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364不用靠一條腿走路
按照結果論而言,大家都看見永樂帝派鄭和下一趟西洋所賺來的利潤。
現在朱元璋的問話,就顯得稍微有些不合時宜。
故而沒有人回答他。
當然這主要朱元璋的理念不同,他首先是要建立自然經濟,所以商品經濟水平是十分低下的。
此時的明初與宋元對比一下就很清楚的展現出來弱勢了。
連元朝的商稅一年折銀還在四百五十萬兩左右,而大明的商稅在國家財政當中就屬於無足輕重了,折算出來有二十萬兩就很棒了。
就這還是王布犁建議提高商稅,同時又有對外貿易以及向蒙古人「走私」,才稍微有些上漲。
這個數據還是洪武十三年吏部統計奏報上來的,這個體量相當於北宋的百分之一。
「布犁,你在這方面了解的多,與咱說一說。」
王布犁吃著爆米花的動作停了停,隨即笑道:
「陛下,這些年的政策一直都是在鼓勵種田,手工業發展其實一點也不迅速,所以對於海貿並沒有太大的需求。
尤其是做出來那麼多的玩意,大明百姓並不能收消耗掉,所以就會有所囤積,繼而價格越發下降,那手工業者也賺不到錢,自然就不會繼續做這些東西。
從洪武到永樂之後,商業興許增加了,朝廷在民間採購一波集體裝船出去貿易,自然是能賺的盆滿缽滿,而百姓也能從中喝口肉湯,從事手工業的百姓會變多,如此形成正循壞。」
朱元璋對於王布犁這番解釋點點頭,他覺得也該是這樣。
畢竟現在大明都算是摸到一點盛世的門檻,今後更加繁榮,那也是正常的現象。
「朕實行海禁的政策,並不是從所謂的經濟上思考的,而是因為海疆不靖,在東南海上對咱大明構成威脅的主要是兩股勢力,一個是被咱擊潰的張士誠、方國珍餘部,一個是倭寇的威脅。」
朱元璋開始講述這二人。
張士誠、方國珍起初都是以泛海販鹽為業。
在元末中,他們各雄踞一方,長期與朱元璋對抗。
張士誠以三吳為根據地,盤踞江浙,割據勢力北到山東濟寧,南到浙江紹興,西至安徽北部,東到大海,「帶甲兵數十萬,沃野數千里」,勢力極強。
方國珍盤踞浙東,勢力亦相當可觀。
他還擁有一支頗為壯觀的水軍,時而陸上,時而人海,進退自如。
張、方的部從大都是熟悉海上情況的沿海百姓。
在張、方兩支勢力陸續被朱元璋攻滅以後,其餘部大都逃亡海上,繼續與朱明王朝為敵。
對於他們的餘部規模,王布犁倒是不了解。
可是聽著朱元璋的描述,從吳元年到洪武這麼多年,這伙反明勢力在環海千里的廣闊海域上,有上萬艘船,常常等著風潮出動。
尤其是他們比大明的水軍更加熟悉這片海域,經常神出鬼沒的,與明軍周旋,一度讓朱元璋很是撓頭。
就因為這個不斷的派人在海邊巡邏,再加上他們許多人的親戚都是海邊百姓,朱元璋更是禁止他們私自出海。
最重要的是他們的餘部會搶掠海邊居民壯大自己,逼迫他們加入海盜這麼一個職業。
張汝厚、林福等人在海上自稱元帥,他們東借日本諸島悍夷為爪牙,而西南接交趾,占城等為補充,再加上內接山寇,以為腹心之患。
他們在東南海上建立了許多據點,內外結合,使得大明百法難防,剿不勝剿。
即使朱元璋派了徐達過去,除了在他的主持下修建了一些海防防禦外,對於遼闊大海也無可奈何。
直到永樂時期,這伙反賊依舊十分活躍。
搞得朱棣只能下一道旨意,只要這些人肯回鄉為良民,便赦免他們的罪過,不予追究,但是收效甚微。
