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參觀工廠
「費羅先生……」
布魯克林,信使電視機工廠內。
擦拭著手上的污漬,穿著背帶服的工人一臉忐忑的對著費羅·法恩斯沃斯詢問道。
「柯林·盧珀先生真的會帶著羅斯福總統過來嗎?」
雖然羅斯福總統會來信使電視機工廠參觀的消息早就已經傳遍了整個工廠,但是他還是有些不太相信,畢竟這可是總統先生啊,胡佛在位的時候可是從來沒有到他們工作的地方看過。
「當然。」
面對工人的詢問,費羅·法恩斯沃斯點了點頭。
事實上,別說是工廠的工人,就連費羅自己在當初得到這個消息的時候也同樣是有些不敢置信,直到再三和柯林確認過後才勉強相信。
工廠參觀的時間是在下午,但是信使電視機工廠的工人從一大早就翹首以盼起來。
因為即將發生的總統參觀,一整個上午,電視機工廠內部都沉浸在一種緊張的氛圍當中,不管是工人還是費羅·法恩斯沃斯都有些不太在工作當中,當然,在這樣的情緒影響下,整個工廠當天的生產線狀況自然也不太理想,不過,從上到下每一個人在意這一點。
就這樣,在心不在焉的工作狀態中,度過了一整個上午。
「來了!」
隨著露易斯·沃爾頓來到工廠,所有人都知道總統要過來了。
這個時期的總統維安,還沒有後來那麼銅牆鐵壁。
事實上,整個特勤系統的改變是在甘迺迪遇刺之後,負責保護國家元首的特勤局才在維安做法上掀起革命性轉變。
甘迺迪在得州達拉斯遇刺,也成為了美國特勤局史上的最大敗筆。
畢竟,總統當著他們的面被一槍掀開了頭蓋骨。
而在此之前,總統的維安規格雖然嚴密,但是還有著一定程度的自由度。
跟在露易斯·沃爾頓身後,幾個一小隊特勤局的維安人員來到工廠,十幾分鐘之後羅斯福就在柯林的陪同之下也坐車到達了位於布魯克林的信使電視機工廠。
從轎車上下來,在工廠周圍等待的《信使世界報》記者就立馬拍下了照片,憑藉著自己信使報社的元老身份,小約翰跟在柯林身後,親眼目睹了老闆幫著總統推輪椅的模樣。
雖然,在普利茲大廈的時候,他對於羅斯福的政見抱持著懷疑的態度。
但這並不妨礙他對於親眼見到總統而感到激動,尤其是如今近距離的情況之下。
推著羅斯福的輪椅,柯林帶著他來到了信使電視機工廠內。
「總統先生……」
看著出現在工廠里的羅斯福,哪怕早就已經得到了柯林的肯定,費羅·法恩斯沃斯臉上的表情依舊顯得有些激動。
他有些緊張的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角,這才上前說道:「很榮幸您能夠來到信使電視機工廠。」
「下午好,費羅·法恩斯沃斯先生。」
輪椅上,羅斯福微笑的伸出手掌:「很高興能夠見到你。」
看著羅斯福伸出的手掌,費羅稍稍楞了一下,緊接著連忙伸手和其握住。
同時另一邊,《信使世界報》的記者立馬按下快門,將這一幕記錄了下來。
電視機工廠的參觀,是在當初柯林在羅斯福『爐邊談話』後就確定的行程安排,其目的自然是為了區別於前任總統胡佛遠離民眾的形象,為其樹立親民的姿態,用以維持民眾對於自己的信任。
『爐邊談話』雖然幫助羅斯福穩定住了惡化的金融危機,但是卻並沒有徹底解決掉這個問題。
因此羅斯福在積極推動『新政』的同時,也需要通過親民的形象,來不斷的對民眾發出呼喚,避免公信力的流失。
收回自己的手掌,羅斯福的目光落在了工廠的流水線上。
對於電視機的生產,羅斯福顯然有著幾分興趣,作為一個新興的產物,羅斯福對於電視機的了解並不多。
事實上,不僅僅是他,整個美國甚至世界都不了解這個產物。
