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臣懇請陛下擴充後宮!
「北征烏桓?」
聽到司馬懿的提議,劉協不禁眉頭微皺,「如今剛剛結束戰爭,正需修生養息,此時發動北征有些不妥吧?」
「而且烏桓遠在幽州之外,派兵征討頗為不易,勢必會影響接下來南下的計劃。」
烏桓是邊境的一大心腹之患。
劉協當然明白這一點。
但烏桓勢力不弱,眼下要是分兵前去平定烏桓的話,得消耗不少的糧草、兵力、物資。
攘外必先安內,在劉協看來遷都雒陽、平定天下才是要緊的事情,征討烏桓可以暫時緩一緩。
不能因此拖住了南下的步伐。
司馬懿聞言道:「陛下,烏桓與袁紹有姻親之誼,自公孫將軍死後便屢屢進犯邊境、掠奪人口和財物。」
「此前高幹作亂時就曾聯絡烏桓,要和他們一同進攻冀州。臣擔心若此時不將其徹底平定,等到日後王師南下之際,烏桓會趁機進攻幽州。」
「屆時腹背受敵,影響甚巨。」
司馬懿向劉協一一陳述征討烏桓的原因還有必要性,此前不出兵征討是因為帝都就在冀州,烏桓不敢前來進犯。
但一旦遷都雒陽,帝國的中心就將轉移,而且征討荊州必然會造成北方兵力空虛,烏桓恰好可以趁虛而入。
實在是不得不防。
司馬懿的戰略眼光還是極高的,他這個建議是出於大局考慮,而且是未雨綢繆。
所以此言一出,便得到了諸葛亮、郭嘉等人的贊同和響應。
「仲達所言極是。」
諸葛亮微微頷首,並向劉協拱手道:「陛下,掌握兗豫二州、重建雒陽還需要很長的時間,完全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徹底解決烏桓。」
餘下幾人也紛紛出言附和。
見眾人都支持北征烏桓,劉協自然不會固執己見,便問道:「既然如此,該出動多少兵馬合適?」
烏桓的實力要比鮮卑、匈奴還要強大,分布在遼東、遼西、右北平這三郡之地。
想要把他們討滅可不是件簡單事。
郭嘉道:「陛下,臣以為征討烏桓無需興師動眾,這樣反而不容易將其擊敗。」
「因為千里遠征輜重太多,大軍行進緩慢,對方一定會提前察覺並做好防備,屆時對付起來的難度便大了。」
「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攜帶大量輜重,效仿冠軍侯當初襲擊匈奴的打法,派遣一支精銳輕兵速進,攻其不備。」
「大軍一路征討烏桓,一路掠奪他們的物資,不斷推進,在敵方反應過來之前便將其一舉覆滅!」
冠軍侯霍去病當初深入大漠、轉戰三千里直擊匈奴王庭,可謂是一場經典戰役。
摒棄了傳統兵家大軍逐步推進的戰略,孤軍深入直搗黃龍,最終贏得大勝。
郭嘉就是想效仿霍去病的打法,不給烏桓任何反應時間,以雷霆之勢將其擊潰。
此舉風險大,但收益同樣也大。
但前提軍隊足夠精銳、統兵的將領足夠勇猛,恰巧這兩點他們全都具備。
并州鐵騎的精銳就不必多說了,至於勇猛的統兵將領那就更多了。
呂布、趙雲、張遼、黃忠。
哪個不能獨當一面?
哪個不是勇猛無雙?
隨便拎出來一個都有萬軍取首的戰績,讓他們去領兵征討烏桓不要太合適了!
