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1章 明末:亡國之因集大成者
【崇禎十四年(1641)二月十二日,李自成撤離洛陽,轉攻開封。】
【封在開封的周王朱恭枵和其他嗜財如命的藩王們有點不同,他奉行的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保命哲學。】
【在李自成兵臨城下時,他一狠心把府中累朝積攢的銀子搬出,「下令民間,有能出城斬賊一級者賞銀五十兩,能射殺一賊者賞三十兩,射傷一賊或磚石擊傷者賞十兩」】
【開封城內的軍士與百姓紛紛上城同義軍為敵。】
【儘管義軍攻城非常勇敢,「射終日,箭插城如蝟」,但是奪取開封的計劃卻未能實現。】
【十七日,李自成親自到城下觀察形勢,以便決定下一步的攻城方法。不料行蹤不密,被城上的官軍射中左眼。後來傷口雖經治癒,左眼卻從此失明。】
【李自成負傷,保定總督楊文岳所統官軍也正向開封進發。】
【於是義軍決定停止進攻開封,主動向西轉移到登封、密縣、嵩縣一帶。】
……
{原來李自成瞎了一隻眼啊?難怪你做不成皇帝(霧)}
{明軍不滿餉,滿餉不可敵!(狗頭)}
{這句話算梗,也不算梗,查了查明末資料,只能說那個局面誰來都救不了。}
{明末有三餉,遼餉、剿餉和練餉。}
{其中除了遼餉起自萬曆年間,剿餉和練餉都是崇禎年間的產物。}
{楊嗣昌為了剿寇,提出征收剿餉,三百萬兩,打算「下三個月苦死功夫,了十年不解之局」,結果寇越剿越多,三個月苦死功夫下了,不解之局卻也真無解了。}
{楊嗣昌不放棄,打算練兵,於是又增加了七百三十萬的練餉。}
{前後一千多萬下去了,加上遼餉,更達兩千三百萬兩白銀。}
{注意,這還是加派,除此之外還是有正賦的。}
{正賦就少些了,四五百萬。但你換個角度看,加派竟然是正賦的四五倍!}
{朝廷徵收一份錢,那麼底下的盤剝必是以數十倍起。}
{無數地方官員和小吏借著朝廷征餉之名大肆斂財、勒索百姓,不從就是軍法處置,人性盡失。}
……
大漢·文帝時期
「天子用人不用力。」
劉恆靠在壠邊,吹著微風淡淡道:
「吏治是朝廷運行之根本,其腐敗至此,怎可能贏得前線戰爭,怎可能讓百姓安享太平?」
「蛀空萬丈高樓的,正是那些不起眼的螞蟻。」
劉啟則抱著陶罐往嘴裡塞著大餅,一邊塞一邊口齒不清道:
「阿父,你說,皇帝知道嗎?」
劉恆輕笑了一聲。
不言而喻。
暫累吾民……
對於這一點皇帝心裡沒數嗎?
他太有數了。
那他能解決嗎?
怎麼可能。
……
{而且明朝有一個歷代都沒有的,最燒錢,最龐大的利益集團——皇族藩王集團占有社會最大份額的財富。}
{皇族在明朝中葉之前被禁止從事任何職業的,完全由國家財政來供養,且標準非常高。}
{親王「之國就藩」還要占有大量的土地收取賦稅,數量多達幾百萬畝,甚至一個省的肥沃耕地半數歸藩王。這些財富都不會歸朝廷所有。}
{萬曆初年有一本《萬曆會計錄》,裡面記載全國財政支出一千八百多萬兩銀子,其中宗藩俸祿達到五百五十多萬兩,占了將近百分之三十。}
{也就是說,國家正常的財政支出有將近百分之三十用於供奉皇族,而這些皇族並不從事任何職業。}
{明朝中後期全國每年供給北京的糧食有四百多萬石,而供給皇族的糧食超過八百萬石。有的省份如山西、河南全年的糧食產量還不夠供給本省宗室的一半。}
{這還只是糧食一項,絲綢、棉布、銀錢等的供給問題也是一樣。}
{明朝皇族人口每三十年翻一番,到了明末人數已經多達幾十萬,這些人沒有任何生產能力,卻占有社會上最大份額的財富。}
{所以,明末天下大亂時,藩王皇族就成為義軍與清軍的「提款機」}
……
大秦。
嬴政每到這個時候,都更加敬愛商君。
其他暫且不提,世卿世祿這個廢的好啊!
「凡我大秦掌權有名者,大都來自異邦,且有由微賤出身者。」
「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
「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
「至此,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
自豪且驕傲!
