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章 帝國的經濟邏輯~
宿營時,
疲憊不堪的隨軍反覆查看手裡的牛皮地圖。
搖頭哀嘆:
「這樣下去不行的,我們永遠也咬不住阿桂的尾巴。」
上尉白健仁也毫無形象的躺著,嘴裡咀嚼肉條。
隨口問道:
「那你有其他辦法嗎?」
「繞道。繞道順寧府兜到清軍左側或者前頭阻擊。」
白健仁詫異,盯著參謀:
「你怎麼知道清軍的路線?」
「阿桂只有 2個選擇,他要麼入川,要麼入緬。」參謀思維清晰,「入川,得走茶馬古道,險峻狹窄,必須丟棄大部分輜重。而且根據情報,他和四川巡撫孫士毅素來不和。所以,他肯定會走永曆帝舊路。」
……
參謀的繞路計劃理論可行,實際很難。
需要執行之軍隊士兵足夠精銳、堅決、且人人有雙翻山越嶺的鐵腳板。
白健仁和一眾兄弟商議後覺得可以試試,富貴險中求。
次日,
他們從後續友軍手裡得到了足夠的後勤物資。
正要開拔時,
快馬傳來了最新軍令。
「陛下有令,若阿桂要離境,我軍即網開一面,尾隨驅逐確保其出境,且不再返回雲南即可。」
「第 7軍團暫駐雲南,修築邊境工事,密切關注第 5次清緬戰爭,不得插手。」
軍官錯愕,參謀詫異。
不解歸不解,陛下旨意必須執行。
於是,
第 7軍團立刻放慢了追擊速度。同時分兵取雲南各州縣,肅清殘餘。
……
雲南無滿城,極少數八旗官佐也跟隨阿桂走了,所以壓根就沒有「大清忠良」。
吳軍兵鋒一至,立馬開城跪迎。
仗打到這份上,傻子都看清楚了——大清完了。
除了那些世襲土司~
雖然吳廷開出了明確招安價碼,且有湘西血腥前例,但願意離開部落舉家去松江府過富家翁日子的土司依舊不到半數。
意料之外,情理當中。
6日後,
大批文官進駐廣西、雲南、湘西、黔東。
東山文官學校畢業生全部售罄,就連學校附近溜達的幾條流浪狗也跟著熟悉的學生踏上旅程,蹲在縣衙門口,從此高犬一等,吃喝不愁。
……
最新規定:
地方州縣設正式文官 5名,武官 1名,文吏 5名。
任期 4年,到期後必須流轉。
然而,
數目遠遠不夠。
新的文官種子還沒長成。
坑多,蘿蔔少。
在這種情況下,李郁從陸軍的立功將士名單中挑選准尉以下 200多人,外放補缺。
這些人處理地方事務的能力有缺,但忠心足夠。
授官時,儘量安置到邊疆州縣。
同時抽調一部分文吏作為其幕府師爺,輔佐處理雜務。
……
李郁曾和重臣們講過:
未來的帝國,只要江、浙、粵三省可以順利推廣工業革命,贛、鄂、湘、豫四省小農經濟健康安穩,朝廷就可以從容應對任何問題。
其餘省份只要不造反。
哪怕年年拖欠錢糧,都不會造成實質影響。
朝廷完全可以接受這些地區長期維持合理範圍內的「皇糧拖欠現象」,並不打算催繳。
遑論邊疆州縣了~
赴任之主官無需才具出眾,只需確保治下秩序安穩即可。
……
如此論點,基於 2點:
徵稅成本和用兵成本。
闡述開來就是:
催繳欠糧 1石,需要成本 1石 5(官差薪俸、運輸損耗、人為火耗),相當不划算。
一旦逼反了百姓,還要靡費軍費。
與其石頭榨油,不如經營好上述 7省。
同時將眼光投向海外,殖民南洋、傾銷歐陸。
……
李郁在東山文官學校授課時,曾強調:
帝國的根本,只有 2件事。
一,穩定有效的官僚制度。
