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踐祚之初,群然噪呼
軍民代表,文武百官,正跪伏在午門外,驟然聽到一道鼓聲,是欽天監安排的時鼓。
隨著鼓聲一響,東曦初升,照在午門之上。
眾皆紛紛抬頭朝城樓上看去。
只見通贊、贊禮、宿衛官、各侍衛等侍從官,魚貫而出,在門樓上開道迎候。
雲蓋、雲盤緊隨其後。
一道身著袞冕的身影,在眾人的簇擁之下,緩緩現身。
「有詔!」有人唱喊。
軍民百官當即伏首:「恭聽聖諭!」
朱翊鈞看著城樓下方,黑壓壓跪倒的一片,一眼望不到頭,胸膛不由數度起伏。
閉上眼睛,深吸一口氣,終於緩解了一番。
這才對著下方,一字一頓,宏聲道:「我國家光啟鴻圖,傳緒萬世;祖宗列聖,創守一心,二百餘年。」
與此同時,左右當值太監,重複一遍,傳到下方耳中,下方每隔一段便有太監重複一遍,向後喊道。
重重迭迭,猶如聲浪。
「我皇考大行皇帝,明哲作則,勵精圖治……遽龍馭之上賓,顧命朕躬,屬以神器。」
「乃仰遵遺詔,俯順輿情,於六月初十日,祗告天地、宗廟、社稷。」
朱翊鈞頓了頓,閉上眼睛,中氣十足,說出那一句:「即皇帝位。」
值此刻,教坊司安排的中和韶樂奏響,鍾缶同響,鼓樂齊鳴。
兩側值守的衛士振動衣甲,獵獵作響。
下方軍民百官,無論什麼心思,都紛紛拱手加額,一拜、再拜、三拜、四拜。
口中齊齊呼喊:「萬歲!」
「萬歲!」
「萬歲!」
百千人共喚萬歲之聲,直衝霄漢。
呼聲、喊聲、樂聲、振甲聲、鐘鼓聲、波濤洶湧,宛如天地共鳴,響徹整個紫禁城!
……
聲音漸漸歇止。
「其以明年為萬曆元年,與民更始……」
宣讀詔書的聲音繼續響起,軍民代表還在跪伏聽旨。
百官卻是已然起身,陸續由午門進入。
朱翊鈞也轉身下了城樓。
稍後他還要御臨中極殿,受百官賀表,但這一刻,他的登極大儀,已經圓滿了。
大典的內核,在於宣告,當眾人山呼萬歲的時候,大典就已然提前結束。
從現在開始,他便是大明朝千萬人共尊的皇帝了。
但……這遠遠不是結束,或者說,這只是他萬里之行的開始。
不止是他在等這個時間點。
高拱也在等,他在等帝位上坐上一名十歲孩童,好假奉兒天子以廢司禮監,讓皇帝做個點頭機器。
馮保、張居正也在等,他們需要李氏登位太后監國,好驅逐高拱,獨掌大權。
朱翊鈞、馮保、高拱、張居正,幾人的交手,也將在此刻正式開始。
……
與常朝不同,登基臨朝,是百官朝聖的儀禮。
人數數十倍於廷議,文華殿根本施展不開。
又為了彰顯天家威儀,太祖定例,登基臨朝一律在位於紫禁城中軸線上的奉天殿舉行。
而今,禮部請命兩宮,卻是改到了中極殿。
尚寶卿侍從官早已在殿中設好了御座,朱翊鈞施施然坐了上去。
他沒有再去關注升殿的儀程,只是靜靜等候著百官上賀表。
一頓鳴鞭、鼓樂之後,百官魚貫而入。
四名奉旨祭告的勛貴,率先出列:「臣等,幸不辱命,已告於天地宗廟。」
「天地宗廟聞陛下登極,有瑞彩灑落,必是喜極。」
「臣等,斗膽為陛下獻上賀表。」
言罷,朱希忠隱晦地看了御座上的皇帝一眼,心中思緒萬千。
朱翊鈞被冕旒遮住了視線,只點了點頭:「卿等一片赤誠,朕知之。」
又看向馮保:「司禮監掌印馮卿,為朕呈來賀表。」
馮保拜下:「內臣遵旨。」
而後從御階上走了下去,從四位勛貴手中收上賀表。
四位勛貴歸列。
又有閣臣出列:「臣等為陛下登極賀,亦有表奉。」
朱翊鈞頷首。
隨後,百官便由內閣輔臣、六部九卿、至七品微末,大小官員依次獻上賀表。
一切井然有序。
直到……
「陛下命司禮監掌印收取賀表,你這廝是何人!?」廣西道御史張涍,皺眉看向馮保。
殿內霎時一靜。
朱希忠似乎身體不適,緊閉上了雙眼。
高拱目不斜視,似乎全然沒聽見。
張居正嘴唇微張,恰到好處地驚訝。
高儀雙手持笏,一副意料之中的樣子。
只有不知情的官員,四周環顧,與同僚對視,目中透著無措與恐慌。
馮保遭此刁難,也端得是一身養氣功夫,眼皮都未抖一下。
只是朝御案之上拱了拱手,緩緩道:「咱家便是司禮監掌印。」
張涍拂袖,抬起手指著馮保,視線左右逡巡,向百官徵詢道:「這便是司禮監掌印!?」
百官都是人精,哪裡不知道這是要出事的節奏。
且不說你認不認識,便是心有疑慮,該是在這個時候咆哮中極殿嗎?