「善。」
劉協思索了片刻,贊同了郭嘉的提議,「稍後朕會在朝會上宣布遷都和北征之事。」
「領兵北征的具體人選,便在朝會上討論吧,看看奉先他們誰願領兵前往。」
「時間差不多了,去上朝吧。」
劉協是在上朝之前將他們給召過來議事的,畢竟遷都這樣的大事,他需要先與諸葛亮等人討論過後才好宣布。
這也是為什麼各大世家對楊修直入中樞參審政事如此羨慕,甚至於嫉妒的原因。
真正的大事天子是不會拿出來跟群臣商量的,只會宣布決定,大事小會、小事大會便是這個道理。
劉協先行一步,眾人緊跟其後。
一行人很快來到了泰安殿。
沒過多久文武百官們也紛紛齊聚。
劉協高坐龍椅之上,對殿內眾臣道:「如今兗、豫二州已經收復,漢室復興在即。」
「回首再望,自朕當初離開長安、東歸雒陽;到後來再被曹賊挾持至許縣、又逃至鄴城,至今已有五年矣。」
「這五年時間來,朕無時無刻不想著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以安天下臣民之心。」
「如今北方已定,中原收復,朕欲先將都城遷回雒陽,諸卿以為如何?」
劉協此言一出,群臣譁然。
遷都可是不折不扣的大事,誰都沒想到天子居然會忽然做出這樣的決定。
不過仔細一想,又覺得眼下似乎也到了該遷都的時候了,因為天子當初定都為鄴城其實是被迫為之。
眼下不再受到任何人挾持,大權在握且中原平定,不遷都回去還等什麼?
「陛下英明!」
楊彪第一個出聲支持,並神色激昂地道:「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乃天經地義之事!」
「臣支持遷都回雒陽!」
他的家族乃是弘農楊氏,老家便在雒陽附近,遷都回去對他而言乃是天大的好消息!
不過一些冀州乃至於鄴城本地的世家們對此就有些不太情願了。
因為離開冀州他們就將失去本土優勢,影響力大大降低,需要重新經營勢力。
崔琰故作為難地道:「陛下,遷都回雒陽雖是好事,但雒陽屢次遭受兵禍,如今已破敗不堪。」
「眼下遷都回去,未免有些……」
堂堂大漢天子竟以一座破敗不堪的城池為帝都,這實在說不過去,會損害天子的威嚴。
劉協淡淡笑道:「此事朕亦考慮到了,朕欲讓兗豫二州的世家大族出資重建雒陽,以抵他們犯下的從逆之罪。」
「朕會等雒陽重新建造完成之後再遷都回去,此事並不急於一時。」
聽到劉協考慮得如此周到,崔琰一時啞然,因為也找不出反駁的地方,只好道:「陛下英明。」
其他大臣們見此也紛紛附議。
還於舊都關係到朝廷的顏面,所以哪怕一些大臣們心中並不願意,但沒有正當理由反對的話也只能支持。
「那此事便定下了。」
劉協將此事敲定,並對袁熙道:「顯奕,向兗、豫二州各大世家募集重建雒陽的資金之事,便交由你來負責。」
「可有信心將此事辦好?」
面對劉協投下來的目光,袁熙精神為之一振,大步出列,沉聲道:「請陛下放心!」
他如今孑然一身,根本不在乎與那些世家交惡,更清楚那些世家的種種底細和手段。
天子既然將這麼重要的職責交給他,他定不會辜負這份期待,讓那些膽敢從逆的世家大族們狠狠出血!
「善。」
劉協滿意地點了點頭,接著又道:「如今北方雖定,然烏桓仍然是幽州邊境的一大威脅。」
「朕欲派遣大軍北征烏桓,不知哪位將軍願意領兵前往?」
「臣願往!(x2)」
劉協的話音才剛剛落下,呂布、張遼兩人便異口同聲地道,並齊齊站了出來。
呂布瞪向張遼,說道:「張文遠!你剛剛才立下功勞,現在又來和我搶功做什麼?怎的如此貪得無厭!」
張遼冷哼道:「你不是不服氣我擊敗孫權的功勞麼?這次就打下烏桓,好讓伱服氣!」
呂布翻白眼道:「區區烏桓你就想讓我服氣?等你什麼時候平定江東生擒曹賊再說吧!」
見兩人又在朝堂上吵了起來,劉協不禁無奈扶額,他就知道會是這樣的情況。
「兩位將軍。」
就在此時黃忠忽然開口了,紅著眼圈對二人說道:「你們知道的,老朽今年已經五十有六了,家中還有病重的兒子要養……」
