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朱元璋能看到我的夢境> 第371章 371五征漠北打的不行

第371章 371五征漠北打的不行

2024-08-10 10:06:23 作者: 秋來2
  第371章 371五征漠北打的不行

  朱棣不知道要如何回答自家老爹的問題,但總歸是丘福過於輕敵了。

  若是大明真的損失了十萬人馬,全軍覆沒,那還需要很長的時間去舔舐傷口,恢復生機。

  朱棣也不可能幾個月後就率領大軍進行報復。

  「父皇,戰場上瞬息萬變,既然我任命他為大軍統帥,必定有過人之處,況且此人為國戰死,我也不知道要怎麼說。」

  朱元璋輕微頷首,其實他心中隱隱猜測。

  出了這麼大的事,王布犁真是一丁點都沒有跟在身邊,甚至連出謀劃策都沒給出主意。

  要不然能出現這種事?

  「五征漠北!」

  朱元璋忍不住開口道:「竟然是親自領軍,政務都交給誰處理了?」

  「大抵是高熾監國了吧。」

  朱棣認為自己只能是把重任放在兒子身上,自己才能放心的出行。

  再加上在靖難之役里,長子與次子的表現都極為不錯。

  「打蒙古人能有什麼不對的,這幫人時刻都想著反攻呢。」

  王布犁倒是笑了笑給朱棣解圍,他知道朱棣一直都想要當征北大將軍之類的。

  朱棣決定親征後,便於永樂七年九月開始,先後調集各路軍馬至京待命,並充實沿邊各要地的守御兵力,修繕城池,調運軍械,訓練軍士,以備征戰。

  十月,又命工部造武剛車3萬輛,運糧20萬石隨軍運行。

  同時在宣府以北沿途按10日行程設置一個糧站計算,存貯軍糧一批,留兵守衛,以備大軍返回時食用。

  為了解決北征部隊在漠北作戰時的用水,又徵集大批駱駝運水隨行。

  經過這些戰前準備,既加強了後方的防禦,又充實了進軍途中的糧儲軍需,為北征的取勝準備了物質條件。

  朱棣命其長孫朱瞻基留守北京,戶部尚書夏原吉輔政,於初四日頒布出征詔書,聲討韃靼殺使、犯邊之罪。

  歷數明軍「以大擊小,以順取逆,以治攻亂,以逸伐勞,以悅吊怨「等5個必勝條件,鼓舞軍心士氣,宣傳據理出征的輿論,率兵三十萬出發。

  朱元璋瞧著朱棣這一番作為,果然大明越發強大了,前面十萬人狼狽奔回,很快就能被他整治起來,重新帶隊出發。

  如今整個大明,也就是朱棣能指揮作戰如此規模的大兵團作戰了。

  而且前期大將戰敗身死,作為皇帝御駕親征是有著極大的鼓舞士氣的作用的。

  當然也要做好走了丘福後路的預測。

  朱棣心中同樣隱隱有些猜測,咱都當了皇帝之後,親自當了征北大將軍了,為何還沒有瞧見咱的征北大軍師王布犁!

  難不成他真的早早的故去了?

  其實看到這裡的時候,朱棣心裡還是有些難受的。

  明明在他進入南京的時候,看見王布犁的面孔還是那麼的年輕,怎麼就早逝了呢?

  「好傢夥,瞧瞧老四這威風勁頭。」

  王布犁指著畫面里的朱棣大笑道:「真是威風極了。」


  朱棣聽著王布犁如此沒心沒肺的話,臉上扯出一個笑容,咱如此威風的場面,少了你看見,那該是多大的遺憾吶?

