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萬曆明君> 第181章 相濡以沫,河傾月落

第181章 相濡以沫,河傾月落

2024-10-24 12:25:30 作者: 鶴招
  十一月十八日。

  內閣大學士張居正、高儀、呂調陽、王崇古等奏,兩儀之位,承乾以坤;萬化之原,家而國,君聽外治,後宣內教,此天地之大義也,請立中宮。

  上留中不發。

  二日後。

  禮部堂上官帶部主事官等,陳詞勸請,聖母仁聖皇太后、聖母慈聖皇太后,特諭所司簡求淑女,作配聖躬,既水落而石出,伏請聖君早立中宮。

  上留中不發。

  再三日。

  諸部、諸寺、諸院、諸司堂官、主事官,引列祖宗及前朝漢惠、漢武等舊事,伏請再三。

  翌日,上御皇極殿。

  乃曰,邇者,群臣勸請,兩宮慈命,朕以年幼德淺,猶疑再三。朕恭膺天命,嗣守祖基,夙夜兢兢,欲保茲歷服,傳之世世,眷惟大婚之禮,所以昌祚基化,人道重焉,不敢辭也。

  故有,冊杭州府劉氏為皇后,揚州府李氏為皇貴妃。

  冊彰德府韓氏為宜妃,東昌府張氏為順妃。

  以西安府吳氏為婕妤,侍聖母仁聖皇太后。開封府王氏為貴人,侍聖母慈聖皇太后。所余皆充女官,奉養兩宮聖母。

  命禮部悉具儀擇日來聞。

  皇帝的大婚,乃是人道重焉。

  除了人倫表率之重,還有更重的是一一大婚,就意味著皇帝的親政。

  這也是為什麼群臣會如此不甘人後紛紛上奏。

  就像是廷議時,朝臣的彎腰行禮或許不值得皇帝看一眼,但要是誰還直著腰板,那御座上可就一覽無餘了。

  忠心不完全,容易被看作完全不忠心。

  正因如此,皇帝此次大婚,各部司都卯足力氣,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就連一貫清閒的翰林院,也加起了班。

  天色近黃昏,往常這時候理應已經回府的王希烈,此刻還在值房內忙碌,時而翻查典籍,時而奮筆疾書。

  大婚典禮泰半事務在禮部和內廷,但翰林院寫青詞的老本行在身,自然也要出力。

  譬如皇后、皇貴妃的冊文,就只能讓掌翰林院事王希烈親力親為。

  王希烈將寫好的皇貴妃冊文草稿放到一邊,開始彈精竭慮構思起皇后的冊文。

  他提筆寫了個「國治蓋本於家齊」的例行開頭後,便略作停頓。

  至於之後,嗯,三代的典故肯定是不能少的。

  想到這裡,王希烈便繼續寫著」..-嬪虞,光啟重華之運;塗山翼禹,誕開文命之基。」

  寫完這句後,就得查資料了。

  王希烈將司禮監送來的皇后出身拿近,細細端看。

  半響過去,他才有了思路。

  落筆寫下一一,「咨爾劉氏,星軒降秀,泰兆祥,躬淑哲以倪天,體安貞而應地。」

  這句一成,王希烈若有所感地頓住。

  他自己復讀一遍,自顧自搖了搖頭。

  沉吟片刻後,他又提筆將中間八個字划去,改成了「北斗降秀,明聖兆祥」。

  寫完之後,他再咂摸了一會,終於滿意地點了點頭一一這樣保留原意的同時,又能點出劉氏生在春季的夜間,籍貫在杭州,家在西湖近處,比先前一句更合適些。

  王希烈腦海中思量後續如何行文。

  突然之間,只見餘光里多出一道身影。

  他下意識整個人身子一抖,手中的筆一時沒拿穩,掉在了桌上。

  王希烈凝神時突然受驚,回過神來第一反應就是要出言呵斥,翰林院竟有人敢不告而入他的值房!

