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朕的大明朕做主> 第582章 大國出征,打的就是明牌

第582章 大國出征,打的就是明牌

2024-12-16 18:13:36 作者: 涼月涼了
  上百本看起來是言之有物,但實際上全都是扯淡的奏章放在眼前,朱由校是不想看也得看。

  沒辦法,放在眼前,朱由校是不想看也得看,看完還得進行一個批覆。

  沒辦法,這些奏章就是皇帝的權力。

  若是看不到這些奏章,那他就該考慮是不是像當初的朱元璋一樣,搞個胡惟庸大案出來了。

  「對於這些奏章,畢閣老近來在做什麼?」

  「奴婢聽說,畢閣老集中了一批帳房先生,打算對這次朝廷恢復大寧、營州兩衛的開銷進行一個匯總,來平息朝野之間的非議。」

  很明顯,畢自嚴做事兒,是給內廷打過招呼的。

  甚至於,他招募的帳房裡,就有內財府派遣過去的「釘子」。

  「他想幹嘛?查帳?」

  聞言,朱由校的眉頭挑了挑,不解的問到。

  這種事情,怎麼可能會輕易的平息下去。

  「畢閣老想要對這次朝廷恢復大寧、營州兩衛過程中所有的開銷都做一個匯總,以為將來朝廷征討的案例。」

  思索了一下畢自嚴給他遞的小紙條,劉時敏開口道。

  「畢竟,如今朝廷施行新法,對於很多事情不能再像是以前那般,任由下面憑空報一個所需銀錢數額上來糊弄了事。」

  「有心了。」

  聞言,朱由校讚賞的點了點頭。

  他給大明還是帶來了些改變的嘛,別的不說,這預算和查帳上面,還是要比以前那種糊弄了事的情況要好上不少。

  起碼,如今在他的影響下,這朝廷做事兒,有做預算的想法了。

  「將這些奏章就批個已閱,都給發回去吧。」

  既然知道畢自嚴對這件事情已經有了應對的辦法,朱由校抱著自己的兒子往後躺了躺。

  看著兒子黑溜溜的兩個大眼珠子,眯著眼道。

  「讓風再大些聲。」

  「奴婢遵旨。」

  見狀,劉時敏應了一聲後,對身邊揮了揮手,當即就有幾個司禮府的小太監進來,將扔了一地的奏章都收拾出去。

  「樹欲靜,而風不止啊。」

  伸手捏了捏朱慈熠的小鼻子,朱由校心中正喃喃,卻聽兒子哇的一聲就哭了出來。

  「哭什麼啊,咱也是第一次當爹,不應該受這種待遇。」

  被聞聲趕來的孩子娘又給趕出了屋子,朱由校雙手背在身後,滿臉不忿的走在舊衙門的院子中,看的一群伺候人的宮女、太監們是滿臉憋笑。

  這一幕,他們已經不知道是看到的第多少次了。

  舊衙門的靜室內,因為被兒子尿了一身,朱由校已經換上了一身道袍。

  經歷過後,他才明白,當年的嘉靖為什麼會選擇修道。

  壓力太大了。

  笑宗治國十八載,治出來個駕崩後朝廷國庫連喪葬的銀子都拿不出來的盛世。

  武宗為了給他爹湊齊棺材本,東拼西湊,才勉強湊齊修建泰陵的費用。

  而泰陵花了多少錢呢?