在永樂元年泉州衛捕獲一些逃民送往南京,朱棣親自審問還有多少尚未逃回大明的,那些人皆言多的很。
這些頑固反明勢力使得大明極為頭疼,根本就找不到他們的蹤跡,只能被動的等著他們來,閉關是最佳的選擇。
反正損失的只是海邊的百姓。
況且苦一苦百姓又不是大明的專屬用法。
海上的另一個威脅是倭寇問題。
元代曾兩次對日用兵,都以失敗告終,官方遂斷絕往來。
日本人為得到中國貨物,在元代就不斷到中國沿海進行搶劫。
入明以後,為禍更烈,「四出剽掠擾瀕海之民」,給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很大的危害。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發,朱元璋認為日本人要幫助胡惟庸奪取帝位,故十分惱火,「怒日本特甚,決意絕之,專以防海為務」。
為此,朱元璋經常派大員到沿海巡視,一方面追剿倭寇,一方面大規模修築城堡。
但是為了銀礦這事,又聽從底下臣子的勸諫,狠狠的叱責了一番來華的使者,讓他們必須把這伙倭寇交出來。
按照時間線是永樂初年恢復了日本的朝貢貿易資格。
永樂十七年,總兵劉榮在遼東望海堝取得了剿倭的勝利。
從此以後,倭寇的騷擾才大為減輕,但始終未根除。
這顯然也是大明推行海禁的重大原因之一。
當然了王布犁顯然不會說朱元璋小農意識過於嚴重,沒有遠略,只是為了防備這兩種敵人,就自廢武功。
尤其是因為蒙元的經驗,這讓朱元璋感覺人一旦入了大海,就不容易受到他的控制了。
在對外貿易這一方面,作為保守派的朱元璋還不如忽必烈開放呢。
要不是王布犁建議在科舉當中加入算學,朱元璋都打算把這門學問從國子監當中廢掉。
像祖沖之的綴術,在唐代還挺流行的,可是在大明數學衰竭,是書遂亡。
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就說:「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他對於海外情勢,自恃中國是「天朝上國」,無所不有,不需要外國物品。
他本人又很儉樸,不尚奢華,對海外的奇珍異寶也不感興趣。
有了「朝貢貿易」這個渠道,既可以滿足他「萬邦來朝」的虛榮心,又可以獲得必要的海外之物,似乎沒必要讓私人出海貿易。
天下百姓都種地,供自己役使,天下太平,於此足矣。
倘若百姓紛紛出海,追求「逐末」之利,既減少了剝削對象,又難以管理,說不定還會給大明的統治造成意外的麻煩。
朱元璋又是個專制思想極其強烈的帝王,這種極端的君主專制思想糅和著狹隘的小農意識,體現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就是海禁政策。
「其實朕是覺得大明與宋代不同。」朱元璋悠悠的笑道:「大宋冗兵冗官冗費,財政負擔加重,而疆域狹小,在農業上稅收有限,不得不靠著商業來填補。
反觀咱大明實行軍屯,規模龐大且行之有效,疆土也比大宋多上不知道多少,收來的糧食也多,士卒還能打。
咱大明的官員也是比宋朝要少上不知道多少,不需要依靠海外貿易來維持稅收。」
「父皇說的沒錯。」
朱標先是贊同了一句,相比於大宋,大明還是要強上許多的。
縱然宋朝擁有那麼多的銀錢,可是他下面的百姓過的就比大明百姓好嗎?
