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勇無畏:張愛萍

2024-08-08 05:25:19 作者: 王一楠、李一星
  15歲那年他參加達縣城第一支抗議「五卅慘案」的遊行隊伍,別人選他當學生會會長,他自己站起來反對自己。一個十五六歲的孩子在鄉親們面前演講,引起了鄉親們的好奇。不滿18歲的他離開家鄉來到了「四·一二」屠場的上海灘,在戒備森嚴的敵人眼皮子底下,貼標語、散傳單、冒險主持「飛行集會」。他不干政委干大隊長,他每天認真、刻苦、反覆地練習著軍人最基本的隊列動作和戰鬥技能:立正,稍息。為徹底粉碎敵人第五次「圍剿」而奮鬥,他不顧連續行軍作戰的勞累,徹夜達旦地忙碌著。他25歲任紅3軍團第13團政治委員,後來成為新中國軍區海軍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參加抗議「五卅慘案」的遊行隊伍

  1910年1月9日,張愛萍出生在四川達縣羅江口張家溝一戶農家。原名張端緒。

  小端緒8歲時,到了離家六里路的羅江口小鎮上的國民小學讀書。

  學校里關於鴉片戰爭、八國聯軍、割地賠款、「二十一條」等種種國恥外侮的教育,和每年除夕吃年飯時,老祖母痛說慘苦家史的必修課。無疑,這在張端緒幼小心靈里種下對知識、對文化的嚮往,同時也播下了對惡霸老財、對坑蒙拐騙者、對欺軟怕硬者、對黑暗社會的仇恨。

  為儘快增長真本事,懲治、剷除世上的壞人,課堂上的讀書已經滿足不了張端緒的需要了,到四五年級時,他就一頭扎進書堆里。

  傍晚,他在晚霞中讀;夜間,他在燈光下讀;為了節省煤油,月亮升起來了,他就借著皎潔的月光讀;升入中學了,他更是如饑似渴地讀,常常讀到深夜。

  1925年3月12日,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中國共產黨的真誠朋友孫中山與世長辭,在全國人民中引起了巨大悲痛。國共兩黨組織各界民眾舉行悼念活動,廣泛傳播孫中山的遺囑及其革命精神。一時間,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哀樂陣陣,遺囑聲聲,哀悼與深思共舉,懷念與繼承同揚。

  達縣也不例外。連日來,各界民眾紛紛舉行悼念活動。達縣聯中與達縣中學在教場壩聯合召開悼念大會。在達縣中學上學的張端緒也參加了孫中山的追悼大會。從此,他知道了民主、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還知道了要與其結合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他不僅知道了孫中山「耕者有其田」的主張,還知道了他「制定勞工法,以改良工人之生活」的呼籲;不僅知道了孫中山要建立一個博愛、自由、平等的「民主共和國」,還知道了他對內要「推倒軍閥」、對外要「推倒軍閥所賴以生存之帝國主義」的宣言……

  也就在張端緒對三民主義尋根問底期間,在學校圖書館,他看到了一本書《李寧》。原以為是寫中國人的書,一看主人公姓烏里揚諾夫,感到很新鮮,再往下看才知道是寫成功地領導了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領袖列寧(當時翻譯為「李寧」)的書,他馬上想到孫中山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頓時興奮異常,怕被人搶走了似的就借了過來。

  他幾次在他的老師張鯉庭家裡向「青年讀書會」的會友們推薦這篇文章和《李寧》。

  「青年讀書會」是張鯉庭創辦的進步學生組織。活動的地點大都在縣城北街張鯉庭家的閣樓上。平時的晚上,星期日全天,張端緒、魏傳統、曾繁福、鄧廷壁、王榮澍、劉文彥、鄭叔人、牟慈帆以及14歲的李文彥(後改名為楊超)等八九個同學幾乎都去。張鯉庭家裡書多、報多、娛樂多,同學們可以在這裡隨便讀書、看報、下棋、作畫,也可以到外邊踢一陣足球再回到這裡喝茶、看報。每個星期日,張鯉庭就把這一周報刊上的重要消息、國內外的形勢變化、一些新的人物新的思想等等,綜合起來講給大家聽,這也是受同學們歡迎的一項內容。人在家中消閒坐,便曉天下新奇事。

