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4章 輿論戰
這次東非政府的大規模遊說活動,在不同的國家也有不同的反饋,除了法國比較好說話以外,奧匈帝國以及歐洲的諸多小國也做出正面回應。
奧匈帝國之所以如此,其實也很好理解,那就是戰爭如果繼續擴大化和拖延下去,奧匈帝國也無法再創造收益,實際上在重創俄國以後,奧匈帝國基本上就實現了自己的整體目標。
而一戰前,奧匈帝國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志向,他的政治訴求實際上就是吞併塞爾維亞,擴大在巴爾幹半島上的影響力,將俄國擠出巴爾幹半島。
在沙皇俄國自行崩潰後,奧匈帝國的戰略目標實際上已經達成,甚至超格完成,畢竟奧匈帝國可沒想俄國這個老對頭會自廢武功。
除了政治目的實現以外,奧匈帝國的體制也決定了他不能無限擴張,新增領土如何消化對奧匈帝國就是一個重要問題,畢竟奧匈帝國連他本身的民族問題都無法解決,新吞併土地未來只會加劇奧匈帝國的民族分裂。
所以,如今弗朗茨皇帝,魯道夫皇儲和維也納的高層們認為,如果這個時候能夠結束戰爭對奧匈帝國反而是最優解。
法國和奧匈帝國之外,則是歐洲的眾多小國,除了參戰國以外,大部分歐洲小國自然是希望結束戰爭的,這個時候從同盟國和協約國那裡也撈不到油水,甚至有可能被殃及池魚,所以東非提出和平倡議後,獲得了這一眾小國的支持。
……
萊茵市。
東非外交部長弗里爾匯報著外交部近期的工作情況:「現在歐洲,只有德國和英國不甘心戰爭的結束,德國是因為野心太大,他們不滿於如今獲得的戰果,而英國則是損失太小,且不甘心一無所獲。」
「對於德國而言,他們很清楚,戰場上拿不到的,談判桌上也拿不到,但是德國在戰場上的收益,僅僅局限於東歐部分地區,這並不能改變戰前德國地緣上的劣勢。」
「而英國也不需要多說,他們在戰爭中受到的損失最小,且人口問題沒有法國那樣嚴峻,所以英國政府顯然沒有深刻感受到戰爭的痛楚。」
說到底,戰爭能否結束,最終結果還是要看同盟國陣營和協約國陣營的兩個老大,即德國和英國之間的選擇。
恩斯特說道:「那你們認為德國政府和英國政府會改變主意麼?」
弗里爾說道:「就以我個人的觀點,即便德國政府和英國政府不願意輕易結束戰爭,但他們也不得不做出相關妥協。」
「最重要的是我們拉攏到了同盟國和協約國的兩個二把手,奧匈帝國和法國,兩國傾向停戰的話,那德國和英國自然獨木難支。」
「這是外交層面,在歐洲輿論層面,我們也在加強攻勢,如今在法國和奧匈帝國反戰輿論已經開始興起,在英國和德國也稍有成效。」
「在浩蕩的民意下,歐洲重新走向和平的概率很大,除非各國政府一意孤行,無視歐洲民眾最基礎的願景。」
「如果,他們完全忽視民意的話,那只會成全歐洲工黨,那整個歐洲就有可能形成「赤潮」,我想在這個大背景,各國政府如果不願意失去自己的統治,那他們就必須坐到談判桌上。」
裹挾民意從而威逼歐洲各國政府確實是一個很有效的辦法,當然,一個操作不好也可能弄巧成拙。
所以恩斯特說道:「負責歐洲輿論宣傳的各個部門,要把握好重點,我們絕對不允許歐洲出現大規模「赤潮」。」
「所以在歐洲的反戰宣傳上,要格外強調工黨和猶太人的作用,我們對猶太人的描述,要儘可能的傾向於陰謀論,釘死他們歐洲戰爭發動者的身份,鼓吹猶太商人操縱歐洲各國政壇,並且通過資本輿論等手段,挑撥各國關係,倒賣物資,非法放貸等等,任何黑鍋都給猶太人先扣上。」
「至於工黨,則釘死他們賣國賊的身份,儘可能的帶偏人們對工黨的認知和理解。」
「總而言之,矛頭不能指向如今歐洲各國政府,尤其是歐洲本土的政治勢力,我們需要他們繼續維持歐洲社會的穩定,這樣一來,才能避免工黨趁虛而入。」