  不過,在看清楚來人之後,他又立刻有了第二反應。

  王希烈將筆擱在硯台上,朝不速之客歉然一笑,拱手行禮:「元輔什麼時候到的?方才入了神,倒是讓元輔久候了。」

  赫然是內閣首輔張居正,老神在在,坐在一旁。

  張居正也不拿大,起身回以抱拳:「放衙後本是在院外等著子中,但周洗馬說子中還在操勞案牘,我便尋了進來。」

  而後又解釋了一句:「方才本是想喚一聲,但見子中正在出神詞文,實在不忍打斷。」

  王希烈一邊聽著,一邊彎腰,在桌下翻找茶葉。

  口中寒暄著:「哪裡是出神詞文,分明是對著冊文抓耳撓腮,我這疏淺才學,元輔莫要打趣。」

  說罷,便取出茶葉與茶具,走到張居正跟前,伸手請坐。

  張居正順勢坐下,安撫道:「陛下的婚期有些急,辛苦子中了。」

  王希烈將茶泡上後,才跟著坐下:「為人臣子能給君上寫冊文,都是盼來的福分,哪裡說得上辛苦。」

  「不過婚期—--倒確實有些急了。」

  照他的想法,跟武宗皇帝一樣,十五歲大婚,才契合中庸之道。

  張居正沒有在這個婚期上多作延伸,只是略微感慨著解釋了一句:「時不我待,既然上下膺服,也該親政了,總好過一有空閒就去釣魚。」

  王希烈給張居正親自斟茶,嘴上解釋道:「親政是好事,但陛下終究年幼,我只是怕陛下不知節制,傷了根本。」

  立場還是要說清楚的。

  免得讓人以為他王希烈不支持皇帝親政。

  張居正接過茶杯,搖了搖頭:「我已經向兩宮提及過此事了,會把握分寸的。」

  皇帝想寵幸皇后,也是要走流程的,

  其他的什麼殿前迎接、禮官奏樂這些虛禮且不提。

  最關鍵的,還是皇帝有了想法後,需得求得兩宮同意,等到兩宮下旨,

  才能臨幸。

  有穆宗的前車之鑑,兩宮定然會節制好皇帝。

  退一步說,張居正聽聞,前些時日皇帝選後時,面色掙扎地放棄了姿容最美的吳氏,只封了婕妤,將其放在陳太后身邊。

  這種亮眼表現之下,似乎沒理由太過擔憂皇帝會縱情聲色。

  王希烈點了點頭,算是認下了這個說法。

  他給自己也倒上一杯茶:「元輔今日尋我,不知有何要事?」

  雖然內閣大學士嚴格意義上來說,也是翰林院的大學土,但一般也不會像這樣親自尋到翰林院來交涉公務。


  多半是有什麼要緊相關。

  張居正沒有開門見山,而是從旁側開始敲擊:「今科的一甲、庶吉士在翰林院的進修快結束了,吏部月底就會給他們派遣職司,下放地方。」

  他頓了頓,問道:「有怨言麼?」

  四月底選出的庶吉土,從五月開始,進修到十一月末,正好半年。

  王希烈面對官場繞彎,也習以為常,順著張居正的話題,露出苦笑:「哪能沒有怨言,雖說靠著酌情優待,以及一甲主動請外放,讓這些庶吉士自願了一回。」

  「但明里不好抱怨,免不了暗地裡說閒話,如今都在說,咱們這些前人享了好處,轉身就為圖私利而阻隔來路。」

  這種指責,在士林之間,尤其有殺傷力。

  先前的庶吉士們享了好處,登臨高位,轉身就給後來人打發到地方去了,其中的私心,足令人義憤填膺。

  尤其容易消解新政的正當性。

  而夾在中間的掌翰林院事王希烈,只能用苦笑,來跟首輔表明自己的壓力。

  張居正沉吟片刻,緩緩道:「內閣也有所耳聞,所以.」

  「我與子象的意思是,給他們稍微有個交代,把這陣士林的怨言挺過去「這一科有了成例,往後就好辦了。」

  王希烈聞言,目光閃了閃。

  他端起茶杯,輕輕呷了一口,以作遮掩。

  片刻之後,王希烈朝張居正投去徵詢的目光:「元輔不妨直言。」

  張居正將茶杯盤在手裡取暖,迎上王希烈的目光:「我欲將子中外放。」

  王希烈一時沒有接話。

  他思片刻,皺眉不解:「陛下對我有成見?』

  堂堂詹事府大學士掌翰林院事,外放什麼官職都是貶謫。

  不過士林非議而已,甚至本來就是皇帝跟內閣主導的事,如今怎麼會貶謫到他王希烈頭上?

