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兩個將軍分庭抗禮
朱棣他從來都沒有擔心過朱楷會在朱元璋的面前表現不好,甚至是有埋怨的話說出來。
他知道自己這個二哥,雖然平時看上去有些脾氣暴躁,可在關鍵的時候,他知道什麼事情是該做的,什麼話是不該說的。
「二哥,這一路上都有錦衣衛對咱們貼身保護,我想應該不會有人在暗中對你下手了,大概率我們直到京城都是安全的。」
「嗯嗯,朱棣你說的沒錯,本來我擔心我曾經在朝廷當中得罪過的那些人會在路上對我下手,不過他們也看出來了父皇的態度,應該不會再繼續做這麼愚蠢的事情了。
接下來,我們要擔心的就是回到朝廷之後,該如何應對這些人的質疑除了我的那個大冤種對頭胡為庸之外就沒有別人了。」
「胡惟庸?」
藍玉大將軍,有些不太敢相信朱楷說的這些話。
他好歹是皇上的兒子,也是徐達的女婿,徐妙雲可是徐達唯一的女兒是他的掌上明珠,胡惟庸士吃擰了嗎?趕在路上對他們下手,應該不至於吧。
朱楷可能就是有點太多疑了,藍玉大將軍,不好意思質疑朱楷他就什麼都沒說,選擇沉默寡言。
朱楷也發現了,他應該是不相信自己說的這些話,所以才沒有表態。
「藍玉大將軍,本王知道,現在跟你說這些你未必能夠全然相信,不過還是想要提醒你,本王說的全都是真的。
胡惟庸這個老傢伙現在是當朝宰相,他的權利已經是數一數二了。
只不過,由於本王實在是太優秀了,惹人注目,再加上本身就有些瞧不上他,我們兩個也算得上是死對頭了,互相看對方不順眼。
這一次他不會再路上對我下手,是因為皇上已經拿出自己的態度告訴整個朝廷當中的人,就算是對本王有不滿意的地方,也不能夠暗中下黑手。
畢竟,這裡面還有王保保的事情,王保保要是死在路上,全天下的人應該如何看待皇上,又如何看待我們大明朝呢?
到時候他們恐怕都會奮起反抗,畢竟投降了是死破釜沉舟,背水一戰也是死,恐怕大家就沒有人會選擇投降了。
到時候,父皇想要對整個天下反抗,他的人不戰而屈人之兵就有些困難了。
父皇不怕打仗,他就是打仗得來的天下,可是要能不費一兵一卒,就把我們該收復的領土全都收復了,不是更好的選擇嗎。
因此,父皇不會允許有人在這個時候搗亂的。」
朱棣和蘭玉大將軍聽了朱楷的分析,他們都非常的佩服。
看來朱楷考慮的實在是太周到了,他把一切可能會發生的事情全都給預料到了,甚至是想到了胡惟庸和朱元璋內心最真實的想法,這是很難的。
「王爺,胡惟庸這個人狡猾,而且在朝廷當中囂張跋扈是一個佞臣,我們大家都有些瞧不上他,但是,你要是說他敢在路上對您下手,他不至於有這麼大的膽子吧。」
朱棣心裡很清楚,藍玉大將軍說的這些話完全就是客套話而已。
他總不能夠在這個時候跟,朱楷一起出來說胡惟庸真的有這麼大的膽量吧,就算他也相信朱楷說的這些話,也只能夠當作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過一樣,暫時先別對外張揚。
「二哥,既然我們就要回到朝廷當中了這些事情你就別擔心了我相信總有解決的辦法,他們也不至於會有這麼大的膽子吧,難道都不要命了嗎?」
「現在父皇的態度,就是整個朝廷下一步的動向,他們敢做什麼,那就要看父皇的態度。
要是父皇沒有派錦衣衛過來的話,恐怕這一路上會少不了風波。
說到底,父皇還是在乎我們這些兒子的。
即便是他把我們給扔在遼北地區一年多的時間,也只是為了考驗我們這些兒子而已,回去之後千萬別對父皇有什麼埋怨的地方。」
朱樉和朱棡這個時候從裡面緩慢地走了出來,他們也都吃完了,看著朱楷和藍玉大將軍在門口說話,他們很好奇,但是又不敢上前去打擾。
