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往後,想來是沒人再說什麼與民爭利了。」
翻看著一本本已經匯總到了自己身前的帳本,畢自嚴嘆了口氣。
以往,但凡朝廷想開個官廠什麼的,都有人上奏聒噪說什麼與民爭利。
但他這次南下將南直隸一分為三,天下人是見識到了什麼叫做與民奪利。
是的奪,而不是爭。
爭,還需要競爭。
但奪,直接就是明搶了。
南直隸的問題引爆後,亂到冬日,才算是稍微有所平穩。
趁著這難得的平穩事情,畢自嚴才真正的有時間對自己這趟南下的收成進行一個匯總,真正的認識一下南直隸。
然後,畢自嚴人都麻了。
抄家一時爽,事後火葬場。
這些天從南京到北京的弛道上,錦衣衛的緹騎是一天一批的送奏本。
新設兩道的官員需要吏部任命,抄沒的田產需要縣官代管,抄沒的作坊需要宮裡派人經營,失業的百姓需要安頓。
種種事情讓畢自嚴忙的恨不得將自己分成六個。
在京城時,他還能有六部尚書可以商議,但在南直隸,他只有一個曾經的下屬王之采可以託付大事。
啥?徐光啟?
徐老倌這人你讓他去幫著宮裡整頓工坊,理田安民他可以。
但你要是拿其他的政務去尋他,徐光啟是一推四五六。
主導兩省新政,這種事情不是經年老吏,沒幹過一省布政使、巡撫的人,真的是扛不起來。
看完了查抄到的茶田冊,拿起第二本的帳本,畢自嚴的腦門山就不由的浮出了一堆的問號。
這是從哪兒抄出來的一堆磨坊?
看完了查抄的一堆磨坊之後,畢自嚴的腦門上浮現出了一堆的問號。
南直隸的大戶們搞這麼多的磨坊是做甚?
看完了帳本後,畢自嚴尤覺得不對勁,當日就帶著一隊衛士出了南京城,在鄉間轉了起來。
當夜,一道飽含殺意的奏本八百里加急入京。
「暖和嗎?」
「非常暖和,穿在身上暖洋洋的。」
「馬屁精。」
「這怎麼能是馬屁呢,這是真的暖和。」
聽到汪應蛟的話,周應秋不由的不挑眉,反駁道。
「羊毛布料所制,柔軟而又保暖,不是普通布料可比的。」
「老夫看看。」
身體前傾,湊到周應秋的身前,拽過周應秋的袖子仔細的揣摩了幾下後,汪應蛟伸手捋了捋自己的鬍鬚。
「感覺,是和棉料不一樣。」
又揣摩了一下自己身上的棉袍,汪應蛟有些羨慕。
他當然不是買不起一件衣服,而是羨慕這皇帝賜下的衣服。
抬頭看了眼上面空著的主位,汪應蛟趁著皇帝還沒來,對身邊的周應秋道。
「最近的那事,你聽說了沒有。」
「京中最近有風聲,說南苑已經建好的房舍今歲三月就可以啟用了。」
「啟用,用來做什麼?」
想事一鍋煙,塞過活神仙。
在皇帝和京營的帶領下,現在菸草這東西,有風靡京中的趨勢。
給自己點上了一鍋發酵菸絲,周應秋看向汪應蛟問道。
南苑皇帝動大工的事情他當然知道。
但他不知道皇帝到底在修什麼,因為那個工程量太大了。
皇帝讓城建營在南海子修地球,越修他們這些人的心中就越慌。
因為從已經平出來的地基上看,皇帝完全就是要將南苑營造成一座新城。
「不知道,但內務府的太監們近些日子卻是已經動了起來,宮中拿出了五十萬兩銀子讓人購置桌椅板凳、簾車筆墨諸物。」
「五十萬?!」
聽到汪應蛟說出的數字,周應秋忍不住瞪大了眼睛。
這都十個朕了,皇帝這是打算做什麼?