  1925年5月31日的傍晚,張端緒等七八個同學照例又聚集到張鯉庭家裡。張鯉庭環視了一下大家說:「告訴你們一個令人憤慨的消息,上海灘流血了!我們的工人老大哥被洋鬼子殺了!上海的大學生被洋鬼子抓去了許多!」大家為之一驚。張鯉庭拿出幾張報紙遞給同學們說:「你們看看吧!」

  報紙上記述的是「五卅慘案」的經過。

  大家看畢,無不氣憤。有的說:「我們拉到上海去吧!去和洋鬼子決一雌雄。」

  張鯉庭說:「上海各界人民響應中國共產黨的號召已經行動起來了,舉行了230萬人的罷工、罷課、罷市。全國各地紛紛成立『五卅慘案後援會』,聲援上海,向帝國主義討還血債。我們也不能例外,發動學生,明天就上街遊行。」

  大家齊聲響應。

  翌日,霞光剛剛映上東牆,有節奏的鐘聲便敲碎了校園的寂靜。隨即,跑步聲、口號聲潮水般湧起,人的長河流向縣城古老的街道。「聲援上海」!「打倒列強」!「趕走帝國主義」!口號聲此起彼伏,搖撼著人心,搖撼著山城,更搖撼著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殘牆斷壁。


  擔任學生會會長

  1925年6月,達縣中學的地主、豪紳的子弟成立了「國家主義派自治區」,反對學生遊行、集會。面對正在勢頭上的自治會,老師張鯉庭對聚集在自己家裡的10多名同學說,我們也要儘快正式組織起一個學生會來,動員全校的同學參加,以我們的學生會對他們的自治會。大家都去動員,韓信點兵多多益善,而且愈快愈好。我們明天晚上就開會,宣布我們的學生會正式成立。

  張鯉庭宣布了學生會「反對列強、反對軍閥、打倒孔家店、拯救中華於水深火熱之中」的宗旨及紀律,然後再三強調:學生會要學生們自己領導、自己戰鬥,要選出個會長及組織委員會來。

  張鯉庭話音剛落,張天竹的粗嗓門就吼了一聲:「選張端緒當會長!」「對,選張端緒!」「同意張端緒!」幾乎是一呼百應。

  「我不同意!」一個反對的聲音格外響亮,眾人聞之愕然。原來持不同意見的竟是張端緒自己。他大聲說道:「當學生會會長既要思想堅定又要學習優秀,還要身體強壯,在這些方面特別是在學習方面,我不如17班的段若晨,我提議選段若晨當會長,我當副會長協助他工作。」

  在張端緒的堅持下,還是確定了段若晨為會長。幾個月後,段離校入黨參加了革命工作。學生會的工作就由張端緒負責。

  學生會的活動是豐富的。遊行、集會、演講、寫標語、打球、唱歌、演新戲,更多的時候是與國家主義派辯論。

  在他的帶領下,當年(即1925年)就把國家主義派的支持者、老學究、校長萬如璋趕下了台。

  1926年初,達中的兩派——共產黨領導下的學生會與國家主義派的自治會之間的鬥爭愈來愈激烈。雙方的鬥爭範圍、鬥爭力量均由校內擴展到校外,雙方以聯中為中心成立了學生聯合會和自治聯合會。學生聯合會的主席是聯中的三年級學生張元昌。張端緒還是負責達中的學生會工作。

  這年寒假,學生會的同學都在本村及周圍的村莊裡開展起活動,宣傳革命道理,動員鄉親們積極參加革命,自己起來解放自己。

  4月的一天,達中地下黨組織把張端緒、魏傳統、曾繁福、鄭叔人、王榮澍、鄧廷壁、劉文彥、牟慈帆、張天竹、胡冀等18個學生會的骨幹,發展為社會主義青年團團員。在胡翼家裡舉行了入團儀式。

  更名銳志

  由於蔣介石的叛賣,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了。革命進入了低潮。白色恐怖籠罩了達城。

  劉存厚搜捕共產黨人和進步學生的行動越來越瘋狂了。鎮壓進步勢力的槍聲不斷從達城內外響起。達城的革命者紛紛轉入地下,到交通閉塞的農村求生存、求發展,以便蓄積力量,再造革命高潮。