猶太人和工黨在東非眼中都不是什麼好玩意,兩者實際上都在對歐洲進行滲透,前者是通過金融和輿論等手段收買歐洲官僚和貴族,後者則是通過暴力或者煽動民眾來發展組織,打擊歐洲各國舊勢力的威信。
可以說,猶太人所代表的金融資本是慢性毒藥,而工黨所代表的社會變革訴求則是砍刀,不管是毒藥還是砍刀,兩者的目的都是為了要歐洲舊貴族和官僚的命。
在囑咐了外交部等部門,該如何操作歐洲外交工作的方向後,恩斯特又到國防安全局,軍情處兩個主要負責外部間諜活動的機關進行了會議。
恩斯特強調道:「外交部等政府部門,缺乏專業性,所以你們部門要積極在歐洲展開活動,儘可能在洗脫東非嫌疑的情況下,操作歐洲的輿論戰系統。」
「之前你們在法國和奧匈帝國做的就很不錯,現在這兩個國家,都爆發了民眾反戰遊行,下一步則要把工作重點放在德國和英國。」
「德國方面,要把握好度,控制一下規模,防止德國局勢出現太大的動盪,至於英國方面,要儘可能的給予英國政府壓力。」
隨著恩斯特指示,東非的情報機關也開始了在歐洲的第二輪輿論攻勢。
通過各種手段和方式,在德國部分區域,英國全境展開了反戰,反猶,反工黨這三個重點工作,再一次讓歐洲社會變得混亂起來。
實際上,這種活動也只有專業人員才能搞得定,尤其是東非的諜報機構,畢竟為了支持戰爭,歐洲各國都普遍加強了對輿論的控制,所以想要進行反戰宣傳,難度是比較大的。
……
愛丁堡。
作為大英帝國的第一大反骨仔,蘇格蘭人的反英態度,一直都是堅定不移的,而愛丁堡這個蘇格蘭首府,也自然成為了英國分裂勢力的大本營之一。
畢竟,除了愛爾蘭以外,如今想從英國獨立出去的地方不少,本土有蘇格蘭和愛爾蘭,海外殖民地的小心思更是數不勝數。
而東非國防安全局就在愛丁堡這個蘇格蘭的首府設置一處辦公室。
在愛丁堡的一家旅社內,東非情報小組正在進行秘密會議。
「現在,倫敦方面已經吃過了一次虧,所以他們加強了對報紙,廣播等媒體的審查,同時加強了對印刷廠和作坊的管控。」
「軍情六處那幫蠢貨倒是不足為慮,但是一些猶太人控制和投資的媒體,大部分都集中在倫敦,這是我們工作的一個難點。」
「除了猶太資本這個金主讓倫敦的新聞媒體不敢進行『公正客觀』的報導之外,他們在英國政府內部也有不少關係,通過官商勾結,從而極大影響了倫敦辦事處的工作。」
「所以倫敦辦事處要求我們,在蘇格蘭地區,發起反戰,反猶和反工黨的宣傳工作,同時愛爾蘭,威爾斯和其他一些英國重要城市的同僚會和我們一起發難,從而打破猶太人的壟斷。」
巴勒爾頓旅社的老闆,向下屬們講解著目前他們所面對的英國工作形勢。
東非國防安全局上一次,英國發起輿論攻勢,就是以倫敦為中心,因為突然出手的原因,打了英國政府和猶太人一個措手不及。
實際上,如果東非國防安全局只是進行反戰和反工黨宣傳,那自然不會有太大問題,但是反猶太這一點,就觸及了英國猶太團體那根敏感的神經。
英國的猶太團體,雖然沒有像美國人那樣擠入到美國決策政府,但是在英國也有很大的影響力,這得益於他們對英國政府的滲透,畢竟英國的貴族和官僚,沒有人能拒絕金錢的誘惑,而英國作為世界金融中心,這裡本身就是猶太勢力比較強大的地方。
所以,當國防安全局藉助倫敦的新聞媒體,進行了第一次反猶宣傳之後,迅速引起了倫敦猶太團體的警覺。
他們通過在英國構建的輿論網絡,對這些反猶言論進行封殺的同時,也通過收買的英國政府人員,對在倫敦的反猶組織進行打擊。
這也使得倫敦辦事處的工作陷入了困境,所以不得不轉變思路,繞開倫敦,在英國的其他地方發起新一輪的輿論攻勢。
愛丁堡情報小組的組員皮德爾對著巴勒爾頓說道:「組長,我建議採用無線廣播,還有傳單的形式在愛丁堡發起行動,如果單純通過報紙,時效太慢,而且容易引發英國政府的關注。」
巴勒爾頓否定道:「不行,通過你說的兩種方式,並不能很快奏效,英國不像帝國,電子產品普及率高,絕大部分家庭連收音機都沒有,所以傳播能力十分有限。」
