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黼黻皇猷,未雨綢繆
2024-10-18 15:11:14
作者: 鶴招
殿試結束,恰好是正午時分。朝官自然沒有讓新進同僚們餓著離開皇宮的道理。禮部官早已按製備好了殿試酒飯,每桌茶食五碟、果子五碟、飯一份、菜四色、酒五鍾。每名進士再發饅頭二個,湯一碗。吃得比較簡單,因為禮部還組織了晚宴一一好東西都在晚宴上,什麼鵝、羊、鹿、豬肉、火熏腿,可謂應有盡有,用遼東吉祥話來說就是,這不得吃死?不過,進士晚宴的伙食固然好,卻並不是所有貢生都會赴宴。殿試結束,除了志在庶吉士的考生們還繃著一根弦之外,其餘考生在走出皇極殿的一刻,便徹底放鬆了下來。這种放松的心態之下,心中所想的可不是什麼禮部宴。而是回房間蒙頭好生睡上一覺,抑或者約上三五好友去勾欄吟詩作對。李坤便屬於前者。他以腹痛為由,向禮部官告了今夜晚宴的假。而後便將饅頭收進懷裡,匆匆離開了皇宮。太累了。從二十六歲中舉至今,已經考了十三年的進士了。宗族的殷切期盼,沒日沒夜的懸樑刺股,加上日漸衰退的精氣神在身後催逼-—---他在心中感慨一句累,已經非常含蓄而內斂了。此時此刻,他只想放空一切,將什麼科舉、進士、庶吉土,全都拋諸腦後,臥榻酣睡到五日後的放榜。可惜。出來做官就是賣命的,從高中的一刻起,什麼時候休息,已經身不由己了。李坤方一解衣躺回榻上,房門便不合時宜被敲響。篤。篤篤。李坤揭開被子,兩隻眼晴已經惱火得對一塊去了。河南會館這些人也太不中了,奉承能不能等人休息完了再說?天天拜訪天天拜訪!不是京城的員外,就是河南的老鄉,本身就不勝其煩了,今天說好要休息,還挑在這個時候來打擾!李坤李老爺正是高中恣意的時候,也不管什麼養氣功夫了。他起床氣十足地沖衝來到門前,用力拉開房門。正要出言呵斥。卻見並非是河南會館的熟面孔,反而是兩副陌生的面孔。兩名男子穿著普通,面相卻略顯陰柔,讓李坤有一種莫名的熟悉感。李坤摸不准來路,自然將原本到嘴邊的話咽了下去:「二位這是?」為首的男子也不寒暄,開門見山:「李老爺,我家主子有書要贈您。」說著,身後之人便將手中的木匣打開,取出一本書,遞上前來。李坤見二人這樣沒禮數,連個來路都不通報,心中反而更加驚疑。他鬼使神差便接過書籍,低頭看了一眼,《呂氏鄉約》。李坤皺緊眉頭,這是什麼意思。他好歲是准進士,對於這些「非暢銷類古書」,也同樣熟知於胸。此為「藍田四呂」,也就是呂大忠、呂大鈞、呂大臨、呂大防,在熙寧九年,所著的一本用於約束鄉里一一越過州府衙門而約定鄉人「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的書籍。洪武年間,世家鄉紳無德,太祖皇帝便聽從解縉的建議,「仿藍田呂氏鄉約及浦江鄭氏家范,率先於世族以端軌」,也就是將呂氏鄉約作為世家行事的典範。其後的正德年間,南贛地區山民起義不斷,王陽明亦是在清掃邊患時,在其基礎上發展出了《南贛鄉約》,用以約束不從政令的江西老表。但,典範世家也好,約束草民也罷,跟他李坤有甚關係?這書又是誰送過來的?李坤想到這裡,便將書合上,欲歸還回去:「不知二位的主子是哪位長者?」陰柔男子一副公事公辦的模樣,搖頭退後:「我家主子的意思是,希望李老爺好生研讀。」說罷,他也不等李坤回話,徑直轉身離去。李坤定定看著兩人離去,臉色爬滿了愁思。好半響後,他才將房門關上。李坤隨手一拋,將書扔到桌上。整個人四仰八叉躺回床上,被子一蒙,兩眼一閉。猜猜猜!小孩子還猜!他李老爺這輩子最討厭這些喜歡讓人猜謎語的!討債歸討債,說清楚點是掉位格還是怎麼的?整天不學好,跟個嘉靖皇帝一樣!