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4章 科舉這件大事(可惡啊,真的燃盡了,需要一些激情)
太極殿中,光線灑落,很是亮堂。
李世民坐在正中,其餘諸位宰相按照位次坐在兩側,洛玄辰坐在右手第三的位置,因為他是吏部尚書,正三品,和中書令、門下侍中級別相同,但因為不是三高官官,所以在政事堂按照官職排位第五。
宰相排次是尚書左僕射、尚書右僕射、中書令、侍中,政事堂中按照官職最低的是魏徵,他是中書舍人知政事,這只是一個正五品上的官職。
洛玄夜身上掛著檢校尚書左僕射的官職,所以他雖然是武將,不參與政事堂事務,但政事堂集體和天子問對時,他也在,而且還是坐在第一的位置。
洛玄辰、洛玄夜、洛玄凌三兄弟中,如果單純論手中的權力,身為吏部尚書,洛玄辰現在是最大的,還要勝過洛玄夜。
這就是和平時期的宰相!
至於曾經跟著竇建德的洛玄雲如今還賦閒在家,是一介白身,洛玄夜在等待一個大唐對外戰爭的機會,再向李世民舉薦,讓他出仕,進而憑藉戰功一躍而起。
今日君臣正在奏對,李世民是相當懂得放權的君王,他不僅僅是不獨自手攬大權,他甚至認為君主手攬一切權力,將自己累個半死,是錯誤的。
他治理國家,最常做的就是去靈天閣找洛蘇商議,而後召集諸位宰相商議國家大政,決定之後就放手去做。
他讓宰相封德彝推薦人才,但結果卻讓李世民很不滿意,封德彝對這件事很敷衍,有些搞笑的說沒有人才。
李世民當即怒斥道:「天下沒有有才能的人?那你又是從哪裡拔擢上來的呢?」
封德彝見李世民真的有些生氣,連忙解釋道:「陛下,如今天下能盡善盡美的大才,的確是不曾見到,州縣推薦上來的那些人,實在是不堪入目,臣自然不能將之呈遞到陛下的面前啊。」
李世民聞言慍色稍減,但還是很生氣道:「身為宰相,竟然連取材取其長的道理都不懂。
這世上哪裡有什麼人能盡善盡美。
你封德彝,從晉陽起兵到現在,從來都不曾當廷抗辯過一次,這難道不是你的缺點嗎?
如果朕因為你的缺點,就不用你這個人,難道就對嗎?
正是因為這世上沒有盡善盡美的人,所以朕才讓諸位一同擔任宰相,互相發揮長處,擅長謀略的出謀劃策,擅長決斷的去決斷,魏徵總能切中時弊,所以讓他做諍臣,吏部尚書有威嚴,善看人,所以讓他對官吏考核。
這麼簡單的道理,為什麼還需要朕來說?
看來右僕射是需要休息一下,好好想想以後要如何做事了。」
封德彝萬萬沒想到因為這麼一件事,自己就會被罷相,他正要說話,卻見到李世民威嚴的眼神望過來,他一下頓住,回到席中,「臣謹記陛下之言。」
太極殿中的氣氛一下子就肅然起來,這是貞觀朝第一個被罷免的宰相,充分顯示了天子的威嚴。
李世民罷免封德彝後,又沉聲問眾人道:「都說說,怎麼能把天下的大才,都招攬到朝廷中,沒有人才就不能興盛大唐啊。
玄辰,你執掌吏部,你來說一說。」
自古以來,選官無非就是那幾條道路,推薦、推薦,還是推薦,無論是察舉制還是九品制,都是推薦制度,無非就是推薦的人選範圍,從貴族擴大到平民。
大唐現在是一個貴族門閥的時代,不是單純的因為制度不讓平民當官,而是這些門閥的確是鼎盛,既有錢能培養,又真的有一批一批的人才出現。
李世民因為出身的原因,不僅僅有關隴人,還重用山東人,所以現在朝廷中已經有許多非門閥出身的人,比如秦瓊、尉遲恭這些人。
李世民用人,實際上也是根據推薦來的,基本上都是他身邊的重臣推薦說有人有才,他召入一問,果然有才,然後就授以官職。
洛玄辰離開坐位,來到殿中間略一沉吟,朗聲說道:「陛下,前漢、前隋都有分科選舉士人的制度,漢朝有舉孝廉、舉秀才,有明經義、有做策論,臣以為可以修改一番,作為我朝的選才制度。」
洛玄辰一說,眾人就知道是什麼了。
