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朱元璋能看到我的夢境> 第379章 379鐵鍋燉大鵝

第379章 379鐵鍋燉大鵝

2024-08-10 10:06:25 作者: 秋來2
  第379章 379鐵鍋燉大鵝

  王布犁瞥了朱棣一眼,哼笑一聲,沒理會他。

  老四,你可得記住此時你自己臉上是什麼表情,免得一會上痛苦面具。

  就在朱棣得意之時,畫面上就傳來了平定漢王之亂的大字。

  朱棣嘴吧長大,一時間不知道要說些什麼。

  朱元璋同樣也沒想到朱棣的兒子也有模有樣的要進行奪嫡。

  王布犁嘖嘖兩聲:「老四,這也算是類父的一種行為,你該感到欣慰。」

  漢王朱高煦是朱棣的次子,朱高熾的同母弟,性兇悍,狡詐多智,以才武自負,善騎射。

  朱棣「靖難」起兵時,常隨父王出征,多次在戰場上救他爹轉危為安,此後居功自傲,常有不法行為。

  朱棣繼位之後,曾徵詢過一些大臣意見,琪國公丘福、駙馬王寧等軍方勢力認為朱高煦功高,可立為王儲,但是朱高熾在洪武年間就立為燕世子,不能更改。

  後封朱高煦為漢王,封國為雲南,朱高煦不願就藩,請求留在南京。

  朱棣不得已為之,此後朱高煦常以唐太宗李世民自比。

  「好好好。」朱元璋摸著鬍鬚哼笑一聲:

  「看樣子咱兒子舔犢之情很深吶,亦或者你對自己所立的皇太子也不滿意,故意把他放在這裡搞事。」

  此時的朱棣回答不出來未來的他為什麼會如此做事。

  他先前就曉得朱高煦這個兒子極為勇猛,是類他的。

  永樂十四年冬,朱棣因朱高煦府中有私募軍士3000餘人,不隸籍兵部;

  縱衛士於京城內外劫掠,支解無罪之人,投入江中;殺兵馬指揮徐野驢,又潛用乘輿器物,遂將其囚禁西華門內,廢為庶人。

  皇太子再三求情,朱棣決定削其兩護衛,遷徙至山東樂安州(今山東廣饒)居住。

  其用意是樂安離北京較近,日後即使出事,也可朝發夕至,擒其歸案。

  朱高熾病故,太子朱瞻基京奉喪。

  朱高煦篡奪之心急不可待,以為時機已到,便企圖在途中以伏兵襲殺朱瞻基,因過於倉促,不及準備,未能達到目的。

  朱瞻基即位後,雖對朱高煦之野心早已洞察,但仍不露聲色,沉著應變。

  他穩操權柄,選擇時機,隱忍待發,以做到既剪除朱高煦的叛亂勢力,又使國內形勢穩而不亂。

  朱瞻基對其叔父朱高煦覬覦王儲、謀奪皇權的野心雖已清楚。

  但為了妥善處理此事,他一面嚴加提防,作好防範措施,一面等待時機,讓朱高煦的謀叛野心充分暴露,爭取朝廷上下的輿論支持,以便師出有名,一舉而除之。

  「方才看我對瞻基這個嫡長孫很看重。」

  朱棣指了指自己的朱瞻基的操作,很是穩妥,看樣子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動亂。

  尤其是方才自己把次子給廢為庶人,又削去了他的兵權,就算是想要造反,那也很困難。

  朱元璋卻是覺得這個重孫子也是個當皇帝的料子,先是身懷武藝能領兵打仗合格,而且心思還深,懂得引而不發,再一舉消除威脅,使得自己能夠占據大義。


  「如今看來,他是一個合格的皇帝。」

  朱瞻基確實是沒有讓朱棣失望,他為了儘快促成朱高煦謀反,對他所上的諫言無不應允,即使手下臣子多指出漢王朱高煦的用心來,他也裝作不知道。

  如此驕縱之下,朱高煦越發場狂起來,終於開始了謀反。

  宣德帝親征後,漢王朱高煦被迫投降,父子皆是被擒到京師。

  「就這?」

  朱棣覺得自己把兒子給廢了放在樂安這塊小地界實在是過於有先見之明了。

  「瞻基平叛進展得如此迅速順利,主要在於胸有成竹,處置得當。」朱元璋搖搖頭:

  「他先在政治上暴露漢王叛亂的陰謀,使平叛之事取得輿論的支持,並隨時掌握朱高煦的動向,又在軍事上作了較長時間的周密部署。

  在臨戰之前,對朱高煦的心理、軍事實力、叛亂部署等重要軍情,都作詳細的分析,採取了行之有效的對策。

  作戰時,又兵貴神速,大軍朝發夕至,迅速包圍樂安,使朱高煦侷促城中,成瓮中之鱉,井中之虎,故能以強擊弱。

  在眾寡懸殊的態勢下,朱高煦不得不被迫出降請罪,使這次叛亂順利平息。」

  朱元璋很能明白朱瞻基的操作,重孫子如此的手段也是讓他感到欣慰。

  至少平息叛亂之後並沒有宰了朱高煦,很是讓朱元璋滿意。

  總歸來說,大家都是血緣關係相當近的。

  「當然,這一叛亂的順利平息,還與老四生前對朱高煦政治野心的防範和懲治有關。

  在這一問題上,可以說老四是一位有遠見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而朱高煦不過是一個在政治上懷有野心,居功自傲,蓄意製造亂,違逆軍心民意的野心家。

  在軍事上,朱高煦是無謀無斷、無深圖遠算之人。

  他在違逆形勢的情況下發動叛亂,既在政治上負叛亂之名,又在軍事上倉促盲動,困守樂安,自取滅亡。」

  王布犁也給朱棣吹了一波。

  主要是他覺得朱高煦到了那個份上真是自取滅亡,興許都不想活了。

  朱棣臉上又露出得意的笑容,連連頷首:「咱大抵是看上這個孫子的能力了,頗類我。」

  徐妙雲目前雖然沒有生下朱高煦,可是也清楚的知道次子在靖難戰役當中對他爹多有營救。

  只不過腦瓜子實在不是當皇帝的料,自己早有發覺。

  「若是你狠心讓他去雲南就藩,也不會出這種事。」

  徐妙雲在一旁抹了下眼淚。

  「咱知道了,以後定會狠下心來的,如同父皇一般。」

  朱棣在一旁扶著徐妙雲的肩膀勸了一番。

  然後王布犁等人就瞧見了,被圈禁的漢王朱高煦絆倒看望他的宣德帝。

  朱瞻基大怒,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銅缸將朱高煦扣住。

  誰承想朱高煦年歲大了,依舊勇武有力,竟將大缸頂起。

  朱瞻基又命人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銅缸內。

  朱高煦的九個兒子也全都被殺,漢王一脈就此絕嗣。


  朱棣一下子就站起來了。

  他自己個都沒有宰了侄子朱允炆,反倒是失火不知所蹤了。

  可自己的孫子竟然宰了他親叔父,連帶著他的堂弟們一個都放過?

  王布犁瞧著突然站起來的朱棣,不知道要怎麼安慰他。

  不得不說朱高煦腦瓜子有泡,可能就是不想活了。

  他覺得他爹欺騙了他。

  徐妙雲捂著嘴,被震驚的無話可說。

  朱元璋臉色陰沉,他剛夸一下重孫子是個當皇帝的好手,未曾想就出了這種事。

  殺叔父就殺了,結果還給他烤了。

  這種死法,著實是讓朱家父子都沒有料到,會出現在大明宗室之內。

  湘王那是自己個自焚,又因為廢除藩王,至少名義上還是說的過去的。

  追隨叛王的 600多名文武官員被處死,另外 2200名官員被發配邊陲。

  「怎會如此?」

  「怎會到了這種田地!」

  朱棣臉上儘是痛苦之色。

  實在沒有想到他兒子竟然會死的如此之慘烈,連人樣子都看不出來了。

  最主要的是朱瞻基直接斬草除根,不留收尾。

  「拋棄親情不講,作為帝王你孫子做的沒錯。」

  王布犁嘆了口氣道:「我聽聞生在帝王家,大家都想要爭一爭那個位置。

  老四,你將來也是深有體會的。

  不信的話,你問父皇,他是怎麼想的?」

  朱元璋見王布犁把火引到自己身上,便有些不樂意,強硬道:

  「這伱應該問老四有沒有這個想法,問咱?