心中腹誹的功夫,李坤視線再度朦朧起來。顯然,插曲也不足以遏制李老爺的睡意翻湧。不多時,房間中便響起了呼嚕聲。三日後。李坤將《呂氏鄉約》與《南贛鄉約》放回桌案上,只拿了一本《浦江鄭氏家范》下樓吃飯。他隨便找了個空位坐下,點了幾個愛吃的菜,再度津津有味看起書來。猜肯定是不想猜的,但既然有長者讓他好好研讀某書,他也沒有不聽道理。聽人勸吃飽飯嘛。就是周遭有些吵鬧,看書的效率並不高。「今日應該塵埃落定了吧?」「準確來說是昨日塵埃落定的,國朝定製,殿試後二日,皇帝駕詣文華殿,讀卷官展卷朗讀,而後御批一申三人,其餘各捲髮內閣官領收,所以昨日已經塵埃落定了,後兩日只是抄寫黃榜。」「也不知道三鼎甲花落誰家。」「後日就知道花落誰家了,興許你我不定也在其中。」「哈哈哈,就憑錢兄這吉祥話,今日這頓我請了。」李坤本是在看書,聞言也不由被逗樂一一河南會館雖然摳摳搜搜,但對這些准進士還是很大方的,在放榜之前,都允他們隨意吃喝,哪裡還要他人來請。「也不定要後日才知道,二甲以下,才由各讀卷官帶回衙門拆卷填寫黃榜,一甲三人,自昨日皇帝欽定後,已經有風聲傳出了。」「有風聲了!?」「那肯定,讀卷官十幾人,加上當場的中書舍人、太監女官,沒風聲透露才怪了。」「且說說!且說說!」「說啥,我也是昨日晚間才聽了些傳聞,說是一個孫姓進士,立意高遠,辭藻華麗,用語簡練,論據雄渾,直接被點了狀元。」「孫繼皋那孫子吧?我也聽說了,這廝揣摩皇帝跟內閣的傾向,強行點了『維新』的題,簡直是十足的小人。」「,話也不能這麼說,還有外人呢。」「外人?這廝當面我也一樣的話!」「好了好了,等放黃榜再說吧,也不一定準。對,那榜眼跟探花呢,有什麼風聲?」「榜眼跟探花還是比不得狀元的關注度,沒太多消息傳出來,只聽說探花郎姓李。」「別是李三才那個狗官二代吧?」李坤在隔壁桌吃吃喝喝,聽到這裡忍不住搖頭。不愧是喜歡搞結社的,一說姓李,大家都往李三才身上猜。怎麼不猜猜自己呢?誰還不是姓李了。當然,也只是心中腹誹一句,以他對自己的了解而言,還是想想如何考取庶吉士來得實在。「確實,咱們還是想想怎麼考取庶吉士實在。』「還用你說?十五篇古文某早就備好了,等放榜我就去禮部投稿。」「,當初我父親與我說,中舉就輕鬆了,沒成想,如今都中進士了,又開始思慮起庶吉士的選試,往後庶吉士的月考、年考,三年後的給事中,翰林院分野,簡直是活到老考到老。」「說到庶吉士,我倒是聽聞,今科的庶吉士,未必會取入翰林院。」「什麼意思?什麼叫不取入翰林院?P7「嗯,昨日元輔在廷議上說的。說是考成法以來,致仕、罷免、降職的官更甚多,各處缺口漸大,中樞尚且有儲才可補,地方上已經開始缺額州府堂官了。所以,今科的庶吉士,極有可能被下派地方。」「啊?不能吧?國朝焉能苛待庶吉士至此?」「庶吉士?一甲恐怕都未必能留在翰林院。」聲音漸漸停歇。一桌人高談闊論半天,終於酒足飯飽散開了。只留下李坤還在隔壁桌細嚼慢咽。李老爺看著手中的鄉約,陷入沉思,三月二十,萬壽宮中。朱翊鈞將批好的奏疏,交給張宏。隨後又單獨拎了一本出來,讓中書舍人吳中行送去禮部:「卿去禮部傳朕的意思,就說,王守仁入不入孔廟,不止要看他的經學造詣,更要看他的道統。」「於前,是不是一脈相承自孔聖;於後,能不能有所開創,是不是符合我朝百姓對於真善美的追求。」「正好孔家人跟王守仁親傳弟子,如今都在京城,讓禮部問清楚了,再來跟朕說陪祀孔廟的事。」吳中行也不多問。領完口諭,便應了一聲,麻溜地揣著奏疏出去了。朱翊鈞吩咐完,伸了個懶腰,往後靠了靠。他朝剛剛來接班的鄭宗學隨口問道:「黃榜張貼出去了?」