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3章 規劃亞洲2
這些工廠既有獨資的也有與大明海商合資的,產品包括紡織、化工、木材加工、鑄造,還有配套的煉焦、制磚和礦業。除了少部分內銷和自用,絕大部分產品還會返銷給大明海商。
一來一回確實給當地提供了大量工作崗位,大幅提高了商稅,降低了貿易逆差,為幕府獲取了大量資金,對維持幕府統治提供了有利條件。
洪濤經常說一句話,凡事總會有兩方面。當覺得世界很美好的時候,災禍會越來越近,沒看見只是認知方面的欠缺,不是不存在。
對於近在咫尺的日本,大明帝國從軍方到朝廷從來也沒放鬆警惕,德川家光這頓折騰更是沒有瞞過任何人。或者說幫著他一起折騰的對馬藩住宗義成是個賣主求榮的叛徒,暗地裡早就抱上了明帝國的粗腿。
這次給德川家光提建議引進投資建設工廠,就是奉了皇家顧問處和總參謀部的指示,為什麼不用管,只要能讓這件事成行就是大功一件。
那明帝國為何要如此關愛狼子野心的日本呢?用景陽皇帝的話講,這種愛不如沒有,它就像慢性毒藥,愛的越深毒性越大。等到毒性發作時渾身無力、四肢綿軟、任人擺布,且無藥可解,生不如死。
在洪濤的計劃中,日本不僅僅是大明帝國工業產品傾銷地,還應該成為初級產品加工廠。短期內的大量傾銷會摧毀日本的經濟,所以不光要賣貨,還得維護。
給日本投資建廠和轉讓技術,讓其發展出一部分基礎工業,培養產業工人,看似是幫著日本發展,實則是讓日本人為大明帝國產業鏈提供最底層的服務,也是經濟戰爭的一部分。
這樣做不光不會引起幕府的敵視,還會讓大部分日本人視大明帝國為救星,進一步放鬆警惕,越來越依賴這樣的模式,最終產業畸形發展、經濟完全變成外向型,就算明白過來也無法自拔。
朝鮮的情況和日本一樣,只是自主的權力更少。朝鮮國王李倧登基之後成了完完全全的傀儡,大部分國策都要聽取明帝國派駐官員的建議。
八年前,在大明海軍的監督和協助下,朝鮮國取消了常備軍隊,只保留了一支3萬人左右的准武裝力量負責各地的治安,把所有國防全交給了大明海軍陸戰衛。
其實此時朝鮮也確實沒有什麼國防需求,唯一有可能侵略它的日本被大明海軍死死盯著,繼續保留軍隊難不成要防著大明帝國?
在經濟上朝鮮主要以礦業、冶煉業、漁業為主,農業為輔。糧食不夠吃沒關係,拿各類礦產、生鐵、焦炭、海產品和大明交換,一船一船的大米魚貫而來,比種地安穩多了,不用再怕天災荒年。
當光這些產業也不夠700多萬朝鮮人活的,咋辦呢?做為宗主國肯定不會看著小弟挨餓。人多活少是吧?好辦,搞勞務輸出,把富裕的勞動力送到大明遼陽省開荒去。
那裡需要大量人手開墾荒地、修路築壩、挖溝疏渠,扔過來幾十萬人都是毛毛雨。來了管吃管喝管穿管住,三五年一換,臨走還給工資呢。
要是年紀合適、工作期間表現好,漢語說的利落,又特別心向大明,還可能獲得推薦進入墾荒團的新學。學個三四年,就可以報考大明陸軍或者海軍預備役。
一旦被錄取,個人和家庭這輩子就算拿下了。只要不特別倒霉很快戰死,每個月的兵餉夠在朝鮮生活的一大家子過上小地主般的生活。
要是能多服役幾年,把勛銜往上混混,到達一定級別和年限,將來退役之後就可以把父母妻兒都接過來,成為大明百姓。用撫恤金或者退役金買塊地,或者找個工廠上班,就算徹底脫離苦難了。
所以大部分朝鮮百姓都很樂意享受大明帝國帶來的變化,只有少數朝鮮統治階級因為失去了太多權力懷恨在心。但他們掀不起浪花,因為沒有人心,誰能讓百姓過上好日子一目了然,說啥民族、國家都是白搭。
東亞風平浪靜,東南半島上也波瀾不驚。有了帝國海軍的存在,相鄰的南掌國、柬埔寨、大城和柔佛都老實了不少。不管心裡咋想,反正表面上不敢反對大明帝國的實際管控。
首先被解決的就是邊界問題,在大明禮部的召集下,各國派使節齊聚京城,先在地圖上規劃好各自勢力範圍,然後拿著地圖回去,僱傭帝國海軍幫忙測繪,安放界樁。
從此以後這張圖就是法定邊界了,遵守的法是大明律法。誰反對,帝國海軍就去找誰談心,誰主動挑起爭端還不聽勸,一樣也要被談心。
接下來就是向各國、各勢力派駐使節,對方如果願意也可以向京城派駐使節。這麼做一是方便聯絡,二是隨時監督各國的狀態。有些事情完全不用等到爆發之後處理,早知道病因可以早對症下藥。
當然也有硬骨頭,比如緬甸的東吁王朝。在被大明帝國從陸地和海上南北夾攻之後,東吁王朝收縮到了緬甸中部,卻死活不肯服軟。
不過他們也撐不了多久了,大明帝國是沒有繼續進攻,但東邊的大城王國真不手軟。在得到了武器裝備,並受到帝國海軍訓練之後,只要季節合適氣候允許,雙方就會在緬甸東部的山區里打成一團。
剛開始大城王國敗多勝少,可是隨著時間推移,王國的軍隊越打越多、越打越強,東吁王國則是越來越弱,步步退縮。
按照總參謀部的計劃,東吁王朝連同緬族都是要被徹底消滅的。然後由泰族人對他們進行統治和強行同化,最終變成大城王國的一部分。
無錯版本在讀!6=9+書_吧首發本小說。
這幾個國家地處群山峻岭的熱帶,氣候覆雜,不適合發展工業,主要以農業為主,林業和礦業為輔。
帝國不會對它們有過大的投入,也不會進行太強的剝削,以工業品換取他們的礦產和木材是比較合適的貿易模式。
但當地必須建立新學,官方語言也必須改為漢語。可以不強求數量和入學率,短期內不進行大規模民族融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