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朱元璋能看到我的夢境> 第377章 377太宗變世祖?

第377章 377太宗變世祖?

2024-08-10 10:06:24 作者: 秋來2
  第377章 377太宗變世祖?

  儘管王布犁也不是陰陽一兩次了,但是許多時候朱元璋都聽不明白。

  或者說是懶得聽明白,他有自己的一套邏輯運轉,不需要旁人去糾正。

  朱元璋能夠改變一些政策,那還是瞧見了大明在未來有多大困境的,覺得要變一變。

  但他又沒有什麼更好的想法,能夠改正。

  這些事情他也不會與旁人去說,把秘密全都埋在自己的肚子裡。

  擄掠番邦百姓的事,朱元璋倒是沒有想過,在他看來,這有損大明仁義的威名。

  翁婿兩個都覺得對方的思路難以理解,遂不在多說什麼。

  到了驛站之後吃飯各自歇息去了。

  這一次朱棣帶著自己媳婦進入了仙境,徐妙雲先是拘謹的給朱元璋行禮,然後被朱棣拉著手等在門外。

  待到王布犁開門之後,徐妙雲瞪大雙眼,房間內的裝飾一覽無餘,許多都是她從來沒有見過的東西。

  即使許多物件都聽朱棣給她描述過,可沒見過的東西光靠著空想,是很難想像出來的。

  朱棣也謹記他爹的教誨,不要隨意畫什麼圖畫,免得些許秘密全都流傳出去。

  「妹夫,我就坐在這裡行嗎?」

  「嗯,隨便坐。」

  王布犁遞給徐妙雲紙筆告訴她這不同於毛筆,順便又拿了些許吃喝的玩意。

  徐妙雲大感意外,這就是仙境當中的玩意,筆能夠自動出現墨跡!

  在親眼看見朱棣說過無數次的巨幕,原來這裡便是能窺探大明未來的地方啊。

  結果徐妙雲第一次來,就直接給了她一份暴擊,上次結束正是朱棣病逝。

  此時正在總結朱棣的一些事跡。

  比如靖難啊,清洗舊時代的殘黨了。

  恢復洪武舊政啊,立徐妙云為皇后,遷都北京;

  征漠北以及征服安南,加強同烏斯藏等地的緊密聯繫;