「三哥,你說二哥他們在門口說什麼呢?眼看著我們就快要回到京城了,二哥還有什麼不放心的。」
「二哥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警惕性很高,而且有些多疑的人。
再說了,防人之心不可無,二哥對這件事情有自己的安排也是很正常的,看來他也不太想讓我們知道咱們就在門口等著,別去打擾了。」
「藍玉大將軍和老五關係一向都是非常好的,老五平時看上去不聲不響的,怎麼也想在二哥的面前爭取好好表現一下呢也想跟我們兩個爭?」
「老五不是這樣的人,伱不用惦記這麼多了,我看現在咱們真正應該惦記的就是王保保和他的妹妹了。」
朱棡說完這話他立刻就停住了,不打算再說下去了,不想給別人提醒。
「你說什麼?」
「沒什麼,三哥,你想太多了,我的意思是說,既然他們已經跟著我們要到京城去這一路上得好好的保護他們才行,千萬別讓他們有什麼差池,否則咱們的罪過可就大了,」
「是他們自己要跟著去京城的。
再說了,他們自己身邊連一個護衛都不帶著,難道就等著我們安排人去保護嗎?
眼看著我們身邊也就只有藍玉大將軍而已,哪有這麼多的人手可以去保護他們幾個,實在是有些異想天開,竟給我們添麻煩了。」
「王保保這一次跟著我們到京城,他也想帶著護衛,只不過父皇根本就不允許他帶著自己的貼身護衛,畢竟是剛剛投降,我們大明朝的外族人。
誰知道他們護衛當中有沒有什麼決決定高手?
萬一在京城當中鬧出了什麼刺殺事件,到底由誰來負責呢?事由藍玉大將軍負責還是由二哥或者是我們來負責,這就很難說了。
京城這樣的地方,只要他們沒有心懷鬼胎,就能夠保護好自己的安全,父皇是不會選擇在京城對他們下手的。」
京城太子府中,太子朱標徹夜難眠,早早就起來了。
旁邊的太子妃常氏倒露出了一些擔心的神色。
「太子殿下怎麼這麼早就起來了?」
「昨天晚上,一整晚都沒有睡著,今天老二應該就回來了。」
「是啊,朱楷他已經去了遼北地區一年多的時間,相信父皇和母后都已經非常想他了。
其實我和徐妙雲也算是從小一起長大的,看著他嫁給朱楷去了那麼遠的地方,我心裏面對他也是有一點同情。」
「出嫁從夫,不管朱楷去什麼地方,徐妙雲肯定是要跟著去的。」
「那太子殿下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父皇不是說了想要讓你帶著一眾人去城外迎接,太子殿下可都想好要帶著誰去了?」
太子想了半天,他也沒有一個確定了答案。
其實,太子朱標是非常想念自己的這幾個弟弟,他現在早都已經穩坐太子之位,不用擔心任何人會跟他爭權奪利。
而且太子心理非常清楚,朱元璋對他這個兒子跟其他的兒子是不一樣的,正是因為父親的偏心,他才想儘量彌補身邊這幾個弟弟失去的那些東西。
「朝廷當中,人人都說父皇和母后比較偏心,與我們越是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就越不能太含糊了。
我本來是想著多帶一些人,去準備的隆重一點。
最起碼,在城外能夠看到大部隊迎接,朱楷是一個很在乎排場的人,而且他平時心思比較細膩。
要是在這種事情上我們表現得不積極,回來了之後,他肯定會在心裏面有疙瘩。」
「朱楷在遼北地區一年多的時間已經把那邊建設得很完備了,而且他還收服了父皇的心腹大患王保保這一次也把他們給帶回來了,只不過……」
太子妃說到這裡就停住了。
「怎麼不說了呢?」
「聽說王保保是帶著他的妹妹一起回來京城的,也是父皇的意思。
想必父皇可能是想要把王保保的妹妹觀音奴留在京城當中,也算得上是人質,對外就說是嫁給其中一個皇子,也算給了王保保臉面。
父皇的這個想法是一舉兩得的,我只怕這個任務會落在太子殿下的身上。」