  這是哪門子路數?

  尤其他作為新黨嫡系,以及眼下張居正這和顏悅色的態度,他不免朝皇帝身上想去。

  張居正搖了搖頭:「子中不要多想,是我跟高子象、呂和卿的意思。』

  王希烈若有所悟,慢慢冷靜下來。

  他垂下目光,遲疑道:「元輔對我另有安排?」

  除此以外,也沒別的原因了。

  果不其然,張居正聞言,坦然頷首:「度田,要早做準備了。』

  王希烈一證,終於反應過來張居正這一出貶謫是什麼意思,

  只聽張居正娓娓道來:「你我皆知,天下隱匿田畝,以南直隸、山東、

  四川、湖廣為最,屆時度田,必須以雷霆之勢,風捲殘雲,這幾省乃是重頭戲。」

  「去年六月,我趁著大案,將梁夢龍調去了湖廣,那邊的宗室被犁了一遍,幾無肘,他去正合適。」

  「今年三月,陛下命海瑞巡撫四川,其人正適合做這種事,脾氣倔又不乏手腕。」

  「如今布局山東,只有你去最合適。」

  說到這裡,他嘆了一口氣:「陛下此前執意啟用了殷士儋,但以我觀之,此人與山東士紳豪族糾纏不清,沒有子中這般資歷,等閒人去了,必然要受他肘。」


  度田跟考成法這種改制不一樣。

  後者是可以循序漸進,反覆優化的,但前者不行,總不能每年都度一次田吧?

  太祖尚且做不到的事,如今自然更不可能。

  所以,趁著如今還有餘力,鋪墊準備一番才是老成之舉一一地方府縣的勢態怎樣?百姓的處境如何?大戶有哪些?涉及到哪裡朝官、社黨?怎麼做才最切合當地的風土人情?這些都是需要時間來了解的。