「如今我大明對外貿易並不是占據絕對的優勢。」
「此時貿然放棄海禁的政策,極大的可能會前功盡棄,導致那兩股敵人趁機騷擾我大明海邊。」
朱標繼續給他老子找理由:「興許到了永樂時期,這兩股勢力已經全都被咱給幹掉了。」
聽到這話的朱棣立馬就喜上眉梢。
他爹沒解決的事情,他當了皇帝給解決了。
這就說明自己當了這個皇帝是極為靠譜的。
朱元璋嗯了一聲,他其實是知道後世子孫開海的事情,就隆慶時期開海就賺了不少銀子。
「布犁,你覺得這朝貢貿易有什麼弊端嗎?」
「總體而言對我們是有利的,但是還有一條致命的弱點。」
聽到這話,父子三人都看向王布犁,他們覺得朝貢貿易非常好啊,定價權什麼的全都在大明的手中。
即使那些使者夾帶大批私貨來進行買賣,他也不收稅的。
「什麼致命弱點?」
「那是周遭的番邦小國不跟咱們玩這個遊戲了。」
王布犁給朱元璋解釋了一遭,雖然陛下下令什麼兩三年來一次朝貢,可是後面人家不來朝貢了。
大明難道會因為這種事就開著大船前往四夷國家門口去放炮命令他們強行貿易嗎?
總體而言,這件事是依靠著國家的強力來維持的,從不考慮什麼經濟法則的。
另外,外國貢使一到市舶司,一應接待和宴勞諸事皆由市舶官員負責。
在陪送貢使進京時,還要由明廷派人代送貢物。
貢使走到哪裡,哪裡的地方官就要宴請,還要徵集老百姓為貢使運送物品。
即使是農忙季節,也不得絲毫怠慢。
因此,貢使入京便騷擾一路,給沿途老百姓造成很大負擔。
這個也變成了一項政治任務,百姓損失不小,大明也沒咋賺到多少錢,就是一個政治秀了。
再加上私人貿易越發的頑強起來,衝擊和瓦解著朝貢貿易,他們可以直接同私人進行貿易,為什麼還要冒著極大的風險來大明呢?
「朝貢貿易得在政治方面,失在經濟方面,而且我大明回贈給他們的物品價值遠大於他們上供的貢品價值。
他們既然付出了稱藩納貢的代價,大明多給他們東西似乎是理所當然的。
當我大明對他們的用來削減的話,他們就大為不滿,感到無利可圖的時候,乾脆就不來了。」
朱標也頗為認同的頷首,他這幾年接待一些使者,也能感覺的出來。
王布犁攤攤手:「長此以往下去,如此賠本的買賣怎麼能長久呢?」
其實這也是朱元璋的定下的政策,那就是厚往薄來的方針。
「那該如何?」
「我大明讓他們稱藩納貢是賞他們飯吃,讓他們有機會來大明內做點買賣,還敢貪心不足,直接把這波使者頭頭都給砍了,換一波不貪心的使者前來。」
王布犁哼笑一聲:「什麼他媽的儒家的教化,都不如刀子好使。」
「父皇,我倒是覺得妹夫他說的對啊!」
朱棣連連點頭,他方才也瞧見鄭和的船隊並不是很受歡迎,那拿出刀槍打一架,就變得受歡迎了。
尤其是許多人都言語不通,你不把他打服了,他怎麼會坐下來老老實實的聽你的話。
朱元璋一直都覺得王布犁是個激進派,過於激進了。
但是他作為皇帝還是要「名聲」的,隨即摸著鬍鬚不言語。
倒是朱標接過話茬:「爹,其實妹夫他這麼說也不無道理,咱待他們不薄,他們還都能幹出殺人搶掠,背天恩而失君臣之禮。
占據一蕞之土,就敢與我大明抗衡,屬實是白眼狼,不好好教訓一番,怎麼能行?」
朱元璋只是點頭,但是並沒有答應,他還記得自己頒布大明不征之地的小國名單呢。
那豈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自己個打自己的臉,朱元璋還是有些接受不來的。
「我們方才看鄭和一遍宣揚大明,一遍同蠻夷做買賣,帶回來許多金銀以及各種特產,完全可以把金銀入庫用來興修水利之類的,然後把特產一部分留用,一部分發賣出去。
