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鹽業
像應財這種自詡聰明的人不少。
前來應徵的人觀察了幾日,見出頭鳥應財給節度使大人送了女人,大人雖沒收下,但後面也沒有別的動作。
沒準是應財眼光不行?送的女人不夠年輕,漂亮?
於是往徐州來求官的人,皆帶著環肥燕瘦的女人過來求見呂博承。
呂博承頭大如斗。
對著來稟報的人,就想狠發一頓脾氣。但想想娘子還懷著身孕,又擔心驚擾到了他親親的閨女。
娘子好幾天沒理他了,而那些蠢貨還不會看眼色,還給他通稟這類消息。
把他當什麼了!
他娘子是懷孕了,但他缺人伺候嗎?
府里婆子丫頭現在買了一堆,他缺人打水還是缺人做飯洗衣!
把來通稟的隨從拉到娘子看不到聽不到的地方,臭罵了一頓,又腳下生風親自跑到府門處,拎著幾個守衛罵了個狗血淋頭。
下回再放帶著女人來的人進去,再跑去向他通稟,他就扣他們的工錢,把他們罰去挖礦。
不對,現在挖礦的福利待遇好的很,很多人托關係還進不去,送他們去那裡享福?
那就送他們去軍營打掃馬廄,茅廁。
呂博承在府里發作了一通,再沒人敢因為這樣的事找到他面前了。
外頭還等著見他的人,一看,見不到呂大人了,也聽到了些許風聲,嚇得轉頭就把帶來的女人連夜送了出去。
呂博承見不到,這些人就紛紛找上裴湜等一眾徐州官員。
把徐州一眾官員忙得腳不沾地。何曾被人這麼追捧過?痛並快樂著。
從年前開始張榜求賢,到年後,連續幾個月操作下來,有熟人介紹的,有慕名而來自薦的,鎮海六州一下子,各層級官吏人選的空缺就都填滿了。
連雜役府丁或填缺或換了一批。
鎮海官場,從小到下,氣象一新。
呂博承終於從一堆雜七雜八的事情中脫身出來,專注於三軍事務。
大大鬆了一口氣。
他還是干軍中的事順手。文官職場的事,他真的是頭大如斗。
他本就是直腸子的人,也習慣了在軍中說一不二,就聽不來文官職場上的彎彎折折,話裡有話。
頭疼得緊。
現在凡事都有人處理,他可算能鬆口氣了。
而此次官員補缺最多的還是海州和楚州。
年前楚州殺雞敬猴,斬殺了數十人,此來招攬來的大批的人便往楚州送。
因現在楚州是二十萬大軍主要的錢袋子,不容輕忽。呂博承便撥了巨款,要求重修並加厚楚州城牆,並派重軍把守。
鹽場一眾事務也設了好些鹽官,各司其職。
而歷朝歷代,鹽業幾乎都是官制官營,從來都是禁止私自煮鹽和售賣。
因鹽業暴利,引得不少人鋌而走險,做起私鹽販子。每年各州府的監牢里,總要關押一批販私鹽的。
但因其暴利,屢禁不止。
蘇青媖利用她掌握的一些知識,跟呂博承和許湯提了一些建議。
首先是設了一個鹽運司,裡面設鹽官和相關人員及人數不等,由鹽官負責組織鹽業生產,及幕民製鹽。
鹽運司,統一收購成品鹽,進行統一發賣。
其次是重賞、提高鹽工福利待遇。
蘇青媖想著,為什麼歷朝歷代都有人鋌而走險販私鹽呢?
無非是他利潤巨大,干一年可以躺吃三年五年,甚至更長時間。誘惑大,就不斷有人飛蛾撲火。
那現代社會為什麼沒人販鹽謀利了?
主要還是現代社會鹽業價格由國家調控,且不再專營了。再有就是現代社會交通便利,沒鹽的地區,把鹽從別處運來當天即達,便利的很。最最主要的是現代社會生產力水平高,鹽的產量高,利潤薄了。
而時下要把鹽業由專營改為私營不太現實,一放開估計立馬就亂套了,沒準一兩金都不一定能買到一兩鹽。
而且現在呂博承的二十萬大軍還得靠楚州的鹽稅來養軍。
而交通不便的情況,蘇青媖現在也解決不了。
哪怕他們徐州不缺鐵了,也不能搞個火車出來。再說現在各個地方各政權割據,有想法也什麼都做不了。
那就只能提高鹽的產量了。
產量提高了,吃鹽難的問題就能得到較大的改善。而且產量高了,鹽稅也能多收點。
蘇青媖讓項尚親自去鹽城呆了一個月,回來聽他說了一番鹽城的情況。
心裡便有了數。
時下有各種鹽,海鹽,井鹽,岩鹽,湖鹽。而海鹽要占一半以上的產量。
而時下海鹽的出鹽法,還是煮鹽法。
在歷史長河裡,一直延用煮鹽法。
明代的《天工開物》里還記載了得海鹽的方法:「無雨日廣布稻,麥稿灰及蘆矛灰寸許於地上,壓使平勻。明朝露氣升騰,則其下鹽茅勃發,日中晴霽,灰、鹽一併掃起淋煎。」
煮鹽不是簡單的,把海水舀上來放到大鍋裡面煮了就得了。
不是。
首先要在前一天晚上,把一些鬆散的東西鋪在海邊,可以是稻穀杆,或是茅草之類。等夜裡霧氣升騰,這些鬆散東西上會附上一層白色的鹽霧,然後把這些帶著鹽霧的東西收集起來回去煎熬,這樣才能得出海鹽。
而煮鹽法又叫熬鹽,熬波。
可見到了明朝,海鹽還是靠熬煮法。
但到了現代,已不再用煮鹽法而是用曬鹽法了。
曬鹽法比煮鹽法,更環保經濟,更節省燃料節省人力,成本更低,且產量更大。
有更好的方法能得到更多的鹽,為什麼不用?
蘇青媖自然也是要拿來用的。產量高,就代表利潤更大,鹽稅豐足。而利潤大,還節省人力人工,錢不僅不少反增,為什麼不換曬鹽法?
古代不管哪種鹽,得鹽都是需要燃薪熬鹽的,鹽工極為辛苦。且鹽工一直被認為是賤業。唐朝時還因為找不到充足的鹽工,多以刑徒充之。
沒人願意干。可見其辛苦程度。
蘇青媖把曬鹽法詳細地記錄下來,交與呂博承和許湯過目,那二人如獲至寶。
許湯轉頭就吩咐鹽城各個鹽場直接棄煮鹽法不用,而直接改曬鹽法。
初時,大家還半信半疑,煮鹽法歷朝歷代傳承下來的,而這曬鹽法,聞所未聞。
要是失敗了,將嚴重影響數萬鹽工們的收入。
但沒人敢反對。
一是呂博承武力值太強大,他只要是娘子說的,都奉為圭臬。他自個的娘子難道還能害他?不信娘子的話要信誰的?
二是許湯手段太過強硬,現在楚州官場大家不敢不聽他的。
兩個大佬下的令,敢不聽?有幾條命敢去跟大佬做對?
曬鹽法得以順利實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