  再加上,地方土官自成一派,水潑不進;中樞流官又以堪磨資歷為主,

  多是打著兩頭不得罪的心思。

  若是不提前下地方梳理派系,收攬權力,那屆時即便硬要度田,也必然會隱患重重,說不得還要被地方做帳面功夫糊弄了事。

  當然,道理是這個道理,卻也不能突兀地一股腦將地方巡撫全換了去,

  否則就要中外駭然了。

  甚至於,連中樞的心腹外放,都要有合理的理由,才能行雲流水。

  所以,這才有了梁夢龍趁著彼時的大案,調至湖廣,海瑞借著年關時候四川江油縣知縣常春喬所揭發的一案,巡撫四川這些遮掩。

  而山東的局勢比這兩省更複雜些,殷士儋在鹽政上會幫著皇帝做事,在度田這種觸及到自己身家的時候,未必不會搞小動作。

  既然皇帝要給殷士儋面子,那張居正只好查漏補缺一一趁著士林對翰林院的非議,將有這個資歷壓制殷士儋的王希烈,順勢外放去山東了。

  王希烈靜靜聽完張居正一番解釋。

  片刻後,才問起緩緩開口:「幾年後度田?」

  張居正沉默片刻,才模稜兩可道:「等京營再操練操練,快了。」

  他沒有明說什麼時候。

  王希烈嗯了一聲,也心照不宣地不再追問。

  兩人又靜坐了稍許。

  天已經完全黑透。

  張居正緩緩站起身來,朝王希烈拱手一禮。

  王希烈安坐不動,坦然受之。

  等張居正轉身離去後,他才仰頭將杯中的茶水,一飲而盡。

  皇帝婚禮大典,雖然是排在三月,但從皇帝選定皇后的那一刻開始,之後的每一日,都在皇帝婚禮的禮儀之內。

  十二月以來。

  針工局忙碌著給帝後量身織造大典當日的衣冠。

  順天府連夜選出臨時府邸,用以暫留京城的皇后家人。

  禮部日以繼夜教授著皇后父母大典當日的禮儀。

  司禮監來著奔走,布置乾清宮以及後家府邸。

  尚膳監早早開始挑選起合適的酒金爵果,

  訓練儀仗的金吾衛、錦衣衛。

  撰寫冊文的翰林院。

  總攬大典的禮部。

  被邀作長者的勛貴。

  再加上時間貫穿正旦、元宵,整個北京城可謂如火如茶。

  皇帝作為主角,自然也免不得被兩宮、內廷、外朝到處支使。

  試衣服、排練、講解禮儀、教授同房等等事,直接讓皇帝從早忙到晚。


  也正因如此,今年皇帝跟內閣、六部的年終議會,也一度推遲到了二月。

  「張卿,你與大理寺梳理刑獄不僅是你的大功,更是你的大德,朕與朝臣、百姓,都有目共睹。」或許是趕時間,朱翊鈞語速稍快,回應著刑部這一年的功果,「但朕去年讓你探究法司理論之因果,並不是在責備國朝法度不全,讓你胡亂訂立律令的,這是亂政!」

  朱翊鈞語氣很重,他是想讓刑部搞法理,結果這廝竟然去搞運動式立法。

  他有心解釋一下什麼叫法理、法益,什麼叫法的淵源。

  但轉念一想,土壤不成熟也就罷了,他自己本身也不太懂。

  只好留下一番「將律令結合近來盛行的認識論、實踐論等學說,探究法之根本」之類的話語,而後便擺了擺手,讓張翰跟刑部自己去悟。

  張翰擦了擦額頭的冷汗,如蒙大赦地坐了回去。

  另外五部已經發過言的堂官,看著唯一挨了訓的張翰,不由投去同情的眼神。

  朱翊鈞訓完張翰之後,又環顧眾人:「還有一事,朕稍後還要去演練朝見禮,便長話短說了。」

  他頓了頓,接著說道:「吏部尚書陸樹聲致仕的奏疏,朕已經准了,如今天官缺位,諸卿可有人薦來?」

  眾人都朝申時行看去。

  這是吏部的本職,理應吏部薦人,但或許是為了避嫌,有望此位的申時行,此刻正眼觀鼻鼻觀心,似乎與他無關一般。

  眾人又朝內閣看去。

  吏部不說話,也只有內閣有這個資格了。

  奈何內閣的四位輔臣,也默不聲。

  好一會過去,都無人應聲。

  這時候皇帝有了動靜。

  只見皇帝大手一揮,獨斷道:「那便元輔代掌吏部罷!有合宜的人選,

  再議擬來報。」

  眾人聞言一驚。

  只見皇帝一副理所當然的模樣。

  內閣眾人則是面無表情。

  顯然是早有默契。

  但,高拱舊例在前,首輔掌吏部,可不是什麼好事。

  戶科都給事中陳吾德張口欲言。

  朱翊鈞直接開口打斷:「諸卿都是朕的腹心肱骨,朕便直言不諱了。」

  「去年一年什麼都好,兵部在北方指揮得好,禮部儒學道統正得好,工部水系治得好,戶部財賦收的好,刑部獄案清理得好,吏部考成法更是好上加好。」

  「唯一不好的,便是朕。」

  「內閣作為朕的參政,卻一度權責不明,以至於去年一年裡,讓閣部之爭屢見端倪。」

  「兵科給事中月月彈劾王閣老越兵部職權;禮部以庶吉士的選考,與呂閣老相爭;吏部諸主事、郎中,更是因為不滿考成法,頻頻小動作不斷,

  對抗內閣。」

  「這都是朕的失職。」

  說到最后里,六部堂官連忙惶恐請罪:「臣有罪——

  朱翊鈞不作理會,自顧自說道:「內閣乃大制根本之一,朕一時沒有頭緒,也不敢擅動,只好趁著陸尚書離任,將天官的威勢借給內閣,好讓內閣替朕打理朝局,免得連新政都受了肘。」