  「確實,這一身戎裝可比咱穿在身上威風多了。」

  朱元璋很久沒有親臨戰事現場了,許多事都交給他手底下的大將們去干。

  但是由此可見,朱棣手底下的立功元勛,並沒有多少能夠指揮大軍作戰之人,他們大多數還是沖將的意識。

  要不然也不會擅自脫離大軍,導致身死在漠北。

  此時,本雅失里已率部西逃,阿魯台則自率一部東遁,以避免同明軍作戰。

  明軍沿途未見韃靼蹤影,遂沿河東進。

  至臚朐河中游時,得知本雅失里已逃至兀古兒札河(今蒙古烏勒吉河)一帶。

  朱棣即揮師渡河,率輕騎急進,抵達斡難河南岸,追及本雅失里所部。

  本雅失里率部抵抗,朱棣登山布陣,揮軍奮擊。

  本雅失里大敗,僅率7騎渡河北逃。

  明軍釋放全部俘虜,並收降部分歸附人員,進行安撫。

  明軍取勝後,即轉鋒沿臚朐河東攻阿魯台。

  阿魯台率部迎戰,朱棣率精騎千餘直衝其營陣,大敗阿魯台所部。

  阿魯台率領殘部倉皇北逃,明軍乘勝追擊,柳升下令神機槍炮兵猛射,「聲震數十里,每矢洞貫二人,復中傍馬,皆立斃」。

  阿魯台殘部紛紛策馬而逃,明軍奮勇追擊百餘里,斬殺其名王以下百數十人。

  時值盛夏,明軍因糧水不足,不便繼續追擊,遂撤軍而返。

  韃靼游騎復尾追於後。

  朱棣親率騎兵殿後,故意遺棄輜重誘敵,並設伏兵以火銃射擊,殲滅韃靼游騎。

  朱元璋剛說完丘福是跟你學的,結果你這個身為大明皇帝的人,同樣率領千餘騎兵猛攻敵軍營寨,隨後又親自斷後。

  這是一個皇帝能幹的事?

  什麼樣的統帥就能帶出什麼樣的將領來。

  朱棣看到這一幕,也是強行解釋道:「父皇,我這是以身作則,方能讓將士們用命。」

  「嗯。」朱元璋皮笑肉不笑的回了一句:「朕瞧見了,你可比咱勇多了。」

  在朱元璋看來,都當了大明皇帝,豈能如此弄險?

  朱棣也裝作沒聽到的樣子,連忙詢問:「妹夫,酷暑缺水,我們應該怎麼做啊?」

  「先尋河流,在河流沒有找到的時候,大軍可以用劍和頭盔來作為收集晨露的法子應急,最好喝淡鹽水,否則總是出汗也喝不到水,不出三天你這十幾萬大軍都得完蛋。」

  王布犁又給朱棣講解了一下收集露水的手段以及挖坑收集水之類的野外法子。

  尤其是軍中刀劍那麼多,興許就能搞出來一些。

  倒是朱元璋搖搖頭:「你做的挺好,沒必要強行追擊,否則就會把大勝變為大敗。」

  「此等法子還是不夠大軍軍用,只能稍稍解決燃眉之急,萬不可靠此法子追擊敵軍,若是在追擊中途你按照布犁的法子搞了,可是沒有水出現,那整個軍隊就要崩潰了。」


  「對外戰事,一定要做到穩中求勝,下次你也用不著宣揚帶五十萬大軍之類的,就對外宣傳帶著幾萬人,實則人馬居多,免得他們一聽伱的名號就不占自退,反倒要一副誘敵深入,從中尋機幹掉你。」

