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風波又起
不過劉辯想來,拒絕州郡的徵辟也就罷了,但若是拒絕來自中央的徵辟,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第二天何苗就送來回信,告訴劉辯他已經派使者去了潁川。
黃門侍郎不是何苗的屬官,所以需要由何苗舉薦,都不需替靈帝賣官的十常侍安排,只要十常侍不阻撓,何苗的舉薦幾乎沒有不通過的理由。
梁鵠也同劉辯說,大將軍府長史王謙因病向大將軍辭官還鄉,但外面流傳的消息卻是何進與王謙不和,但關於何進宴會所圖為何,仍沒有消息。正常宴會哪會這麼保密,連點閒言逸事都沒有。
轉眼就過了兩日。
近幾日劉辯來何皇后這裡,唐婉時常會在。
結果這天何皇后忽然起了個話茬:「我聽郭常侍說,你考慮到婉兒初來雒陽,身邊沒有親眷,讓他幫忙徵辟婉兒的姑父來京?」
劉辯轉頭看了一圈,沒找到郭勝的身影,原來郭勝是這麼說服張讓他們的?
見何皇后正等待著他的回答,而何皇后身旁的唐婉正悄悄看向他。
劉辯索性說道:「我聽了荀彧的故事覺得他這人不錯。」
雖然當初郭勝沒說,但劉辯明白,荀氏當初不可能無緣無故地與宦官結親。如今荀彧有了名望,沒有為名聲所累,「上岸先斬意中人」,人品絕對可以。
何皇后只當劉辯害羞,笑吟吟地轉了別的話題。
她聽從了趙忠和郭勝兩人的勸說,也吸取了自己與董太后惡劣關係的教訓,認為與將來新婦的關係該儘早培養,這才選出一個唐姬出來。
……
又過了兩日,劉辯走進玉堂殿,卻見靈帝一副怒氣沖沖的樣子。
他現在去玉堂殿完全不需等待張讓通知了,就跟到自己的地方了。無論是靈帝還是劉辯自己好像都有些習慣了。
劉辯忙關心道:「發生什麼事了?是誰惹得父皇如此生氣!」
靈帝指了指桌上的奏書,道:「你自己看吧!當真是觸目驚心!」
劉辯一看,那邊有兩份奏書,分別來自於張溫和蹇碩,心中瞭然。
不久前兩人奉命去查中常侍楊望之子長安令楊黨,靈帝派了張溫和蹇碩互相監督。
張溫剛成為司隸校尉,對付的又是宦官子弟,還是皇帝親自下令督辦的,反正來辦此案就必然要得罪宦官了,此事他是絕對不願意徇私的。
且他與蓋勛是好友,蓋勛曾言,只要能從楊党家中搜出楊黨貪污的錢財,那麼楊黨必死無疑,其父同樣。
張溫甚至想著要是蹇碩想要包庇楊黨就好了,他還能藉此多立一份功,畢竟楊党家中搜出的財物做不得假。
而蹇碩面對靈帝的重託,同樣不敢懈怠,況且有張溫主事,他也不敢貿然包庇楊黨,同時張溫的存在又給了他在其他宦官那給自己開脫的理由。
因此,呈現在劉辯面前兩份奏書不能說大差不差,只能說一模一樣,尤其是涉及到錢這個靈帝最關注的問題上。
楊黨作為長安令,光是張溫在他家中搜出的五銖錢就足足有一千二百萬錢。
此外,加上黃金、絲帛等同樣可以用來交易的「錢」,以及田契等不動產,折算後加起來足足有三千三百萬錢。
劉辯看完,靈帝又要張讓遞給劉辯一份奏書,劉辯打開一看,奏書前面寫了一堆廢話,最後的核心意思是國庫空虛,這筆錢剛好用來填補國庫。
劉辯合上奏書,道:「不是說三七分成嗎?倒也還行。」
靈帝一副劉辯不當家不知柴米貴的模樣:「那七成是人家的!」
劉辯乾笑兩聲:「只要這筆錢能用於國家百姓就行。」
正在這時,有小黃門抱著一摞奏書進殿。
靈帝一見撫著頭,對著張讓嘆道:「瞧瞧,都是彈劾你們的!」
張讓又又跪伏在地:「陛下,臣冤枉啊!臣與那楊望平日也沒來往,當真不熟啊!」
「行了,起來吧!」
那個小黃門很熟練的把這些奏書放到靈帝根本不會批閱的地方。
就當張讓以為自己過關了之際,靈帝突然問道:「前幾個月伱們人人捐了一千萬錢,現在你們還剩多少家產?夠家人嚼用嗎?」
張讓又又又跪伏在地。
……
靈帝最終也沒拿張讓怎麼樣。
劉辯看得分明,如果說靈帝剛進宮時會因為年幼被宦官哄騙,那麼現在經過了黃巾之亂以及之後的各地叛亂,靈帝其實內心深處很清楚他身邊的宦官很可能是有問題的,但他不能也不願去用士人調查宦官。
只能說湊活過唄。
張讓等人也敏銳的察覺到這一點,否則以他們死要錢的性子,不會只為了討好劉辯而各自獻出一千萬錢,兩邊同時討好這筆錢才有性價比。
正如靈帝所預料的,隨著楊黨之事傳入雒陽,對宦官的攻訐之詞如雪花般飄進了玉堂殿。
主持尚書台的盧植雖沒有親自下場,卻也絕不會幫助宦官攔截那些奏書。
其中跳的最歡的如侍御史鄭泰,一天之內連上七份奏書,換著花樣從不同角度痛罵宦官。
劉辯沒去看他的奏書,但見張讓趙忠等人可是被鄭泰氣的牙痒痒。
劉辯後來才知道,鄭泰是何進剛當上大將軍沒多久時舉薦上來的。
其實目前雖看起來群情洶湧,但還是存在很大一批官員不敢得罪宦官,其中有些甚至是已經投靠了宦官。
皇帝將這些奏書束之高閣,劉辯也懶得去看。
不過很快就有奏書讓他不得不重視了。
何進親自上書,認為劉辯已經到了需要正式拜師的年紀了,希望皇帝可以召集那些已經被赦免的黨錮成員和海內大儒,成為劉辯的老師。
為此何進特意列了一份名單。
上面有鄭玄、荀爽、羊續、蔡邕、何顒、王芬等人,要麼是被禁錮多年的黨人,要麼是在經學上有所成者。
但擺在首位的既非在經學上聲譽最高的鄭玄,也非經歷了許多磨難的黨人,而是出身汝南袁氏、曾擔任過司徒的太常袁隗。
對於本就十分警惕袁氏的劉辯來說。
袁隗所處的這個位次,圖窮匕見!
(本章完)
【麻煩您動動手指,把本網站分享到Facebook臉書,這樣我們能堅持運營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