  適逢初中畢業的張端緒,也根據黨的安排,回鄉間小學教書去了。他先後在馬家場、羅江口和蒲家場小學任教,以教書為掩護,繼續開展革命活動。

  1928年夏,中國共產黨達縣臨時縣委在嚴重的白色恐怖中悄然建立。肩負建黨使命的是從萬縣省立第四師範學校來的楊仲明。他受中共四川省的指派而來。8月6日,在蒲家場小學任教的張端緒,由原達縣中學的老師、共產黨員張鯉庭和戴治安介紹,從一名社會主義青年團員轉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當天,在黨的秘密聯絡點——蒲家場的一個小飯鋪里,由蒲家場小學黨支部書記江仁安主持,張端緒在黨旗下舉行了入黨宣誓儀式。不久,張端緒擔任了臨時縣委委員,兼任羅江口支部書記。

  行伍從戎,立馬關山,其實始終是縈繞在少年張端緒心中的一個美好的夢。

  「長大了我也要去當兵!做一個肅清欺壓窮人的吸血鬼、剷除人間不平事的英雄!」

  還是在小學讀書的時候,張端緒就立下這個志向,這個志向隨著年齡的增大而愈加堅定。

  1926年春天,好友張元昌去投靠黃埔軍校了。張端緒因父親不支持、拿不出盤纏而沒有去成。

  張端緒沒有走得成。但他的從軍夢一直沒有熄滅,而且更加堅定了。不過是他絕不參加反動的軍閥部隊。他要參加的是革命的武裝隊伍。他也渴望著到外面去經風雨,見世面。

  張元昌回來了。他在軍校成績優異,為北伐軍總政治部主任鄧演達所倚重,被委任為學兵連連長。後來參加南昌起義,在戰鬥中負傷。組織上安排他回來養傷,並囑他在川東拉隊伍,開展土地革命。

  久別重逢,這對好友作了徹夜長談。

  張元昌的鬥爭經歷和述說,讓張端緒受到極大鼓舞。這夜,他輾轉反側,久久地思索著。


  睡夢中,一首首壯懷激烈的古代兵詩在張端緒的腦際湧現。

  「壯懷青萍,仗劍報國」。次日一早,他在日記里寫下了這樣的誓言。

  從此,酷愛兵詩的張端緒便以殺敵報國、削鐵如泥的「青萍」自詡。他毅然將自己原來的張端緒的名字,改成了張愛萍。

  從此,少年張愛萍確立了人生道路。這條路他一往無前,萬劫不回地走了整整八十多個春秋。

  南京路上從事地下鬥爭

  1929年6月,剛剛18歲的張愛萍,不甘心大革命的失敗,立志要讓劊子手以血還血,以命償命,尋找一條救國之路。於是,他離開家鄉來到了「四·一二」屠場的上海灘,在戒備森嚴的敵人眼皮子底下,貼標語、散傳單、冒險主持「飛行集會」。

  7月的一天中午,艾平(當時張愛萍在上海從事地下鬥爭時的化名)在永安公司大樓上,環視了一下熙熙攘攘的南京路,使了一個眼色,把一支點燃的大爆竹高高地擲向天空。爆裂聲在樓群中震盪的同時,他和散在四處的同志已經把大把的傳單撒向街上的人群,口號聲四起,這伙熱血的年輕人結隊開始示威。

  「打倒帝國主義!」

  「打倒新軍閥蔣介石!」

  「中國共產黨萬歲!」

  頭纏大布的印度巡捕吹起警笛,揮著警棍奔了過來,一場格鬥開始了,艾平和夥伴們將隨身攜帶的酒瓶子、磚頭、瓦塊投了過去,逼得巡捕們一時收住了腳,有的轉身向後退去。借著電車的掩護,他們推進到了十字路口,撒開腿,—直向北跑去!