  當然了因為要遷都的事情,官員們奉命在江西、湖廣、浙江、山西和四川諸林區組織伐木。

  另一些人則在北直隸組織制磚。

  朝廷在全國各地徵集了一支由工匠、士兵和普通勞工組成的勞動大軍,其中包括 7000餘名被張輔俘獲並押送到北京的安南工匠。

  但建設因不充分的供應體系和缺乏嚴密的監督而受阻。

  工程進展緩慢,這幾年北平沒有重大的建築物竣工。

  可是要往北京聚集人力物力,海陸兼運法遠不是令人滿意的。

  海路危險,黃土平原地勢很高,河道和陸路漫長而累人。

  為了減輕北平對南方來的漕糧的依賴和加強地方的經濟,在幾年期間,皇太子朱高熾給北京地區諸府和山東、河南受自然災害的那些地方的居民減免田賦或發放救濟糧。

  隨著運河的開闢,這個情況才逐漸發生了變化。

  元朝在 1289年已經完成了連接北京和長江下游的運河體系,不過河渠經常淤塞和維持水源的困難把工程拖延到 1325年才完成。


  運河體系在元朝始終沒有有效地發揮作用,於是沿海運輸逐步取代了它而成為糧運的主要運力。

  在15世紀初期,元代的大運河已經大段大段地損壞、淤塞和不能通航了。

  儘管洪武朝進行了修繕,可因為大雨導致河道又阻塞了不止一段。

  待到大運河工程完成後,從盛產稻米的長江下游(即江南諸省)漕運糧食至北方就更加迅速了,從此糧食就可以直接從這些省運至北京。

  新都的經濟狀況於是有了好轉,但同樣加重了糧食的損耗。

  朱棣因進行大規模的軍事冒險活動和建設工程,需要大量的糧食供應。

  實施新的運輸制度大大地增加了對軍民勞動力的需要,從而增加了支出。

  住在江南各地區的百姓必須把稅糧繳到淮安糧倉;住在淮安和長江之間的百姓要把稅糧繳到沿運河建立的許多糧倉。

  糧食由政府軍隊從糧倉一年四次用船運至北京,後來此制度被調整以減少運糧的軍隊,因為迫切地需要把軍隊用於建設項目和軍事遠征。

  但軍隊一作戰就需要更多的人手,朱棣便重新通過了一個制度,此時納糧的百姓必須自費把糧食一直運送至北京。

  以至於許多百姓都要放棄在自己田裡的勞動時間,去給皇帝服徭役。

  百姓白幹活還賠錢的時間越來越長。

  在這種安排下,百姓必須繳足他們的稅的定額,並另外負擔運輸的費用和勞力。

  故而永樂時期的賦稅,比他爹當政時期還要高上百分之十,以至於出現更多的逃戶。

  最後在文化方面還組織三千餘人編纂了永樂大典。

  皇帝支持彙編幾種經書和文獻的大部頭集子,這一方面使朱棣獲得了作為經書遺產和學者精英階層的庇護人的美譽,一方面又為文官和宗室提供了指針和倫理標準。

  朱棣看著對自己的總結,還是有些臉紅的。

  他可不想背上一個暴君的名聲。

  先不說清洗舊臣之事,就是收取賦稅比他爹還狠,朱棣有點接受不了。

  他忍不住詢問:「妹夫,營建新都如此耗費錢糧呢?」

  王布犁笑了笑:「待到有機會回京你去戶部找一找修建南京以及中都鳳陽的宮殿都花了多少錢糧以及人力物力,南京如今還沒有完工呢。

  更不用說你五次北征漠北,後三次都無功而返,耗費那麼多錢糧了。

  真以為糧食是人一扔稻苗就能活,用不著好好侍弄是吧?

  此番我隨父皇一同南下調研,許多糧倉都是空的。」

  朱棣便不多言,他知道王布犁說的是對的。

  但真到了那個份上,他指定是要遷都北京的。

  更何況此番也是恢復了洪武舊制,一直跟南方重度徵稅啊!

  沒毛病。

  徐妙雲一直在記著自家夫君做過的大事,此時竟然詢問這個話題,她一直謹記著之前的叮囑,並沒有開口。

  反倒是朱元璋嘖嘖搖頭:「老四啊,你是不懂得體恤百姓。」

  然後朱棣就被朱元璋一頓教育。


  雖然朱棣的做法是完全繼承他並且在對江南這塊還青出於藍了,可作為皇帝,還是要教導後代要愛民的。

  就算事做出來了,可嘴上也不能按照事實去說。

  「看樣子咱內庫里的銀子還是不夠用啊。」

  朱元璋悠悠的嘆了口氣:

  「即使是擁有銀礦銅礦,也並沒有讓眾多百姓都過上好日子,難不成咱後面並沒有進行什麼大規模的花錢興修水利,亦或者是礦產挖掘困難?」

  「這誰能清楚?」

  王布犁接過話茬,要是沒有自己,老朱他到死都不會知道銅礦以及銀礦的事情。

  他就等著大明寶鈔一而再再而三的貶值,成為金圓券吧。

  「治國當真不是容易之事。」朱元璋嘆了口氣:「看樣子咱還需要找幾個商人好好詢問一番。」

  朱棣瞧著「永樂帝留下的遺產」的標題,心裡十分驚訝。

  還有這齣?

  他不清楚父皇崩了之後,會不會也給他來一個總結。

  畢竟目前自己看的未來只是少數。

  永樂皇帝當他最後一次征討蒙古返回時,在多倫以外的榆木川去世,終年 64歲。

  他去世的確切情況正史沒有記載,只是簡單地說他病故。

  但是一些私人的和外國的記載說永樂皇帝在他晚年時已經得過幾次中風,並死於此症。

  他偶爾不能臨朝,有時長達一個多月。

  他不能走動的病因不詳,但要減輕病症,皇帝習慣性地服用麝香或樟腦製成的刺激性藥劑,以及他的幾個隨從處方的道教的丹藥。

  這種丹藥能暫時地減輕他的癱瘓程度,但證明對身體有害,並會上癮,它會導致間竭性地大發脾氣。

  「老四,你竟然吃丹藥這種玩意?」

  不等朱元璋發問,倒是王布犁率先開口:「你不會真的認為世上有什麼靈丹妙藥吧?」

  朱棣臉色一紅,他當然記得此事王布犁早就給他科普過。

  道士練出來的丹藥毒性都不小,雖然你吃下去感覺身體轉好,但就是迴光返照一樣,會極大的透支你的身體。

  到時候腎臟等全都是重金屬中毒,縱然是有神仙來了,那也救不活。

  若是世上真有仙丹,他們早就自己吃了,還會獻給你這個皇帝?