嬴政昂著頭。
我大秦先進啊……
「商君開道通上顯貴,陛下則導之以下城旦,陛下真天縱奇才啊!」
誰?!哪個在大放……你母婢的劉邦……
皇帝臭著臉看著那張老臉。
劉邦則一臉「純真」的看著皇帝。
其餘四人再次往外擠了擠。
你要死就死,別濺我們一身血。
……
炎漢·靈帝時期
「就……干養啊?」
劉宏迷茫了。
藩王不是為了做為最後的勝負手而存在的嗎?
完全不求回報嗎?
你們老朱家究竟懂不懂世襲罔替這四個字的意義啊?
世襲罔替,那就是皇帝的兒子除一位繼承皇位外,其餘都封親王。
親王嫡長子不降等承襲爵位,其餘諸子降一等繼承。
親王的嫡長一脈永遠是親王,其餘諸子為郡王,以此類推。
算數不會嗎?
當漢武帝下推恩令是為了好玩嗎?
「諸卿,朕的頭好痛啊!」
他抬眼一看,殿內群臣同樣面帶痛苦。
……
{而在皇族之下,還有士大夫官僚集團。}
{明朝施行科舉取士制度,兩百多年間,通常每三年舉行一次進士考試,每次錄取二三百人。}
{這些人有了科舉功名和官職後可以免除賦役,於是大量底層農民為了脫避賦役,將自己的財產田地托寄在這些人名下。}
{比如說,農民按規定每年要給國家交十兩銀子的稅,現在把財產和田地托寄在官僚和貴族的名下,每年只需付給官僚或貴族七兩銀子,這樣農民就可以省下三兩銀子。}
{官僚和農民都得利,但皇帝和朝廷的稅收就損失了。}
{所以,有的大官僚可以占有幾萬畝免徵稅的土地,甚至幾十萬畝,更糟糕的是,底層民眾承受的實際賦稅,遠高於國家明文規定的標準。}
{正稅之外的隱形稅賦「不知其數」。}
{比如地方官去北京朝覲,接受考核,路費少則五六千金。每次中央考核地方官,全國就要加派數百萬賦稅。}
{同樣,中央派巡撫到各地查訪,每次也要兩三萬兩銀子,於是全國又要加派百餘萬兩銀子。所有這些並不是由國庫出,而是出自當地的老百姓。}
{此外,地方在徵稅的時候還要加征一筆「耗羨」。}
{就是說老百姓拿著碎銀子去交稅,官員要把碎銀子按標準鑄成銀錠,再將其送到太倉的國庫。}
{但在鑄造的時候會有損耗,因此徵稅的時候就要多收一點兒。而耗羨的額度是官員自己定的,所以耗羨後來額度很大,有時候甚至是正稅的好幾倍,這又成為老百姓一個沉重的負擔。}
{直到清朝,雍正才將耗羨革除。}
……
大宋·哲宗時期
趙煦捏著眉間,一臉疲憊,
冗官這個問題看來很難解決了。
除非不用科舉,但不用科舉就要用世家、外戚……
最後走的還是漢唐老路。
趙煦嘆了口氣,又抬頭看向天幕。
「也罷,最起碼大宋的問題還算少的。」
「你大明可就慘了……」
……
大明。
好心辦壞事。
朱元璋深刻理解了這五個字的含義。
天幕和後世人說他給大明挖坑他本是不服氣的。
畢竟你們懂個屁?咱那是避開前朝與前前朝的各種禍國之機!
但事實勝於雄辯……
「……詔群臣,議事。」
朱元璋掐算著時間,崇禎估計也沒幾個說頭了。
自己去幾趟,回來正好能趕上朝會。
……
{同時,明朝組織動員效率低下,各級政府的統計數據都是具文,流於形式,弄虛作假。}
{典型的像官方的土地數、戶口數在兩百多年間幾乎一成不變。}
{明初洪武年間曾統計過天下的戶籍人口,將近六千萬,到明末的時候是六千多萬,只有小幅變化。}
{這些數據出自黃冊,而按規定,黃冊每十年編造一次。}
{這些公文上的數據還真就是編造出來的。}
{每過十年,明朝官員重新編造黃冊時,不去核實,就在原來的戶口冊上給每個人加十歲,結果不斷地加,就加到有人活到兩百多歲。}
{而在玄武湖的黃冊庫,明朝的黃冊已經編造到了崇禎二十四年……}
{……申遺吧……}
……
大清·乾隆時期
乾隆搖著手裡的摺扇,心中嘆氣。
都一樣罷了。
不僅下級在糊弄上級,上級也知道下級在糊弄。
而且下級也知道上級知道他們在糊弄,但並不相互揭穿,就這麼一直相互糊弄。
不這麼做又能如何呢?
皇權不下鄉,你想治理就得用人。
汗阿瑪想法倒是挺好。
但逼急了弄得天下反清復明又該怎麼辦?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