然而,不待周應秋仔細思索,周應秋一抬頭,就看到渾身殺氣的皇帝從後堂走了出來。
「臣等恭請聖安。」
「坐。」
手中拿著畢自嚴的奏本,怒氣沖沖的在自己的椅子上坐下,朱由校就對身邊的太監道。
「把畢自嚴奏本的抄本給諸愛卿發下去。」
「奴婢遵旨。」
聞言,劉時敏不敢怠慢,連忙讓人將畢自嚴連夜加急送入京師的奏本發到眾人的手中。
「【豪紳以磨坊令民不許種糧疏】」
看到抄錄出的奏本上的名字,周應秋的眉頭就是一跳。
「沒有想到,朕實在是沒有想到,這南直隸的豪紳為了讓南直隸的百姓不種糧,居然使出如此下作的手段!如此的不將百姓當人看!」
皇帝手中的奏本在桌上一拍,在場的六部九寺官員的心就是一跳,連忙看起了畢自嚴的奏章。
問題也不大,就是南直隸的士紳豪右們為了讓百姓不種地,壟斷了磨坊。
糧食從生產到最終吃到嘴裡,主要是四個步驟,分別是種植,收儲,加工,銷售。
沒加工的糧食,除非是餓瘋了,一般是不能直接食用的,稻穀需要脫殼,麥子需要打穀。
豆子。。。這個一般是用來榨油、做豆腐、或者乾脆用來當馬料。
畢自嚴的這份奏章,是說朝廷這輪在南直隸抄沒了一堆的磨坊,他跑到鄉間查看了之後才發現,這那裡是磨坊,這分明就是一個個的糧鋪。
小農經濟最大的特點就是自產自銷,自給自足,但隨著南方的經濟發展,開始走出小農經濟,越來越多的人到城裡做工,提高了棉、桑等原材料的需求量。
後世人都知道,工廠越是靠近原材料供應地,成本也就越低。
而南直隸的豪紳們自然也懂這個道理,為了讓南直隸的田畝為他們供應原材料,自然也就將目光投向了本來應該種糧的良田。
他們選擇讓百姓種糧活不下去,以此逼的百姓給他們不得不給他們種桑種棉。
以松江的一個叫徐大柱的農戶為例,畢自嚴講述了整個中都、江蘇兩道正在發生的事情。
這徐家據說還和當年徐階徐閣老是同宗,但他卻是每年都要給徐家種棉,不種棉連吃的都沒有。
萬曆二十五年之前,他家還是種糧的。
每年糧收後,他們都是留下糧種後,糧拉到磨坊碾去稻殼後,留足自家的糧,剩下的都賣掉,這年頭的磨坊也負責收糧。
但從萬曆二十五年開始,他家種出的糧就賣不掉了。
用他爹徐有錢的話說就是人家磨坊主說咱南直隸的土這是龍土,就不能用來種糧,種出來的糧不但品相不好而且還難吃,所以不收,再或者就說你家的糧裡面摻土了,污染人家的磨。
總之各種理由之下,磨坊雖然還幫百姓磨糧,但卻是不再收糧,而是改收生絲、棉花。
而且,給這些人種生絲、棉花還給銀子,比種糧要划算多了。
漸漸的,因為種出的糧賣不出去,他們整個村子的田畝都開始不再種糧,改種棉桑,每年收了生絲、棉花後,他們到磨坊將東西賣掉,再從磨坊買回糧食以供家用。
但漸漸的,生絲、棉花這些東西也不好賣了。
按照磨坊主的說法就是,現在整個南直隸的人都在種這些東西,賣不上價錢,不過我家的大善人不忍看你們餓死,所以從別的地方買來了糧食賣給你們。
只要你們今後還給我們種桑種棉,就能到我們這裡買到糧食。
通過壟斷糧食這個必須物資,以及棉花生絲的銷售渠道,南直隸的左手進,右手出,幾乎就要拿走百姓碗中的最後一粒米。
士紳豪右對農村的壟斷,超乎了朱由校這個皇帝的預料。
「這種雜碎不趕快殺了,還讓過了個年,畢景會也是會浪費糧食。」
轉頭看了眼堂上不作言語的眾人,和海瑞有的一拼的李征儀式開口道。
萬曆二十九年中進士,初授弋陽知縣,後擢禮部主事,轉江西道御史。
從那時候開始,李征儀就做一件事情,和東林作對,而且還要打巔峰賽,懟東林最粗的一根台柱子,戶部尚書李三才。
如今成功的掀了李三才棺材板的李征儀覺得,他需要對東林生長的那片土地進行一個深耕,不然這些東西有可能捲土重來。
「有幾家磨坊,就不知道自己姓甚名誰了?如此膽大包天之徒,不殺之不足以平民恨。」
「殺!」
與李征儀是同為安徽人的汪應蛟抬頭看向皇帝,斬釘截鐵的道。