「所以,這就是電視機嗎?」
雙手滑動輪椅,靠近工廠的流水線,羅斯福看著線上半成品的機器,忍不住對著一旁的工人詢問了起來。
「是……是的……總統先生……」
面對總統突然的詢問,這個工人顯然有些不知所措,他激動了半晌才結結巴巴的回道。
「不需要太緊張,事實上我們都同樣在為了這個國家而努力工作著,只不過是因為分工不同而已。」
不得不說,在拉攏民心這一塊,羅斯福顯然極具經驗。
這或許和他本身的經歷也存在的關係,畢竟當一個人失去行動力的時候,他自然而然的就會選擇其它的方式來展現自己的魅力。
在羅斯福親善的態度之下,不僅僅是信使電視機工廠的工人,就連在一旁負責拍照的記者也被他和善的態度所感染。
整個電視機參觀的過程,極為順利。
跟隨著羅斯福的輪椅,《信使世界報》拍下了大量的照片。
很快的,在柯林的引導之下,一行人從工廠的流水線經過來到了電視機的研發部門。
來到自己擅長的領域,費羅·法恩斯沃斯原本緊張的情緒有了幾分緩解,他當著羅斯福的面簡單的介紹了一下自己的發明。
「了不起的發明,費羅先生。」
雖然,在過程中,費羅·法恩斯沃斯很多的描述,羅斯福並不能完全聽懂,但這並不妨礙他對費羅的發明做出稱讚。
「有的時候,一個好的想法,往往能夠改變世界。」
考慮到目前柯林和美國無線電公司的專利訴訟,羅斯福不能太明顯的表達自己的態度,避免被反對黨批評總統干預司法,但是羅斯福參觀信使電視機工廠這一做法,本身事實上就是一種立場的表達。
這段時間以來,《信使世界報》一直都在報紙上支持羅斯福的新政,宣傳他的政策。
因此,羅斯福自然也需要有所回應。
更何況,參觀工廠的行程本身就是一種互惠互利的做法。
柯林需要羅斯福來拉動電視機的知名度,而羅斯福又何嘗不是在藉助《信使世界報》的媒體影響力來宣傳自身形象。
「這是什麼,費羅先生?」
在實驗室的參觀過程中,羅斯福的目光很快的就被實驗室中一台模樣怪異的電視機給吸引了目光。
「這個……」
面對羅斯福的詢問,費羅·法恩斯沃斯有些遲疑的看了一眼在一旁的柯林。
「這是目前信使電視機工廠最新的研究成果,一台能夠播放彩色畫面的電視機。」
接過費羅的話題,柯林隨即開口做出了解釋。
「彩色,電視機?」
同時,輪椅上的羅斯福也適時的表現出意外的表情。
「沒有錯。」
點了點,柯林對著實驗室中的費羅·法恩斯沃斯點頭示意了一下,後者頓時恍然的啟動了實驗室的彩色電視機原型機。
「朋友們,我想告訴大家,過去這幾天我們幹了些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干,下一步又打算怎麼幹……」
隨著電視機被啟動,但短暫的信號跳動聲之後,電視機畫面上一個彩色的超人標誌一閃而過,緊接著羅斯福坐在爐邊的畫面出現在了其中。
因為僅僅只是原型機的關係,整個電視機的彩色畫面並不太清晰。
但是,看著在電視機中所出現的自己,羅斯福還是忍不住推動輪椅靠近了一些。
不僅僅是羅斯福,在實驗室里的所有參觀人員都被眼前的一幕給震驚到了。
要知道,在這個時候,就連電影中的彩色畫面都還沒有徹底的普及,一台能夠播放彩色世界的電視機,對於人們所造成的衝擊足以想像。
「了不起的發明,費羅先生。」
看著彩色電視上看到自己演講和爐邊談話的片段,羅斯福看向一旁的費羅·法恩斯沃斯。
「事實上,這並非我一個人的功勞。」
面對羅斯福的稱讚,費羅連忙搖了搖手道:「柯林·盧珀先生也在這一過程中提出了許許多多的設計思路,特別是彩色顯像管的提供,如果不是有柯林·盧珀先生的幫助,或許我還沒辦法如此順利的將彩色電視機給製造出來。」
