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猜測
的確有很多說不通的地方,但此時不是想這些的時候,陳銳招手讓老哈等人過來。
「將屍首全都掩埋———-埋深點。」
「將所有兵器都收攏,地上的血跡,用沙土蓋一蓋。」
「分出水手去那艘船,不能留在這兒。『
陳銳吩咐完轉頭看向這群少年郎,「我知道你們歸鄉心切,但此事不可輕忽,先隨我回舟山。」
頓了下,陳銳補充道:「就算要告知你們父母,也要稍遲。』
「就算告知家中,也不能露面。」朱臉色陰沉,「否則徐唯學舉兵,淮東、蘇松立時糜爛,且會連累家族。」
眾人都沉默不語,孫樓著一個才十三四歲的少年,臉上既有苦悶,也有恨意。
一個時辰後,大船航行在海上,陳銳與眾人站在甲板上,看著那艘艙底已經被鑿穿的船隻緩緩的被大海吞噬。
沈束側頭看向這群少年郎,幾乎每一個都是官宦世家出身,每一家都是郡中望族。
可以這麼說,這些少年郎幾乎可以編織出一張籠罩大半個浙江的大網,甚至姻親關係遠抵蘇松。
徐唯學是瘋了嗎?
眾人回到船艙坐定,松江是肯定去不了,大船正在回舟山的途中。
「應該不至於引徐唯學疑心。」徐渭開口道:「從舟山往海鹽,並不會經過灘滸島。」
陳銳點頭贊同,如果不是要去松江,自己也不會去灘滸島的。
「但還是說不通。」徐渭搖頭道:「其一,徐唯學助官軍破倭,必然是為了請朝中許通商事。
其二,陛下傳召,徐唯學連夜奔赴京中,得賜伯爵,授參將職。
其三,以時日推算,十三童子被擄之時,徐唯學應該在入京途中或者已經入京,怎麼會行此等事?」
「或許不是徐唯學。」沈束遲疑道:「可能是徐唯學下自作主張。」
「那這個鍋也得扔在徐唯學的頭上!」徐渭笑道:「更何況,今日被殺的那十幾人必然不會是幕後主使,總不會是毛海峰吧?」
「應該不是。」沈束對毛海峰印象很不錯。
陳銳心裡有了隱隱的猜測,眯著眼看著陶景同,「你說當日是受邀游虎跑寺了「是。」
「受何人所邀?」
「鍾家二郎鍾弘揚。」陶景同解釋道:「他就住在虎跑寺不遠處,最喜寺中素齋,所以邀了我與少欽同往。」
朱賡試探問道:「陳千戶覺得—此事與鍾二郎有關?」
「有可能,說不準。」陳銳不知道自己的猜測距離事實有多遠,「叫他來問問。」
陶景同了聲,「十三人被擄,唯有鍾二郎已然不幸。」
「死了的那個?」陳銳摸了摸下巴上的短須,「這麼巧——-此人性情如何?」
陶景同一頭霧水,聽了這話猶豫了會兒,一旁的朱沒好氣的說:「都這時候了,還有什麼好隱瞞的,再說了,也不是打聽不到的。」
朱對陳銳說:「鍾二郎是鍾家嫡子,其長兄是庶子,極為聰慧,五年前連過縣試、府試、院試,次年鄉試為五魁首之一。」
「所以鍾二郎性情有些———」陶景同咳嗽了聲,「曾有這麼一件事,隨其多年的書童沏茶用錯了水,鍾二郎用硯台將其打的頭破血流,後書童傷重而死。」
「性情如此暴虐?」陳銳隱隱覺得,自己的猜測可能接近事實。
歷史上的東南抗倭,陳銳記得的人並不多,明軍這邊的胡宗憲、俞大猷、戚繼光、盧鏜、湯克寬。
倭寇那邊只記得兩個頭目,一個是五峰船主汪直,另一個叫徐海,兩個人都是徽州人。
陳銳記得徐海年少時候在杭州一座寺廟出家,後其叔父引入海貿的,而徐唯學也是徽州人。
突然間,陳銳又想起昨日聽到的那則消息,【蔭徐唯學一子一侄為錦衣衛百戶】。
這個侄會是徐海嗎?
如果是的話,那就說得通了,徐唯學並不是幕後黑手,這位都孤身入京了,
不會幹這等事。
應該是徐海派人去杭州,目標很可能就是經常去虎跑寺的鐘弘揚-—--」-八成是以前有什麼仇怨。
只是不知道出了什麼差錯,一次性將十三個童生全都擄來了。
「嗯?」徐渭敏銳的察覺到陳銳有些走神。
陳銳搖搖頭,這種猜測沒辦法說出口都沒辦法解釋自己為什麼會這麼想甚至這種猜測距離真相多遠,陳銳都難以確定。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這件事一定與徐唯學這個海商集團有關,而且一定不能揭破·—.——至少現在不能。
「先回舟山吧。」陳銳嘆了口氣,「正如朱所言,即使告知家人,也不能露面。」
「不錯。」孫低聲說:「一旦徐唯學叛,東南沿海處處烽火,而且會禍延家族。」
看一旁的少年郎想反駁,孫拉著臉說:「池四郎,我記得池家與平湖陸家乃是姻親?」
「是。」池四郎點點頭,「我姑姑嫁入陸家。」
「若是我等歸家,以至於徐唯學淪為倭寇,他日攻破平湖,陸家身死十數人。」孫冷笑道:「你覺得陸家是怪責徐唯學,還是怪責我們?」
池四郎登時啞口無言,若真是這樣,陸家自然是恨倭寇的,但無能為力啊,
倒是間接引來倭寇的池家很可能成為怨恨、發泄怒氣的目標。
朱突然起身,拜倒在地,「我等不幸,卻幸得陳兄相救。」
「在下與文初更是兩度陷入死地,得陳兄援手。』
「願歸入舟山,請大哥收留。」
船艙內一片寂靜,陳銳很是意外的看著這一幕,沈束、陶大順頻頻點頭贊同而心理陰暗的徐渭目露嘲諷之色.·.-你陳銳這是要一網打盡啊。
片刻之後,孫第二個拜倒在地,「景熙兄、堂兄皆不顧尚在孝期,一力請入舟山,孫某不才,願盡綿薄之力。」
隨後是陶景同、吳大績·—
看著陳銳親自將十二人一個個扶起,徐渭側頭看向窗外,海水依舊蔚藍,心中在想,此十二人,雖然年幼,但均為浙江一省年輕一代翹楚人物。
讀書讀成書呆子的人,有,但並不多。
能在浙江科舉場殺到院試的,個個都稱得上一句資質不凡。
徐渭有些感慨,從正月至今,還沒有超過半年,舟山的根基以讓自己親眼目睹都難以相信的速度迅速堅固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