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張顯懷和秦如召三人一路奔波後,踏入了一家有些陳舊的客棧。
店內瀰漫著食物的香氣和淡淡的酒香,嘈雜的人聲交織一片。
他們尋了角落的桌子坐下,隨意點了三道簡單小菜和一壺當地的烈酒。
李承乾剛一坐下,便深吸一口氣,極力克制內心的波瀾。
身為帝王,他這些年來已經修身養性了,時刻謹記喜怒不形於色,這是帝王的修養,更是維護皇家尊嚴與朝堂穩定的關鍵。
可剛剛一路走來目睹的種種情形,卻險些將他的冷靜理智衝垮,這無疑背離了他一直堅守的原則。
他的目光緩緩掃過張顯懷和秦如召,眼神中帶著幾分歉意,輕聲問道:「顯懷,如召,我知曉你們的孩子才出生不久,這原本是該守在妻兒身旁,盡享天倫之樂的時候。」
「我卻在此時將你們喚出,伴我遠行,你們心中可有絲毫委屈?」
張顯懷和秦如召聽後,先是微微一怔,似乎被觸及了心底的柔軟。
但很快,他們便眼神堅定地用力搖頭,齊聲說道:「老師,我們絕無委屈!能追隨老師左右,為老師排憂解難,是我們此生之幸,何來委屈一說?」
他們的聲音雖不大,卻充滿了真摯。
李承乾見狀,微微點頭,眼中閃過一絲欣慰。
有這樣兩位忠心耿耿的學生相伴,是難得的幸事。
「顯懷,你把今日我們一路上的見聞都詳盡記錄下來,至於這些記錄日後作何用途,且等我們回去後再從長計議。」
李承乾神色凝重地吩咐道。
「是,老師。」
張顯懷立刻回應,隨即從隨身的包袱中取出紙筆,擺放整齊,準備將這一路的點點滴滴如實記錄。
李承乾的思緒漸漸飄遠,回想起史書上記載大業六年那段看似輝煌卻暗藏危機的歲月。
那時楊廣在位,隋朝從表面上看,處處呈現出一派繁榮昌盛之象。
隋朝都城洛陽,作為國際貿易和交流的核心之地,每日都有各國的使者和商人穿梭往來,熱鬧非凡。
街道上車水馬龍,人來人往,不同膚色、服飾的人們匯聚於此,展現出一片繁華喧囂的景象。
可在這繁華的表象之下,卻隱藏著諸多致命的危機。
楊廣好大喜功,對奢華的追求近乎瘋狂。
大業六年,他竟下令用昂貴的錦綢將城中的樹木層層包裹起來。
其目的主要是為了在那些外國使者和商人面前炫耀隋朝的富足,妄圖以這種極度奢華的方式營造出一種國力強盛到極致的假象,讓四方來朝者都對隋朝產生敬畏之心,從而滿足他膨脹的虛榮心。
從洛陽城的大街小巷望去,確實能看到令人矚目的繁榮。
街道被精心修繕拓寬,地面鋪設著平整的石板,道路兩旁的建築宏偉壯觀,雕樑畫棟,美輪美奐。
而那錦綢裹樹的奇特景觀,更是為這繁華增添了一抹荒誕的色彩。
遠遠看去,整個洛陽城仿若夢幻中的人間天堂,紙醉金迷,令人目眩神迷。
可實際上,這般虛假的繁榮背後,卻是百姓們沉重的賦稅負擔和無休止的勞役之苦。
為了滿足宮廷的奢靡揮霍、龐大工程的建設需求以及戰爭的巨額開支,百姓們被無情地壓榨著每一分血汗。
無數的農民被迫離開自己的土地和家園,投身於繁重的勞役之中,致使大片的農田荒蕪,糧食產量銳減,百姓生活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而如今,眼前吳縣的景象,讓李承乾仿佛看到了當年隋朝的影子,這便是他為何如此憤怒的根源。
隋朝才滅亡沒多久啊!
