邊回頭走向書桌道:「快,把公告重新換一次,把消息也加上去。」

  「是。」

  眾人喜笑顏開。

  雖說換公告肯定會麻煩點,但再麻煩又怎麼比得上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全縣百姓呢?

  九月末,是第二季水稻成熟的日子。

  湖州長興縣,晚秋時節,江浙地區依舊艷陽高照,溫度適宜,令人舒暢。

  在長興縣靠近太湖一側,一眼看過去,金黃的稻子隨風輕搖。

  由於稻少田多,朝廷在太湖沿岸選了十多個縣,每個縣分數萬畝稻種,使用化肥摻雜農家肥,

  由典農衛進行集中耕作。

  這些典農衛除了少部分士兵以外,其餘全是朱標當初在皇莊徵召的農戶,由他們對其餘農戶進行指導種植。


  此刻在長興縣東面,太湖沿岸的田野當中,不知道多少百姓聚集在他們的田野附近。

  長興縣令派人敲鑼打鼓,喊附近鄉鄰過來圍觀。

  今日是收稻的日子。

  「前幾日已經看過一次,但今天看,還是讓我覺得有些像是在做夢一樣。」

  「是啊,這輩子都沒見過如此碩大飽滿的稻子。」

  「你們看那邊,那是隔壁王莊的田,那稻子多小,現在王莊的人怕是已經悔死了吧。「」

  「之前縣府本來是選的他們那邊的地來耕作,但他們村里人怕毀了今年秋耕,結果這好事落到了李家村頭上。」

  遠處田埂邊人山人海。

  長興縣這次有四萬多畝的指標,原本縣裡是打算全放在太湖邊上的好田。

  但有些村卻不願意,反對聲音很大,因此縣裡就只好東一塊西一塊安排,其中多數都放在了縣西北方向的顧渚山腳。

  其餘的則分散在縣東太湖周邊,

  此刻李家村的田地里的稻子都長得到人腰高,飽滿的稻穗垂下來,每一株都至少有拳頭大小。

  長興縣令站在田埂邊,喜氣洋洋地說道:「承陛下洪福,仰賴太子殿下庇佑,今年新稻豐收,

  畝產均八石,這是可喜可賀的事情,我宣布,收稻!」

  一聲令下,站在田邊的諸多提著鐮刀的百姓紛紛興奮地沖向了田裡,揮舞著鐮刀,手腳麻利地把稻子割下來,放入積禾車中。

  岸上百姓有的激動,有的艷羨,還有的雙手背負在身後,心事重重地往家的方向而去。

  今年在太湖周邊,很多縣甚至舉起了盛大的慶典來歡慶大豐收,

  畢竟在古代社會,人們並不關注工業、金融、上班、讀書、考試、996。對於絕大多數百姓來說,他們只在意一件事一一今年的莊稼能不能順利長好。

  所以種地向來都是封建社會的頭等大事,哪怕是在五胡亂華,五代十國這樣的混亂年代,漢人百姓依舊要耕種自己的土地,養活著自己一家。

  數日後,大片農田收割,今年一百多萬畝,收割了八九百萬石,也就是16億現代斤,相當於大明所有農田總產量的九十五分之一了。

  這意味著如果新稻種推廣到一億畝,就能達到原來大明七八億畝田的產量,這產量何止翻了一倍?簡直是翻了七八倍。

  不過對於朱雲峰他們來說,其實他們也知道這只是短時間內的現象。

  一來朱雲峰搞了大量化肥,混合農家肥,加上稀釋後的農藥以及耕種技術才勉強讓這一百多萬畝土地達到畝產八石的水平。

  二來稻種現在才算是第二代,還沒有退化。等到第五代至第六七代的時候,出現退化問題是遲早的事情。

  三來古代農田還沒有經歷過化肥透支地力的情況,產量在短時間內大幅度提高也很正常。

  而推廣到全國,化肥跟不上,只靠農家肥的話,產量會減少很多。

  另外就是耕作技術也難以迅速推廣到全國,即便推廣到太湖周邊地區都是在以國家級別的力量完成,推廣到全國需要的時間非常多。

  因此綜合種種,這一次產量大爆發之後,搞到全國範圍內,產量必然沒有眼下這樣的爆炸性情況。


  或許明年大明全國的糧食也就畝產六石左右。

  但即便如此,相比於以前畝產二至三石,這已經是一個巨大的提升,只要明年順利的話,那大明社會上的糧食將會呈現誇張的產量。

  十月初,太湖地區的消息傳到了乾清宮,太子朱標看著手中的公文,急急忙忙向皇莊的方向而去。

  前段時間由於成功地把發電設備、機械製造設備運到大明來,三小隻累得夠嗆,便想休息休息幾天。

  季赫於是提議去長沙洗腳。

  這個建議得到了朱雲峰和朱棣的贊同。

  朱標也想去.

  .

  但他去不了,所以只能眼巴巴地在處理了國事之後,跑到尚峰山朱家坪的朱雲峰家裡,通過視頻看看朱雲峰他們在長沙怎麼個浪法。

  玩了十多天後,該玩的也差不多玩完了,反正朱棣已經覺得沒什麼意思了,三個人便又從長沙回來。

  從前幾天開始,朱棣就去了工匠作坊,鼓搗起了他的AK計劃。

  這幾天由於一直處理國事,朱標都沒過來看看進度,今天恰好收到了新公文,就趕緊來看看情況。

  當朱標騎著馬匹,在數十名衛士的跟隨下,一路來到皇莊,進入作坊車間的時候,朱雲峰跟季赫正在車床邊圍觀。

  就看到朱棣手中拿著一柄充滿金屬質感的黑色長槍,手裡的錘子放下後,愛不釋手地摸索著。

  做這把AK可不容易,因為很多製作槍枝的衝壓件在我們國家是買不到的。

  所以得先通過其它機械加工出衝壓件才行。

  為此朱棣聽著奧德彪小曲和AI解說,看了幾天的巴基斯坦白沙瓦槍械作坊視頻,才做出了一些槍枝衝壓小件。

  但光有小件還不行,還得有具體構造圖。

  雖然小劉之前畫了AK的設計圖過來,但朱棣又沒有理工科知識,純看圖難度還是有點大。

  為此不得已。

  他之後又在B站上看了半天AK構造圖,AK扳機組原理等等,加上小劉之前畫的設計圖,基本上算是搞清楚了AK的內部構造和射擊原理。

  接著經歷了切割、打磨、拋光、擠壓、沖切、鑽孔、組裝......等等打造流程,這才把這玩意兒搞出來。

  也就是彈簧、鋼索現代就能買到,其餘鋼管、鋼板、木板等等原材料也不缺。

  現在朱雲峰的倉庫里還有一大堆。

  不然的話即便是有那麼多機械工具,想完成也非常困難。

  「這是.....

  男朱標走進去,看到朱棣正在欣賞打量著自己手中的槍,一時間呆在那裡。

  朱棣見到朱標過來,高興地舉起手中的槍道:「大哥,AK47!」

  那閃爍著金屬光澤的槍械,正是後世大名鼎鼎的AK

  甚至連上面的木板槍托都一模一樣。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