  咱是自己打天下的,不是從咱爹手裡繼承來的,他連一畝地都沒給咱留下!」

  朱棣強忍自己內心的悲痛,他著實是沒有料到因為自己的一些緣故,沒有處理好,以至於子孫後代自相殘殺。

  若是高煦真的去了雲南,興許還能活下去,不至於絕嗣。

  當皇帝就需要狠辣的手腕,他孫子朱瞻基做到了,可朱棣看在眼裡既有欣慰,又十分的難受。

  「罷了。」

  朱元璋擺擺手,對於這件事他不想說了。

  或許他這輩還顧及舊情,可是子孫後代之間的情分就少了許多。

  再加上前面有老二老三合起伙來欺負老大,現在老大的兒子給他爹報仇,也說的過去。

  若是朱高熾不死,朱高煦也沒那個膽子造反。

  或者即使造反了,朱高熾也不會直接殺了他。

  但是他侄子可就真捨得下殺手了。

  鐵鍋燉大鵝,就是沒加水唄。

  王布犁瞧著極其失落以及不敢相信這一幕的朱棣,你自己選的嘛,偶像!

  朝堂以後的調查表明,朱高煦之弟趙王朱高燧與這一陰謀有牽連。

  但宣德帝因關心王朝的穩定,下令不予追究。

  這場叛亂的悲慘的失敗表明了大明藩王的權力,已經下降到很低的程度了。


  宣德帝還面臨另一個嚴重問題,安南人繼續抵制大明吞併的企圖。

  在開始時宣德帝在撤軍和繼續平定的努力之間舉棋不定,但最後經過認真的考慮後,他下令撤出全部中國的占領軍。

  這樣就結束了中國對安南的占領。

  相比於他爺爺朱棣的南征北戰,朱瞻基雖然也想要繼承他爺爺的政策,但總體而言是極為保守的。

  宣德帝試圖清除軍事的腐敗現象,以大力建立文官統治。

  在歷次征戰中,貪污的軍官只動員窮人而向富人出售免徵券,在徵用物資時,向黎民百姓過分勒索。

  他們非法地使用士兵作為自己的私人奴僕,侵吞他們的軍餉和口糧,扣發他們的冬裝。

  這樣的非法勒索和苛刻待遇敗壞了士兵的士氣,助長了開小差,進而破壞了大明整個軍事組織和嚴重地降低了部隊的戰鬥力。

  看到這裡,朱元璋忍不住感慨道:「果然不出三代,大明的軍制就變成了這個樣子。」

  朱棣也聽過王布犁說有關軍隊的弊端,現在親眼瞧見了,內心還沒有平靜下來。

  主要是侄子殺叔父這件事,讓朱棣很是悲哀。

  自己的親孫子竟然也走了被自己推翻的朱允炆的舊路!

  現在朱瞻基放棄安南什麼的,在朱棣看來都是小事。

  大明的軍隊到了這個份上已經不怎麼能打了。

  難不成這些問題,自己在位的時候就沒有出現嘛?

  無論是什麼事情都不會突然發生的。

  朱元璋沒有理會朱棣低落的情緒,而是看向王布犁:「你怎麼看?」

  「我聽聞過一句話。」王布犁稍作回憶道:「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坐觀其變而不為之所,則恐至於不可救也!」

  朱元璋瞪大眼睛,一時間不知道如何評價王布犁的治國之言。

  而半文盲的朱棣則是沒怎麼聽明白王布犁話里的意思。

  他還是第一次聽王布犁說如此拗口的話。

  徐妙雲則是慢慢咀嚼王布犁話里的意思。

  儘管宣德帝這樣關注,軍事組織繼續受到管理不當、士氣下降和缺乏戰鬥力等問題的損害。

  根本的原因是軍屯未能給部隊提供糧食以及世襲的軍事制度中存在種種不正常的現象。

  大明軍隊不再像在永樂帝時代那樣經常征戰,戰鬥經驗很少。

  天子老是對犯罪軍官寬大處理,這是促成以上通病的一個因素。

  朱瞻基斷言,他們缺乏教育,因而不能用正常的標準去衡量他們。

  「不對,難不成是咱的軍校並沒有如實開辦起來?」朱元璋瞧著朱瞻基這番作為,大明軍隊依舊沒有任何挽回的餘地。

  「興許能上軍校的人始終是少數。」

  王布犁搖搖頭:「就跟能讀得起書的人一個樣,尋常士卒想要翻身,從一個小卒子殺到國公的位置來,多少年都不會出現一個,更不用說宣德皇帝很少對外征戰,連平叛都是自己站在那裡就行,根本就沒什麼機會動兵戈。」