「至於發傳單,印刷的工作量太大,同時容易留下尾巴,而且分發也需要大量人手,否則起不到效果。」
「當然,這都不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是報紙具有『權威性』,大部分民眾對報紙上所說的問題深信不疑,哪怕很多報紙上假話連篇。」
「但是,報紙反而最不容易引起英國民眾的反感,相對於發傳單和廣播來說,通過英國本土的編輯和報社,來發表一些信息,只要我們不透露太多信息,也最不容易留下蛛絲馬跡。」
「我們完全沒有必要盯著那些大報社,畢竟倫敦的經驗告訴我們,越是大型報社,也越容易和猶太人扯上關係。」
巴勒爾頓的這句話完全沒有問題,畢竟猶太資本的投資,顯然也只會盯著那些大魚,他們可以投資倫敦或者英國有影響力和規模的報社,但是絕對不會閒著沒事,找一家倫敦貧民區中,幾乎運營不下去的小新聞作坊投資。
而且越是這種小作坊,他們越會拿錢辦事,就是偷偷刊印反英國政府的言論,只要價格到位也不是不能嘗試。
隨著巴勒爾頓的吩咐,愛丁堡小組第二天馬上發起了行動,很快,愛丁堡的不少小報紙上,就出現了各種反猶言論和陰謀論,這在愛丁堡引發了熱烈反響。
「嗨,布萊爾你認為這份報紙上說的是真的麼?猶太人通過賄賂政府官員,從而引發英國和德國的戰爭。」
「勞而斯,我相信這是真的,畢竟猶太人確實有很大的嫌疑,報紙上都說了,他們就是為了從戰爭中獲利,所以才發動了這場戰爭。」
「經濟危機也是他們搞起來的,戰爭就是他們為了轉移大眾的視線,所以才促成了歐洲的戰爭。」
「而且,羅斯柴爾德的家族太可怕了,他們在歐洲每個國家都有巨大的影響力,這還僅僅是冰山一角,報紙上說猶太人滲透到了我們帝國政府的內部。」
「根據報紙上所說的內部消息,我們的外交大臣貝爾福就收取了猶太人的賄賂,從而支持他們的建國活動。」
「這真是糟糕透了,根據報紙上所說,猶太人認為只有他們是最偉大的民族,其他人,包括我們蘇格蘭人都是野蠻和粗魯之徒。」
「但事實上,報紙也說了猶太人只會放高利貸,搞得很多可憐民眾家破人亡。」
「果然,歌劇中關於猶太人的言論是正確的,莎士比亞寫的完全沒有錯,猶太人人均夏洛克……」
一時間,整個愛丁堡反猶言論四起,加上戰爭狀態下,社會言論的壓抑,這些滿天飛的小道消息,反而更容易引發蘇格蘭人的認同,畢竟這些小道消息,除了貶低猶太人以外,同樣調侃了英國政府,這是蘇格蘭人最喜聞樂見的節目。
於此同時,在包括倫敦在內的,許多英國城市,都出現了這種言論,並且因為東非國防安全局的推波助瀾,反戰和反猶言論在整個英國再次盛行,並且比上次來的更加洶湧。
雖然,東非也反工黨,但是工黨在歐洲的口碑實際上還不錯,所以難以引發共鳴,畢竟工黨的口號對英國工人團體還是很有吸引力的。
1919年初,隨著東非加大對歐洲輿論戰的規模,新一輪的反猶主義再次高漲,甚至超過了反戰的呼聲。
這其實也很好理解,東非的反戰宣傳和猶太人是綁定在一起的,既然猶太人已經東非被定義為歐洲戰爭爆發的元兇,那歐洲盲目的民眾們,自然也將怒火全部集中到了猶太人身上。
而洶湧的民意之下,各國政府也必須重視這股龐大的力量,就算真收了猶太人好處的歐洲官員,也不敢這個時候冒頭,畢竟這個時候替猶太人說話,就真坐實了勾結猶太人的事實。
所謂因利而聚,利盡而散,猶太團體通過金錢和歐洲一些官僚貴族維持的利益關係,也輕鬆被瓦解,歐洲的官僚和貴族們毫不猶豫的將他們的「朋友」拋棄。
甚至,有一部分國家已經開始磨刀霍霍,重新展開新一輪的收割,當然,東非並不關心歐洲各國政府對猶太人的態度,而更重視各國政府是否有誠意結束戰爭,結果也是好的,在這次輿論戰的攻勢下,各國政府終於願意進行初步談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