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穿越兩個時代的醫生> 第20章 要不要去採購科

第20章 要不要去採購科

2024-08-08 04:10:48 作者: 烤餃
  第20章 要不要去採購科

  能當領導的顯然沒一個簡單角色,於是沈院長笑呵呵又看向了林三七:

  「林三七同志,既然你是頂了你母親的崗位,你母親又不想讓伱太辛苦,要不你還是去醫院圖書館?平時就是搞搞衛生,收拾收拾書本,登記下借閱就行,這工作也不算辛苦嘛。」

  林苦參和金采鳳一聽就高興了,這圖書館好呀,風吹不到雨淋不到,平時躲在裡面打個盹都沒人發現。

  這年頭反正都是固定工資,干多干少一個樣。

  但林三七卻不幹了。

  當圖書管理員?這麼牛逼的崗位自己可不敢接,那都是偉人們的起點。

  而且當了圖書管理員,朝九晚五每天都要固定在崗位上,連個賺外快的機會都沒有,自己還怎麼從穿越金手指這裡發家致富?

  難道自己穿越過來,就是為了領每個月30多元的工資?

  開什麼玩笑?

  林三七打定了主意,這種沒追求、沒前途、沒激情的工作堅決不干。

  「沈院長、老豆、阿媽,我,我不願意去圖書館工作,你們也知道我在外面流浪了十年,心思早就野了,讓我天天坐在那兒對著書本,這工作我幹不了!」

  金采鳳不高興了,這可是以自己退休才換來的好工作,咋能說不要就不要呢?

  「你這孩子,這可是別人想求也求不來的好工作呀,聽阿媽的,咱去圖書館。」

  沈院長也皺了皺眉頭,心想林家這小兒子是個小刺頭,去什麼崗位要服從組織安排,哪有自己挑三揀四的?

  「林三七同志,這個這個,我們都是革命的一塊磚,組織需要我們往哪裡搬就去哪裡,還是要以服從組織安排為主嘛。」

  林三七也有點不好意思,於是撓撓頭:

  「院長,我,我就想有沒有更自由一點的工作,可以整天在外面跑的?反正我還年輕,怎麼能在圖書館養老呢。」

  噯,這說法似乎有道理!

  沈院長一聽心想自己難道錯怪了林家小子,於是臉上又變得笑呵呵了:

  「小同志思想覺悟還是不錯的嘛,你真想往外面跑呀,到是有一個工作崗位不錯。要不你去採購科吧?」

  「採購科?」

  林苦參和金采鳳是行內人,聽到去採購科就輪到他們皺眉頭了,而林三七卻聽了眼睛一亮。

  不止企業有採購科供銷科,醫院也有採購科,這應該是五六十年代的一個特色。

  解放前,國內各大中醫館、中藥鋪的進貨渠道都掌握在少數批發商手裡。

  畢竟中醫館和藥鋪都是私人作坊性質,用量也不會太多,幾百種中藥材不可能自己派人去採購。

  解放後,私人批發商或者商行都被解散了,這就相當於中藥從田間到醫院產業鏈斷檔了,中間的批發商沒了。

  國家新建立,百廢待興,再加上藥材和農副產品類似,所以暫時有供銷系統負責充當「批發商」。

  運作的模式就是供銷社向農民或者藥農們下定單採購,像收青菜蘿蔔一樣收上來,然後中醫醫院再向供銷社購買。

  可這裡面又有一個問題。


  醫學藥學是非常專業的行當。

  中藥材的炮製、儲藏、運輸等等也都需要專業人員打理,普通供銷工作人員根本就不會處理,導致中藥材的質量非常糟糕。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中藥材的定級。

  同樣一種藥材也有好壞之分,中藥材等級分為五個級別:特級、一級、二級、三級和四級。

  每一個等級都有對應的標準,同樣療效和價格也完全不一樣,如果定級鑑別這同樣需要專業人士進行。

  可是供銷社的工作人員哪管那麼多?什麼特等品還是四級品,通通裝進麻袋打包帶走。

  這又導致了中藥材賣到醫院後,醫院不得不花大量的時間和人力去分類、重新炮製,但這裡面的消耗和損失也只能醫院自己承擔。

  你不能指望不專業的人會有多少責任心不是?

  如果僅僅是責任心的問題還好說,至少你藥材還買得到。

  像解放前的中藥鋪,備存的中藥材一般在300種到500種之間。

  到了解放後,像寬街中醫院這種頂級醫院,因為各個醫生使用的偏方秘方很多,所以需要的藥材非常廣泛,數量達到了700種左右。

  而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經營的藥材品種只有105種,不僅僅是種類少、質量差,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數量出問題了。

  供銷社向藥農們收購,那都是有指標的,要1000斤就1000斤,多一斤都不要。

  可是臨床不是這麼回事呀,病人是在動態隨機增減的。

  或許某味藥材今年一千斤夠了,可是明年病人多了,臨床使用量增加了,醫院需要兩千斤,可供銷社只能提供一千斤,剩下就是缺口,這就產生了矛盾。

  同時中藥材是小土產中品種繁多、地域性強,分布在全國各地。

  與糧、油、棉等大宗農產品相比,經濟價值雖小,產地分散,可替代性差,採購複雜,往往需要遠距離跨區域貿易。

  供銷社要統管全國商品,哪有時間和那麼多人手來專門為你醫院服務?給你多少你就用多少,沒時間對付你。

  醫院沒藥,這就尷尬了。

  名中醫開出一張方子來,缺這味藥,缺那味藥,這還怎麼看病呢。

  對於某些特殊藥方來說,少一味藥效果就是天差地別。

  針對這種供需矛盾,政府也沒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畢竟供銷社太龐大了,要負責整一個國家的商品流通。

  五十年代也有醫藥公司,但這時期的醫藥公司主要還是西藥和醫療器械,並不涉及到中醫中藥。

  怎麼辦?

  用哲學的話說: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產生了矛盾。

  於是上級就給了一個政策:開放藥材自由市場。

  就是你中醫院,可以用醫院的名義自己去採購你需要的中藥材,可以直接跟各類藥農合作社和地方供銷社下定單採購。

  當然也不是徹底自由,你只能公家對公家,不能公家對私人,或者私人對私人。

  於是醫院的「採購科」由此成立。

  (本章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