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祭品。」
朱平安在旗纛廟前揮手,令人將早已準備好的三牲祭品抬過來,向旗纛廟獻上祭祀。
很快,扎著大紅花的牛頭、羊頭、還有豬頭,便被人抬到了祭台上。
在觀看誓師大典的人群中,除了徐海派來的探子,還有汪直那邊派來的倭寇探子。
比如,人群中兩個酒樓跑堂小哥打扮的人就是汪直安插在紹興城的探子。
他們整個酒樓,上到掌柜掌勺,下到跑堂都是倭寇,他們這個酒樓就是汪直伙倭寇開的。
倭寇將酒樓開在紹興城,不圖賺錢,圖的是打探消息。
尤其在浙江推行十戶門牌保甲法後,這種全員倭寇、可以互相掩護的據點,更難能可貴了。
一個跑堂小哥嘴裡叼著一根稻草,一個跑堂小哥手裡拿著一塊抹布,兩人皆依著牆角,指指點點的看著,跟周圍人融為一體。
「看來朱平安這廝是動真格的了,真的要對咱們下手了,不是裝腔作勢。」
一個倭寇咬著稻草,一邊警惕的看著左右,一邊小聲的對同夥說道。
「哼,真不知道誰給他的勇氣。不過,這樣也好,這次將他們大敗,他那個勞什子十戶門牌保甲法就不攻自破了,咱們挾大勝之威,看看浙江還有誰敢遵守十戶門牌保甲法!」另一個倭寇哼了一聲,冷笑道。
「嗯,有道理,他朱平安在全城貼通告,到時候咱們打敗了這廝,咱們也在全城張貼通告,上面就寫:誰遵守十戶門牌保甲法,誰就是找死!再按一個血手印,呵呵,到時候,保准沒有人敢遵守十戶門牌保甲法。」
叼著稻草的倭寇深以為然,頷首不已。
「我有點想不通,朱平安這廝為什麼要大張旗鼓的對咱們宣戰?他要是偷偷摸摸的下手,保不齊,一開始還能取得點成績,他這樣大張旗鼓,除非咱們一個個全都是聾子瞎子才會不知道,咱們既已得知,肯定會有所準備啊!咱們做好準備,他還想取勝,這不是異想天開嗎?!」
另一個倭寇有些不解。
「或許他也知道不可能取勝,所以故意造出聲勢,至少他是第一個敢於向我們大舉進攻的朝廷命官,象徵意義多高啊,這樣他向上面匯報的時候,場面也好看,那個詞叫什麼來著,嗯,我想想,哦,想起來了,叫雖敗猶榮。」
叼著稻草的倭寇想了想,揣測道。
「嗯,這麼說,也說得通,這些當官的真是該死,為了他們自己的烏紗帽,一點也不把人命當回事。以前聽說書的講,一將功成萬骨枯,沒想到,現實還真是這麼操蛋。」
另一個倭寇吐了一口痰,不屑的罵道。
「行了,自古以來,當官的不都是這德行嘛,咱們管不了這麼多,管好咱們自己,只要跟著徽王吃香的喝辣的,有娘們睡,這樣就足夠了。」
叼著稻草的倭寇扯了扯嘴角。
「呵呵,你說的有道理,走,不用再看了,咱們回去把這個消息傳到瀝港,昨天咱們偷偷揭了一張告示,傳回去就得了十兩銀子的賞錢,這次肯定也能得一筆賞錢,晚上可以去落紅院找個姐兒,好好快活快活了。」
另一個倭寇催促道。
「走。」
叼著稻草的倭寇點了點頭,然後兩個倭寇不著痕跡的從人群中離開
「祭旗!」
朱平安繼續進行祭祀大典。
朱平安親手將浙軍軍旗從旗纛廟中取出,廟祝端著一碗熱血上前,朱平安將手指伸到血碗中,將血液塗抹在浙軍軍旗上,廟祝唱「以血祭旗,所向披靡。」
這就是祭旗環節。
這碗血並非三牲的血,而是倭寇俘虜之血,從大牢里提出來一名惡貫滿盈的倭寇俘虜,當眾斬首,取其血以祭旗。
這名倭寇惡貫滿盈,經過審訊供認,以及其他倭寇檢舉,其所犯罪行,凌遲處死都不為過,殺害百姓不下十人,當人夫面奸人妻,當人妻面虐殺人夫,還將襁褓中的嬰孩刺穿於倭刀之上,最後又將人妻凌辱致死;被其糟塌的婦孺,還包括七十餘歲的老太,真是喪盡天良
如此惡貫滿盈、喪盡天良的倭寇,不殺不足以平民憤。
所以,趁此機會,朱平安令人將在旗纛廟前當眾宣讀了他的罪狀,斬首示眾。
「殺的好!所有的倭寇全都砍頭了才好,這幫禽獸不如的傢伙不配活在世上!」
「惡貫滿盈的倭寇,終於為他的罪孽受到懲罰了。」
「各位老少爺們,倭寇的下場大家都看到了,可不要通倭,不要當漢奸,不然這就是你們的下場!大家可都要遵守十戶門牌保甲法啊,不要以身試法!」
當眾斬首倭寇祭旗的場面,將此次誓師出征大典的氣氛推向了最高朝。
當劊子手將酒噴到鬼頭刀上,大喝一聲舉起刀時,大人捂著小孩的眼,膽小的大人也捂住自己的眼睛,露出一絲指縫,當倭寇人頭落地的時候,現場響起一陣經久不衰的掌聲,人們大聲的叫好,也有差役趁機給眾人普法,警示眾人遵守十戶門牌保甲法。
戰爭從來沒有文明。
相傳,當年黃帝打敗蚩尤,殺死了蚩尤,還用蚩尤的屍體做了四件事。
第一件事,用蚩尤的皮做了箭靶子,供士兵練習射箭;第二件事,用蚩尤的胃添草做成了蹴鞠,也就是球,讓士兵們踢著玩;第三件事,將蚩尤的肉剁成了肉醬,分給老百姓們品嘗;第四件事,將蚩尤的頭髮系在大纛旗的頂上,做成了蚩尤之旌,
中華人文初祖尚如此,更枉論其他人了,這就是戰爭,戰爭從來都是血腥的。
慈不掌兵義不掌財。
朱平安從來都不是迂腐的白蓮花。
在旗纛廟前祭旗的時候,浙江金華府衙門迎來了八百全副武裝的浙軍將士。
為首的劉牧和若峰兩人。
「卑職奉浙江巡撫朱平安朱大人之命,有十萬火急之公務,還請通傳知府大人。」
劉牧亮出令牌,對金華府衙門差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