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3章 你這濃眉大眼的
然而樊陵對蔡邕很熱情,蔡邕聽到有人呼喚他,轉頭看到了看到了樊陵,他卻並未表現得如樊陵一般熱切。
樊陵當然知道原因,這並不是因為蔡邕目中無人,而是由於早年間他為了當上太尉,不僅花重金買官,還專門攀附上了宦官,這段樊陵的黑歷史才是蔡邕疏遠他的原因。
兩人曾經是有交情的,不然一向不會趨炎附勢的蔡邕也不會專門為他寫頌文。而樊陵一直以來因為理虧,也不敢找蔡邕重修舊好,不過現在他有了這個底氣。
當即樊陵也不管蔡邕願不願意,湊上前去對蔡邕說道:「伯喈,近年來我在南方修建大小河渠十餘條,為何不見伯喈之文也?」
蔡邕聽了這強詞奪理的話,哼了一聲——什麼原因你自己不知道?
但蔡邕隨即想到,近年來樊陵的確踏踏實實的修建了這麼多渠,雖然他沒有親眼見過,但這些都出現在了朝廷的邸報之中。
樊陵繼續說:「沒有伯喈之文,我總感覺少了些什麼……」
聽著這話,原本沒打算理會樊陵的蔡邕終還是忍不住心軟了,他有些僵硬地為自己找著理由:「太常事務繁忙,近年來忙於太學與鴻都門學之事,已經許久沒有寫文章了。」
樊陵聽罷嘆道:「想當初,伯喈的文章可謂是一絕,如果就因為公事繁忙而使天下人未曾聽聞,當真是人生一大憾事!」
蔡邕聽了樊陵毫不掩飾的吹捧,一時有些無言以對。
樊陵倒也不急於一時,而是繼續對蔡邕說道:「想我這些年修溝渠之時,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我想,伯喈之所以不願意動筆,除了公務繁忙之外,也因為整日忙於案牘之間、少了些在鄉野的見聞吧!這樣,等下次伯喈閒暇之時,我便登門拜訪,同伯喈說上一說。」
說罷,樊陵不等蔡邕拒絕,便以不打擾公事為由告辭離開。
至於樊陵在回去之後立刻寫了拜帖,遞到了蔡邕的府上,等著蔡邕的回帖,那就是後話了。
這些此時的蔡邕自然是預料不到的,他來到此處正有要事向天子匯報。
未久,他便得到了天子的召見——
「太學及鴻都門學諸生經過今歲之考核後,出為吏、民者,太學有三千五百人、鴻都門學六百五十人。」
「今太學尚有諸生一萬三千兩百三十一人,其中,得以免除賦稅徭役者九千二百一十五人,余者皆納入學之費用,以補貼太學之費。」
「今鴻都門學尚有諸生三千一百二十人,皆為免除賦稅徭役者。」
蔡邕將太學和門學的諸生數量具體到個位數,在劉辯面前一一道來。
劉辯聽後習慣性地稱讚。
太學和鴻都門學向外輸送的不僅僅是官吏,還有自願回鄉造福家鄉父老子弟的人,亦有隻想搞學術的人等等,不一而足。
而蔡邕在表完太學和鴻都門學的成果之後,又談起了來年的招生計劃——
「今國朝正當用人之際,太學及鴻都門學亦該多收諸生,百姓亦多望教化,萬千貧寒子弟皆願求一入太學之機……」
蔡邕侃侃而談,說的順暢無比,各種大道理向劉辯撲面而來,顯然是早有準備。
而劉辯只問了一句話:「公要多少名額?」
蔡邕張口就來:「太學一萬,鴻都門學三千!」
劉辯:……
劉辯知道,蔡邕口中的這一萬三代表著免除賦稅徭役的諸生數量。
原本劉辯覺得國家收入提升了,他以後花起錢來也能大手大腳一些,但他現在才發現,國庫里多了三五斗,但卻引來了來自各方「覬覦」的目光。
誰都想為自己所在的府衙所爭取些錢——他的岳父蔡邕,多麼有君子之風的一個人,但就是這麼一個濃眉大眼,竟也打起了國庫新增錢糧的主意。
而且蔡邕還取了個巧,並未只為太學擴招太學生,還包括了鴻都門學。
——你不是蔡邕,把那個坦蕩蕩的君子給我還回來!