如此一來,同樣是國家控制起來的買賣,看這樣子今後的商稅會大幅度提升的。
我大明地大物博,又能賺到同宋朝一樣的銀錢,如此一來,何愁不會更早的進入盛世呢?」
朱元璋目前對於追求盛世還是有著極大的期望的。
他當上了皇帝,經過這麼多年的勵精圖治,最想要的就是讓天下變成盛世。
如此一來,才能對得起他天天工作那麼晚的辛苦。
「此事還需要從長計議。」
朱元璋敲了敲椅子背倒是沒有立即應下,他對於大海上的反明勢力還是有著相當大的戒備。
尤其是他的水軍在河內打打仗還行,可是一旦去打海戰,他還真是有點把握不住。
這對於他是一項全新的挑戰。
在海戰這方面的人才,他一時半會也搜羅不到。
主要是處於先天劣勢,針對於海上流亡的那匹人。
「不知道父皇在擔憂些什麼?」
朱棣倒是大著膽子詢問,反正他現在北平,也夠不著。
「你們都知道海外貿易能夠賺大錢。」朱元璋一下子就指出了其中的關鍵:
「到時候百姓放棄土地,捨本逐末,咱大明是以農為主,到時候都沒有人種田了。
而且私自出海者還能逃避賦稅,甚至犯了罪也直接出海,這是咱所不能容忍的。」
說白了,種田在朱元璋心裡一直都是排在頭一個的。
「陛下所言有理。」
王布犁直接贊同了一句。
倒是讓朱元璋高看了他一眼,瞧瞧咱女婿這覺悟。
雖然鄭和下西洋的手筆在朱元璋看來,完全是王布犁他一手促成的,但現在並沒有要立即做這件事,能理解他的難度,就很好。
如此說辭,也是讓朱元璋更舒服,也更加能接受。
「其實鄭和下西洋是有著不小的風險的,我大明目前對於南洋等地區的航道和自然環境都不是很了解。
今後藩王使者前來,還是要讓他們繪製成圖,對外就說到時候我大明也會派遣使者去給國王冊封之類的。」
「不錯,確實應該這麼辦。」
畢竟按照要求沒有得到大明冊封的國王和世子,是可以被推翻的。
許多番邦小國也願意走這麼一道程序。
「至於方才陛下所言會擔憂許多百姓都搭在小船去進行貿易,我私以為是不可能的,他一來無法裝載更多的貨物獲利,遇到些許風浪就容易葬身魚腹。」
王布犁指了指屏幕上巨大的寶船:「就這樣的船隻建造出來需要多少嫻熟的工匠和財力啊,所以我認為有能力私自出海的多是海邊的豪商以及當地大族才行。」
王布犁的話讓朱元璋細細思索起來。
他一直都是在「劫富濟貧」,怎麼能夠忘記這種事了呢
區區種地的小民怎麼可能會有時間和精力造出稍微大一點的船隻呢?
尤其是他們能有多少本錢?
還不是這些手裡有錢之人能辦成這種事!
朱元璋自己都陷入了思維的局限當中:「不錯,倒是朕思慮不周了。」
「陛下,就目前一般的情況來看,海運獲取十幾倍的利潤為常見。
這種高額利潤就像磁石一樣吸引著海商違禁私出,不論陛下如何嚴禁,私人海外貿易也總是不能禁絕。
其二,沿海百姓以海為生,久成習慣,尤其是自宋元以來,沿海百姓以從事海外貿易為生的人越來越多。
大明實行海禁,無疑於斷絕了他們的生路。
他們為了不坐以待斃,便千方百計地私自出海。」
「嗯,朕也是時長擔憂他們同海盜勾結。」
王布犁繼續建政道:「陛下,大明經過幾十年休養生息,人口會越來越多,但是分配給百姓的土地也會越來越少。
土地兼併不可避免的走上前朝的舊路,最終導致沒有土地的百姓造反。
有了海運這麼一個貿易手段,興許能緩解土地兼併的到來,不至於讓大明只靠著農業一條腿走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