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昭告天下【求訂閱】
銅雀台宮的前殿,以鑲銅的巨木為柱,華麗莊重。
聞聽曹操有事宣詔,眾臣皆垂首聆聽。
「即將入秋,朕欲起兵潰北方遊牧之患,納其疆土為我魏土。
禮官數次諫言,讓朕封禪泰山。朕意,破鮮卑以後,登泰山封禪,昭告天下。」
皇帝要封禪!
下方群臣對視,紛紛露出喜色。
封禪就是敬告天地,對滿朝文武來說,都是一次與國運,與天地交融的機會。
「另,凡我魏民,多育子嗣者,即日起,將對應削減稅賦。」
詞條顯示,民眾的數量,對龍魂,國運,有直接的推助作用。
以當下的生產力來計算,人多可開墾田地數量也會增多。
用削減稅賦,來刺激生育,是一記強有力的政策。
「此外,朕已降旨,傳告草原各部,並同征伐鮮卑,攜鮮卑人頭者,可抵消過往罪責!」
關於怎麼打鮮卑,曹操做了些針對性的布置。
關羽,張飛,馬超,龐德,麴義等各路兵馬,皆有調動,正分赴不同戰區。
現在是八月,入秋就是全面興兵之時。
草原上的政權,是以百計的族群,共組形成的。
他們以鮮卑為首,而不全是鮮卑本部的人。
這幾年鮮卑頻遭打擊,鮮卑本部的力量,被持續削弱。
附庸其存在的部族,異心也就慢慢滋生出來。
曹操在此時傳告天下,號召草原各族,共同對付鮮卑,明確殺鮮卑人可以來大魏換取免罪,甚至有功勳獎賞賜下,會出現什麼結果?
曹操的目的,是進一步放大草原各部的野心,反鮮卑人的野心。
往昔鮮卑多次退讓,同樣有這方面的考慮。
他們怕本族的兵馬繼續受挫,內部生亂,而自己無力彈壓。
他們自己,當年也是在類似情況下,撿了西漢對付匈奴的便宜,趁機撲出來撕咬匈奴,才得以占據草原,兼併諸部,壯大成為草原之首。
曹操這道旨意一出,草原諸部,必暗流涌動。
聖旨當天便以訊珠,傳達到北關,繼而通過各種途徑,往草原上滲透傳播。
殺一個鮮卑人,可免自身過往追隨鮮卑的罪責,在大魏攻伐草原時,免死。
殺兩個以上的鮮卑人,還有對應封賞。
這聖旨,就像一顆種子,不一定能立即見效。
但只要種到土裡,總有生根發芽的時候。
而在曹操的旨意發酵傳播之時,曹魏還在內部推行了一條新制。
也就是均田制。
所謂均田,在歷史上是北魏至唐朝前中期,實行的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
其規定,土地在耕作到一定的年限後,歸個人所有,死後再還給官府,重新分配。
北魏初年,長期戰亂,百姓流離失所,田地大量荒蕪,國家賦稅受到嚴重影響。
為保證賦稅來源。
均田制將無主的土地,按人口分給小農耕作,進一步抑制了舊地主階級(世家大族)的利益。
其明確了土地所有權,不僅減少了田產糾紛,主要是有利於無主荒田的開墾,對農業恢復,起到了相當積極的作用。
均田正好與大魏開國後,推行落實的三長制呼應。
在現階段的大魏推行,能讓農民進一步擺脫士族,轉為國家編戶,使政府控制自耕小農階層的人數,大幅增多。
同時再次增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
史上的均田制,在唐中期以後,土地兼併嚴重,又出現了新的貴族階層,大量侵占土地,重複了歷史的老路以後被終止,轉為兩稅法。
但對現階段的曹魏來說,以均田和三長制並行,很適合作為過渡制度。
其弊端顯現前,曹操會再次調控,頒布更適合社會狀態的新制。
兩天後的傍晚,一條真龍,出現在鄴城以南。
卻是曹操推動龍魂,在大魏各地浪了一圈,獲得大量聲望,龍魂才重新返回。
祂靠近鄴城後,縮小身形,從天而降,經囟門回歸曹操體內。
八月酷暑。
銅雀台宮的一棟寢殿,披上了紅綢。
甄宓早數日便回到甄氏,臨近正日子,坐上禮車,翩然入宮。
妃嬪在嫁入宮中這一日,會走一次皇宮正門兩側的門樓,以示明媒正娶,過程隆重。
