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6章 張良妙計定青南,蘇烈飛騎襲琅琊(上)
第2952章:張良妙計定青南,蘇烈飛騎襲琅琊(上)
「青南雖暫時歸於穩定,但平靜之下的隱患仍舊不少,大量暗探子在此潛伏。」
聽到張良此言,諸葛亮和蘇定方瞬間明了,都明白了對方主動降低守軍的原因。
若是守軍留多了的話,這些人就不敢冒頭了,唯有守軍少,給這些人看到成功的希望,他們才敢主動冒出來。
很顯然,張良是想引蛇出洞,從而被一網打盡,一勞永逸的解決青南的隱患,這樣秦軍的後方也會徹底歸於穩定。
「厲害呀。」
諸葛亮和蘇定方心中都忍不住讚嘆起來,畢竟此計雖然簡單,卻是赤裸裸的陽謀。
哪怕朱棣明知這可能是張良設下的陷阱,但青南之立下一萬守軍卻也是真的,所以他定不會放過這個攪亂秦軍後方的機會。
張良既有設局徹底清掃青南隱患之心,那諸葛亮和蘇定方自然沒有拒絕的理由。
三人敲定了下細節,以及出兵的分工後,就正式下達了了出兵的命令。
次日一早,諸葛亮和蘇定方就合兵一處,當眾發表了一下出兵宣言後,就一起率領二十一萬大軍南下,只給張良留下了一萬守軍鎮守青南三郡。
不出張良所料,諸葛亮和蘇定方前腳剛走,潛伏在青南的明軍探子就開始蠢蠢欲動起來,隨後青南更是爆發了大規模的流言。
流言的內容也很簡單,說張良只是青徐名義上的總督,且遭到諸葛亮和蘇定方的聯合孤立,根本沒有實權,所以才會只給他留下一萬守軍,青南也將因秦軍內鬥而再次陷入混亂。
隨著流言的不斷蔓延,張良也『不得不』站出進行解釋,雖安撫住了大多數人,但也讓一部分人認為他確實遭到了排擠,否則也不會這麼迫切的進行解釋,而這也讓一股更大的風暴在青南三郡開始醞釀。
————————————
徐州,下邳郡,下邳城。
作為明國的第二個都城,下邳的地理位置並不好。
準確的說,地處平原一馬平川的徐州,就沒有地理優渥的地方。
但也正是因為如此,朱棣能在曹操和趙匡胤的圍攻下,守住朱元璋留給他的這一畝三分地,甚至還進行發展的原來更強了,才顯得更為的難得可貴。
朱元璋時期的明國版圖,不但囊括了整個徐州,還占領了豫州的魯郡全境,沛郡大部,梁郡東部,以及兗州的泰山郡南部,僅差半步就能成為中原霸主。
若不是朱元璋貪圖太行的百萬之眾,從而兵行險著,親自上太行山對付嬴昊的話,他很可能掃滅中原所有諸侯,成為四州之主。
等到了朱棣時期,雖說三次中原大戰讓明國丟了徐州外的全部地盤,而且南大門廣陵郡也被趙宋奪走西部半郡之地,甚至東大門以及連前都城彭城郡郡被曹魏攻占。
表面上看朱棣好像非常的慘,隨時都有可能步入亡國的境地,但隨著朱天蓬率軍整個齊國歸附,明國的整體實力不降反升的,綜合國力依舊在魏宋兩國之上。
彭城失守之後,適合作為明國都城的城池其實也沒有幾個了,無非就是下邳、廣陵、開陽(琅琊郡治所)三個治所堅城,而這三座城池又代表了三種不同的發展方向。
若是遷都到廣陵,或開陽,這兩座一南一北城池的話,那就說明他朱棣被魏宋打怕了,沒有信心打敗曹操和趙匡胤,所以準備放棄中原之地,向南方的揚州,或是北方的青州發展了。
可若是遷都下邳的話,則表明了朱棣和魏宋死磕到底的決心,畢竟下邳和彭城一樣,依舊處於三國混戰的前線。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足可見朱棣死戰到底的決心和勇氣。
事實證明,朱棣遷都下邳的決定是無比正確的。
當時朱棣要是遷都廣陵的話,那朱天蓬就是再怎麼看好他,也不可能說服的了齊國一眾高層,歸順一個沒有抗爭勇氣,只知道偏安一隅的懦夫。
若是朱棣遷都開陽的話,哪怕朱天蓬不願意,也必須忍痛出兵將其消滅,因為改變發展方向的明國,註定會成為齊國的敵人。
但恰恰是朱棣遷都到了下邳,這一舉動不但對內穩定了動盪的人心,而且對外還表明他無意和齊國為敵,從而折服了以朱天蓬為首的齊國親明派。
在朱棣經歷的三次中原大戰中,第一次下邳攻防戰最為驚險,因為當時作為都城彭城才失守不久,明軍士氣衰弱到了極點,而徐世績和徐達又都被牽制住了,無法進行有效支援,所以下邳城只能靠朱棣自己來守。
一旦朱棣守不住下邳,都城第二次被攻破的話,那明軍就再無任何士氣可言,明國也就註定要滅亡了。
但朱棣偏偏就守住了,而且還等來了朱天蓬的援軍,從而逆轉了敵強我弱,且一直被動挨打的窘迫境地。
不得不說,朱棣能走到現在,每一步都極其不容易,創業難度其實還在曹操之上,但他卻做得比做得曹操更好,明國無論是經濟、軍事,亦或是百姓的擁護,都遠比曹魏要好很多。
由此也足可見朱棣的能力之強。
若是再給朱棣十幾年時間的話,他或許真能成長到媲美劉秀剛和李世民這兩個頂尖天賦選手,進而威脅到嬴昊的地步,但可惜他沒有那麼多時間了。
這次若是不能打退秦軍,朱棣的霸途也將就此終止,沒有任何其他的餘地可言。
從表面上來看,這次的秦軍只有二十一萬,數量比明軍還少十幾萬,其危險程度遠達不到中原大戰時,明國隨時都有可能亡國的地步,但事實真的如此嘛?
