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晉末長劍> 最後億次發單章

最後億次發單章

2024-10-29 23:13:46 作者: 孤獨麥客
  不知道咋回事,最近有好幾個讀者在書評區發評論。

  有人說我不發展生產力;

  有人說我不辯經;

  有人說我不改革;

  有人說我看了某書,看了那本書前幾章改革分配才寫的,否則不會寫;

  有人說我寫不了改革,一點都寫不了。

  等等,類似論調很多。

  好傢夥,是有多看不起我。

  我不多話,在此先推薦一本書《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我的第一本書,很早了,十四年前開始寫的。

  裡面有一部分內容是華夏東岸共和國在登萊、寧波建立總督區的情節。

  那裡面我記得(年代久遠,名字記不清了)寫了好幾個明朝本地文人,

  商人,一開始百般諷刺、氓毀、看不起東岸的商品、思想,後來在經濟大潮的改造下,有人慢慢轉變了,建立商船隊、半機械工廠,並自發更新、詮釋儒學。

  我為什麼這麼寫?

  很簡單,人教人,教不會,事教人,一教就會。

  要改變一個社會的形態,最好的辦法是什麼?是經濟,即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物質決定意識。

  東岸共和國是500人群穿建立的國家,建立初級半手工半機械生產體系,航海殖民,四處貿易,大半本書其實寫的不是戰爭,而是一個國家的運轉、思潮變化、整體漸變,核心是工業生產和殖民貿易。

  看看吧,不知道看完了會不會還說我只會寫戰爭,不會寫改革。

  而且那本書里不光有上層帝王將相的政治遊戲,其實更多是以小人物的視角來感受時代的變遷。

  年代久遠,我記不太清我寫的情節了,記得用鐵路的改變、港口的汽笛聲體現過時代的變遷。

  哦,還有外人視角,比如隆科多在東岸沒錢用了,耍把戲賺錢,通過他們的視角來體現社會的各個角落,豐富讀者對時代變遷的整體印象。

  而不僅僅只是著眼於上層,那樣太像建政,而不是給人營造真實感,

  要是對開頭路藍縷不感興趣,直接跳到中期,有波瀾壯闊的經濟貿易史,包括科學技術疊代發展史。

  那一本書其實是我推崇的模式。

  如果你是後發國家,那麼可以用行政命令來建立一系列工業、經濟體系。

  如果你是先發國家,沒有競爭對手,那麼就建立一個體系,也就是很多人喜歡說的「道」。

  有人曲解我上一章,說用武人當道,我那只是舉了一個例子,而且書里明確說了,不管是文人還是武人,只要能為主角所用,按他的意志行事,都無所謂,只不過在晉未這個時代,恰好府兵是主角的利益集團罷了,因為你沒有其他可選擇的。

  靠辯經能讓世家大族交出土地、人口嗎?做夢。

  哪怕世家大族成員心裡贊同你的論調,但現實利益會逼得他和你唱反調,真以為人人都是聖人呢?

  書裡面是莊園經濟鼎盛時代,莊園經濟特點是什麼?儘可能自給自足,

  對外交流很少。

  你要改變經濟基礎,那麼首先需要拆掉莊園,哪怕無法完全拆掉,把數量減少也是一種進步。


  本書我記得主角二十年間一直在拆莊園,於梁國二十郡度田更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怎麼會有人覺得我是受了某書的影響才這麼寫?

  還有人說我受某書影響改革分配體系-·---首先,這本書就寫過襄城郡多了很大的消費潛力,我記得是庾琛回鄢陵那一章。

  上本書里也寫禁軍搬遷到駐地,來了幾萬中產階級,極大提振了消費市場。

  至於本書上一章提的分配,更是我第一本書寫爛了的。那本書核心思想就是,利用東岸的工業優勢,以及對別的國家執行干涉乃至侵略,獲取超額利潤,為本國工廠提供訂單,創造了大批工人、水手、軍人、小商人之類的中產階級消費群體,這些人消費了又促進工業發展。