  「快!跑過泥城橋,衝出英租界!」艾平留在最後,不斷地催促著夥伴。

  聞訊趕來的英國憲警在橋上銬住了他、余大姐和其他5個男女夥伴。

  無論在戈登路的巡捕房裡,還是在會審公堂上,當局都認定他是「罪魁禍首」,可又沒找到任何證據,只得以「擾亂社會治安,妨礙交通秩序」判了他20天徒刑,關進了監獄。

  20天過去了,張愛萍剛剛走出提籃橋監獄的大門,忽聽—聲召喚:「艾平!」他抬頭一看,叫了一聲「余大姐!」跑著迎了上去。余大姐沒有吭聲,拉著他離開了監獄大門。

  不干政委干小隊長

  1928年春天,如泰數萬農民在中共江蘇省委的領導下,舉行了聲勢浩大的「五一」大暴動。從那以後,到處燃起了武裝鬥爭的星星之火。1929年8月,如泰工農紅軍,便在農民游擊隊的基礎上,成立起來了。

  為進一步組織反抗力量,建立更加有戰鬥力的革命武裝,中央軍委決定在農民武裝的基礎上,創建中國工農紅軍第14軍。

  1929年年底,冒著刺骨的江風,張愛萍從上海坐江輪,隨即將到任的紅14軍軍長何坤,踏上了蘇北如(皋)泰(興)大地。

  從上海等地前來加強軍事工作的同志都陸續來到了。

  張愛萍被任命為紅1師二大隊政委。

  儘管從戎行伍是張愛萍的夙願,但他畢竟是個什麼也不懂的新兵。他找到1師政委黎時中說:

  「我第一次參加部隊工作,什麼也不懂。我要求從頭干起。」

  黎時中是張愛萍達縣同鄉,曾就讀於南通農業大學,並在學校里入黨,後任中共南通特委秘書。他們倆過去就認識。黎時中很了解張愛萍的能力與才華。他感到張愛萍當大隊政委是完全能夠勝任的。至於對軍隊工作不熟悉,整個農民武裝,連黎時中本人都是如此。現在是非常時期,一切都要服從鬥爭的需要。

  但他沒有說服得了張愛萍。相反,他被張愛萍說服了。於是只好表示同意,讓張愛萍先去當小隊長。

  每天,張愛萍帶著自己的小隊,在軍長何坤的示範下,認真、刻苦、反覆地練習著軍人最基本的隊列動作和戰鬥技能:立正,稍息,臥倒,起立,射擊,投彈,刺殺和格鬥。

  組織了當地群眾助戰。這些民眾手中是梭鏢、大刀、鐵叉、鳥槍、抬槍等土製武器,還有在火油箱裡放鞭炮等輔助「戰火」,以迷惑敵人。

  這些示範性的戰鬥取得了勝利,成了身經百戰、戎馬一生的張愛萍戰鬥經歷中的最初一仗。

  黃橋戰役中受傷

  1930年6月11日,在上海召開的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通過了一個錯誤的決議案《新的革命高潮與一省或幾省的首先勝利》,使李立三「左傾冒險主義」統治了黨的中央領導機關。


  「決議案」明確規定:「組織全國中心城市武裝起義及集中全國紅軍進攻中心城市」。按照這一決議,紅14軍提出了「拿下泰州,會攻南通,截斷長江,進攻上海、南京」的軍事冒險計劃。

  6月21日,張愛萍接到了6月22日進攻泰州的命令。22日一早,他同副營長曹玉彬率領指戰員匯入了進攻泰州大部隊的行列中。這是支浩浩蕩蕩的部隊。前面是紅14軍第2師指戰員,後邊是拿著梭鏢大刀的赤衛隊員,群情激昂,戰旗飛揚,如激流滾滾向前挺進。

  進軍泰州,首先攻打黃橋。黃橋設有國民黨軍隊的據點。當晚宿營就住在黃橋附近的一個村子裡,等接到命令後就發起進攻。天蒙蒙亮時,突然遭到敵人襲擊。張愛萍指揮部隊迅速撤到村外,組織還擊。敵人潰逃,他又率部追擊。

  此時天已大亮。追了沒多久,張愛萍身後的通信員突然驚慌地喊道:「大隊長,你的手怎麼流血了!?」張愛萍說:「沒有啊。」通信員指著他的左手說:「你看看,它在流血嘛!」張愛萍這才想把左手抬起來,但好像墜了塊石頭,怎麼也抬不起來了。他低頭一看,手腕上鮮血直流。瞬間,爆發了一股鑽心的疼痛,駁殼槍落到了地上。