所以,在蔡邕張口就來後,劉辯也來了一句張口就來:「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但蔡邕並未因此而停下打算,反而繼續勸道:「陛下,昔日雒陽文風最盛之時,有太學生三萬,遂為一時之美談,今國朝昌盛,正是興文教之時!」
瞧瞧,為了多收一點學生,蔡邕已經做到了如此地步,竟都開始這麼公然誇獎起他來了。
劉辯也知道蔡邕為了漢室的教育事業操碎了心,對於蔡邕的請求,劉辯也不能全然否決,教育的好處無需多言。
當即他在思索之後說道:「太學出了三千五百人,朕便准太學明年三千個減免賦稅徭役的名額。若是公還想為太學擴招,那便多招一些自費的太學生,多收些學費,以補郡國失去賦稅徭役的損失。」
最初聽到劉辯只給太學三千個名額,蔡邕正要說上兩句,總不能國庫的收入多了,太學生的數量還減少了吧!
後來聽到劉辯願意用多收的學費來補免除徭役賦稅的太學生,蔡邕則細細想起了其中的可能性——即便是權貴子弟,因為子孫眾多,也不可能全都獲得進入太學的資格,而且近年來太學日漸紅火,雖還比不上那些閥閱的家學,但卻是個增長資歷、尋找機會的好地方。
一旦放開收取願意付費富貴子弟,蔡邕覺得最終達到他所求萬人問題應該不大,也就沒再糾結了。
見到蔡邕接受之後,劉辯繼續說道:「至於鴻都門學,便先擴招兩千,以觀後效吧!」
太學三千,猶猶豫豫,門學兩千,張口就給。
見到這反差的一幕,蔡邕雖然知道鴻都門學人少,近些年他也看到了鴻都門學的作用,但心中還是不免有一個想法——該不會等到某一日,太學被鴻都門學超越了吧?
但他隨即將這個想法拋出腦海,太學研究的是經典,是大道,鴻都門學所教授的雖也是利國利民之事,但卻是小道。
雖不能因為其是小道而荒廢,卻也不至於為了小道而捨本逐末。
蔡邕還算滿意的離開了。
而劉辯則暗自感慨道,國家的歲收多了,可花錢的地方也多了。
蔡邕不是第一個找准機會同他要錢的公卿了。
實際上,最先問劉辯要錢的反而是尚書令皇甫嵩,他發現尚書台存放的公文日漸增多,人員也在增加,原本的尚書台已經有些不夠用了,希望能夠增加尚書台的屋舍,對此,劉辯肯定是要答應的。好在台閣區還有多餘的空地,而且在三署從台閣區搬到城外之後,還剩下了一些閒置的官署,倒也不用擔心宮中的位置不夠用。
卻說劉協的婚事經過董太后做主,最終還是定下了董承的女兒、董姮的妹妹。但這時,劉協的心思卻不在這上面了,自從隱姓埋名跟著華佗行醫之後,劉協可謂是見多了世間疾苦。
這一日,劉協少有地回了宮。
董太后則又舉辦了一場家宴,邀劉辯參與,家宴之上,劉辯瞧出劉協的欲言又止,並在事後找到劉協問起。
劉協倒不諱言,小小年紀便略帶感懷地說道:「皇兄,這段時間我跟著華公行醫,所見病患……非一言所能論之……雖然鴻都門學的醫科已經在大力發展多年了,但學醫本就非數年之功,便是在河南尹治下,我亦見過不少被庸醫所害之人。」
「我聽說在其他州郡,乃有百姓連庸醫都尋不到,只能求助於巫術符水等。」
劉辯知道,此事歸根結底還是良醫的數量不夠,儘管他已經在著力培養了,但對於整個天下而言還是滄海之一粟。
其實早在華佗和張仲景入鴻都門學之初,便定下了培養弟子遣派至各郡國的大略。
劉辯見劉協如此作態,心中還是有些欣慰的,想了想他對劉協解釋道:「原本朕便有意在郡國及縣鄉設立醫官,只是受限於可用之才不足、國庫錢糧有限等緣故,一直沒有施行。眼下若想在縣鄉普及,還有不足,郡國一級應能完全可以實現了。」