  五十萬兩銀子。

  正德登基不到一個月,蒙古的達延汗就給大明送上了賀禮,大軍南下,在虞台嶺大敗明軍,大將張雄、穆榮陣亡,當地明軍傷亡慘重。

  嘉靖登基時,武宗只是勉強給他解決了西北大同一線達延汗的問題,東南倭寇、東北蒙古右翼,全都要嘉靖自己來。

  二十年勵精圖治下來,嘉靖最終變的只是擺爛不上朝,還留下了高拱、張居正這倆乾材。

  只能說,修道還是有用的。

  要知道,上一個待機時間持久的「明君」,是一手培養出安史之亂的唐玄宗。

  這現在他登基滿打滿算才三年,剛有了一個兒子,朱由校就覺得自己最近的這個精神狀態,有些不正常。

  為此,他特意讓人弄出了一間靜室開始清修。

  就當朱由校裝模作樣的打坐之時,內閣之中,一場會議卻是在進行。

  「大司馬,兵部缺錢嗎?」

  手中拿著一個小冊子,畢自嚴看向兵部尚書黃克瓚,開口問道。

  「不缺。」

  聞言,黃克瓚當即就搖起了頭。

  「兵部現在往九邊發運的軍餉,那數量都是年初已經定下的,即便是有不足,也要走內閣廷議,哪裡有你這麼直接問的。」

  今天開這會前他就知道,畢自嚴這是現在國帑里的存銀太多,所以想著法的往外花錢。

  但這錢哪兒有那麼好拿到手的。

  已經施行新政的地方,預算已經批下來了,想要增加錢糧,那都是要走內閣廷議後才行的。

  而沒有施行新政的地方想要錢,那也是要地方先開口,然後朝廷派人監察,趁機施行新政,才肯給額外的錢糧。

  他今天要是從畢自嚴這裡拿到錢糧,然後輕鬆的就給了下面,日後被度支司查出來這錢糧的花銷有問題,他今年的考成都得有幾個黑點。

  地方將官不啃聲,他也不好替要錢不是。

  至於說錢拿回來留著不用。。。怠政且不提,容易讓人惦記。

  見到黃克瓚不上鉤,畢自嚴又將目光轉向了在場幾人,卻見眾人紛紛搖頭,死活不肯吃鉤。

  畢自嚴這些日子在做什麼他們可是知道,正廉署那邊已經抓了不少的人了。

  現在拿錢,這就是明著將正廉署的人往自己衙門裡請。

  查不查的出問題且不說,光是正廉署,這個錦衣衛的分部人員往自家衙門裡跑,就很膈應人的好麼。

  看著眾人不上鉤的模樣,畢自嚴心中忍不住搖頭。

  都是老狐狸。

  「那什麼,在下這邊,能不能再加些銀兩?」

  就當畢自嚴要開始下一個議題之時,坐在會議室的角落裡,傳出一個弱弱的聲音。

  聽到這聲音,會議室內的十幾號人忍不住都將目光移了過去,想看看是那個頭鐵的,就這麼吃了畢自嚴的餌。

  「咕嚕。」

  看到眾人的目光,工部左侍郎王永光忍不住咽了口口水,小聲的開口道。

  「畢閣老。」


  「下官為先帝監修明慶陵,然自從萬曆四十八年起,僅得銀五十萬兩,下官想盡辦法追趕工期,節省用銀。」

  「但五十萬兩白銀,若是算上開採石料,是不夠用的。」

  聽到王永光的話,在場的一眾官員紛紛將目光移開。

  沒熱鬧看了。

  不管是現在的朱由校,還是歷史上的天啟,給泰昌修的慶陵,都是非常的寒酸。

  歷史上的天啟還好說,好歹給做了個全石料的,前後花了一百五十萬兩白銀。

  而現在的朱由校給他的那個便宜爹修陵,就給了五十萬兩,加上後面零零散散的物資,總共不超過七十萬兩。

  從一開始,滿朝上下,無論是文武百官,還是外戚勛貴,都知道這個活兒不是個好活兒。

  所以,哪怕是專門負責給先帝修陵,好從中撈錢的外戚,這次都不願意往上湊,沒有一個人主動上書說是願意督造大明如今第一倉促開工的慶陵。

  最終這活兒就丟到了老實人王永光的頭上。

  五十萬兩,王永光不但挖好了玄宮,還將地上建築給修建了一部份,屬實是本事大。

  上一次大明這麼倉促的修陵,還是在隆慶六年,穆宗的老丈杆子,武清伯李偉督領,工部尚書朱衡主工,給朱載坖修昭陵。

  那個一期工程就用了五十萬兩白銀。

  當然,那個工程不出意外的出意外了。

  萬曆二年,因為連日大雨,昭陵神宮監官陶金就上奏,因為連日大雨,昭陵磚石沉陷。

  沒辦法,接著再修吧。

  修了一年多,又撞上大雨,昭陵中的裬恩門、殿等處沉陷,寶城磚石翻塌損傷。

  雖說這個事兒是因為朝廷拿不出來足夠的銀子所導致的豆腐渣工程,但最終還是導致了工部尚書朱衡致仕。

  出這麼大的事兒,總要有人負責不是。

  所以,給景泰修陵,其實皇帝還是個殺人如麻的暴君的情況下,是個人人躲之不及髒活。

  「二十萬兩,夠不夠?」