  對於韃靼的這番操作,朱元璋覺得還是有些狡猾的。

  人家根本就不跟你正面衝突,一直想要拉長你的糧道運輸線,如此一來,你大明想要打勝仗就得遠離明廷的邊境。

  後勤壓力變得極大,而且戰線拉的足夠長,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意外。

  再加上人家熟悉周遭的環境,主動權根本就不在大明的手中。

  雖然朱棣表現的極為硬氣且威武,可在朱元璋看來實在是有些莽了。

  光是酷暑缺水這一項,聽著王布犁的科普,就足以讓一支軍隊覆滅,畢竟劉備在夷陵之戰的時候已經給了確切的戰例。

  「陛下說的在理,咱們既然不能一口氣消滅韃靼,但是時不時的從他身上剝肉也是極好的,你既然對朵顏三衛如此優厚,此戰出擊為什麼沒有帶著他們?」

  王布犁悠悠的道:「只有讓他們雙方廝殺的過於狠辣,才不會有機會回頭的。

  要不軟朵顏三衛只是幫助你打了大明內戰,對外並沒有多少戰功,他們如何能世代臣服?」

  面對王布犁的詢問,朱棣也是頷首,倒是他對於朵顏三衛過於優厚了。

  「是我思慮不周。」

  朱棣覺得王布犁此時能夠給他查漏補缺,那可是太好了。

  畢竟將來他可就不在了,有些建議還是要聽王布犁的並且好好記下來的。

  其實這個時候朱元璋已經死心了,連王布犁如此有機緣的都不能長生,甚至還會因為心神受損早亡,即使代價是容顏不老。

  可大丈夫在世,想要建立一番事業,壽數是最為重要的事。

  要不然無論是劉邦還是劉備都沒有機會崛起的。

  現在就相當於對朱棣進行一下戰役總結,有朱元璋老道的軍事經驗,再加上王布犁的一些後世奇招,對朱棣提升簡直不是一星半點的。

  朱棣的第一次北征並沒有使得蒙古人完全臣服。

  被明朝冊封為王的強大的酋長馬哈木在他逃避大明軍隊時刺殺了本雅失里。

  然後在蒙古的舊都哈爾和林立了一個傀儡君主,並且開始向東進軍去對付阿魯台,其明顯的目的是要統一蒙古。

  明朝廷試圖在這兩個對手之間進行挑撥。

  阿魯台被朱棣封為和寧王,並被授予朝貢制度下的貿易特權,告知明朝廷,馬哈木的軍隊已跨過臚朐河,這件事促使皇帝發動了第二次蒙古之役。

  經過幾個月的準備之後,第二次蒙古之役在朱棣指揮親統大軍,在西蒙古人向東蒙古遷移時力圖集中力量把他們殲滅。

  明軍深入到蒙古,與馬哈木的大帳交戰於土剌河上游。

  在接下來的戰鬥中,明軍使用了大炮攻擊瓦剌人,雖然明軍遭受重大損失,他們仍迫使瓦剌人退卻,馬哈木率眾潰退,兵力銳減。

  這次戰役打了不足五個月,朱棣在班師途中想與東蒙古人的阿魯台會見一面,但阿魯台假裝生病,避而不見。

  此番戰事同樣導致了馬哈木一蹶不振,鬱郁而亡,他的大帳隨之而來的解體暫時解除了西部很不服節制的瓦剌蒙古人的威脅。


  但是阿魯台又藉機崛起把他的影響擴展到瓦剌諸部,開始不服明朝的管控,並且零星攻擊大明邊境。

  朱棣的反應是準備再進行一次戰役;但是這一次他在朝廷內遇到戶部尚書夏元吉及其他高級官員以軍費為理由的頑強的反對。

  可終究是皇帝占了上風:夏元吉被囚禁,他的副手方賓自殺,第三次戰役結果阿魯台攜人馬遠遁至外蒙古,朱棣無功而返。

  至於第四次同樣無功而返,因為阿魯台被瓦剌給乾的人馬都散了。

  不死心的朱棣發起了他的最後的第五次蒙古之役。

  朱棣對阿魯台的黨羽侵入開平並南下進迫大同作出反應,在北京和宣府集結了大軍。

  4月初,他在視察了軍隊之後便統率遠征部隊離京作最後一戰。

  在以後兩個月時間內,明軍通過土木進抵開平之北,但是又沒有能夠遇上阿魯台的大帳。

  有些將官請求給一個月糧草以便深入敵人領土,但永樂帝擔心他自己已經過份地深入敵境,就拒絕了這些建議,並撤回了他的軍隊。

  1424年 8月 12日,他病逝於多倫之北的榆木川,留下的蒙古問題和他登極初年一樣懸而未決。

  朱棣懵了。

  未曾想後面三次出征都是無功而返,最後一次還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你也噶了。」

  倒是王布犁哈哈笑了幾聲:「對得起你馬革裹屍的目標啊!」

  朱棣在今天接二連三的知道了王布犁與自己的死訊,屬實是有點繃不住了。

  未曾想王布犁說出來如此淡然,果然自己還是需要跟他學習這種心境。

  「咱那個時候也是六十五歲的老頭了,還能騎馬出征,夠本了。」

  朱棣忍不住哼笑一聲,心裡十分的感慨。

  「你們兩個臭小子,還沒咱活的時間長呢。」

  朱元璋也是知道自己的死期的,他可是活到了七十多歲。

  王布犁心想,整個大明活的比你時間長的皇帝都找不出來第二個。

  你一輩子當牛做馬習慣了,都沒早早的累死你,還排列大明壽數第一。

  什麼他媽的身體素質啊!