  一個個腦子都想屁吃!

  「反正都要死了,不如試一試。」朱棣死鴨子嘴硬道:

  「咱乃大明皇帝,竟然臥床不能站起來走來,還不如不活著呢,把天下交給太子去處理。」

  「試試就逝世唄。」

  王布犁哼笑一聲,也不多說什麼。

  朱元璋對於這種事也是十分的忌憚以及好奇。

  他不是沒見過子孫後代皇帝磕丹藥的,無一例外全都完蛋。

  當朱棣筋疲力盡地穿過嚴酷的蒙古平原而又得了一次中風時,他的健康狀況已經很差,所以他的死亡是意料之中的事。

  皇帝的屍體立刻裝進靈柩運回北京,準備安葬。


  他的長子朱高熾隨後登基成為洪熙帝。

  尊奉永樂帝的諡號為文皇帝,廟號太宗。

  他的陵墓稱長陵,建造得極為豪華宏偉,以證明他的豐功偉績。

  朱棣瞧見這一幕還是很滿意的,太宗這個廟號他很喜歡。

  朱元璋也明白一般第二代皇帝才會被稱為太宗,而且也算是朱棣正常繼位的。

  當然了,眾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那也是正常繼位的!

  朱棣作為一個馬上天子,覺得自己同唐太宗還是能有些共同話題聊的。

  緊接著就出現嘉靖帝把永樂帝的廟號改為更顯赫的稱號:成祖。

  朱棣臉上歡喜的表情還沒收起來,便一臉震怒之色。

  憑什麼?

  後世子孫竟然如此不孝!

  嘉靖帝想抬高從未登上皇位的父親朱祐杬的地位而使他進入帝王的行列,從而使自己成為新的一支皇位繼承世系的始祖。

  因此,他把永樂帝的廟號從「宗」改為「祖」,這意味著永樂帝在推翻他的侄子時也開創了一支新的繼位世系,這顯然旨在支持嘉靖帝自己父親的正統性。

  選用「成」一字,表明在其繼承人的眼中,他是明統治的鞏固者,應該被承認是王朝的第二個創建人,因為他完成了洪武帝的未竟之業。

  「嘉靖。」朱元璋忍不住哈哈大笑:「朕記得他,也是個喜歡磕丹藥修仙的皇帝,是老四伱的好兒孫啊!」

  徐妙雲卻是從這裡面品出一份意思來,那就是嘉靖他不是正常繼位的,因為他爹不是皇帝。

  那定然也是藩王登基?

  朱元璋便給兒子女婿解釋了一遭嘉靖的所作所為。

  王布犁聽著朱元璋侃侃而談,心裡一個臥槽。

  這老小子知道嘉靖朝的細節比我還他媽的清楚,他是看了大明多少皇帝了?

  永樂帝被公認為一個多智多謀和精力充沛的征戰者,通過他的征剿和對外的遠征,他完善了開國皇帝的豐功偉績,並使明朝的力量和影響達到了頂峰。

  朱棣一瞧這評價,立馬就挺起胸膛,驕傲的瞧著他身邊的徐氏傻笑。

  瞧瞧你夫君,厲不厲害?