二,能夠順利合理地從民間活動中獲得財稅收入。
這兩件事不出問題,帝國就可以千秋萬代。
砸了一件事,但是另外一件事保住了,帝國也能維持慣性,繼續前進。
……
畢業生在臨行前皆被告知,陛下崇尚「無為而治」,大家到了地方上,與其挖地三尺不如無為而治。
錢糧拖欠無需苛責。
白紙黑字,詳細造冊記錄即可。
債主不可主動放棄債主的身份,才能確保百姓們記得恩情。
但是,
對待治下不服王化者,絕不可手軟。
事態緊急時各地方官可自行組織武力進場,事後報備即可,偶有出格,一概不問。
此外,
明確要求了各州縣巡警數目。
省城不得超過 500,府城不得超過 200,縣城不得超過 100。必須保證一半巡警在當地招募。
要求身家清白,家族人丁興旺。
20歲以下,體格健壯,識字會寫字。
……
另外一半巡警,儘量招募廣東客家人。
粵北地少人多,環境惡劣。即使開了礦禁,也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加之客家和廣府的百年積怨,客家人很難在珠三角做工、經商。
李郁權衡利弊,決定大舉吸納客家青年入巡警,入軍隊。短短一年之內吸納了粵北青年 15000人。
15000個家庭,家裡少了一張吃飯的嘴,同時多了一份匯款收入。
一正一反,立馬脫困。
不敢說富裕,至少吃飯穿衣無憂。
在李郁籌劃的帝國藍圖中,珠三角地區很重要,地位絲毫不亞於江南。
定位是:
工業集聚+海貿樞紐+海軍基地。
為此,
一定要解決粵北客家人的生計,給廣東排除隱患。
帝王的心思很深沉,但並不複雜。
帝王沒有愛,也沒有恨,眼睛裡只有滿盤的棋子和得失。
……
騰衝。
一個充滿動感的地名。
阿桂率領的遠征軍主力浩浩蕩蕩開至此地。
隊伍從 16萬人竟然擴大到了 22萬人,多出來的 6萬人是貧苦百姓,扶老攜幼自願跟著走的。
乞活!
趙莊文在武昌見識過土地對於農夫的意義。
所以,
他故伎重演,說服阿桂沿途宣傳:
凡是跟隨遠征軍南下者都可分地,戰兵可得 100畝,男丁可得 50畝。
簡單粗暴,鉤咸餌直。
一個簡單的口號就捲走了無數百姓。
……
帳內,
阿桂突然低聲道:
「趙先生,本王有一事不解。」
「王爺,我也不解。」
倆人對視,同時長嘆。
聰明人交流就是這樣,無需說透,一點就通。
倆人終究被時代所局限,想破頭也不會想到吳皇是故意放他們一馬,借阿桂的刀,給南洋小霸王貢榜王朝持續放血。
幾千年來,中原王朝的君主從來就沒拿正眼瞧過南洋的土地。
雞肋,而且很難統治。
熱帶特有的時疫、蚊蟲和酷熱,導致非戰鬥減員遠遠大於戰場減員。
大漢、大唐、大明都嘗試過,最終都放棄了。
像吳廷這種精打細算的商賈政權,怎麼會對貢榜王朝的土地感興趣?
阿桂甚至懷疑,吳皇會主動放棄陝甘以及西域。
……
大帳內,
一身戎裝的阿迪斯急匆匆闖入:
「報父帥,孟養土司派使前來抗議。」
「帶上來。」
一名漢人通議手持書信走進大帳。
「下官拜見王爺,貴軍陳兵邊境,滋擾地方。我方需要一個說法。下官必須提醒王爺,孟養土司乃貢榜王朝國王任命,不屬大清土邦。」
阿桂笑笑:
「我奉大清皇帝之命,率大軍 50萬討伐龔邦。」
「給你 10息,想清楚是認祖歸宗還是做個異國亡魂。」
……
話音未落,刀斧手入帳。
使者面如土色~
清緬戰爭又要開打了?
