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大唐太子的悠閒生活> 第457章 李義府回朝

第457章 李義府回朝

2024-11-11 07:34:22 作者: 張九文
  第457章 李義府回朝

  長安城的人們也不知是怎麼回事,近來長安的年輕人越來越卷,並不是說只有張玄弼家的長子張柬之如此,其實其他家的孩子也並不是那麼好過。

  但凡朝中退下來的名仕,其身價在近兩年都上漲了不少,反倒是那些掌握古早學說的名仕越來越無人問津的。

  張玄弼看了眼自家的小兒子,又道:「聽聞呢……那岑老已告老了,你帶著老夫的賀禮去拜訪他。」

  聞言,張晦之遲疑道:「岑老這般年紀了,還會收弟子嗎?各地名仕不是還有很多嗎?」

  張玄弼冷哼道:「名仕是什麼名仕?能夠治國安社稷的才是名仕。」

  「孩兒一定要拜岑老為師?」

  「你能走進長孫無忌的家門嗎?」

  張晦之撓了撓頭,自己確實幾次想要拜入趙國公門下,可怎麼都進不去人家的門,現在趙國公根本不住在長安,聽說居住在長安城外,想要拜訪趙國公的學子,何止自己的一個,奈何無門。

  心中多少有一些不情願,張晦之提著賀禮只能去拜訪岑老。

  可這一次,張晦之又碰了一鼻子灰,岑老閉門不見客。

  皇宮內,李承乾品著今年的新茶,道:「這是關中種出來的茶。」

  李績道:「如今想要茶葉也不用等江南兩道送來,司農寺的人讓鄉民在三原縣與涇陽縣也種了茶葉,關中南面也有不少。」

  松贊干布喝著茶水笑著道:「若司農寺的人也去吐蕃就好了。」

  言罷,這位吐蕃贊普主動幫著天可汗與英公續上茶水。

  英公又繼續拿起一塊餅乾吃著,道:「宮裡的餅與外面的味道就是不同。」

  李承乾解釋道:「用料不同,宮裡所用的麥子比較粗。」

  英公嘴裡嚼著餅乾點頭。

  再想了想松贊干布的話語,李承乾道:「司農寺的人可以進入吐蕃。」

  松贊干布頷首道:「謝天可汗。」

  李績安靜地吃著餅乾沒有開口。

  直到內侍將卷宗遞來,李承乾拿過卷宗打開看著,點頭示意內侍可以離開了。

  「兵部將蔥嶺一戰的將士們的撫恤與錢餉都擬好了,英公覺得如何?」

  李績雙手接過卷宗,看著卷宗上的名冊以及錢餉數目,頷首道:「兵部安排向來公允,各地衛府都很信任,陛下儘管施行。」

  李承乾又飲下一口茶水,道:「贊普也看看吧,還有一些是吐蕃兵的賞賜。」

  見英公將卷宗遞來了,松贊干布伸手接過卷宗,翻看著吐蕃兵馬的名冊。

  名冊很厚,每一頁都記錄著吐蕃將士們的名字,分軍功以及斬首殺敵的數目,看著錢餉上至百貫,下至十餘貫皆有記錄。

  李承乾道:「朕近來看史書,英公可曾聽說過一個叫花木蘭的女子?」

  李績道:「末將未曾聽說。」

  李承乾將花木蘭的故事說了一遍。

  李績遲疑道:「依照陛下所言,這位花木蘭該是北魏時的人,那時候柔然國與中原也有戰事,當年還有北魏馮太后聽政治理國事。」


  「當年的女子就如此驍勇了。」

  李績頷首道:「若要追根問底,陛下可問來濟。」

  李承乾道:「來濟的確通曉史書。」

  松贊干布還在看著卷宗核對著一個個的名字,對這位吐蕃贊普來說這就是另外一封家書,卷宗所寫的就是吐蕃的孩子在戰場上與唐軍的作戰記錄。

  此刻,松贊干布的內心多半也是火熱的,與唐軍一起作戰的吐蕃兵共同禦敵,這難道不是一段佳話嗎?