  「這是權宜之計,等朕新政阻力小些之後,朕屆時才然會著手處置。」

  他看向陳吾德,懇切道:「陳都給事中,朕這番考量在理麼?」

  陳吾德懦片刻,最終還是嘆了一口氣,俯首道:「陛下想的在理,不過首輔掌吏部事,終有禍患暗潛,還望陛下謹慎為之。」

  朱翊鈞點了點頭,溫和點頭:「卿一片忠懇,老成之言,朕謹記在心,

  吏部之事,無需再議。」

  張居正全程坐在班首不接話。

  直到此時終於有了定論,他才起身行禮:「臣遵旨。」

  朱翊鈞點了點頭。

  他站起身來,再度環顧群臣:「那便如此罷。」

  說著,朱翊鈞便要轉身離開,趕赴朝見禮的演練一一這場年會多開了一個時辰,皇后必然已經多等了一個時辰了。

  但正在這時候,高儀突然站起來:「陛下,還有一事,容臣稟報。」

  朱翊鈞生生剎住了腳步。

  高儀的面子還是要給的。

  他按捺住心中不能守時的焦躁,勉強笑道:「先生請說。」

  幾位輔臣、堂官、都給事中對視一眼。

  高儀下意識放緩了聲音:「陛下大婚,普天同慶,臣請以鰲山煙火賀之朱翊鈞一愜。

  螯山煙火是他父祖最愛的節目。

  主打特色就一個,熱鬧一一將燈火堆成一座座鰲山開設集市,這種喜慶的事,哪能不熱鬧。

  同時也靡費不少,加上賞賜,十來二十萬兩眨眼就花出去了。

  自他登基以後,隆慶六年以來,就以言官上疏批其靡費而廢。

  如今朝臣們怎麼就性情大變了。

  高儀見皇帝看來,不由舒展皺紋:「當日臣等上奏請停鰲山煙火時曾言,他日治昇平久,或可間一舉,以彰盛事。」

  「自隆慶六年陛下登基,至今萬曆三年,雖天下大局未改,但已漸有奮發之象。」

  「陛下大婚之盛事,正當其時。」

  站在一旁的張居正,臉上同樣露出笑意,不過卻是一閃即逝。

  他斂容肅然,躬身行禮:「當為陛下大婚賀,為陛下親政賀。『

  呂調陽與王國光見皇帝悶不做聲,不由對視一眼,而後一同出聲寬慰:「陛下,錢不用內帑出,去歲雖然耗費了不少,但好歹結餘了三十七萬兩。」

  「陛下,誠如呂閣老所言,太倉庫這兩月本也要將一些快要朽壞的布革、綢緞等物折換出來,如今正好用作燈會。」

  朱翊鈞見眾人趕著趟給他慶婚,心中不免有些複雜,一時不知如何作答。

  「陛下去歲拿出金花銀,又是給邊關將士發賞,又是開海修港,揮金如土一般。如今有這底子,實在不必太過苛刻自己。」

  不僅王崇古跟朱衡,連張翰也頷首支持。

  朱翊鈞這才明白,竟是閣部大臣一同的心意。

  他的目光從首輔、次輔、群輔、六部尚書、都察院、吏、戶兩科都給事中等人的臉上一一掃過。

  眾人回禮以應:「為陛下大婚賀,為陛下親政賀。」

  朱翊鈞走到眾人面前,將人一一扶起。

  他嘆了一口氣:「朕早已是有婦之夫了,諸卿豈非朕的相濡以沫之妻妾?

  朱翊鈞朝眾人回了一禮:「親政以後,仍要與諸卿舉案齊眉,同舟共濟。」

  (第三卷,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