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京中各方勢力為薊鎮轉運使而走動的時候。
兵部左侍郎王在晉在兵部尚書黃克瓚的陪同下,被人帶入了西苑。
「臣黃克瓚恭請聖安。」
向皇帝行了一禮後,黃克瓚躬身而立。
「臣王在晉恭請聖安。」
而王在晉行了大禮後,安安靜靜的趴在地上。
此時,朱由校正觀察著這人。
五十多歲,正直壯年,至少還能幹十年。
王在晉,一任遼東經略,被孫承宗給拱了下去。
拱的原因也很簡單,他的方略在當時的大明朝堂上是施展不開的。
「拒奴撫虜,堵塞守關」的方略,那特麼是在棄地!
天啟二年的大明,沒經過十幾年的耗血戰鬥,還沒讓邊夷打到要棄地的地步。
而且,大明一旦棄地,有幾次收回來了?
永樂早年,大寧衛被棄,到了大明亡國都沒拿回來。
正統年間開始,大明對西域控制力下降,到了弘治年間,再也無力干涉西域事務,關西七衛中的最後一衛,哈密衛被吐魯番汗國吞併,大明勢力縮回嘉峪關。
永樂年間,東勝衛被撤,大明對河套地區控制力逐漸下降,蒙古勢力開始進入河套。嘉靖年間,試圖收復河套的曾銑被嚴嵩冤殺,再也無人敢言收復河套。
還有南邊的那堆宣慰司,至今有幾個聽話的。
戰略有很多,但要看時候。
低頭看了看手中王在晉的履歷,朱由校暗自點頭。
工部郎中、福建副使興泉兵備、湖廣參議、浙江右參政兼僉事、浙江按察使、浙江右布政使、江西左布政使、山東巡撫、兵部左侍郎。
履歷非常的紮實,看起來也是個循吏。
「起來吧。」
將手中的王在晉的履歷放下,朱由校看向他道。
「臣遵旨。」
聞言,王在晉又磕了一個頭後,從地上爬了起來,躬身而立。
「朕要你去任薊鎮總督,你有什麼想法?」
「回陛下,臣覺得應當練兵備戰,安撫蒙古,以待將來。」
聽到皇帝問策,王在晉當即回答道。
「如今,熊廷弼在遼東,已退建奴數次。古人有言,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數次進攻而未有建數,建奴如今想要再次成勢已是困難。然朝廷想要遼東平穩,卻也無法一蹴而就。」
看著面無表情的皇帝,王在晉斟酌著用詞到。
「朝廷想要徹底剿滅建奴,需發十萬精兵,填山移水,修橋鋪路,方可做到犁庭掃穴。然如今國家不富,邊方不寧,京營不備,想要犁庭掃穴,臣以為萬難做到。」
看到皇帝伸手撓了撓頭,王在晉一咬牙,繼續道。
「昔年,張太岳曾對神廟言,古人有語:天下雖安,忘戰必危。今承平日久、武備廢弛,將官受制文吏不啻奴隸,夫平日既不能養其鋒銳之氣,臨敵何以責其有折衝之勇?」
「故此,如今當精練強兵以待將來進剿建奴。」
「這話說的朕愛聽,平日裡讓士卒當牛做馬,連飯都不讓吃飽。戰場上還指望士卒能拼命嗎?」
突然,朱由校輕聲一笑,伸手指了指兵部尚書黃克瓚。
「平日裡朕與四衛士卒同吃同練,居然還有人說朕不務正業?」
「臣慚愧。」
見到皇帝指自己,黃克瓚老臉一紅。
他也上過奏本說過,畢竟皇帝才十六歲,和士卒一起訓練怕累出事。
「繼續說。」
隨手敲打了一下黃克瓚,朱由校讓王在晉繼續說。
「孔子有言,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見皇帝讓自己接著講,王在晉一拱手,又道。
「京營、薊鎮整備,則天下安寧。京營、薊鎮不整,則天下四處起狼煙。」
「萬曆初,張太岳力排眾議,以天下名將戚繼光坐鎮薊州,時蒙古犯邊,建奴掠界。戚繼光於薊遼數敗蒙古,又至遼東助李成梁大敗建奴,天下漸定。」
「待張太岳病逝,戚繼光南調,京營不整,薊州廢弛。致使周邊四夷野心妄起,遂先有寧夏之役,再有播州之戰,及至朝鮮抗倭,東南征緬,今日征遼。」
「臣竊以為,京營、薊鎮強,則大明有道而強,京營、薊鎮敗,則大明無道而衰。」
「。。。」
聽到王在晉如此大膽,說大明無道,黃克瓚有些驚詫的轉頭看向他。
再轉頭看了看上面正掰手指的皇帝,黃克瓚突然不知道該說什麼。
掰弄著自己的手指,看著膽大的王在晉,朱由校心裡不由的盤算。
貌似還真是這麼個道理。
不算轟堂大笑宗的那十幾年,大明真正強大的年間,正是京營強大的時候。
洪武、永樂、成化、萬曆前期,大明的京營都是能拉出去打仗,打惡仗的。
而大明周邊亂到發生萬曆三大征的時候,正是戚繼光調離,皇帝擺爛的萬曆十五年後。
因為在這之前大明和周邊干架,都是當地軍隊直接給摁下去了,沒需要京營出動。
而三大次大規模征討,都是從天下各鎮抽調強兵,才艱難打下去的。
「好好好,你說的練兵備戰朕明白了。」
連聲道了三個好字,朱由校對王在晉道。
「再說說你的安撫蒙古。」
「回陛下。」
聞言,王在晉一拱手,接著道。
「安撫蒙古,則大明可得一助力,且不提夷兵是否可用,僅是互市買馬,就可強兵。」
「若是與蒙古諸部交惡,其必然為建奴所用,到了那時遼東必然腹背受敵,能守護城池已是幸事,想要剿滅建奴更是萬難。」
「聽王愛卿一席話語,勝讀翰林學士們給朕注寫的那些書,十車有餘啊。」
指了指王在晉,朱由校揮手示意道。
「給王愛卿賜座。」
「臣謝陛下天恩。」
見皇帝將自己的話聽進去,還給自己賜座,王在晉連忙跪地謝恩到。
「臣為陛下得一大才而賀。」
這時,黃克瓚也出聲恭賀到。
他是萬曆八年的進士,也算是與張居正、戚繼光打過照面。
想到張居正、戚繼光在朝時,大明的強勢,再想到萬曆中後期,京營廢弛,四夷扣邊的亂想,頓時明白了京營的作用。
聽到王在晉要強京營的想法,當即從旁輔助道。(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