「臣是中都道人,往日裡在鄉間對這種事情是略有所聞,但萬萬沒想到這些人的膽量此般之大。」
「臣以為,對於這種剝削百姓之徒,當殺之以儆天下。」
他是南直隸徽州府人,對於南直隸的事情,他可謂是心知肚明。
但萬曆的朝堂之上,他根本就不敢將這個話題放在朝堂上來說。
因為就算他說了萬曆那個老不死的也不會管事,而朝堂上的那些豺狼卻不會放過他這個挑事之人的。
「你是江北人,我是江南人,你知道我不知道嗎?」
聽到汪應蛟的話,作為鎮江人,周應秋搖頭道。
「殺人,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朕覺得,殺人解決不了問題是因為殺的人不夠多。」
聽到了周應秋的話,朱由校黑著一張臉開口道。
「既然解決不了問題,那就先解決到帶來問題的人。」
「???」
聽到皇帝的話,在場眾人都是心中一驚。
「陛下息怒。」
看著皇帝這一言不合就要在南直隸大開殺戒的樣子,剛才拱火的汪應蛟連忙開口道。
「臣以為,畢閣老在奏疏中所言之事非常之對。」
「朝廷所設鄉官,當管各鄉磨坊,一可幫百姓磨糧,二可收購百姓所產之物。」
「此外,朝廷當下詔訓誡規勸,再遣官員重整常平倉,抑制糧價。」
不能太激進。
這他們一激進,皇帝就更激進,這還了得。
「規勸,有用嗎?」
聽到汪應蛟的話,朱由校好奇的看向了對方。
「臣以為,有用。」
看了看畢自嚴奏疏中最後【遷豪實邊】四個字,汪應蛟開口道。
「不管是規勸南直隸的,還是規勸遼東的,臣覺得都有用。」
「別的不說,先殺吧。」
轉頭看向李征儀,朱由校開口道。
「刑部給那些人以虐民辦個加急。」
「臣遵旨。」
聞言,李征儀一拱手當即就答應了下來。
「臣覺得,殺這些狂悖之人且不急,現在應該先將官收官售之事,在南直隸推開,不然臣擔心今歲南直隸恐怕要出大亂子。」
轉頭看了眼一個個臉上義憤填膺的人,戶部尚書袁世振開口道。
「士紳者,本有守土安民之責,但如今畢自嚴在南直隸大開殺戒,所流者不知凡幾。」
「但士紳沒了,百姓還在,百姓還要有所生計。」
「抄沒所得的產業,尤其是那些作坊,若不妥善安置,恐怕南直隸就會遍地了無生計的流民了。」
「。。。你說的是。」
聽到袁世振的話,朱由校的鐵青的臉色又黑了三分。
南直隸的士紳豪右們,在洪武、永樂兩個手握鋼刀的皇帝手中,還算老實,但自朱胖胖仁宗登基後,兼併、欠稅、隱瞞丁口,就沒有他們不敢做的事情。
這件事和大明遷都有關係,畢竟政治中心、軍事中心遠離了經濟中心,而經濟中心又掌握著天下近半的財富,自然就和中央開始離心離德。
再加上後來的幾波「眾正盈朝」,行政力量衰弱,組織能力下降,士紳已經不是地頭蛇了,直接就是坐地龍,中央朝廷的話他們根本就不聽。
現在畢自嚴下狠手敲掉了一層士紳,看起來是很爽,撈到了大筆大筆的錢糧物資,一個一個的鋪子,但卻也同時讓南直隸那本就不太行的行政能力再一次下降。
「臣請命南下,施行新政,組織官廠,安頓流民。」
看著皇帝已經同意的表情,袁世振從椅子上站起來,拱手道。
「畢閣老離京快要半年,也該回京了。」
「你和畢自嚴調換一下。」
聽到袁世振的話,朱由校心中思索。
論能力,畢自嚴和袁世振的能力都相當的強。
而在官廠的開設上,袁世振相比畢自嚴有更大的優勢,因為他曾經在兩淮督辦過鹽政,不但給朝廷弄到了鹽稅,還給當時的大戶們弄到了更多的鹽,兌掉了曾經多年累積下來的舊鹽引。
「准了。」
思索再三後,朱由校看著袁世振開口道。
「朕稍後給你個條陳,你到了南直隸試試,可行就推廣,不行就放棄。」
「朕對南直隸沒有別的要求。」
從腰間解下自己的佩劍,遞給身邊的太監,讓拿給袁世振。
「南直隸的田畝,最少要有一半種糧!」(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