那慘痛的歷史教訓還歷歷在目,百姓們剛剛從戰亂和困苦中掙扎出來,難道如今的大唐也要重新走上這條覆亡之路嗎?
這一趟江南之行,李承乾看到了許多令他痛心疾首的事情。
隨著工業的興起,不少人抓住機遇,靠著工業生產和貿易發了財。
然而,這些富起來的人卻並未按照他的期望,心懷天下蒼生,帶領貧困的百姓共同致富。
相反,他們自私自利,將貧苦百姓視作廉價的勞動力,肆意驅使、壓榨,完全不顧百姓的死活,只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想到此處,李承乾的心中越發感到無力和悲哀,仿佛有一座無形的大山壓在他的心頭,讓他有些喘不過氣來。
「如召,研墨,朕要題詩一首。」
李承乾打破了沉默。
秦如召聽到這話,立刻從包裹中小心翼翼地拿出紙筆,在一旁專注地研磨起來。
他的動作沉穩,不多時,墨便磨好了。
李承乾提起毛筆,筆尖懸於紙面之上,稍作停頓。
他的腦海中浮現出今日在吳縣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那些百姓們貧苦的生活畫面,那些官員們為了政績而做出的荒唐行為,一一在他眼前閃過。
隨後,他揮毫潑墨,筆走龍蛇,一行行詩句在紙上緩緩浮現。
他將自己對民生疾苦的深切關懷、對官場腐敗現象的痛心疾首以及對大唐未來的憂慮,皆融入了這詩句之中,筆下的每一個字都仿佛飽含著千鈞之力。
這一舉動自然吸引了客棧內不少人的目光,眾人紛紛圍攏過來,好奇地想要一探究竟。
江南之地向來文風昌盛,才子佳人輩出,人們對詩詞歌賦有著獨特的熱愛和鑑賞力。
然而,眼前的這種「風雅」,卻絕非是李承乾心中所嚮往和追求的真正的風雅。
在這看似繁華的吳縣背後,隱藏著的是如此多的不公與苦難,這是對「風雅」二字的褻瀆。
直至李承乾擱筆,一首《嘆吳縣》已然躍然紙上。
圍觀的人群中有人輕聲念出了詩句:「江南吳縣冬風好,紅棉裹木意何高?」
「官為虛榮飾耳目,民於寒苦縮蓬茅。」
「富奢皆向木中聚,貧餒偏朝屋內熬。」
「朱門酒肉應猶暖,瘦骨鶉衣嘆未消。」
「本末顛狂人作孽,瘡痍滿目待誰療?」
「願化春霖滌腐朽,還將暖煦照寒梢。」
當這些詩句傳入眾人耳中時,他們一個個都面露驚愕之色,眼中滿是難以置信的神情。
這樣直白地批判官場、揭露社會黑暗面的詩句,無疑是一種大逆不道的行為。
他們不明白眼前這人為何竟敢寫下如此大膽的詩句,這簡直是在太歲頭上動土,公然挑戰權威。
有人不由自主地想要開口稱讚這首詩,可話到嘴邊,卻又環顧四周,看到周圍人那緊張擔憂的神情,以及不遠處官府衙役的身影,便硬生生地將話咽了回去,不知該如何是好。
而恰好就在此時,一位吳縣縣尉路過此地。
他原本正悠閒地在客棧中巡視,聽到這首詩後,頓時怒不可遏。
他猛地一拍離自己最近的桌子,大聲呵斥道:「你們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書生,好大的膽子!難道不要腦袋了嗎?」
「竟敢寫這種反詩來詆毀我大唐的官員,詆毀當今陛下?」
說著,他還雙手抱拳,對著上空恭敬地拱了拱手,似乎是在向皇帝請罪,以顯示自己對陛下的忠誠。
那模樣顯得既滑稽又可悲。
可即便是這樣,百姓也無力反抗,但幸運的是。
他斥責的是大唐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