皇帝婚配,除大婚外,則不用親自去迎妃嬪。
但會有相應的禮節。
處理朝政後,曹操回到內院,便有內侍上前,為他更換禮冠,禮服。
夜色朦朧。
寢殿內的各類飾物,煥然一新,紅燭高燃。
與甄宓交好的貂蟬,文姬等人,剛來陪她說過話,才走。
甄宓身披羅衣華琚,洛神初妝,美目流盼,瑰麗無雙。
「陛下。」
眼前的少女,頭戴垂珠琉璃冕,珠光隨著燈暈搖曳,膚白如玉質,細膩若靜雪。
詞條也同步給出了推送。
甄宓內蘊的氣象僅次於貂蟬。
後世以容貌為準,認為只有春秋和三國時期,能同時有兩位美人,共列數千年來美人排行的前十位。
漢末三國的兩人便是貂蟬,甄宓。
這些年,曹操亦有意推動部分氣運,加持其身。
養了數年,終於到了合適的時候。
兩人氣運交融,對雙方都有大利。
曹操先將自己的外袍脫了,又靠近解下甄宓的喜袍。
穿著潔白中衣的甄宓,身段纖穠合度,身前的豐盈如春山般嫵媚高聳。裙裾下的羅襪潔白,收著腳坐在榻上,滿臉緋色。
其丹唇紅艷,皓齒內鮮,明眸善睞,婉轉承權。
紅燭燃盡夜色深。
……
雲收雨歇。
曹操留甄宓在寢殿安睡,自己起身來到靜室,進入修行狀態。
他以自身氣運,與甄宓所聚氣運交融,體內一股氣機,順應天地交泰之變。
當曹操再次修行,結合地源之氣,其背後真龍出竅,週遊神州。
曹操的神念意識與龍魂同游,不覺間對修行,對天地的感知便又深了一層。
【你陰陽相合,氣運攀升,龍魂蛻變:…94…95】
果然又長了一點。
此後一段時間,曹操發布的詔命,在草原上傳播開來。
八月的晚上,鮮卑大帳。
阿伏於,大祭司,拓跋詰汾等人圍坐在帳內。
燈暈跳動,讓眾人的面容,忽明忽暗。
「我們派出使節,去面見曹魏之主,沒起到任何用處,平白送出許多東西。」
「如今不過一月時間,他便下令,以我鮮卑人的頭顱來懸賞各方。」
拓跋詰汾臉色陰鬱:
「魏人欺我鮮卑,不敢一戰!」
大祭司嗓音沙啞:「我聽說有幾個部落,已悄悄聚集,一起放牧,且在紮營的區域,外放出遊哨。」
「他們在防備誰?」
曹操那道旨意,妙在能雙向作用。
即便草原上的一些小部族,仍不敢直接針對鮮卑。
但曹操詔令殺鮮卑人的聖旨後,鮮卑卻對其他部族生出了猜忌之心。
這是自身統治力減弱後,必然會出現的一種猜忌。
在大魏隨時可能興兵的敏感時期,鮮卑不會容許草原上有任何動盪。
他們想剷除一些部落,殺雞儆猴。
拓跋詰汾等人聚集,便是有主動興兵,先拔掉幾個部落,防止生變的打算。
「若此刻曹魏來攻,必有一些部落暗中串聯,以我鮮卑為目標,攀附曹魏。」
「晚動不如早動,先清除幾個有異心的部落。」
「如果我們先動,豈不正中魏人的奸計。」
「但不動更為不利。」
「難道什麼也不做,坐等其他各部來反我們。」
「賀賴,莫興等幾家部落,在我們上次聚兵時,就找藉口,沒參與南下。
這次大魏之主的詔令傳過來,要殺我鮮卑人,有些部落蠢蠢欲動。
若曹魏來攻,莫興,賀賴等部,必投附魏軍,反我鮮卑。」
「先除掉他們,免為後患。」
其他人商議的時候,阿伏於一直沒開口。
當前不管進退,是不是先動手,皆利弊參半。
曹魏用的不是陰謀,而是陽謀。
對草原各部來說,藏在表面形勢下的是利益。
人人都想取代鮮卑,成為草原新的主人。
與曹魏結盟,覆滅鮮卑,給他們提供了這個可能性。
阿伏於左右權衡亦無解決的辦法。
「我們一退再退,曹魏步步緊逼,只有死戰,才有活路!」
拓跋詰汾:「在草原上交鋒,魏人若來,我鮮卑何懼?!」
八月末。
鮮卑本部兵馬突襲了賀賴,莫興兩部,對其部落首領,斬首示眾。
但莫興,賀賴等部,並非毫無準備,有不少部眾及時退走,隨即叛出鮮卑,南下投魏,成為魏軍的先驅。
到九月中,曹軍邊關的兵馬,開始北進,殺入草原!
Ps:求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