  說實話,這都是古典主義經濟學寫爛了的東西。

  我第一本書透露著很濃重古典主義經濟學、重商主義、貨市理論之類。

  你說我需要看別人的書才會寫,我無語,

  哦,對了,還有讀者說貨幣體系一團糟。

  我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上本《晚唐浮生》。

  當時主角面臨什麼問題?他想發展商業,因為只有商業發展了才能促進手工業發展,才能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但他發現貨幣對商業的阻礙很嚴重。

  首先,沒有足夠的貴金屬,金銀銅都奇缺無比。

  其次,代替金屬貨幣的絹帛乃至糧食,不好估價,一般等價物的職能無法很好勝任。

  為什麼?絹帛輕薄不一,工藝水平不一,型制不一,新舊不一。

  一匹絹,你說當500錢用,我說只值200,他說值300,意見不統一,

  這些極大阻礙了商業,不知道黃掉了多少本來可能做成的生意。

  主角用了什麼辦法?

  他建立集中交易所,並且鑄了一枚銀元,規定這枚銀元的重量、型制,

  以及銀銅合金的比例,規定這就是「一圓」。

  主角沒把銀元當做實際貨幣,而是作為「虛擬貨幣」、「記帳貨幣」來使用,因為銀不夠,鑄不了這麼多銀元。

  商人們在築有圍牆的交易所內封閉式交易,以「記帳貨市」為單位進行交易,進項、出項列清楚,互相劃抵,交易結束後統一結帳。

  這樣極大減少了對實物貨幣的需求,便利了商業交易,同時政府還容易收稅。

  這是貨幣問題無法解決下的變通之法。

  這也不是我發明的,而是中世紀歐洲人在里昂、熱那亞等貿易市場上使用的模式,沒辦法,歐洲佬有時候也缺乏金屬貨幣,而隨著商業的發展,對貨幣需求量是逐漸增加的。

  我這本書為什麼不寫。

  主要原因是莊園制經濟,對商業需求不強,沒必要。

  第二個原因就是有些人總我同質化,如果把上本書的虛擬貨市再寫過來,又一堆人叫「上本書寫了,這本還來?!」

  招不怕老,好用就行,但讀者不認可,你寫過了,我看過了,你不能再寫,你再想個新招。

  再回到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事上。

  本書這個時間段,你如果要發展生產力,首先需要發展商業。


  如果要發展商業,那麼就要瓦解莊園制經濟。

  如果要瓦解莊園制經濟,就需要一個能抗衡士族的既得利益集團。

  這個集團其實沒別的選擇,就只能是武人。

  如果按照某些讀者的話來說,武人集團在此時既是護道人,同時也是道,因為他們代表看中小地主。

  這也是歷史上這段三百年戰亂期的歷史走向,士族的莊園逐漸瓦解,慢慢變成官僚世家,而不是西晉末年形同領主的世家。

  最後再說下我提前的道:道不是武人、文人或商人之類,而是一個體系建立一個體系曰「道」

  干說可能說不明白。

  我就拿明朝後期舉例。

  你怎麼改革社會?