「郡國之醫官除了負責掌藥方、草藥等外,還當於郡國學校教授醫學生,與醫學生一同治病救人,並常出巡縣鄉。」
劉協根本沒想到在這個層面他的皇兄竟然早有規劃,看向劉辯的目光更加崇敬。
他也明白,按照皇兄的要求,想要為天下郡國找到合適的醫官並非一件簡單事。
只是想到他的皇兄在不知道多早之前就已經考慮過這件事,並做好了準備,而他面對這種事卻束手無策。
劉協忽然想到了之前華佗曾經對他說的事,到此時,他忽然下定了決心,對劉辯說道:「皇兄,此前華公曾經跟我提起,他這些年一直在雒陽行醫,至今已有多年,原本想要編寫的醫書也已經編寫完了,還培養了數個能夠繼承了其技藝的弟子。華公言身為醫者不可故步自封,當遊歷天下以觀疑難雜症,並且進一步補全醫書。」
「皇兄,我想要跟隨華公一起去!」
劉協一臉鄭重的說道。
劉辯知道劉協有一顆醫者仁心,但卻沒想到劉協竟然還有這種覺悟。
他倒沒有懷疑劉協有什麼異樣心思,只懷疑劉協能否承受得住四方奔走的辛苦。
而且……劉辯對著劉協說道:「如今你的婚事已定,還未成婚,祖母不會同意你離開的。」
提到自己的婚事,劉協有些皺眉,這的確是他所需要面對的一個難題。
然稍加思索之後,劉協心中萌生了一個奇妙的想法:「皇兄,我若是提前成婚,那是不是就可以跟著華公離開了?」
劉辯沒想到劉協還有這種奇思妙想,成婚之後讓新婦獨守空房是吧?
渣男!
心中吐槽了一句劉協的天真,劉辯說道:「若你能讓祖母同意,我也沒有意見。」
但董太后能同意才怪,她正盼著多幾個曾孫呢!
「皇兄……」劉協也知道想要讓董太后同意的難度,他對著劉辯繼續哀求起來。
但卻被劉辯果斷拒絕了。
他可不願意沒事找事,去觸董太后的霉頭。
劉協有些悲傷的離開了。
事實證明,劉協的悲傷沒有結束,劉辯猜的很對。
面對劉協的要求,一直以來都非常疼愛劉協董太后第一次發了狠。
劉辯沒有親眼去看,但聽何太后八卦似地說道:「這一回協兒是被打得狠了,聽太醫說,接下來好幾日都得在榻上躺著了。」
「對了,協兒是不是見過你之後才有的這個念頭?」
面對何太后的疑問,劉辯想了想,發覺還真有這個可能,說不定是自己的什麼話堅定了劉協的信念。
但認是不可能認的:「想來是協兒原本就有此意,昨日他同我提起,我便告訴他,只要祖母同意,我便不會反對……」
「你呀!」何太后聽後立馬明白劉辯在其中充當了教唆的角色。
劉辯則無辜地笑了笑。
話雖如此,但郡國醫官以及郡國學校的醫學生都該提上日程了。
於是乎劉辯先是著尚書台議定合適的醫學生數量,並在再度召見了蔡邕,宣布了他的決定——各郡國學校依據人口、下轄縣數,收醫學生十至二十人不等。
因為這些醫學生除了學醫之外,也要承擔一部分問診的工作,是以對他們的篩選也得慎重。
而蔡邕見劉辯這麼果斷的就為了醫者設立了專門的醫官,看這架勢,說不得以後還會設到縣鄉,心中不禁再度有了大道和小道之爭的疑惑。
想到自己收到的來自樊陵的拜帖,蔡邕本來不打算邀請他過府一敘的,但眼下,他卻想聽聽修了許多溝渠的樊陵的想法。
於是乎,當日回到家中,蔡邕便給樊陵回帖,邀請樊陵在他的下一個休沐日相見。
而另一邊,正在繼續對溝渠查漏補缺的樊陵見到蔡邕的回帖,心頭一喜,看著案頭的成堆的資料,感覺身上的疲憊都少了幾分。
誰能拒絕蔡伯喈的頌文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