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8章 孤獨與自私

2024-08-11 00:20:20 作者: 五月鮮桃
  張金濤有沒有達到大師級別的孤獨這個還不清楚,但是大師級別的自私,應該是達到了的。

  當然,張金濤自己並不這麼認為,他說自己除了沒有結婚,自己一個人生活之外,平常的時候,朋友還是很多的。

  不管是真朋友還是酒肉朋友,張金濤的意思就是,他一個電話或者一個微信,還是能夠叫來人的。

  通常人們所說的常常體驗到的那種孤獨感,有時並不是沒有人了解他或者懂他。而是他自己關閉了走向他人的通道。是他自己不願意了解其他人並與之深入相處了。

  對今天的我們來說,孤獨不再是萬水千山的阻隔和從前車馬慢。相比之下它像是被刻意飼養的寵物,會在主人的精心培育下一點點長大。

  在這個可以全方位表達自我的時代,人與人之間互相傾聽的關係逐漸變成了互相表達。

  我們都急著表明所謂的立場,急著獲取認同,急著藉助人群的力量完成某個目標。但卻容易忽略其他人也是如此。

  人與人就在這樣不易察覺的劍拔弩張里,越來越不耐煩聆聽別人的內心。

  當一個人被自我完全占據,被渴望利用驅使。所謂的需要他人的存在,僅僅是為了能夠滿足自己的某個目的,而不是情意綿長的感情交互。

  說白了,人們對未來的投資越來越功利,而對感情的投入越來越低。

  那麼孤獨呢?孤獨在這種環境下已經開始被習以為常甚至麻木了。

  孤獨的出現不僅意味著一個人對走向他人內心的阻斷和排斥,同時十分矛盾的意味著內心深處還在等待他人的到來。

  等待他人的什麼到來呢?期待他人可以走近蜷縮封閉的自己,理解害怕失望的自己,給自己帶來一種全新的生活享受。

  然而不論最初維持孤獨的理由是什麼,這種不願意主動走向他人,內心深處卻眼巴巴等待他人救贖的行為,都約等於自私自利。

  人生來就是利己的動物。我們本能的覺得有些行為就該是別人主動為我做,我們本能的覺得別人就該跟我想得一樣,我們本能的覺得情感聯絡就該不需要自己去維持而自發的維持。

  那些冠冕堂皇的害羞啦,膽怯啦,怕被拒絕啦,潛台詞其實就是,你就不能主動一點走過來找我嗎?

  可是憑什麼呢?

  那些被孤獨者強行賦與了救贖者光環的人,那些被迫成為傾聽者的人,他們都不會累嗎?他們與人相處時需要的能量值不會被耗盡嗎?他們難道沒有自己的痛苦,孤獨,和期望嗎?

  其實我們沒有權利把誰看做潛在的救贖者或傾聽者。因為搭建關係的第一步是互相了解,而這種救贖和傾聽的身份從一開始就是不平等的。

  我們渴望表達自身遠勝過傾聽別人,我們渴望被他人理解遠勝過理解他人。

  猶如一首歌唱的那樣

  「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

  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

  如果這樣的歌詞能讓人產生到共鳴,那麼,產生共鳴的人極有可能是外向的孤獨患者。

  外向與孤獨,似乎很矛盾,人們總習慣性地認為外向就是開朗活潑的,孤獨就是空虛寂寞冷,但真相是,成年人的世界裡,「孤獨」和「外向」從來都不衝突——


  外向是聚會裡跟熟悉或陌生的人對酒歡歌,孤獨是人潮散去以後獨自面對內心的空虛;外向是表面活潑開朗沒心沒肺,孤單是心裡藏著巨大的心事不敢對誰傾說。外向又孤獨,是喜歡熱鬧,也熱愛獨處,但害怕寂寞。

  孤獨的外向者,渴望被關注。外向者,是非常需要萬千寵愛與萬千關注的人。他們渴望表達自我,也希望別人看到自己的閃光點;用高度的熱情待人,並希望得到別人的善待。說白了,外向者就是一個可憐的自戀鬼,付出很大的社交成本,渴望得到別人肯定。外向者就是這樣,他們急切地需要存在感、社會認同感。

  現代發達的網絡社交科技,讓人們有了更多途徑去展現自我,並根據個人喜好塑造自己的社交形象。別人覺得你的照片好看,你的段子好笑就給你點讚,以致造成一種我很受歡迎的假象,那些給你點讚誇你的人,有多少個願意花時間陪你出來吃個飯,喝個飲料,聊個天呢?

  所以,網絡社交是助長著內心孤獨的幫凶。別人說,頻繁發朋友圈的人都是孤獨的,因為他沒有固定的分享日常瑣事的對象。

  的確,如果你已經有一個人可以讓你噼里啪啦地說一堆廢話,你還會想再在朋友圈宣布一遍嗎?

  那為何沒真朋友?很多所謂的內向者會有知心朋友,反倒是大部分的外向者的知心朋友會比較少,甚至沒有。

  內向的人內心情感十分熱烈,因為他比較少參與社會活動,比較沒有太多事情讓他分心,所以他可以更專注地對待某個朋友。

  同樣情感熱烈的外向者,注意力卻被太多有趣的事情分散,最終分給某個朋友的時間精力就比較少。所以可想而知,這樣的外向者為何孤獨,為何沒(真)朋友?怪自己沒好好經營感情啊。

  外向者窮盡一生在追求正能量,他們喜歡傳播正能量,也喜歡用快樂的情緒影響其他人。但是反過來,他們討厭負能量,甚至會儘量刻意避免跟負能量的人相處。

  如果朋友最近負能量爆棚,你很願意開導一下他,希望能把自己身上的正能量分一點給他。但是若是時間長了,正能量者發現要被負能量者拉下水了,於是會試圖自救,從此避開與這個負能量者相處。

  這也能解釋為什麼這樣的人朋友少,他們只願意同甘,卻不願意共苦。

  想像你身邊有人傷心落淚,情緒低落,你很可能就過去安慰開導。可是,捫心自問,你這樣的行為,並不是出於真心的關心,更多是出於「社交禮儀」,有人在哭,你若是在旁邊什麼都不做,會覺得很尷尬。

  反過來,你自己非常不願意在別人面前表現出負面情緒,更不願意在眾人面前哭。因為你怕旁邊的人尷尬、為難;你也覺得別人來安慰你的時候你會很尷尬,畢竟,這破壞了你平常開朗活潑的形象啊。(本章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