無論大小官員,迎上張涍的眼神,都紛紛別過頭去,不願捲入這場旋渦。
御階下方的糾儀官,也是當即出言喝止:「張涍!天子御極,注意體統!」
張涍順勢下拜,朝皇帝認罪:「陛下,臣方從廣西巡案而歸,尚不知先帝有遺詔更換司禮監掌印,臣有罪!」
既然馮保是司禮監掌印,那想必是先帝遺詔吧?
以退為進!
張涍這話雖是認罪,但實則是將馮保就任司禮監掌印不合流程這一事,放在了檯面上。
馮保哪裡還不知道這是演的哪一出,哪怕有所準備,也忍不住恨恨看向高拱。
朱翊鈞也心知肚明是怎麼回事,只是馬前卒罷了。
見狀他也乾脆裝傻:「張卿請起,不知者無罪。」
「卿有所不知,馮大璫乃是我母后點用,非是先帝遺詔。」
張涍當然是明知故問,他非但知道,還等的就是這一出。
他瞥見葛守禮暗暗點頭,心中有了底,繼續糾纏道:「哦……原來是陳太后彼時下的懿旨,那倒是臣無狀了。」
理論上來說,司禮監掌印一職,只能皇帝點用。
但皇帝駕崩,皇后理所應當作為監國,權宜為之,也說得過去。
雖然……張涍明知不是陳太后下的懿旨。
戲唱到這個地步,此時自有人幫場子,把調子唱上去。
通政使司右通政韓楫呵斥道:「張涍放肆!陳太后何等識人之明,你竟敢誣賴!馮大璫這司禮監掌印一職,是如今的李太后點選!」
話音剛落,吏科左給事中宋之韓立刻出列爭辯:「韓通政,也請慎言,我六科,從未見李太后彼時有明旨示下。」
這二人是高拱門生,百官人盡皆知。
到了這時,那些不明就裡的官員終於反應過來,原來首輔與司禮監掌印,要真刀真槍地幹起來了!
台諫御史、六科給事中、通政使司,全是高拱的人。
眼下這幾人一唱一和,要說不是高拱授意,那才是見鬼了!
朝堂是高拱的主場,可憐的司禮監掌印只能被眾人圍毆,真是一點辦法也無。
而當事人馮保,看著自己眨眼之間便被架在了火上烤,面上雖沒什麼表情,心中恨意卻絲毫不少。
縱使提前知道高拱將在最近發難,有些心理準備,此刻仍是覺得怒極。
這處短板,他早就心知肚明。
當初先帝駕崩,李貴妃厭惡孟沖,便將其驅逐,提拔了自己。
至於明旨……司禮監掌印,還真不是區區貴妃可以一言而決的。
況且,當時孟沖是司禮監掌印,高拱是內閣首輔,二人盟友,這區區貴妃令旨,能遵從才怪了。
於是他便進言彼時的李貴妃,讓她繞過外朝,直接點用自己,將生米煮成了熟飯。
嗣君的生母有位份,自己領著東廠有人手,哪裡還用管什麼流程禮數。
內廷的鬥爭方式可與外朝不一樣。
所以,快刀斬亂麻實在是權宜之計,彼時根本不可能下明旨到內閣。
否則輕則被六科封駁回來,嚴重些,恐怕還要波及到李氏身上——牝雞司晨這話,高拱是真能罵出來。
此後靠李氏壓著,一時也沒人追究,就算有,那奏疏也是可以留中的。
更隨著前些日子做掉了孟沖,以及今日李氏成為了太后,馮保這位置就已經不可動搖了。
只是,他沒想到,高拱竟然敢命御史在登極大儀上,當面捅破此事!
這是哪怕明知無用,這要來噁心他一番。
是當真不顧及兩宮,不顧及小皇帝的臉面了!