今日一大早,就是傳臚儀,朱翊鈞在皇極殿干坐了一會,聽傳制官喊了兩句「天開文運,賢俊登庸,禮當慶賀」,全了禮數後,便直接回西苑了。也沒功夫等到放榜。鄭宗學輕聲回道:「陛下,臣入宮當值的時候,東華門外正在圍觀黃榜。」「狀元郎孫繼皋,榜眼余孟麟,探花李坤,此時應當已經開始遊街了。朱翊鈞莫名感慨了一句:「都是東華門外唱名的好男兒。」鄭宗學提醒了一句:「陛下,海御史還在承光殿等候。」朱翊鈞這才回過神。他點了點頭:「走吧,海御史如今也是好男兒了,不好讓好男兒等太久。」自從去年海瑞從湖廣回京之後,已經修養好一段時間了,說是修養也不對,應該說是準備應試。為此,朱翊鈞也沒給人派什麼大活。如今考完了,再不讓人辦實事,說不得海瑞心裡比他朱翊鈞還急。他這個皇帝可是最體貼臣下了。說罷這句,朱翊鈞便動身往承光殿而去。當然,路上的功課是免不了的。他將東廠頭子叫到身邊,開口問起海瑞的日常來:「海御史近來都在做什麼?」李進幾乎脫口而出:「陛下,海御史自今年初,升右副都御使後,便受下了都察院協理考成法的職司。」「一月末,葛都御史又將巡視光祿,巡視倉場的事,一併交給海御史督辦。」「二月要會試,都察院沒加派太多事給海御史,只將巡視關稅的案卷給海御史覆核。」「本月倒是又兼領了巡視內庫、皇城、五城兵馬司的差遣。」朱翊鈞靜靜聽著。葛守禮也不知道是在揣摩聖意,還是打算致仕了。聽李進這話,其卸擔子給海瑞的速度,未免也太快了。可惜,想太多,海瑞是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還不到在都察院坐堂養老的時候。再者說,葛守禮這個左都御史要是致仕,都察院可沒人能壓住霍冀,那以後這廝不得天天在廷議上打通政使倪光薦?小葛今年也才七十,延遲退休個五年也不算過分。想到這裡,朱翊鈞自己都忍不住笑了。他輕咳一聲,又隨口問道:「生活上呢?」李進略微思索了一番,才答道:「回稟陛下,海御史一向是老樣子。」「侍奉老母,勤勞家務,幫助鄰里,就是時常幫百姓起草訴狀,讓順天府有些頭疼。」朱翊鈞追問道:「朕前年賜給海御史的侍妾呢?」李進聞言,不由得小心斟酌道:「暫時還沒動靜。」朱翊鈞嘆了一口氣,不免有些遺憾。「不過時常前去探親的宮女們說,海御史的家風雖說沒有什麼風花雪月,二人卻也是舉案齊眉,日常互相幫襯,家裡人氣卻並往常增添不少。」侍妾畢竟是皇帝塞過去,李進為了不讓皇帝覺得自己做無用功,又著重強調了一番積極意義。朱翊鈞還真被安慰到了,他點了點頭:「宮裡時常去人看看,有什麼事幫著點。」這是非常有必要的事。朱翊鈞從宮裡點出去的人,管教好讓其講規矩是一回事,照拂一二不被欺辱又是另一回事了一一畢竟忠臣歸忠臣,家庭氛圍恐怕算不上多好。皇帝跟東廠頭子說看話的功夫,一行人便來到了承光殿。朱翊鈞不經意這麼一撇,就看到一道身影直挺挺站在殿門外。似乎聽到動靜,那道身影隔著老遠就開始行禮。「陛下。」朱翊鈞加快步伐,走到近前將海瑞的手一把抓住。他將人扶起之後,便拉著手直往殿裡拽:「卿今日便是進士了,可感覺有何不同?」海瑞被皇帝抓著手,神色坦然,絲毫不覺得有什麼不妥:「陛下這話倒讓臣慚愧了,開恩特賜的殿試,哪裡敢恬不知恥稱進士。」「三甲同進士,更是正顯出臣的末流才學。」「如今在宗師面前,已然是自慚形穢了。」朱翊鈞驚訝地看了一眼海瑞,別說,刻板人開起玩笑來,還挺像那麼回事。他欣慰地點了點頭:「卿這些時日下來,心境倒是越發活潑了,朕這個宗師,心中甚慰啊。」海瑞陪著皇帝笑了笑,卻並未接話。心境活不活潑他自己不敏感,但他看看皇帝如今奮發向上,國家局勢止跌漸穩,這種夢中才有的場景,出現在現實中,他心裡就說不完的輕鬆。如今,海瑞甚至不再婉拒宮裡賞賜的溫補之物,就盼著多活些年頭。