顯然不是。
青徐戰場這邊,秦軍雖比聯軍少,但這次中原大戰看的是整體,而非單個戰場單場戰役的勝負。
聯軍在兗州、青徐、汝南三大戰場只要有任何一處失敗,就都將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從而形成以點破面、一瀉千里的局勢。
也正是因為如此,朱棣此戰目的壓根就不是守住,而是打退乃至擊敗青徐秦軍,因為唯有如此才能餘力支援兗州的曹操,繼而維持住整個中原戰局的平衡。
可現實的發展卻遠遠超出了的預料。
面對諸葛亮、蘇定方、周瑜所率的三路三十三秦軍,朱棣哪怕手握五十萬聯軍都打不贏,甚至因水上力量不足,反而陷入了被壓制的困境。
好不容易重創了周瑜的水軍,但陸戰卻又在持續的消耗中落入下風,為將損失降到最低而不得不放棄青南,可士氣低落之下還是打不贏,而想要恢復士氣又需要時間,可秦軍偏偏又不給他時間。
所以,別看朱棣依舊手握幾十萬大軍,並且還背靠整個徐州,但實際上已陷入惡性循環,別說是擊敗青徐秦軍,然後支援兗州了,就是打退青徐秦軍都難。
原文在六#9@書/吧看!
所以,在收到青南暗探傳回來青南守軍少,張良可能遭受孤立的消息後,朱棣敏銳的意識到這可能是他唯一翻盤的機會,當即就召見范增、姚廣孝、先軫、李岩、敬翔、李振等謀士進行商議。
可在得知了這個消息後,眾謀士卻分為了兩派。
以先軫、敬翔、李振為首的齊系保守派,認為這是張良所設下的圈套,畢竟以張良的身份地位,以及為人處世,絕不至於跟諸葛亮蘇烈同時翻臉,他這麼做的目的就是引蛇出洞,從而一網打盡,所以絕對不能上當。
以范增、姚廣孝為首的明系激進派,卻認為就算是陷阱,但只要足夠小心,且謀劃得當的話,同樣可以反將張良一軍,況且以明軍現在情況,若是不把握住這次的話,就真的沒有其他機會了。
為何齊系謀士保守,而明系謀士激進呢?
原因很簡單,明軍在青南的暗子多是齊系的人,若是行動失敗的話這些人肯定是死定了,損失的也是齊系的力量,所以自然不願意他們白白送死。
但在明系看眼中風險和機遇是並存的呀。
把機遇又在哪裡?
青南或許是陷阱,但守軍確實只有一萬,而以朱棣撤退前所留下的後手,只要操作得當的話,並非沒有掀翻桌子的可能,只是看誰的手段更高明罷了。
況且就算失敗了也沒關係,正面戰場上不會受到影響,損失的也不過是些回不來的棄子罷了。
可一旦能成功了的話,那秦軍後方就會被攪亂,繼而影響到糧道乃至士氣,所造成的影響是無可估量的。
想到這時,朱棣不再有任何猶豫,當機立斷的給潛伏在青南的暗探們下令,不惜一切代價在青南製造混亂,奪取城池,以及刺殺張良。
對於朱棣來說,張良的威脅實在是太大了,他都沒有上戰場,僅僅是在青南任職,就造成大批的信徒倒戈,這要是來了徐州之後還得了?
所以,能除掉張良的話,還是要儘快除掉,實在解決不了,那就只能破釜沉舟了。
青南,某處酒館的地窖內,作為明軍留守最高長官的朱由校朱由檢兄弟,在看完朱棣的傳信後臉色頓時變得一片慘白。
「這是陷阱,是陷阱啊,主公怎會如此不智?」朱由校一臉難以置信的說道。
「呵呵。」
朱由檢苦笑一聲後,一臉慘然道:「主公不是不智,他只是無路可走之下想賭一把,而我們以及青南的兄弟們則都是棄子。」
按理來說,明軍撤離青南時,身為宗親的朱由校朱由檢兄弟,肯定也在撤退的行列當中的。
但朱棣為了防止留下的人寒心,特意把朱由校朱由檢給留下了,以此表明他並沒有放棄眾人,只是戰略撤退,早晚都會率軍打回來的。
朱由校朱由檢兄弟之前也是這麼想的,只是沒想到這麼就成為了棄子,哪怕明知前方有陷阱,也讓他們兄弟用命去試一試。
老實說,這一刻朱由校朱由檢兄弟都有些心寒,顯然沒想到朱棣狠下心來會這麼冷酷,畢竟他們跟朱棣可是堂兄弟啊,居然連他們兩個也說捨棄就捨棄了。
兩兄弟的臉色都極為難看,可當看完下一封信時,臉色這才好了一點,畢竟朱棣讓他們做的事雖危險,但卻給出了詳細且周密的布置,只要順利也不是沒有成功的可能性。
朱由校朱由檢兄弟本身就沒法違逆朱棣,現在朱棣都給出了周全的計劃,他們也只能老老實實的按朱棣說的去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