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晉末長劍> 第949章 爵位與軍制

第949章 爵位與軍制

2024-12-01 10:45:09 作者: 孤獨麥客
  第949章 爵位與軍制

  邵宅內來了數十人。

  除一開始就跟隨他出征的官員外,還有提前自平陽趕來的,以及留守洛陽朝廷的官員。

  「晉室不德,政刑荒廢,尤以貴爵為最。」在眾人都落座之後,張賓作為邵勛的嘴替,率先提及了第一件事。

  司馬氏篡位之前,還知道立五等爵分潤好處呢,梁國自然不能例外,但又有所不同。

  「前魏之時,貴爵只享食封,並無國土。國朝則過寬、過厚,五百餘國,皆有封土、官吏,乃國中之國。」張賓繼續說道:「仆以為當復漢魏日制,虛封其地,僅享食邑。」

  事實上,如果食封一萬戶,擁有此爵位者也不可能享受一萬戶的租賦。

  大晉朝的政策是享受這一萬戶租賦的三分之一(折合三千三百戶),歷史上東晉則變成九分之一(折合一千一百戶)。

  到了後面朝代,不玩三分之一、九分之一這種了,出現了「實封」、「真封」的概念。

  「食封」就是寫在白紙黑字上的食邑數量,「實封」、「真封」是真正落實下來的食邑數量,之間差距不小,有的人「食封」五千戶,「實封」兩千、一千乃至幾百戶。

  其實都是一回事,即理論食邑與實際食邑之間有落差。

  「一等爵曰『王』,食邑一萬戶,此為宗室所封,王子若無殊恩,不得封王。視正一品。」

  這種王只有邵勛親兒子能封,一般是一字王,甚至也不是每個兒子都能封王。

  「二曰郡王,食邑五千戶,此為宗室降等所封。視從一品。」

  王死後,襲爵之人不一定能直接原封不動地繼承王位,尤其是旁支宗室。

  比如邵勛的某個孫子就有可能變成郡王,而不是王。

  歷朝歷代爵位都有降等承襲的制度,主要原因是為了減輕財政壓力。

  「三曰公,食封三千戶,此為宗室降等及功臣所封。視從一品。」

  到了公這一級,就有功臣可封了,也有宗室降等為公。

  「四曰郡公,食封二千戶,此為宗室降等及功臣所封。視正二品。」

  從大晉朝來看,有一字王,如趙王司馬倫,有二字王,如東海王司馬越,也有公,如平昌公司馬騰,甚至公以下還有。

  西普諸王以郡為國,趙王、東海王其實是「郡王」(但食邑有可能超過一郡),平昌公則是「郡公」。

  功臣裡面最高就是郡公,食封保底三千戶,甚至一萬戶都有,非常慷慨。

  「五曰縣公,食封一千五百戶,此為宗室降等及功臣所封。視從二品。」

  「六曰縣侯,食封一千戶,此為宗室降等及功臣所封。視正三品。」

  「七曰縣伯,食封七百戶.——·

  「八曰縣子,食封五百戶———」

  「九曰縣男,食封三百戶———

  爵位的「視某某品」和勛官一樣,無官品俸祿,只是一種進秩等級,在各種朝會、祭祀活動時排位所需。

  「諸般細則,尚需完善,今日只是提出此事,諸君回去後可詳加參詳。」張賓最後說道。


  眾人聽完,自無異議。

  很顯然,大梁朝不可能再像大晉朝那樣慷慨,兩朝起家的方式就不一樣。真要細說,邵梁的爵位制度更像曹魏,但又有變化,畢竟時移世易,不一樣了。

  邵勛則細細觀察著眾人表情。

  這個爵位制度,宗室每過一代都有可能降等,即王子襲爵,為郡王,其餘子為公,庶子為郡公甚至沒有爵位。

  這就和南北朝乃至隋唐的宗室爵位制度有點類似了。

  嫡子、庶子差別很大,親王嫡長子襲爵為郡王,其餘嫡子一般為國公一一天子可能特示優恩,詔封某個嫡子為郡王,但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庶子比較慘,不一定能當公,甚至郡公都夠嗆,有的就直接沒有爵位,只安排個官噹噹一一當然,親王庶子多半不至於這麼慘,一般都要傳個兩三代才可能沒爵位。