  你兒子朱棣是位列第二,大明皇帝的平均歲數是三十六,你朱元璋確實是有資格說這話。

  「回去之後我也要好好練一練八段錦。」

  王布犁吐槽了一句,搞得朱元璋父子哈哈大笑起來。

  「不過咱還是要說一說你這五次北征聽起來很厲害,但實際上取得的戰果並不大。」

  朱元璋話題一轉,也不在壽數上多說什麼,看著朱棣:

  「你既沒有摧毀蒙古人的諸帳部落,也沒有能夠限制他們對北方邊境的進犯,這就造成了一個政策上的大難題。

  你放棄了咱的戰略方針,你不再在長城塞外的設防衛所內部署兵力。

  這種部署兵力的方式固然在補給上會花費很大,同時把戍守部隊長期束縛在防守陣地上。

  可是,你把幾個關鍵性的前沿衛所撤到了長城以南,按保衛新京師的需要重新部署了兵力。」


  朱棣一下子就瞪大了眼睛,他在經營北方邊境上顯然不如他爹看的更遠。

  「咱猜測是咱女婿給你出的主意,別搞那麼多的人員在前線屯田之類的吧。」

  朱元璋也沒有把王布犁放過。

  王布犁搖搖頭:「將來的事誰能說的准呢,誰知道是給老四出的主意。」

  朱元璋也不過多的糾結繼續分析:「在撤退的衛中,朕記得有一個衛是在大同西北的東勝,它變成了大明內線防禦工事的象徵。

  但是,當老四作為一個皇帝採取主動,並盡力搜尋敵人的時候,又或者當他執行一個分而戰勝之的政策以使蒙古領袖們自己互相殘殺的時候,他的這些計劃都要落空。

  因為老四很難追蹤到蒙古那些飄忽不定的諸帳部落並與他們作戰,分而治之的政策在最後疏遠了蒙古人的各個派系。

  這些不起決定性作用的戰役也大大損耗了大明的財力,傷害了大明軍隊的士氣。

  尤其是後面三次的戰事當中幾乎是無功而返,你還死在了歸途,萬一你的子嗣也因為當皇帝發生紛爭怎麼辦?」

  朱元璋可以是有些惱怒的。

  現在朱允炆他訓斥不著,今後也不會讓他登基,那他做什麼事也就無所謂了。

  可朱棣不一樣,若是沒能改變大家的壽數,那朱棣上位是板上釘釘。

  朱元璋一定要把朱棣的想法給掰回來。

  事實上是朱棣的政策在無意之間削弱了北方沿邊的安全。

  在他死後,除了留學生的一次慘敗之外,再也沒有組織討伐了。

  大明喪失了對塞外地區的控制,只有組織長城以內的防禦線。

  這肯定是永樂帝咄咄逼人的邊境政策的最嚴重的負效果。

  在這些討伐中大量浪費的精力和物力,並沒有取得長遠的效益。

  王布犁瞧著朱元璋一時間有些驚悚,看樣子老朱是知道他重孫子烤死他大孫子的事?

  要不然也不會把這種事說出來!

  朱棣被他爹訓斥一頓後,稍微顯得有些落寞,方才覺得自己遠征五次蒙古,打的他們勢力衰弱,儘管後面三次並沒有取得太大的戰果,但說出去還是挺厲害的。

  未曾想他爹直接給他指出了這種問題。

  「陛下,就往後撤兵的這種事絕對不可能是我出的主意。」王布犁當即反水往自己的臉上貼金:「依照我的意思是要不斷的往外擴充大片土地,然後用經濟戰來不斷的削弱蒙古人的實力。

  如此一來才能不斷的勾畫出蒙古貴族大帳的地圖,方能更好的實行冠軍侯霍去病的戰法,我是不贊同後撤的。」

  「嗯。」

  朱元璋應了一聲,他相信王布犁的話,畢竟這小子在對外戰事上屬於妥妥的激進派,根本就不想後退那種。

  那就說明朱棣自己的想法,或者被他手底下的文臣給哄騙住了。

  要不然怎麼會主動收縮兵力,還把朵顏三衛給放離京師這麼近?

  朱棣聽著王布犁「狡辯」的話,不知道要說什麼,反正最後一次出征許多人都勸他,他都一意孤行。

  (本章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