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門外錦旗招展,大過年的還要上班,要參加大朝儀。
有些激動、有些忐忑的馬尋忽然覺得這個世界就是巨大的草台班子。
第一次上朝本來還緊張,本來還擔心咳嗽、小聲說話被人彈劾。
現在再看看,想多了。
哪知現在一看,情形就跟大爺大媽去搶超市免費發放的雞蛋一般,亂鬨鬨的。
大家都是烏紗帽、團領衫,馬尋這樣身著朱紫的官袍,誰知道你是一品還是五品?穿著緋袍的,那是五品以下。
品階分不清,文武官員倒是分班,文官在左、武將在右。
不少官員也非常好奇、納悶,他們大約是凌晨三點就早早的到了午門外候著,現在忽然冒出來個瘦高個,哪家承襲父職的,來的這麼晚?
看腰間的束帶,居然還是玉帶?
不過也有人認識馬尋,開始小聲議論起來了。
就在馬尋還在找點熟人的時候,忽然聽到了鼓聲,然後就看到百官們猶如潮水般的湧向午門。
小太監連忙說道,「國舅爺,您得跟著了,從左右側門進,無需和四品以下官員走闕門。」
午門作為宮城正門,中門只走帝後鑾駕,左右側門也只有公、侯、駙馬、文官三品和武官四品以上的官員才准許出入,其他品級只能走兩闕門入,兩掖門出。
就這麼爭先恐後的擠進了午門,隊列早就亂了,一個個的文武官員匆匆走向金水橋。
「世叔!」馬尋眼前一亮,連忙打招呼,「你不用送我了,我會過去。」
小太監趕緊躲開,而馬尋一溜煙的小跑到劉伯溫跟前。
劉伯溫看到馬尋也有些意外,「還說這幾天沒見著你。」
「在宮裡呢。」馬尋就關心問道,「近來都好吧?」
劉伯溫笑著開口,「老朽很好,姝寧也很好。」
其他官員還在腳步匆匆的朝著金水橋趕,馬尋和劉伯溫腳下也不慢,一邊走一邊寒暄。
「劉兄。」一個留著山羊鬍的官員快步向前,「等等我啊。」
劉伯溫露出些許笑容,「楊兄。」
楊憲看了一眼馬尋,裝作不認識,「劉兄,這位是?」
劉伯溫只能介紹說道,「這位便是大都督府右都督、國舅。「
楊憲一副恍然大悟的樣子,說道,「見過國舅爺,下官中書參知政事楊憲。」
參知政事從二品,自稱下官沒問題。
「國舅爺。」一聲熱情洋溢的招呼讓不少人心驚,在忙著告老的李善長笑著走來,「國舅爺,過年好!」
不少人都看了過來,那個瘦高個就是國舅?
馬尋也笑著打招呼,「相國,近來可好?」
一個中年人立刻笑著上前,主動開口,「下官太常寺卿胡惟庸,見過國舅。」
李善長如今在告老,一心要將胡惟庸給提拔進中書省。而楊憲和李善長關係不好,甚至稱得上有仇。
馬尋還在思考著怎麼虛與委蛇的時候,常遇春迎面走來,「找你半天了,該不會是打瞌睡誤了時辰吧?」
馬尋立刻快步向前,「也沒人叫我,差點誤了大事。」
「你是武將,和文官在一起做什麼?」常遇春說完似乎意識到說錯話,「李相國,咱們不算啊,都是老熟人。」
李善長笑盈盈的說道,「鄂國公言重了,國舅爺可是領著國子學的差事。」
常遇春笑著回應,「那只是領著差事,國舅是大都督府的右都督,俺還是中書平章政事!」
中書省平章政事,現在是從一品,常遇春、廖永忠、胡美這三員大將也都掛著這個官職。
拍了拍馬尋的肩膀,常遇春笑著向前走,馬尋也趕緊跟上。
「那些人早就盯著你了。」常遇春壓低聲音說道,「早早的就在四處亂瞄,想要和你拉扯一番。」
馬尋就問道,「還是因為李相國的事情?」
「差不多吧,李相國現在不退也得退。」常遇春就回答說道,「他臨退之前想要讓胡惟庸進中書省,你鬥不過這些老狐狸,躲遠些。」
馬尋心領神會,一路跟著常遇春向前走,猛然意識到有些不對勁。
常遇春站在武將班首,第二個就是他這名國舅了,還有很多大將呢,這些人的官職也不低。
「你是鎮國上將軍,就站這。」常遇春笑著說道,「要不是你被接到了宮裡,早就安排一下和弟兄們聚一聚。」
馬尋笑著和身邊的一群人說笑、簡單的自我介紹,亂鬨鬨的猶如菜市場。
不只是武將這邊的在聊,文官們也是一樣,大明開國初年哪有那麼多的規矩。
直到鼓聲響起,這些在聊天的人才閉嘴,捧著笏板朝著奉天殿走去。
這還是馬尋第一次來到皇宮三大殿之一的奉天殿,北平的那座就是以南京的這座為藍圖修建。
李貞已經到了殿中,小聲對馬尋說道,「一會兒你上奏聲音要大,誦讀出來才行。」
恢弘的禮樂聲響起,朱元璋也升殿接受百官賀拜。
朱標出班面對百官宣讀,「茲遇正旦,三陽開泰,萬物咸新。」
百官跟著一起唱賀後,朱元璋開口,「履端之慶,與卿等同之。」
接下來自然是山呼萬歲了。
三呼萬歲剛結束,朱元璋心情看似不錯,「眾愛卿,可有本奏?」
如果是以前肯定要奏事,但是今天是正旦、是過年,誰沒事去奏事呢。
馬尋直接上前,「臣有本奏!」
朱元璋露出笑容,和顏悅色的問道,「國舅,你有何要奏?」
馬尋就取出奏章,大聲開口,「啟奏陛下,臣以為本朝獨封太子而不冊親王。既然國本已定,如今有本無支。皇次子殿下業已十五,應示天下王爵。」
其他人也都非常詫異,不是說國舅爺鄉野小民嗎?怎麼一點都不怯場?
不少人面面相覷,這位國舅爺在洪武三年的第一天就來了個重磅炸彈。
這就是在逼皇帝冊立其他皇子為王,直接斷絕其他皇子想要爭儲的心。
雖然很多人也都知道皇帝對太子偏愛有加,可是也難免會有一些人覺得風險大回報大。
比如說皇次子朱樉,僅僅比太子小一歲,而且年少時就有聰慧的名聲,這在一些人看來也是有機會。
朱元璋板著臉問道,「還有誰附議?」
李貞和常遇春第一時間站出來,「臣附議。」
李善長等人也立刻出班,一時間奉天殿聲音一致,「臣等附議。」
朱元璋板著臉大聲說道,「不准,此事再議!」
不准,只是沒有一口答應下來。
再議,就意味著接下來要認真商討其餘皇子封王的事項了。
馬尋完成了自己的工作,開始閉目養神、開始開小差。
下朝後的常遇春有些遺憾的說道,「過兩天我就出征,要錯過你的大喜事。」
馬尋眼前一亮,說道,「那就預祝常大哥馬到功成,將王保保趕出去!」
洪武三年剛剛開始就有重磅消息。
第一個是國舅請封諸王,第二個就是正月初三,皇帝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征虜副將軍,李文忠、馮勝、鄧愈、湯和為副將軍,分路出擊。
這一次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滅了盤踞在西北的王保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