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可跳過,內容經過屏蔽和大修)
人的認知都是通過一件件的事情累積起來的。
創業和什麼明星歌手作家就不提了,太夢幻。
然而許多人做的工作,卻是前台、客服、服務員、託兒所老師等等。
這樣的工作,換一個人,一個下午就能學會。工過25歲的年齡,馬上30的年齡。沒有一門技術,一門別人學一個月也學不會的不可替代技術。
會不會感覺很絕望?會不會覺得活著也沒意思了。永遠不可能成為一個正常的,又成家立業的普通人了。
甚至於連普通人都夠不上的時候,那成什麼了?是社會淘汰的渣滓,是垃圾?
那還能怎麼辦?這個世界最大的真相就是,沒有所謂的葵花寶典,讓人可以走一條明顯比別人輕鬆得多,還能逆襲別人的路。
其實大部份人都是普通的,平庸的,只是一開始我們不知道,或者是我們不承認。
試問誰年輕時,不都是滿腔熱血,意氣風發,揮斥方遒,誰不是幻想著自己和別人不一樣,認為自己是天選之子。
剛出校門時,幻想著外面的世界,覺得通過自己的打拼,有一天終會爬上金字塔的頂端,俯視下面的一切。
後面,慢慢的,經歷過各種各樣的問題,進私企打工覺得不自由,跟別人談不來,覺得是不與別人同流合污,自命清高。
不願聽從別人的意見,覺得自己一定是對的,不聽領導的安排,覺得領導在畫大餅,消極怠工,覺得現在的薪資配不上你的能力。
後來失業了,後面再找工作,要麼是覺得經驗不夠,要麼覺得工資不高。渾渾噩噩幾個月也沒找到一個滿意的工作。
然後想轉行,但不知道轉向哪裡。零零碎碎的,簡短的幾份工作,都還沒有經過實習期就都以失敗而告終,有的是沒能轉正,有的是看清了現實之後,自己跑路。
後來躺在床上,眼淚就不由自主地流下來,整夜失眠,異常焦慮,一度懷疑是不是抑鬱了。每天跑著找工作,整個人風吹日曬的,黑了幾個度。看著僅有幾位數的存款,想想自從辭職後,每天都是入不敷出。短短的幾個月,生活在額頭上留下了川字紋。
回想著當年的豪情壯志,想著跟別人說的豪言壯語,再看看現在的自己,恨不得尷尬的找個地縫鑽進去。
原來,第一份工作才是最好的,辭了之後,再也找不到更好的了。當然,經歷得多了,也明白了,其實別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根本都沒有草根逆襲。
之前覺得自己是天之驕子,捨我其誰,後來覺得自己連個普通人都不如,活脫脫的社會最底層。
原來,在就業之前,都活在自己或者別人編織的夢裡,後來生活把這個夢戳破了,一下子夢醒了。
想了想身邊的人,大概都和自己一樣平凡。像我們這樣平凡的人,註定會死在走向羅馬的路上,成為別人的墊腳石。
之前很崇拜劉邦,覺得劉邦一個小人物,就能建立了大漢帝國。
就自己傻兮兮的,幻想著一天能成為精英。然後頓悟了,承認自己平凡,開始與自己和解。
人的一生不就是在慢慢和自己妥協嗎……
其實二十五六歲的時候大多數人就已經有自覺了,三十歲已經有點接近蓋棺定論了。
因為我們讀的大多數故事都告訴我們,有成就的人到這個年紀應該已經拿出第一批成果了。甚至是人生里最重要的那批成果,如果手裡拿不出什麼可以說服自己的東西,那整個下半生能拿出來的可能性也不大。
愛因斯坦二十六歲的時候發表了四篇論文,第一篇光電效應,第二篇熱力學,第三篇狹義相對論的時空觀,第四篇質能轉換。
據說每一篇都能拿諾獎,他自己前一年寫信給別人的時候就炫耀了自己的四篇論文,他很清楚自己的價值。
小時候有很多捷徑,只要換個髮型都可以讓人看起來顯得聰明,但成年人是不一樣的,單憑換髮型你是說服不了自己的。
二十五歲到三十五歲,是人生第二煎熬的年紀,非常焦慮,如坐針氈,僅次於八十歲以後或者不治之症前等死的那種感覺。
如果一直逃避這種焦慮,那麼有一天它們爆發出來,那就是中年危機;如果不逃避,那麼二十五歲以後的每一天都是危機。
年輕的時候,就像剛剛落水,還浮在水面上,慢慢往下淹沒。而臨終只是沉在水裡面最後憋死的那個過程。
當然是後者是更痛苦的,但前者已經註定了。中年人喜歡談論商海沉浮的故事,因為只有商海還有一些「老驥伏櫪」的可能性。
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只不過和「個人天賦」比起來「組織天賦」不容易辨別,足以自欺。
對有些人而言,「希望」是像「空氣」和「水」一樣必要的東西。沒有希望就像溺水、沉沙、挨餓一樣。但是,世界上的希望並不像水和空氣那麼多。
同一件物品,不同的人出發點不同,得出的結論全然不同。客觀事物中,都可能融入主觀成分;每個人的選擇,都基於當前的認知。
有句話說:「你的認知程度,就是你的人生上限。」
一個人的認知,引導著他的行為,進而決定了他的人生走向。有時候耽誤一個人的不是時機和運氣,而是他的認知能力。
一個人的認知,決定了他的視野、心態和能量。認知越低的人,盲點越多,目光越短淺,心態越消極。他們看不到事情的本質,抓不住時機,必然將好運拒之千里。
有學者曾提出一個概念,叫做「信息繭房」。意思是說:人們關注的信息領域,會習慣性地被自己的思想所引導,當你長時間接受單一觀點時,就像蠶繭一樣把自己越包越緊,越來越封閉。
走不出認知邏輯閉環,活在自己構建的世界裡,人生猶如戴上了枷鎖,畫地為牢、寸步難行。最終,為所有挫敗和苦難買單的都是自己。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跟認知博弈。認知水平太低,所有的努力都徒勞無益。
絕大多數人的投胎技術都不太行,如果非要自己跟自己犟到底,結果大概率會是倒在路上?(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