太子朱標有些詫異的回頭看著太子妃。
「太子殿下,你別這樣看著我,我可不是善妒,男子三妻四妾太正常了,更何況您是當今的太子殿下。
有朝一日要是能夠登基成為皇帝,恐怕三宮六院後宮佳麗三千都是很正常的,我要是這點容忍質量都沒有,又怎麼配得上太子妃的這個地位呢?」
太子朱標聽到了太子妃說這話,他趕緊皺著眉頭說道。
「父皇,如今正當年如日中天,你怎麼能隨便說以後我成為皇帝的事情呢?這話簡直就是大逆不道,要是被其他人知道了,還以為我對這件事情有什麼想法呢?」
「妾身失言了……但是我想說的是最好,不要把王保保的妹妹留在您的身邊,他畢竟是外族,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太子朱標心裡非常清楚,他身邊的這個女人不是那種喜歡嫉妒別人的。
他畢竟是常遇春的掌上明珠,當初嫁給自己的時候也是在朱元璋的撮合之下才行的,不然常遇春是不會捨得把他的女兒嫁給帝皇家。
不過話說,朱元璋也不是那種偏心的人。
朱楷和太子朱標是雙胞胎,雖然一個成為了太子,不過另一個也得到了朱元璋的重視。
尤其是在這個時候,朱元璋把常遇春的女兒許配給了太子殿下,自然也要許配給朱楷一個武將之女才算得上是平衡。
「父皇不是那樣偏心的人,你們可千萬別隨便亂說,這件事情,你回娘家的時候別和常大將軍說,不然我怕他會想得太多,可能也不太好。」
「放心吧,太子殿下,我明白的只是你必須得想好要帶著哪些人去迎接朱楷,他平時的心思就很多,要是這一次安排不好的話,我很害怕影響你們兩個的兄弟關係。」
太子妃之所以會這樣說,主要是因為他很忌憚朱楷的能力,他當然是不想讓太子的地位有所閃失。
「聽說朱楷在遼北地區那邊這一年多的時間,可謂是風生水起,大展拳腳,做了很多的事情。
父皇這一次肯定是要好好的嘉獎他了,不知道父皇會賞給他一些什麼東西,想要讓他繼續留在京城嗎?還是說讓他跟著王保保繼續回到邊境之地。」
「這些都是朝廷大事,你也不方便說太多。
而且最好不要在你父親面前提起這些事情,不然的話讓其他人知道了,還以為我是嫉妒朱楷的能力。
他是我的親弟弟,在這方面做得好得到了皇上的認可,我這個做哥哥的也是臉上有光。
他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為了大明朝著想,而且他根本就沒有把心思放在爭權奪利上,一心一意地只為了天下百姓著想,這樣的好王爺到哪裡去找呢?
退一步說,就算有一天他真的動了想要當皇帝的心思,我這個做哥哥的也不會說什麼,都是我們朱家的子弟,只要大明朝在我們的手裡面都是一樣的。」
太子朱標是非常善良的人,他肯定是不在乎這些事情,而且把有些問題想得非常透徹,只不過這件事情其他人看來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太子妃肯定是不想讓天下落在朱楷的手裡,面太子妃早就已經把朱楷當成了自己的競爭對手,想要聯合他的父親常遇春對朱楷進行打壓。
常遇春是跟著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老人了,而且現在還跟朱元璋成為了親家,他肯定是要保住太子殿下的地位。
這也是朱元璋當時為什麼要安排他們兩個在一起的原因,只是目前為止徐達的女兒成為了二王妃。
徐達和常遇春他們兩個也算得上是分庭抗禮了。
這全都要看朱楷和太子殿下互相怎麼看待對方,他們之間的態度決定了大明朝以後的走向肯定是不一般的,太子朱標不願意去想這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