  但聽陛下這麼說,李績便覺得關於花木蘭其人在何處,不會去問來濟,多半另有打算。

  說不定,陛下也沒有心思去追根問底尋找這個人,如今流傳在關中的故事很多,除了貞觀一朝到前隋的故事,更有難尋蹤跡的梁祝。

  在江南或者兩淮以北,都有人號稱先輩有梁祝的蹤跡,可都拿不出實際的證據,這一度成了人們口中的笑談。

  梁祝的故事早就作了古,只要故事能夠流傳,那就一直能活在人們心中。

  李績依舊安靜地吃著餅乾,時不時喝一兩口茶水,陛下是個很看重故事的人,崇文館的很多事都是陛下安排的,從東宮開始,陛下還是太子的時候,就很喜歡故事。

  如今這種故事越來越多,唐人有了很多動人的故事。

  其實花木蘭很像當年平陽公主的事跡,如今柴紹也過世了。

  李績更覺得這是陛下心中的一點念想。

  松贊干布看罷名冊,起身行禮道:「謝天可汗。」

  李承乾笑道:「出征的吐蕃兵馬都在朝中有記錄,他們的孩子也可以來長安讀書,鴻臚寺已在安排了。」

  當天可汗開始安排吐蕃的事宜,松贊干布有一種坐立難安的感覺。

  換作是自己,除了給予牧場與人口,或者是金銀,再也給不了別的。

  大唐將未來看得很重要,甚至參與到了吐蕃的未來。

  唐人是看重未來的,現在的皇帝與朝堂不會將眼光放在眼前,而是往後數十年之計。

  這些年來,松贊干布最大的感受便來自於此。

  眼看餅乾要被英公吃完了,內侍又端上一些剛烘烤出來的餅乾,放在了桌上。

  剛出爐的餅乾十分燙手,英公拿起一塊剛出爐的餅乾,面不改色咬下一口,在口中嚼著。

  「陛下,晉王與人打起來了?」

  三人的話語被打斷,李承乾詢問道:「稚奴人沒事嗎?」

  「回陛下,晉王沒有受傷,對方沒有還手。」

  李承乾點頭。

  見陛下漠不關心,內侍行禮告退。

  一個剛走,又有一個內侍快步走來,道:「陛下,魏王的奏章。」

  李承乾拿過奏章看了眼,現在張玄弼在李泰的文學館任職。

  李績詢問道:「是晉王與張玄弼之間的事?」

  「嗯,稚奴把張玄弼的次子揍了,張玄弼覺得沒有顏面留在文學館,要辭官。」

  李承乾看罷,吩咐道:「讓青雀安撫一番張玄弼,至於稚奴的事不過是孩子之間的玩鬧,不用計較。」


  「喏。」

  「稚奴如今行事越來越像許敬宗了。」

  李績笑道:「當年晉王還年幼,就想拜許敬宗為師。」

  看到了兵部對吐蕃兵的記錄與賞賜,松贊干布比先前更沉默了,更有一種坐立難安的感覺。

  李承乾道:「贊普,讓這些吐蕃將領的孩子來長安讀書,這是我們先前約定的。」

  這是事先的約定,松贊干布找不到拒絕的理由。    李承乾道:「你寫國書,讓吐蕃大臣領著孩子們來長安,朕也書寫旨意,讓司農寺的人前往吐蕃。」

  英公聽著陛下與松贊干布的交換,安靜地坐在一旁。

  乾慶五年,立夏時節,天可汗與松贊干布再次約定。

  大唐安排司農寺的人進入吐蕃,吐蕃崇文館挑選了吐蕃將領的孩子前來長安讀書。

  長安城多了很多傳聞,但這一次的約定與交換怎麼想都是大唐有優勢。

  在天可汗面前,一位在長安治病的吐蕃贊普,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還有人說這只不過是皇帝給松贊干布的體面。