朱翊鈞將海瑞的手放開,走到御案後施施然坐下:「賜卿一個出身,是讓卿更好為國家做事的,才學不才學的,卿多年為官,天下誰看不明白。」國朝後半段了,海瑞能夠以沒有後台的區區舉人之身,一路做到如今這個位置,自稱沒有才學,那就太過自謙了。海瑞明白皇帝給自己叫到西苑不是拉家常的,便主動請纓:「國家有事,臣萬死不辭。」朱翊鈞擺了擺手:「不要動不動就萬死不辭的,不吉利。」他頓了頓,緩緩道:「再等兩三年就要度田了,朕想讓卿帶一帶這一屆的進士。」海瑞疑惑抬頭。度田好說,他從隆慶六年復起,到如今萬曆二年,無時無刻不在準備著。但皇帝口中的帶進土,又是什麼意思?朱翊鈞也不賣關子,長話短說:「此前交給卿的都是臨時差遣,查辦大案要案。」「如今朕有意讓卿巡撫地方,坐鎮經年。」「順便帶上這一科的進士------嗯,也就是卿的學長們,以具體政事教導進士同科不說年,只以排名論高低,稱一聲學長恰到好處。海瑞恍然。他沒有半點含糊,表態道:「請陛下吩咐。」朱翊鈞點了點頭:「不必立刻度田,只盼卿梳理一番,心中與手中有個準備,容朕伺機發號施令。」「如今,天下田畝隱匿,以湖廣、四川、山東為最。」「湖廣有元輔門生梁夢龍赴任未久,而山東,朕要賣殷總督一個薄面,所以,卿可願往四川一趟?」四川啊······海瑞遲疑片刻,開口問道:「敢問陛下,臣何時動身?」他跳過了皇帝願不願意的問題,直接問起了時間。朱翊鈞見海瑞遲疑了片刻,自然明白緣由。其母一直重病纏身,歷史上去年就該去世了。但如今,或許是宮裡賜的補藥太多了,現在都還吊著一口氣。海瑞如今恐怕是想起老母,心中天人交戰。朱翊鈞笑了笑,寬慰道:「不急,等庶吉士選完在翰林院集中學習完再說,屆時朕再提前知會。」「如今急著詔你入宮,當是為了先授你職司,至於赴任,可以先等等。海瑞聞言,大大鬆了一口氣。母親纏綿病榻,要是在他遠行的時候離世,恐怕就是他一輩子的遺憾。他整頓了一番心神,問起正事:「職司?」朱翊鈞嗯了一聲:「以右副都御史巡撫四川,總覽四川政務兼領平定都蠻事。」海瑞愣然:「陛下,臣不通兵事。」政務就罷了,兵事他是真不太懂。朱翊鈞搖了搖頭:「都蠻大半已經平定了,凌霄城、都都塞已經納入我朝治下,如今只有小股蠻賊流竄,卿去之後,只有安撫百姓,清掃流寇之事。」海瑞聽了皇帝的解釋,緩緩點了點頭。至於為何清掃流寇,要給他按一個平都蠻事的差遣,他並未多想。朱翊鈞也不願意過多解釋一一海瑞老母壽數無多,他是怕屆時海瑞倔驢脾氣犯了,非要守孝三年。他岔開話題:「今科的一甲孫繼皋、余孟麟、李坤,二甲的李三才,三甲的顧憲成等,卿重點管教一二。「其中孫繼皋力陳維新,卿可以帶在巡撫衙門,讓他好好看看什麼叫上官肘,下官反噬,鄉紳造反。」「余孟麟國子監出身,性格純粹,經驗淺薄,將他放出去獨當一面便是。」「李坤,朕對他單獨有安排,且讓他探索一番鄉村之基層治理。」「至於後兩者——---本事不差,卻最喜空談,海卿給朕狠狠操練!」海瑞聽皇帝羅列清楚,莫名失神。皇帝這一天得忙成什麼樣,才能做到在經學綜羅百代的同時,對政事也細緻入微到一科進士具體某某的性格為人?正這樣想著。司禮監掌印太監突然快步踏進承光殿。張宏無視了海瑞,徑直走到皇帝身邊,遞出一份貼著薊遼火印的奏疏。只見皇帝將奏疏收入袖中,不動聲色頜首:「海卿,詔書稍後便至,卿先去翻閱整理四川的案卷罷。」海瑞從善如流,一板一眼地行禮告退。心中卻在感嘆,皇帝這都忙成什麼樣了,連一早上又是傳臚,又是安排進士,如今召見臣屬,還有邊關軍事見縫插針。看火印製式,必是萬人以上的大戰急訊。國家多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