趙莊文察言觀色,湊過去:
「貴使,這次不同往時,這次我們不走了。」
通譯臉色煞白,盯著趙莊文。
趙莊文湊近他,低聲耳語:
「吳軍把我們從雲南趕出來了。可我們還有十幾萬大軍,鳩占鵲巢,準備打下阿瓦改名南京。說句托大的,大清兵打不過吳軍,還打不過你們嗎?」
通譯瞬間秒懂,撲通跪下。
「迷途之人願幡然醒悟,認祖歸宗。」
「哎呀,先生快快請起。」
……
當晚,
識時務的使者送回信件,告知孟養土司一切正常,清軍已經退回,還賠償白銀 1000兩。
次日清楚,他作為嚮導帶路。
阿桂親率清軍精銳騎兵突襲土司所在,擒賊先擒王,斬殺 2000精銳土司兵。
猝不及防的土司家族灰飛煙滅。
之後,
清軍分兵三路,從北向南橫掃孟養土司各邦。
每戰,皆由將官率本部重甲步兵打先鋒,兇悍無比,士氣如虹。
阿桂還說服了將官們,同意將繳獲的金銀分給兵丁,將所得牲畜、布匹、女子分給隨軍的百姓們。
……
他意味深長的告訴在場所有人:
「從今往後,大家都是一條繩上的螞蚱,不分滿漢,不分軍民。」
「勿復南明舊事。」
帳內文武皆點頭。
千總、知縣以上官員當眾殺白馬歃血為盟。
進入木邦土司境內,遠征軍打出了替天行道,討伐無道的口號,一路攻城略地,好似猛龍入江。
因素很多:
一,阿桂就藩雲南後,整軍有方。
二,阿桂有威信,人格魅力足,做事公平,部下敬畏。
三,遠征軍窮途末路,窮凶極惡。
……
而吳軍不慌不忙的收攏難民、驅使俘虜在騰衝各處關隘修築棱堡。
命名為「騰衝防線」。
同時,
在防線後方 50里外,大量囤積糧草軍械。
第 7軍團 2個步兵團駐守騰衝,加強 3個野炮連, 1個重炮連, 1個工兵連,以及第 1派遣軍。
軍團餘部,分駐昆明以及滇北,威懾四川。
西南,戰爭的硝煙逐漸降下。
百姓們對於新朝廷的觀感不錯。
各級知縣到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貼出告示,昭告鄉民:之前欠帳一概廢除。百姓欠大清的,一筆勾銷。
頒布新的田稅、徭役制度。
每畝地分春秋兩季,各徵收 40斤,每戶每年需出一個勞力,服徭役 15天,但不出縣。
……
李郁授意農業署接下了徵收天下田稅的重擔,署長范眾默欣喜若狂。
如果表現搶眼,農林畜牧大臣就有希望。
他制定了兩種徵收模式。
一,農業條件優越省份,每年徵收兩次,每次每畝 60斤。
二,農業條件不理想省份,每年徵收兩次,每次每畝 40斤。
所謂的第一類涵蓋範圍如下:
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東、河北
第二類涵蓋:
廣東、福建(大員屬一類)、廣西、雲南、四川、陝西、甘肅、山西、西域
……
一類區域,必須足額徵糧。
二類區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欠繳率不超過 6成都可。
農業署征糧之後,需交給各州縣糧食署的直屬糧倉保管,出具入庫文書。
而糧食署署長是胡雪餘一派,不會替范眾默遮掩。
這就形成了制約。
此外,
還規定了部分特殊區域,不必交納糧食,可改為交納現銀。
例如皖南,浙南,福建。
這些都是種植茶葉的主產區,糧食產量很低。
……
李郁還有一樁很頭疼、很麻煩的事,長期懸而未決。
那就是——丈量天下田畝!
帝國到底有多少田?它們又屬於誰?
這其中的水深的能潛入一頭成年藍鯨。
起兵時,
自己出詭計,快速清理了江南區域的田畝,將江南 8府 1州士紳大戶的隱田全部拉出水面,從而確保了穩定的軍糧供應。
如今,故伎重演不太可能。
形勢不同了。
丈量土地勢在必行,但需要大批基層公差,還需要一個合適的契機。
……
南方和北方的土地問題,很不一樣。
自己軟硬兼施,極大程度的解決了江南的土地兼併問題。
如今,
江南不乏擁成千上萬工人的大工廠主,但沒有類似徐階這一類的大地主。
姑蘇范氏帶頭將族田賣的所剩無已,僅保留了桑田。
新興的文武官員們也不敢買田。
而是將銀子投入桑葉、茶葉種植,或者購買優質鋪子。
……
北方,土地兼併十分嚴重。
清軍入關後,以武力圈占了整個北方接近十分之一的良田。圈為皇莊、王莊、旗產等等,名目繁多~
山東衍聖公家族,擁有 100多萬畝土地。
而孔家,只是北方諸多官紳的一個縮影。
李郁私下和多位重臣表示:
帝國需要龐大且健康的小農經濟。
北伐時一定要把海量的土地釋放出來,然後賣給無地少地農夫。
無償?
那是不可能的。
重新塑造龐大古老的帝國,光有善心成不了事。
初步打算是:
朝廷清理並接收北方的海量土地,招募缺地農夫耕種,雙方約定一個5年分期付糧的方式,低價轉讓田皮和田骨,批量製造自耕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