  通信員迅即撕下褂襟,纏住了傷口,卻堵不住向外流淌的血。張愛萍臉色蒼白,額頭上滲出一層密密的汗珠。

  「追!快追擊敵人!」他命令在他身邊停留的戰士。

  他被扶著走進了村里一個宅院。通信員找了件棉襖,撕開,裹住張愛萍不斷出血的傷口。不一會兒,墊裹的棉襖又被血滲透了。這時,縣委組織幹事徐明耀趕到了。他急忙到村里找來位民間醫生孫蓬仙。上藥,包紮,才止住了血。醫生診斷:這是一顆炸子,打進手腕後爆炸,形成粉碎性骨裂。如不及時到大醫院手術,就會惡化甚至有保不住手的危險。

  傍晚,黎時中來了。詢問了張愛萍的傷情後,告訴他泰州沒有攻下,部隊傷亡太重,副營長曹玉彬也受了傷。

  「傷得重嗎?」張愛萍問。

  「腰部5處著彈,在一般的醫院不解決問題。組織決定送你和他到上海治療。」

  張愛萍說:「不能去上海治療。那裡的特務、地痞很多,租界的巡捕很厲害,我們受的是槍傷,在那裡是很不安全的。」「沒有關係。」黎時中說,「這邊有地下交通送,那邊有地下交通接,醫院裡也有我們的關係,那裡的醫療條件、醫療技術都好,還是到那裡治療為好。」

  幾天後,部隊和縣委為他倆準備了途中用費及什物,黎時中親自把他倆送上了船。

  湘江突圍

  1934年9月,由於黨的「左」傾機會主義的統治,由於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總顧問李德的專斷跋扈與黨的領導人的軟弱無能和對共產國際惟命是從,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了。紅軍不得不戰略轉移。

  剛剛從紅軍大學結業,被分配到紅3軍團4師12團當政委的張愛萍戎裝整肅,挺拔地與團長謝高站在自己團隊的前列。他精神振奮,情緒激昂。這是因為他終於圓了回到紅軍部隊的夢。

  10月12日晚,經過兩夜行軍,部隊來到江西雩都(今於都)東北水頭圩一線。這裡已是國民黨統治區州臨界線。前面便是國民黨重兵圍困的重重封鎖線了。

  17日晚,他們終於離開中央蘇區,踏上了西去的征途。這時,中央軍委命令張愛萍調任紅3軍團4師政治部主任。

  中央紅軍在通過了敵人的兩道封鎖線後,於11月8日進入湘南、粵北地區。

  在突破第三道封鎖線的時候,紅3軍團又意外地輕取了湘粵交界處的重鎮宜章城。

  然而,西征的路是撲朔迷離的。中央領導人繼續執行著錯誤的作戰方針,他們強令部隊採取「甬道式」大搬家。1、3軍團為左右前鋒,8、9軍團為兩翼掩護,5軍團殿後壓陣。中間是軍委總部、中央縱隊,還有各種「罈罈罐罐」,僅挑子便有三千多副。連印鈔機都帶上了。拉著八九十公里長的中央紅軍的隊伍,在敵機的襲擊、轟炸下向著湘江移動。隊伍一派逃跑的景象。

  行動遲緩是必然的。日行三五十里而已。距湘江100多里竟走了4天。這就給了蔣介石以調整兵力部署的時機。

  蔣介石在湘江一線的第四道封鎖線上集中了數十萬兵力。形勢急劇惡化。

  此時,毛澤東、彭德懷曾向中央提過同樣的建議,即乘各路敵軍忙於調動之際,集中兵力尋殲敵軍一路或一部,以扭轉戰局。這些建議均遭奉行退卻路線的領導人的拒絕。

  蔣軍抓住時機利用湘江的天然屏障,在江邊修築了140多個碉堡,並集重兵對紅軍圍追堵截,必欲將紅軍趕至預設的合圍圈內。


  張愛萍接到了中共中央和總政治部發布的政令。號召紅軍在即將進行的最複雜的戰役中,要最堅決果敢地粉碎前進道路上的一切抵抗,並征服一切天然和敵人設置的障礙,為突破敵人最後的封鎖線、創造新的大塊蘇區、協同其他紅軍部隊一致進行全線總反攻,為徹底粉碎敵人第五次「圍剿」而奮鬥。

