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國的投降,
其實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這麼多年以來,
乾國都只能在夾縫中求生。
而且由於地處四戰之地,周圍無險可守。
乾國根本沒能力守護自己的國土。
就這樣,
在一次又一次的割讓土地中,
乾國越來越弱。
至於去年,
加入六國聯軍,也是無奈之舉。
而這一次的加入,
更是耗光了乾國最後的底蘊。
如今面對楚國來勢洶洶,再加上蘇清淺的勸降信,保證了乾國皇室的待遇後,
經過和大臣們的商討,
最終,
乾國皇帝,無奈宣布投降。
其實這樣的商討,
也無非是想找個台階下罷了。
主要是,
這些大臣們,
一個個早就想投降了。
反正對他們來講,無非是換個皇帝而已,他們還是過自己的日子。
唯有皇帝,
是最不可能投降的。
奈何,
蘇清淺寫信,保證了他們在投降後,後世子孫依舊可以享受榮華富貴,
乾國自然而然也就投降了。
然而,
他們的投降,
影響的不單單是乾國。
也使得魏國的局面,更加惡劣起來。
本來魏國就在苦苦支持,希望晉軍方面能帶來轉機。
結果沒成想,
自己南邊的鄰國,
乾國先投降了。
如此一來,
進攻乾國的楚軍,就可以順勢北上,進逼魏國。
魏國一下子陷入腹背受敵的局面。
如今的楚國,
就像一個張開血盆大口的巨龍,面容猙獰,想要吞噬魏國。
而魏國目前所能控制的區域,
就只有核心腹地的這一小塊。
至於其他地方,
包括前兩年,
從齊國手中奪回來的土地,
如今都被楚軍占了去。
在這樣的局面下,
北境地區的清、遼、金三國,也想率兵南下支援。
奈何,
隨著趙國的覆滅,
燕雲十六州,已經徹底落入楚國的掌控。
使得韓子安的方向,又向北推進了數百里。
這讓清、遼、金想支援都做不到。
此時此刻,
這三個國家,就猶如熱鍋上的螞蟻,急得不行。
沒辦法,
眼睜睜的看著趙國和乾國相繼滅亡,
他們也知道,
距離自己也快了。
如果他們再不想辦法解決楚軍的問題的話,亡國的事情早晚也會臨到他們的頭上。
可問題是現在整個趙軍趙國北部的長城防線,已經全部落入楚國的手中,他們再加上去年的臨淄城一戰,他們損失慘重,國內的儲糧更是所剩無幾。
現在就算想要支援也只能幹瞪眼。
然而另一邊,
楚軍進攻的步伐,沒有絲毫減緩的跡象,尤其是對魏國最後的城池展開了猛攻。
最終在絕望之中,
當年11月,
隨著城門被楚軍攻破,
魏豹親眼看著魏國,覆滅在自己的手中。
最終魏國末代皇帝魏豹自縊身亡,陳留王魏協戰死沙場。
魏國滅亡。
......
【夏曆764年】漢國禪讓於魏,魏文帝定都大梁城城,國號:魏。
【夏曆1224年11月】楚滅魏。
前後國祚歷經460年。
作為乾國的鄰國,
其實,
魏國一直以來,
都面臨跟乾國一樣的問題。
那就是地處中原四戰之地,周圍無險可守。
不過相較於乾國,
魏國顯然擁有更輝煌的歷史。
四百多年前,
曾經盛極一時的漢國,隨著一場規模浩大的農民起義,使得整個國運都發生了震動。
後來,
各地諸侯紛紛割地自立,裂土封王。
當年的大漢征西將軍奉天子以討不臣,率軍南征北戰,試圖恢復大漢江山。
奈何,
最終功虧一簣。
在他死後,其子魏不一繼承了權利,並逼迫漢國皇帝禪讓,建立魏國,史稱魏文帝。
魏文帝即位後,便任用李里為相,開始變法圖強。
魏文帝在位的數十年中,
魏國的國力始終在穩步提升,
到他兒子即位後,魏國的國力達到巔峰,尤其是建立了魏武卒之後,
魏國憑藉強大的軍隊,不斷的南征北討,開疆拓土,更是一度打的晉國都抬不起頭,只能龜縮的山西之中不敢露頭。
向東,更是吞併中山,打的齊國割地求和。
然而......
魏國的強盛,
自然也引來了周邊國家的敵意。
尤其是,
魏國本身的地理位置,就處在四戰之地,無險可守。
在不斷開疆拓土的過程中,魏國同樣也樹敵無數,最終在周邊國家的連續襲擾後,隨著桂陵之戰、馬陵之戰的兩場大敗,魏國從此便一蹶不振。
中間,
雖然也出現過一些雄主,
試圖挽救國運,
奈何,
都礙於地理位置的原因,最終收效甚微。
哪怕是魏豹,也拼盡了全力,卻依舊無法挽救魏國的國運。
包括魏協,論軍事指揮能力,放眼天下也絕對是第一檔的存在,奈何偏偏遇上了克星。
就好像秦朝末年的章邯,
作為秦國最後的名將,
其實原本有機會挽救秦國的國祚。
一度更是打的六國抬不起頭。
但偏偏,
他就遇到了項羽和韓信。
作為當世軍事能力絕對能排進前三的人,就打不過前面兩個,然後被那兩人輪流暴揍,最終自殺身死。
當攻破了魏國最後的城池後,
韓子安也以帝王之禮,將魏豹厚葬。
同時,
隨著趙國、魏國、乾國的相繼滅亡,也意味著楚國的疆域,不但已經完全占據了中原地區,更是向北延伸到了燕雲十六州。
這天下,
毫不誇張的說,
楚國已經占據了三分之二。
不過,
在覆滅魏國後,
韓子安並沒有著急進攻。
畢竟經過了這一年多的戰爭,
將士們早已疲憊不堪。
哪怕有在豐厚的獎賞,也得考慮一下體力槽的問題。
而且打下這麼大的地方,
總得用時間去消化。
因此,
後面兩年,
韓子安都沒有在發動戰爭。
而是逐步推進變法的政策,將打下來的地方,進行語言、文字、度量衡的統一。
直到夏曆1227年,春。
經過一坤年的修整,
感覺時機成熟的韓子安,展開了對北境三國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