  朱元璋臉上陰晴不定,他一直都覺得後世子孫沒有完全按照他的政策去處理國家大事。


  後面的皇帝教育不著,光是前面他教育得著的皇帝也是如此。

  「他娘的。」

  朱元璋難得的咒罵了一句:「怎麼會如此?」

  「陛下,還是需要讓大部分人吃飽飯,他們才能有想法繼續往上爬。」

  王布犁指了指宣德帝的行為:「他雖然英明,但是心思也沒有完全放在治理國家大事上。」

  宣德果然是愛好廣泛,書畫、狩獵、美食、聽戲,以及最拿手的鬥蛐蛐手藝。

  朱棣重新坐在椅子上,對於孫子這般愛玩也不知道要怎麼吐槽。

  朱元璋看到這一幕其實更加生氣。

  在他看來皇帝怎麼能擁有這種愛好呢?

  簡直是昏君所為,豈不聞趙宋宋徽宗的例子?

  只是後世那些皇帝許多宣德帝有手腕呢。

  朱元璋內心十分的茫然,為何咱的子孫都不跟咱一樣喜歡勤於政務呢?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宣德也不糊塗。」王布犁見朱家父子又不說話,他主動挑開話頭:

  「無論是從處理軍政還是財政上,都是一個有腦子的皇帝,沒有被下面的人輕易哄騙住。

  不僅換了一大波御史去查,還叫錦衣衛暗中探查,不僅如此,還有宦官一波更是在暗中探查。

  這三撥人可不會輕易的混在一起,糊弄皇帝啊!」

  聽了王布犁如此誇讚的話,朱元璋搖了搖頭:

  「雖說從老四那裡就開始重用一些宦官,但是後世宦官勢力做大,比如朱瞻基的兒子年紀輕輕繼位,就被宦官那個叫王振的給忽悠了。」

  王布犁瞥了老朱一眼,他連這個都知道。

  那大明留學生的事,朱元璋他是不是知曉了?

  否則怎麼見到這種大風大浪,他都沒有破防之類的。

  難不成是閾值被迫提高了?

  王布犁閉上嘴,沒有多說什麼。

  朱棣還沒有從悲痛當中回過味來。

  倒是徐妙雲從朱元璋的話里聽出來了兩層意思。

  一個是自己的孫子朱瞻基英年早逝,另外一個就是後面宦官勢力弄國來著!

  否則父皇不會如此的惱怒!

  巨幕上依舊展示出朱瞻基做過的事。

  宣德在位時期的北方邊境還是比較平靜的。

  這種暫時平靜之所以出現是因為阿魯台對東蒙古人的無可爭辯的領導,已被永樂帝的無情征討所破壞。

  結果,就導致了部落領袖之間存在著嚴重的對立。

  到永樂帝去世時,阿魯台的實力已經江河直下。

  因為重新振興的瓦剌人在的領導下屢次侵入他的領地,迫使他東移。

  蒙古聯盟一分為二:阿魯台領導東蒙古人,脫歡領導西面的瓦剌諸部落。

  雙方戰爭不斷。

  脫歡是馬哈木的兒子,繼承了大明的爵位。

  後來宣德帝對邊防作了一些變動。

  在戰略要地開平衛之南,大明軍隊在薛祿的率領下在一些城市構築防禦工事。

  待到工事完成後,薛祿建議把邊境防務集中在那裡,放棄開平的前沿戍區,以便縮短供應線。

  這個決定後來被認為是一個嚴重的戰略錯誤,因為它把幾百里的地方暴露在蒙古人面前,同時又限制了大明軍隊,使他們越來越採取守勢。

  同時,在西面,瓦剌已經強大,並擊敗阿魯台並把他殺死。

  瓦剌這時無可爭辯地成了蒙古的支配力量。

  朱瞻基在他 37虛歲時早死,由年僅 8歲的幼帝朱祁鎮繼位。

  王布犁忍不住往前探了下身子:「留學生,你終於出現了。」

  (本章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