  張愛萍不顧連續行軍作戰的勞累,徹夜達旦地忙碌著。他召集政工會議,組織宣傳鼓動,親自到部隊去宣講中央的政治命令。

  11月27日,紅4師遵照軍委的部署到達湘江邊。

  軍團政治部主任袁國平來了。他與張愛萍分別到各團掌握部隊的思想動向。

  紅4師10團於11月28日首先渡過湘江進至界首。他們立即在界首以南光華鋪、楓山鋪地區構築工事,保障渡河點,掩護軍委縱隊和紅9軍團過河。

  激烈的戰鬥打響了。至30日,敵人向紅10團陣地發動了十餘次猛烈衝擊。紅10團團長沈述清犧牲了。

  當天下午,紅4師參謀長杜中美接任團長,又在與敵人反覆爭奪陣地的戰鬥中光榮殉職。

  紅10團在政委楊勇的指揮下,與數倍於己之敵激戰兩晝夜,堅持到12月1日上午才撤離陣地,終於完成了掩護兄弟部隊渡江的任務。但卻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先後犧牲兩名團長以及400多名指戰員。

  紅3軍團其他部隊也傷亡慘重。紅5師在敵我兵力懸殊的情況下,英勇抗擊,與敵人一個山頭一個山頭拼死爭奪,浴血奮戰三晝夜,傷亡2000多人。師參謀長胡浚、紅14團團長黃冕昌以及副團長、參謀長、政治處主任都壯烈犧牲。紅15團政委負重傷,營以下幹部大部犧牲。紅6師第17、18團被敵截斷於湘江以東,與數十倍於己的敵人戰至彈盡糧絕,大部壯烈犧牲。

  湘江之役紅3軍團以傷亡4000餘人的重大犧牲,堅決完成了中央軍委賦予的任務,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於湘江以東的企圖。

  但損失太慘重了!過了湘江以後,整個中央紅軍已由出發時的8.6萬多人銳減到3萬多人。

  1934年之後

  長征中,張愛萍先後任紅3軍團第11、第13團政治委員,率部參加奪占婁山關、攻克遵義城、堅守老鴉山等戰鬥。到陝北後任軍委騎兵團政治委員。1936年夏入抗日紅軍大學學習,後任抗日軍政大學教員。

  抗日戰爭時期,張愛萍歷任中共江浙省委委員、軍委書記,豫皖省委書記,八路軍武漢辦事處參謀,新四軍第6支隊4總隊總隊長兼政治委員,八路軍第5縱隊3支隊司令員,新四軍第3師副師長兼蘇北軍區副司令員,第4師師長兼淮北軍區司令員等職。參與開闢豫皖蘇抗日根據地,挫敗日偽軍多次「掃蕩」和國民黨頑固派的進攻,鞏固發展了蘇北和淮北抗日根據地。

  解放戰爭初期,張愛萍任華中軍區副司令員,指揮作戰中負重傷。1949年參加渡江戰役後,任華東軍區海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組建華東人民海軍。後任第7兵團兼浙江軍區司令員,華東軍區暨第三野戰軍參謀長,參與指揮解放浙江沿海島嶼。在解放一江山島戰鬥中組織了人民解放軍首次陸海空聯合登陸作戰。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和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同年秋任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後兼國防工業辦公室副主任,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主任,國家科委第一副主任,中央軍委科技裝備委員會主任,領導戰略武器和常規武器的研究、試驗與生產,成功地組織了第一顆原子彈試驗。

  1975年後,張愛萍排除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干擾,整頓國防科研事業和國防工業,領導並組織中遠程、洲際、潛地核彈道飛彈和偵察通信衛星的研製與試驗工作。

  1980年後,張愛萍歷任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部長,中共中央軍委副秘書長。是中共第八屆中央候補委員(1958年補選),第十一、第十二屆中央委員,第一至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1987年被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主要著作收入《張愛萍軍事文選》(1994),出版有《神劍之歌-張愛萍詩詞、書法、攝影選集》(1992)、《張愛萍墨跡》(1995)。

  ?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