得,又來一個爭功的。
面對黃忠這老一套的說辭,呂布不悅地道:「我說黃老將軍,你在合肥之戰中已經立下大功,難道還不足夠?」
之前黃忠這麼說也就罷了,但眼下才得到封賞不久又這麼說,他可不慣著了。
「唉……」
黃忠長長嘆息一聲,說道:「溫公已經貴為公爵,但老朽卻因軍功不足尚未封侯。」
「平定烏桓對於溫公來說不過是錦上添花,但對老朽來說卻是雪中送炭。」
「這次功勞溫公就讓給老朽吧。」
黃忠在合肥之戰中立下的功勞雖然不小,但大功還是在張遼身上,他距離封侯尚有一步之遙。
但這一步有時候就是天塹。
侯爵比官職要難得多了,尤其是他們這些出身寒微的將領,想要憑軍功封侯更是難如登天。
聽聞此言,呂布面露遲疑之色。
他倒是忘了黃忠還未封侯。
同樣出身寒微,他當然能理解為將者對於封侯拜將的執念,他現在已經是公爵了,放眼大漢都是獨一份。
和黃忠爭功確實沒必要。
所以在思索片刻後,他瞥了張遼一眼,說道:「只要張文遠不去征討烏桓,那此次出征的機會讓給你也無妨。」
他可以把功勞讓給黃忠。
但不會讓給張遼。
於是黃忠又將目光投向張遼。
張遼毫不猶豫地說道:「呂奉先不去,我也不去。」
黃忠在合肥之戰中的表現堪稱亮眼,為他生擒孫權創造了極好的機會,但最終只能淪為他的陪襯。
所以他心裡多少有一分歉意。
「多謝兩位將軍!」
黃忠感激涕零,激動地對呂布、張遼二人道:「前有孔北海讓梨,今有呂奉先、張文遠讓功!」
「老朽謝過兩位將軍讓功之恩!」
聽到黃忠這麼說,呂布、張遼都感到有些臉紅——他們這種事和大名鼎鼎的孔融讓梨實在沒得比。
孔融聞言微微一笑。
劉協見此沒說什麼,因為不管是呂布、張遼、還是黃忠,他們三人中的任何一個都有踏平烏桓的實力。
「黃忠,郭嘉聽命!」
「臣在!」
被點到名字的兩人齊齊出列。
劉協道:「烏桓屢次犯邊,大逆不道。朕今命黃忠為主將、郭嘉為監軍,率領一萬并州鐵騎前去征討。」
「十日後出發!」
為了保險起見,劉協將郭嘉也一同派了出去,免得此戰出什麼岔子。
「臣領旨!」
黃忠、郭嘉恭聲領命。
而司馬懿聽到劉協沒有點到他的名字,不由得面露遺憾之色,因為他其實也想隨軍出征。
但現在任命已經下達。
他哪怕不甘心也沒用。
將遷都和征討烏桓的事情都商議完,劉協便要宣布退朝,不過這時董忠忽然出列道:「陛下,臣有事要奏!」
劉協昨夜處理奏摺到很晚,一大早又把諸葛亮等人喊來討論事情,眼下已經十分睏倦。
他聞言說道:「如果不是什麼要事的話就等明日再奏吧,朕有些乏了。」
要是換在平常的時候,大臣們聽到天子這麼說肯定會識趣地選擇退下,不過董忠卻說道:「陛下,此事極為重要,關係到我大漢的江山社稷安危,拖延不得!」
見到董忠一臉嚴肅的模樣,劉協不禁皺了皺眉,只好打起精神問道:「何事?」
此時他心裡滿是霧水——關係到大漢江山社稷安危的事情,他怎麼不知道?
只見董忠沉聲說道:「陛下如今二十有一,已至及冠之年,卻始終沒有子嗣。」
「一國之君無後,這難道不是關係到國家社稷安危的大事嗎?」
此言一出,郭嘉、賈詡臉色頓變。
就連劉協的眼神也是一沉。
他深深看了董忠一眼,淡淡說道:「有無子嗣乃是上天所定,又豈是朕所能決斷?」
「陛下怎能如此想?」
董忠開口反駁了劉協的話,並正色道:「臣以為陛下無後,全因後宮空虛所至。」
「自古帝王后宮佳麗三千,但如今陛下的后妃才不過八人,可見陛下無後全因後宮空虛所至!」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陛下身為天子卻無子嗣,更是對天下臣民、對江山社稷的不負責!」
「若陛下萬一龍體有恙,卻無子嗣能繼承大統,那將置社稷如何?置天下萬萬百姓如何?」
「臣懇請陛下擴充後宮!」
董忠說完便向劉協跪了下去,深深叩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