  環視了一眼堂中的眾人,畢自嚴看向王永光沉聲問道。

  「夠了,夠了。」

  聞言,王永光連忙肯定的點了點頭。

  「實際上,如果不趕工期,後續的修建只用十萬兩就行了。」

  因為被逼的沒辦法,王永光可是倒騰出不少的省錢小妙招。

  若不是錢糧,主要是錢實在是不夠,他是真的不願意開口要錢。

  畢竟,現在京城誰不知道畢自嚴是個一毛不拔的鐵公雞。

  從他手裡拿預算之外的錢糧,那後面等著的就是接下來一連串的查帳。

  對於王永光在想什麼,畢自嚴不知道。

  提筆在自己的筆記上記錄下給工部修陵撥銀二十萬兩的記錄後,畢自嚴繼續主持起了會議。

  度支司朝廷撥銀也是要走流程的,程序正義不能少。

  接下來就是王永光上奏本,送內閣票擬,皇帝批紅後,度支司才能批銀。

  「朝廷定下今歲對收復大寧衛的事情,現在準備的如何了?」


  轉頭看向幾個人,畢自嚴開口問到。

  主要是代戶部尚書汪應蛟和兵部尚書黃克瓚。

  這兩人主要工作有,從河北、山東、山西三道徵調民夫,準備組建屯田衛所軍,以及相應的物資準備情況。

  開邊,還要將首付回來的土地守住,這可不是一拍腦門就能定下來的事情。

  王在晉、戚金、陳寅等人帶著邊軍、京營、武略院將官等一溜人在前線準備。

  而後方,朝廷也要在為各種突發情況做準備。

  現在又不是萬曆四十八年,遼東岌岌可危了。

  所以,大國打仗,突出的就是一個未雨綢繆。

  擺在明面上,老子打算錘你了。

  「現在已經招募了五千戶,四萬多人,男女老幼都有,就安排在薊州附近的大營之中。」

  聽到畢自嚴的問題,汪應蛟翻開自己的筆記,開口道。

  「為了方便百姓能夠在大寧生存,我們在招募之時,多數都是從鄉間招募,都是失地的老農。」

  「此外,我們還同京中各商行、工行合作,招募了不少的師傅,給百姓教授生存之道。」

  「木匠、鐵匠、泥瓦匠等,各類人丁都有。」

  汪應蛟的履歷若是拿出來,大明上下,能比的上沒幾個。

  萬曆二年進士,初授就是南京兵部主事,而後南京禮部郎中、興泉憲副、濟南參政、山西按察使、右都御史代天津巡撫與保定巡撫、工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

  因為萬曆黨爭,汪應蛟辭官返鄉,一直到光宗繼位,才被復起為南京兵部尚書。

  而一上任,汪應蛟就阻止了一件荒唐事情——熊二愣子奏議加征餉銀一千兩百萬兩。

  作為一個經年老吏,汪應蛟清楚的知道百姓需要什麼,軍隊需要什麼,朝廷需要什麼。

  因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汪應蛟和後世的華夏人有一個相同的愛好——種地。

  在保定巡撫任上,汪應蛟就開始著手治理天津。

  修水渠,整頓葛沾、白塘等處,改鹽鹼地為水田,招募百姓開墾,得五千畝良田。

  同時,他還拿出了一份對北直隸境內河流的修葺計劃,然而,最終因為朝廷黨爭而未能成形。

  而如今,在朱由校這個皇帝提出了收復大寧,為河北、山東、山西無業百姓找條出路的計劃後。

  汪應蛟是高興的差點兒沒蹦起來,主動從兵部尚書的手中接過了不少的工作。

  當汪應蛟將一份目前的工作進度的奏本當眾拿出來後,文淵閣議事廳內的眾人紛紛都仔細的閱讀了起來。

  在場眾人,不少都是經年老吏,對於汪應蛟奏本中的內容,自然是有分辨能力,知道這不像是有的人拿出來糊弄人的那種東西。

  兩指頭厚的奏本,一行人足足看有一個時辰,期間有不少人商議了好幾輪,汪應蛟的這道奏本才算是定下了最終給皇帝的一稿。

  「汪公的奏本寫的好啊。」

  手在已經改動完成的稿件上拍了拍,畢自嚴開口道。

  「陛下時常對本閣說,我大明有的人上的奏疏,都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讀時朗朗上口,思之未覺有物。」

  「若是每個人的奏本都如同汪公這般,我大明何愁不治。」

  「畢閣老謬讚了。」

  聽到畢自嚴的話,汪應蛟輕笑一聲。

  「汪某在家閒住十九載,承蒙先帝不棄,這把老骨頭還能為君分憂,為民請命。」

  「如今朝廷收復大寧,上彌祖宗之憾事,下救百姓之生計。」

  「汪某自當披肝瀝膽,竭盡全力。」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