  沒爵位的宗室,就要靠自己奮鬥了。

  南北朝、隋唐這類人太多了,比如唐代就有宗室自己考中進士當官,差一點的靠門蔭入仕當官,高的甚至官至宰相、領兵大將。

  這種傳了兩三代、三四代的無爵位宗室在王朝步入末年之前,也不可能被朝臣擁立為帝。

  遠的不談,司馬越這種宗室疏屬當皇帝的可能性極小,權臣倒是可以的。

  相反,成都王司馬穎則可以被擁立為帝,但他失敗了。

  縱觀兩晉南北朝及承襲北朝制度而生的隋唐,沒有那個意願、也沒有那個能力把大部分宗室都養起來,那樣負擔太大。

  做官或上戰場斯殺立功是偏遠宗室的最好出路,否則就泯然眾人矣。

  與宗室相比,功臣爵位若加「開國」前綴者,理論上世襲罔替,每代可擇一人承襲爵位,其他人無爵。

  但在實際操作中,很難傳承三代還不降等,因為君王總會找你錯處,罰你食邑,降你爵位等級。

  不過,如果立了功,有可能重新封爵,但這就不是開國爵位了。

  這套爵位制度,基本是歷史上南北朝時吸收魏普制度改進而來的,邵勛算是提前推出了。

  簡而言之,虛封,沒有國土,僅享受爵號所在地的規定戶數的百姓租賦。

  大梁朝不搞「實封」、「真封」,「食封」多少戶就是多少戶,以「公」為例,每年可收一萬八千斛糧、一萬三千五百匹絹、九千斤綿,養個千餘脫產食客、部曲不成問題。

  如此,體面就有了。

  ******

  有關爵位的事情議論了一下午。

  相信要不了多久,就會有風聲慢慢傳出去。

  邵勛集團內很多將官,身上其實是有普朝爵位的。

  有的是晉帝冊封的,有的是邵勛幫他們討來的,但一毛錢都沒有,在平陽、

  汴梁也沒有任何作用。

  畢竟這會已經不是春秋時期了,那會是「爵本位」,以爵授官,現在則是「官本位」,官才是根本,爵只是錦上添花。

  文武將官第一追求的還是官,而不是爵。

  吃過晚飯後,又議起了軍務。

  「明年始,騾子軍及落雁軍步卒數百,分批補充銀槍、黑稍五營缺額。」


  「明年始,擴充義從軍軍額至一萬,落雁軍軍額至五千,幽州突騎督軍額至兩千。」

  「如此,則有募兵近五萬人。國計艱難,也就養得起這麼多了。」

  「另,罷中護軍、中領軍、北軍中候,增置樞密院、教練院、供軍院。樞密院調兵,教練院練兵,供軍院掌糧草、軍械。」

  「此番洛陽中軍轉了一批府兵後,尚餘數千。許昌、兗州世兵亦各有數千。

  分兩三年,擇其精壯轉為府兵。余皆發放要郡、大郡,充作郡兵。」

  「府兵軍籍上已有左右飛龍衛、左右驍騎衛、左右金吾衛、右羽林衛七衛兵馬。七衛之外,尚有濮陽府兵三千六百、關西府兵三千六百、濟北府兵二千四百,總七萬又八百人。開國之初,府兵會增至八萬餘人。」

  「府兵諸衛,皆於皇城置衙署。此為國之大事,不可輕忽。」

  邵勛說完這些,頓了頓,讓眾人消化。

  他為什麼如此重視府兵?

  除了戰鬥力強、不用每年都付軍、難以造反外,還有一個外人難以想像的因素:同化能力強。

  就最近一兩年所設的府兵而言,其部曲來源多是胡人,總數可能已有十餘萬口。

  這些人分散居住在各防,地位低下一一比起他們以前給部落貴人當牧子牧奴而言,好像也不是很低下,甚至地位有所提升,因為部曲嚴格來說並非奴婢。

  其本身又對先進文化有所傾慕,久而久之,會慢慢向主家看齊。

  主家種地,他們必然也要種地。

  主家過節,會送一些財物、食品給部曲,潛移默化影響其節俗。

  主家說什麼話,他們也會慢慢學習,以便溝通交流,

  主家和周圍人穿什麼衣服、做什麼髮飾,他們也會慢慢改變。

  如此種種。

  其實就是一個先進文化對落後文化的同化。

  這個過程持續兩三代人,這些胡人部曲就算是被消化掉了,因為他們的生產生活方式、語言服飾節日等文化特徵都有了巨大的變化。

  至於府兵能堅持多久一一唐朝堅持到高宗後期、武后年間才出問題,差不多六七十年。

  但唐代府兵主要集中在關中及河東(道),設置太過密集。

  事實上隋文帝開皇年間,府兵就已經沒有足夠的田地了,以至於楊堅要把他們遷出「狹地」(關中),安置到土地資源更豐富的關東地區。

  只不過隋末戰亂,人口從五千萬降到唐初的一千多萬,變成了人少地多,等於重置了一次。

  所以,唐代比隋代還過分的「舉關中之兵以臨四方」的政策能繼續玩下去,

  而唐代府兵的數量是六十萬,且戰爭極其頻繁。

  府兵制的核心是土地,勛官之類都是錦上添花的。

  給勛官,土地不夠,府兵制崩潰。

  土地給夠,不給勛官,按各自戰功授官,府兵只是戰鬥力下降,但仍不失為一支可戰之軍。

  大梁朝府兵才七八萬,土地資源實在豐厚,且主要分布在關東地區,這個制度玩個百來年不成問題,

  五萬募兵屯駐洛陽、汴梁、黎陽、野王等兩都及其臨近地區,守御外圍要點府兵則彈壓四方,震鑷胡人及士族,差不多這就是大梁朝開國之初的軍事布局了。

  將來募兵增長得會極為緩慢甚至不增長,但府兵會持續增長,直到一百多年後這個制度玩不下去為止。

  一百多年的同化,他對得起華夏了。

  即便那時候王朝滅亡,新朝天子還可以接力他的成果。

  功成不必在我,甚至不必在大梁朝。

  「今日只此二事。」看眾人思慮得差不多了之後,邵勛拍了拍手,道:「每人領一份條陳回去,細細研讀,附上爾等所思送回。

  1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