  乾慶五年九月,夏季的餘熱還在,來大唐的第一批吐蕃學子到了,並且在四方館就學,由大唐的夫子給這些孩子講課。

  來長安的吐蕃孩子,年齡都在十歲左右。

  當第一陣秋風吹入關中,一群年輕的學子正在洛陽城前大喊道:「還教於民!」

  他們打著「大義」的旗號,想要讓朝中在支教方面讓步,並且讓朝中增設士族與世家子弟的科舉錄用名額。

  洛陽城下,數百名學子大喊著,向著長安城叫囂著。

  小武聽著女侍衛的稟報,低聲道:「為首的是什麼人?」

  女侍衛回道:「清河崔氏,崔君實。」

  小慧忙道:「小武姐姐,此事萬不可衝動,等官府的話語。」

  自從家父過世之後,小武的鋒芒比之以往更銳利,她沉聲道:「科舉向來是公正的,門閥世家子弟不求圖變,竟敢讓朝中給他們讓步,這世上有這種道理嗎?」

  小慧還是想勸小武莫要衝動,可話語還未說出口,卻見她已站起身。

  面對洛陽城外叫囂的學子,小武在女侍衛的護送下走上了城牆。

  這些女侍衛都是長樂公主的護衛,洛陽城的守衛不敢攔著。

  小武站在城頭上,看著叫囂的學子,神色中帶著輕蔑的笑容,道:「小慧,來年就要再開科舉,他們為何不向朝中乞求呢?」

  徐慧抬首道:「是為了他們的風骨嗎?」

  小武朝著城下的眾人大聲道:「伱們只會在這裡叫囂,你們有本事自己去科舉及第!」

  喊聲在城前迴蕩,一眾原本還在叫囂的學子紛紛停下,目光落在了洛陽城前的兩個女子身上。

  人群中再一次炸開了鍋,眾人紛紛叫罵著。

  小武從女侍衛的腰間拔出橫刀,正要再喊話,卻見洛陽城下跑出來了眾多兵士。

  那些鬧事的學子紛紛潰逃,一鬨而散。

  見狀,徐慧輕笑道:「烏合之眾。」


  谷那律正巧看著這一幕,他望著城樓上的身影詢問道:「那是誰?」

  一旁的僕從回道:「小人這就去詢問。」

  谷那律笑道:「李唐的兒女啊,當真是不同。」

  洛陽官吏用了一天之間,就抓獲了鬧事的禍首崔君實,那些世家門閥的殘餘勢力向李唐發起了反抗,可他們的反抗很可笑。

  這天夜裡,崔君實被抓到了官衙內,洛陽城刺史高季輔正腳步匆匆走向官衙。

  一路走著,高季輔著急道:「這些學子該如何處置?」

  杜正倫道:「依照朝中歷來的處置方式,多半是被發落到西域種樹。」

  高季輔一臉犯難地嘖舌,又道:「這些人真是難纏。」

  杜正倫道:「那是陛下仁義,沒有趕盡殺絕,可他們自尋死路,就別怪朝中不客氣。」

  崔君實被押在了官衙內,高季輔走入堂內,先不詢問,而是當即責罵道:「屢教不改,咎由自取。」

  杜正倫道:「說吧,是誰指使你的?」

  崔君實低著頭道:「無人指使。」

  高季輔冷哼道:「五百個學子都在我們手中,就算是你不說,他們也會說。」

  杜正倫一邊在御史的冊子上記錄,神色有些麻木,似乎早已習慣了這種事。

  自從烏衣巷與寒山寺的事之後,近年來想要對抗支教的殘餘勢力一直都有。

  杜正倫記錄好之後,又道:「也無妨,朝中缺少苦役,巴不得你們鬧事的人越多越好。」

  高季輔行禮道:「有勞杜御史了。」

  一個洛陽刺史,一個朝中御史,輕描淡寫地將這件事擺平。

  在洛陽任職的權萬紀書寫了奏章,讓人送去了朝中。

  關中,天剛亮不久,大地上的霜還未化去,李承乾從田地里拔出一根蘿蔔,前方就是很久以前的上林苑,現在那裡已成了安寧村。

  「陛下,他來了。」

  聽到薛萬備的話語聲,李承乾用河水洗了洗蘿蔔。

  侍衛放行之後,李義府與駱賓王才能走上前。

  李承乾啃著蘿蔔,道:「剛打了霜的蘿蔔,吃起來很不錯。」

  說著話,見陛下掰了一半的蘿蔔遞來,李義府雙手接過,就拿在手中。

  「這兩年歇一歇吧。」

  「陛下,臣近來走動各地,還有許多事沒辦,不敢怠慢。」

  李承乾嘴裡嚼著蘿蔔,看到了他身邊的孩子。

  「小子駱賓王。」這孩子行禮道。

  「嗯,聽聞過你。」

  駱賓王抬頭看著陛下,滿眼的好奇。

  李義府輕拍了拍這個孩子的後腦,解釋道:「這孩子是臣的弟子。」

  河水還在升騰著熱氣,這個村子看起來有種白茫茫的感覺,白霜鋪在一間間屋子的屋頂上。

  李承乾道:「這孩子的年紀與朕的孩子相仿。」

  「臣還想再查問幾年,若陛下覺得臣辦事不妥,是因那些學子……」

  「不是。」

  李承乾打斷了他的話語。

  李義府三緘其口,再一次行禮道:「臣領命。」

  「上官儀如今掌管御史台,你任職殿中侍御史,協助御史台,這麼多年,其實你做得很好,朕都看在眼裡。」

  (本章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