馮保隱晦地看了一眼殿外,沒等來預料中的動靜。
卻也不能絲毫不還手,他當機立斷抬出李太后:「諸位不妨再好好想想,當初李太后可是下了口諭的!」
馮保將太后二字咬得死死的。
這是在提醒這些人,這可不是單單得罪他一人,他背後可是靠著天子生母,一位監國太后的!
高拱也就罷了,伱們這些給事中、御史當真要一條道走到黑嗎?
但那張涍也不知被許了什麼諾,不僅絲毫沒有收斂,反而變本加厲。
聽了馮保這話,張涍怒目圓睜,朝著御案叩拜後,宏聲質問道:「焉有貴妃口諭可決內相一職!?」
他又向左右百官大聲質問:「我朝可有此成例!?」
這話矛頭直指李太后,百官都悚然一驚,恨不得避席而逃。
今日究竟是什麼潑天的大戰,竟然指斥監國太后!
馮保見他犬吠,說話也激烈了起來:「張御史是在問罪李太后嗎?」
若是司禮監掌印這位置三言兩語就被撤下來了,高拱早就做了,何必等到現在。
就因為他這任命,是與李太后牢牢綁定的!
一頂大帽子扣下,就看區區御史敢怎麼接。
可惜,張涍衝鋒陷陣,身後卻有的是人。
此時自然有人出來控制著局面。
高拱不咸不淡開口道:「二位慎言,不要將自己的問題,動輒牽扯於上。」
張涍知道什麼叫適可而止,也會拿捏好度。
他理都不理馮保,繼續朝著朱翊鈞道:「皇上踐祚之初,所窺伺者何限!名與器,安可假人?」
「賀表既由司禮監掌印收取,臣不敢奉於旁人!」
言語之中,儘是馮保窺伺名器,有僭越皇權的大罪。
葛守禮作為左都御史,不能真讓登基儀被台諫的人給攪黃了。
他出列呵斥:「張涍!你非要攪亂陛下御極嗎,還不奉上賀表立刻退下!」
說罷,他又進言道:「陛下,縱使張涍說得有理,也不過區區內臣僭越神器,還大不過今日陛下御朝,臣請此後再行處置。」
這些言官們三言兩語,便將馮保打成了竊據司禮監,僭越神器之輩。
壓根都不給馮保插嘴的份。
朱翊鈞只覺得可笑,這些人是當真不把皇帝放在眼裡啊,連他的登極儀都能作為戰場。
也難怪孝宗皇帝,被這些文臣夸上天去了,稱為什麼三代以下的真仁君——當初孝宗朝會時,文臣便是這幅情狀。
按照朝鮮的明實錄記載,孝宗見朝會時,朝臣各自開小會,爭擾不休,孝宗便是只能坐在龍椅上當木頭人。
這群人要的,難道就是這種皇帝?
得虧朱翊鈞眼下他另有圖謀,不然看這些人這般目無君上,他說不得就要當眾翻臉了。
這般想著,他抱著看戲心態,借坡下驢:「葛卿說得有理,張卿,此事容後再議,莫要在此糾纏。」
眼下臨朝攪擾,至多是把這事放在檯面上的第一步罷了,還動搖不了馮保的位置。
高拱必然還有後手,往後定然還有狂風驟雨。
今日這序幕,也該適可而止了。
張涍身為馬前卒,任務已然是完成了,聽了這話,立刻恭順拜倒,口稱遵命:「臣憂懼內臣僭越神器,蒙蔽耳目,一時心急如焚。」
「無狀之下不慎驚擾了陛下登極臨朝,臣下去後,會上奏自陳罪過,聽由陛下發落。」
「至於馮保之事,臣也會另有本奏上。」
說罷,這才將賀表交到了馮保手上。
只是二人錯過時,張涍悄然嗤笑一聲。
馮保深吸了一口氣,按捺住了胸中情緒,唾面自乾。
他面無表情,似乎在等待什麼。
張涍見馮保忍氣吞聲,不由覺得快意,剛要回到班列,腳步還未邁出,就在此時,突然一名太監從側殿進來。
「皇太后懿旨!」
注1:隆慶六年六月,廣西道御史張涍上言:皇上踐祚之初,凡有舉措,所窺伺者何限!名與器,安可假人?掌司禮監印務者孟沖也,未聞令旨革某用某,一旦傳奉令旨者,出自馬保臣等,相顧駭愕,莫知所為。——《明神宗實錄》注2:一般情況下,李太后不會直接下旨,而是用兩宮與皇帝的名義,一起下旨意,這裡簡化劇情,做了改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