歷史上,從黑白電視機到彩色電視機的發展,足足跨越了二十年左右的時間。
等到H.洛發明三槍蔭罩式彩色顯像管,洛倫期發明單槍式彩色顯像管之後,彩色電視才真正的有了大概的輪廓,而在這之後又過了十年,彩色電視才真正的得以普及開來。
也就是說,如果按照正常的歷史發展,彩色電視機需要經過三十年無數人前仆後繼的努力,才被發明出來。
而柯林的存在,無疑是大大的減少了這一過程。
目前,信使電視機工廠彩色原型機所使用的,是三槍三束彩色顯像管也稱蔭罩管,是較早開發的顯像管,它由螢光屏、蔭罩、電子槍及玻璃外殼四部分組成。
該顯像管的專利,在柯林的手中,由他獨立擁有。
這也是為什麼費羅會說沒有柯林的幫助,就不會有彩色電視機的發明。
因為,顯像管的技術完全由柯林所提供,單獨的顯像管或許並沒有什麼,但是一旦和他的電視機結合在一起,就是彩色電視的雛形。
事實上,關於顯像管的專利,柯林也有著自己的想法。
萬一,在和美國無線電公司的專利訴訟中失敗的話,他就拿出這個專利,直接推出更新一代的彩色電視機碾壓美國無線電手中的老一代電視機專利。
順便,混個彩色電視機之父。
當然,這僅僅只是柯林所準備的後手,美國無線電公司的敗訴已經是註定的事情,因此柯林也並沒有急著推出自己的彩色電視機。
畢竟,在這個時代,想要全面推廣彩色電視機還是有些過於困難了一點。
不僅僅受限於顯像管工藝的複雜性,多管線路的設計,特別是螢光屏的製造,想要在這個時代將其復刻出來,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錢和實驗。
信使電視機工廠里的這台彩色電視機,能夠製作出來,還是在柯林通過【熱視線】能力作弊的情況之下。
也就是說,在正常情況之下,想要生產彩色顯像管極為困難。
就算勉強生產出來,也會導致整台電視機的成本攀升,要知道在這個時期,一台電視的價格本來就已經不便宜了。
也正是因此,所以柯林才沒有將彩色電視給產業化,只把一台原型機放在實驗室內。
畢竟,在電視機的發展歷史過程中,彩色電視機僅僅只是一種必然的結果,而在彩色電視機出現的二三十年前,黑白電視機才是主流。
他雖然有意推動電視機產業的發展,但也沒有一蹴而就直接從黑白電視機拉到彩色電視機的想法。
尤其是,在這個連電視節目都不完善,電視機都沒有普及的時期。
有時候,並非最好的就最合適,從電視機的觀看體驗上來看,彩色電視機自然是要遠遠高於黑白電視,但是考慮到彩色影像的成本,就算柯林想要推動,電台方面也不見得能夠承受的起製作彩色節目或者電視劇的成本。
因此,退而求其次,先擴展電視機的市場才是柯林目前所需要做的事情。
只有等到整個電視機市場成熟化之後,才能夠順利的完成從黑白到彩色電視機的升級工作。
因為那個時候,不管是電台還是觀眾都已經離不開這個新的娛樂產業。
……
「……我清楚的看到,當羅斯福總統在彩色電視上看到自己演講和爐邊談話的片段的時候,他的表情似乎也被觸動了幾分,發出感嘆:『未來將會是電視機的時代。』而事實,也正如這位偉大的總統所說的那樣,柯林·盧珀先生所發明的彩色電視機,成為了現代人們生活必不可缺的存在,或許那個時候,羅斯福總統就已經看到了這一點,才會做出那樣的感嘆。」——摘自《信使世界報》專欄報導
記者:約翰·沃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