  朱元璋只是抿嘴,倒是沒有說什麼。

  此時無聲勝有聲。

  永樂帝不但試圖由北至南實施統一的統治,以此使邊境領土與內地一體化,而且把目光放在本土的邊境以外,把他的霸權擴向四面八方——從真正的世界中心睥睨世界。

  對世界的這種新看法指導著永樂皇帝的對外政策和國內政策。

  他一旦執行這些政策,就決不後退。

  儘管永樂帝的國內政策和對外政策存存著種種矛盾,但他仍決心完成他的目標,並把各種沒有解決的困難留給了他的那些不那麼有活力的繼承者們。

  永樂帝的國內計劃和對外征戰的花費是巨大和浪費的;它們給國家和黎民百姓造成了異常沉重的財政負擔。

  這些計劃的耗費引起了諸如夏元吉和李時勉等朝廷官員的批評,前者反對對蒙古的第三次征討和鄭和的幾次遠航,後者反對在北京建都。


  還有人對征剿安南而造成人力和物力的緊張狀況,對漕運制度以及其他國內計劃和對外的冒險行動發表了反對的意見。

  永樂帝進行的一切事業的費用可能超過國家正常收入的兩倍或三倍。

  這些財政需要無疑使國庫空虛(國庫通常只保持一年的儲備),而且確實削弱了國家的財政管理。

  由於使越來越多的百姓陷於貧困,這些政策也減少了國家的收入。

  為了大明的建設和霸權,這種代價的確是昂貴的。

  先是給朱棣定了個基調,後面幾乎都是對他一些發起大規模行動的批判。

  朱棣臉上驕傲的臉色再次消失,直接為自己辯解道:「世上安得雙全法,顧了這頭就顧不了那頭。」

  王布犁深以為然的點點頭,他跟老朱真是一脈相承,都是有著自己的固執。

  「皇帝的豐功偉績,自然少不了許多小民的貧苦供應。」王布犁又側頭道:

  「皇帝想要功績,百姓想要更好的生活,可你這個皇帝達到了自己的功績後,並沒有反饋給百姓啊!

  老四,這一點大明百姓背地裡偷偷罵你是絕對沒問題的。」

  「確實如此。」朱元璋嘆了口氣:「若是當年咱在大元能活下去,怎麼可能會造反呢,所以咱當家做主後,對於百姓且不可過於苛刻。」

  「兒臣記下了。」朱棣應了一聲。

  王布犁再次翻了個白眼。

  肉食者鄙,當然說一套做一套了。

  永樂帝留給明代後來的君主們一項複雜的遺產。

  他們繼承了一個對遠方諸國負有義務的帝國、一條沿著北方邊境的漫長的防線、一個具有許多非常規形式的複雜的文官官僚機構和軍事組織、一個需要大規模的漕運體制以供它生存的宏偉的北京。

  這隻有在一個被建立帝國的理想所推動的朝氣蓬勃的領袖領導下才能夠維持,但繼任者朱高熾並不是朝氣蓬勃的領袖。

  朱高熾是受到太祖皇帝的喜歡,因為被他的文才和行政能力所打動。

  行政這一點要比朱允炆還要強。

  但是朱棣更偏愛他的兩個較年幼和更好武的兒子朱高燧和朱高煦,並常常帶他們去參加征戰。

  甚至在靖難之時,他與朱高煦說過太子多病,汝當勉之的話。

  王布犁忍不住笑出聲來:「老四,你的兒子們要爭奪皇位的話,其中必有你的一份功勞。」

  朱棣瞧著自己的長子一心鑽研儒術,因為身材肥胖,並不是很擅長騎馬打仗,作為一個馬上皇帝,他當然更加希望子類父啊!

  朱高熾表現的一丁點子不類父,如何能獲得朱棣的喜歡?

  聽著王布犁揶揄的話,朱元璋忍不住嘆了口氣,大明皇帝在繼承人這件事上都犯過錯。

  他可謂是沒有開一個好頭。

  朱棣搖搖頭:「妹夫,我回頭絕不會讓高熾這麼肥胖的,一定要多帶他習武。」

  「哎。」王布犁連忙制止道:

  「老四不是我說你,歷史已經證明了高熾更適應學文以及擁有行政能力。

  你讓他學武那就是磨滅他自己的長處,去練習自己的短處,縱然再如何努力,也無法追上你的次子三子的。

  你們這些兄弟們自幼跟你一樣接受軍事訓練,有幾個能超過你的?」

  「嗯。」

  朱元璋也是贊同王布犁的話,他其實對於高熾這個胖乎乎的孫子很喜歡的。

  哪個當爺爺的希望自己孫兒瘦的跟干猴子似得?

  朱元璋又吩咐道:「待到他歲數大了,你今後也讓高熾與雄英學習,一同練習八段錦方為上策。」

  (本章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