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穿越兩個時代的醫生> 第16章 前往寬街中醫院

第16章 前往寬街中醫院

2024-08-08 04:10:47 作者: 烤餃
  第16章 前往寬街中醫院

  小老頭兒繼續解釋道:

  「按理說棒子麵的確是黃色的,那都是上等的玉米粒磨成粉,還要篩掉幾遍粗顆粒,再加上一些小麥粉,看起來細膩鬆軟,蒸出來的餅子特別好吃。

  可那樣的玉米面就只能算是細糧了,現在吃不到嘍。

  你瞧這顏色不對,這是因為這棒子麵在加工的時候,是把玉米粒和玉米芯一起磨成粉,就成這樣子了,算粗糧。」

  林三七有點驚訝:「玉米芯?那不都是燒火的嗎?」

  其實林三七不知道的是,玉米連同芯子一起磨成粉在2023年也有,不過那都是餵豬的,根本不是給人吃的。

  有個中年婦女也笑呵道:

  「玉米芯可不止燒火,還頂餓,你瞧本來一斤玉米粉,現在可以換成四斤棒子麵,夠家裡吃上兩天了。這年頭有得吃就不錯了,誰還指望吃白面饃饃?」

  林三七撓了撓頭,心想既然到了這個時代,有些生活常識最好問問清楚:

  「那,什麼樣的糧食算粗糧?」

  估計來買糧食的中老年人也閒,大家樂得逗逗這個南方來的公子哥,於是原來那個老大爺繼續科普道:

  「這說出來可就多了,反正除了大米和麵粉,其他都算是粗糧,比如紅薯、雜豆、南瓜、棒子麵、高粱米什麼都算是粗糧,總結一句,都是不好吃,難以下咽的。」

  林三七心想,這些食材放後世,可不就是養生食物嘛,這風水真是輪流轉啊。

  有個老大媽補充道:

  「實在不夠吃了,就去郊外挖野菜,打槐花、榆樹葉、蘿蔔纓子、包菜根,這些都是可以吃的,不過吃觀音土是沒有的,咱們這四九城也不產這玩意兒呀。」

  呵呵呵~~~

  周圍人都笑了起來,顯然是苦中作樂。

  林三七也跟著傻笑,笑的時候腦子裡想的都是早上東安市場那琳琅滿目的各種食材,以及那些饕餮食客們。

  金采鳳已經從糧站里出來了。

  出來的時候手裡拿著一個紅色的本子,上面寫著《北平市市鎮居民糧食供應證》,還有一紮糧票。

  「七仔,看,這可是你吃飯的傢伙,看完了阿媽幫伱收起來,沒有這糧本,以後你可真要餓肚子了。」

  林三七拿過糧本看了一下,又拿起糧票研究起來。

  他之前已經在電腦上百度過糧票,那都跟放小的人民幣似的,印刷精美,可是1959年的糧票卻很粗糙。

  不僅紙張很粗糙,印刷也很粗糙,估計是受限於這個時代的印刷技術還比較落後吧。

  糧票又分全國糧票和地方糧票,林三七這種小市民只能分到地方糧票,出了四九城其他地區是不認的。

  如果是全國糧票,再加上一張介紹信,一本工作證,那真是走遍全國都不怕。

  看著這粗糙的,毫無技術含量的糧票,林三七腦海里突然出現了一個邪惡的念頭,怎麼也壓不住……

  林家母子從糧站出來,拐了幾個胡同就到家了。

  金采鳳放下肉和蔬菜,又領著兒子朝寬街中醫院走去。


  寬街中醫院,其實正式名稱叫:首都中醫院。

  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家公立性質的專業中醫醫院。

  院址就設在美術館后街,此地位於元、明、清三代皇城外東北角,緊靠皇城。

  寬街中醫院原址是康熙皇帝的第二十四子允祕的誠親王府,可想規模之宏大。

  當初成立寬街中醫院的時候,是將四九城30多位有名氣的,開私人診所的郎中都集中起來,成為了國家單位的職工。

  (不允許私人買賣,當然也不允許私人開診所了)

  可是僅僅只有四九城一地的郎中,並不能顯出新中國首家中醫院的重視。

  這可是樣板工程,要麼不做,要做就做最好。於是中央又向全國各地發出了徵集令,要求每個省都要派名中醫前往首都工作。

  林苦參是東廣省有名的傷寒病醫生,李景明則是東廣省有名的中醫骨科,於是被選中,在兩家人自願的前提下,這才來到了北方支援首都。

  北平四大名醫,施今墨、蕭龍友、孔伯華、汪逢春。

  除汪逢春先生在49年病逝,其他三位全部都進了寬街中醫院。

  中醫八大主流學派、全部都有最頂級的中醫師坐鎮,拿出來一個個都是「大國手」的水平,甚至每個中醫師都有自己的獨家秘訣。

  這麼形容吧,這時期寬街中醫院的技術實力和臨床水平,那絕對是「空前」的。

  後來幾十年的中醫發展也證明了,59年時期的寬街中醫院也是「絕後」的。

  因為到八十年代初,那些名中醫,有絕活和秘方的大國手,幾乎都死了。

  絕大多數名老中醫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都沒能留下傳承,那個年代要麼無人可教,要麼沒人敢學,非常可惜。

  而中醫這門學科不像西醫,可以系統教學。

  中醫如果沒有師父領進門,沒有上千年的經驗做支撐,靠自己拿著一本《黃帝內經》去悟,那是悟不透的。

  從大取燈胡同往東走,出了胡同口左拐彎就是寬街中醫院了。

  林三七是懷著好奇的心情,有一種旅遊者的心態跟在母親後面。

  走到中醫院門口,林三七發現無論在哪個時代,醫院都是最繁忙的地方。

  哪怕1959年這個最困難的時期,寬街中醫院裡還是人來人往好不熱鬧。

  金采鳳一一給小兒子做著介紹:

  「瞧,這兒是藥房,從這裡過去就是你二哥所在的針灸科,咱們往另一邊走,這邊都是坐診大夫的門診,你老豆和大哥就在這邊工作。」

  林三七一路走過去,發現每一間診室門口都圍滿了病人。

  看這些病人的衣著,有些是中山裝,胸口別著一支鋼筆,應該是新時代知識分子;

  有些則是男的西裝女的旗袍,顯然應該是老派知識分子或者資本家。

  別懷疑,這個時候還是有資本家的,公私合營呀,解放前的資本家雖然不參與經營,但股權分紅還是照樣給的,所以這群人不缺錢。

  不過真正的衣衫襤褸的窮人似乎很少見……

  (本章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