  首先,你的意志需要人去踐行,即需要一個龐大的執行團隊,這個團隊還需要和你利益一致,不會受首輔、官員之類的干擾,與你利益綁定,為你衝鋒陷陣。

  沒有這一步,什麼都做不了。

  那麼怎麼做呢?辦法很多。

  我說其中一種,先建立一個對外貿易團隊(如果能從東南士林手裡搶下份額的話),通過貿易賺取利潤。

  如此,直接參與貿易的商人賺到錢了。

  造船的,運輸的,提供絲綢瓷器之類商品的人以及依託他們的服務業從業人員賺到錢了,這是一整個利益鏈條。

  對這個利益鏈條深度整合,以你為主,再慢慢發展壯大。

  這些人家裡有讀書做官的,悉心培養。

  這些人家裡有從軍的,著意提拔。

  一定要有耐心,長時間培養與你利益一致的利益集團。

  這個利益集團壯大到一定程度,那就是與別的利益集團爭鬥,確保他們能贏。

  完成這一切,大概過了二三十年了,開始辯經,利用大勢將守舊勢力一掃而空,再無雜音。

  利益集團發展到一定程度後,這些家族的讀書人會自然而然對傳統學說進行新解一一這是我第一本書的內容。

  縱觀西方資本主義發展,基本都是生產力以及推動生產力進步的新生利益集團發展到一定程度後,誕生的新思想。

  在此之前就辯經,很容易暴露,被人搞死在萌芽。另外,別人聽你的嗎?他只當你傻,直接換個統治者得了。

  這就是我說的體系。

  這個體系會自我增殖,自我疊代,自我維護,自我誕生新思想、新學說,自動改造社會。而因為他們代表了先進生產力,是贏家,所以他們的學說很容易被人接受。

  這樣一個體系才是最具生命力的,不會人亡政息,因為逼急了他們會砍掉國王的頭。

  順序很重要,不能顛倒。

  最後說下本書。

  魏晉是莊園制經濟,這個在隋唐瓦解,頂多有少部分殘餘。

  而到了晚唐,迎來了商業大繁榮。

  這次是以茶葉為首的許多商品,中唐以後的詩裡面有很多反映買賣茶葉的商業行為。晚唐時販夫走卒都可以喝茶了,而魏晉時還集中在上層。

  由此可見,真正能推動社會商業發展的其實是大宗消費品。


  就像歐洲16、17世紀的呢絨貿易一樣,只有普通百姓消費,這個生意規模才會大,才能惠及更多人,才能推動社會發展。

  再回到魏普時期,莊園制經濟形態下,你的主要精力必然只能局限在瓦解莊園經濟上。

  打個比方,如果80分可以展開工業革命的話,你首先需要提升到60分,

  完成商業革命;而要完成商業革命,你首選需要提升到40分,完成農業革命;而要完成農業革命,需要推廣新技術、新的生產模式。

  上本書從頭到尾都在培育新種子、新牲畜、新的生產模式,還出了《血脈論》這種育種學說,這本只涉及到一點,馬上就有人跳出來上本書寫了,你還寫!同質化!不行,完成農業革命,你再想個新招,

  不准和上本書雷同。

  最後再簡單說下我第一本書所出時代歐洲的經濟發展歷程。

  16世紀時歐洲農業有了長足的發展,很多地區完成農業革命,糧食產量大增,能養活更多不從事農業生產的手工業者了一一這是前提。

  小冰河時期,帶動了對呢絨禦寒衣物的需求,以英格蘭為例,鄉村呢絨紡織業非常發達。

  他們的模式是什麼?

  一個商人接了訂單,然後去熟悉的鄉村,將訂單分解到每家每戶,規定時間來收呢絨,然後再賣出去。

  隨著西班牙殖民美洲,不斷為歐洲注入貨市,產生新的需求訂單,西班牙人揮舞著金銀四處採購,整個歐洲螺旋通貨膨脹(價格革命),呢絨產量越來越大,於是商人們改變傳統的經營模式,把鄉村家庭手工業變成集中工場制。

  即,原來是農民農閒時紡織羊毛,分散在各個鄉村,現在變成紡織工集中在一個固定場所,集中生產呢絨。

  而隨著訂單越來越多,價錢越來越貴,工場主們絞盡腦汁,不斷提高生產效率,發明新機器。

  而生產效率提高了,自然不需要那麼多工人了,這些人就失業了。

  另外,很多貴族把種糧食的土地變成牧場,養綿羊,農奴失業了。

  失業的人要麼四處流浪一一英國流浪文化很深厚的。

  要麼去當兵打仗,或者當水手航海。

  整個社會在美洲金銀一一西班牙在此時就像一個源源不斷產生貨幣的機器一樣,發行17世紀的「美元」一一的刺激下,不斷往前狂奔。

  新生的資本家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敢支持軍閥乾死國王。

  如果軍閥不聽話了,那就再迎接國王復辟。

  生產力水平不斷進步、社會不斷發展,漸漸地,物質決定意識,一些新思想產生萌芽,漸漸發展壯大。

  而在此之前,這些思想是產生不了的,哪怕是國王提出的,也要被守舊貴族弄死。

  一不小心寫了很多,主要是氣不過,我數了數,大概五六個讀者,發的評論還不是一條兩條。

  第二更晚一些,晚上吧。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