在隋朝這屬於相當不出彩的制度,房玄齡和杜如晦等人都知道,前隋的這項制度,和漢朝,以及南北朝以來的制度,並沒有什麼區別,需要高官推薦人選參加考試,一共產生的進士也就十幾個。
其實察舉制的時候,推薦上來的官員就是要考核的,不是推薦就直接用的。
「洛尚書,這察舉制是不是還不如九品制,至少九品制的中正官,由朝廷任命。」
「是啊,還請洛尚書說明白一些,這察舉制,在方今而言,有些落後了。」
察舉制的舉薦權力在君主之下的官員手中,九品制選拔官員的權力在朝廷手中,這是明顯的進步。
洛玄辰將眾人的目光都收入眼底,說道:「方才陛下說,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臣自擔任吏部尚書以來,就一直在思考如何能讓國家取天下士人。
臣研究了自古以來的所有制度,最後發現了一個致命的問題!」
洛玄辰的聲音高起來,他的情緒帶上了一絲激動,殿中眾人都明顯的感受到了,李世民燃起了極大的興趣,他忍不住扶著扶手,向前傾著身體,好奇問道:「玄辰,什麼問題?快說出來。」
洛玄辰朗聲道:「以前的所有選拔人才的制度,都是由朝廷徵召或者推薦,是朝廷由上而下的,從來都沒有人允許天下人自告奮勇的來參加考核!
如果。
臣是說如果!
現在天下有一百多個州,上千個縣,如果朝廷在每一個縣裡都設置一個類似於祭酒之類的官吏。
每隔一年,三年,五年,將縣中的讀書人以及有才能的人,都召集起來,由吏部籌備一些經義等考試,我們讓他們自己來報名,這樣就不會有任何的遺漏。
其中的佼佼者,再讓他們參加所在州的考試。
等到州的考試結束後,或者是參加道的考試,或者是直接來到長安參加吏部考核。
最後從這些人中選拔人才做官,這難道不是勝過以前的選拔方式萬分嗎?」
洛玄辰的話說完,殿中一片寂靜。
其實洛玄辰後面的話都很好理解,但關鍵就在於,讓平民可以自己報名參加考試,這就直接跳過了必須舉薦,不是說舉薦不好,但是很多有才能的人,因為找不到舉薦的渠道,而只能鬱郁不得志。
這是一種將會顛覆現在所有模式的制度!
房玄齡反應過來,幾乎立刻就拜伏說道:「陛下,洛尚書所言有理,但不宜直接推行啊!」
眾人都回過神來,從極度的震驚中,恢復了神智,李世民直接將前傾的身體直接砸回了坐位的軟墊中,「玄齡,你說說為什麼反對。」
眾人都將目光落在房玄齡身上,房玄齡卻望著杜如晦等人,有些支支吾吾的說不出話來。
李世民見狀直接指著房玄齡道:「伱說,這關係著國朝大事,朕認為吏部尚書說的很有道理,你一向足智多謀,現在反對,一定有原因,你不說,你就停職回府中閉門思過去。」
房玄齡嘆息一聲道:「洛尚書所說自然是頗有道理。
但如果真的通行此法,所謂考核,無非就是儒道經義,律令算術,策論時政,這天下能讀的起書,能了解到這些的,都是那些門閥豪貴之家。
臣出身不算是平民,家父是前隋官吏,但供給臣讀書已經頗為不易,如果現在要臣去寫那些儒家經義,臣是遠遠不如政事堂中諸公的。
此法一開,那山東諸高門大閥,那江南諸閥,別的本事沒有,但大致上都讀過幾本書,族中沒有什麼大才,而識字斷經義之人,腐儒學究之士,如同過江之鯽。
這種考試,定然會被這些豪貴之家所把持,那些心中有韜略,卻受到這些經義、算術、律令等基本限制的平民,可就真的沒有出頭之日了。」
房玄齡說罷就伏在殿中,靜靜等待著李世民的反應。
這下眾人知道為什麼剛才房玄齡不想說了,這殿中,洛玄夜、洛玄辰、杜如晦、蕭瑀、封德彝、長孫無忌這些人,都是門閥貴族出身,李世民麾下門閥出身的實在是太多了,也就魏徵出身低,這話說出來,真是得罪人。
房玄齡說罷,李世民若有所思,欲言又止,最後說道:「今日政事堂會議先到此為止,朕有些乏了,諸卿且先退下吧。」
眾人都知道天子這是要思索一下了,而且很可能要去問問國師意見,便紛紛告退。
眾人散去後,房玄齡走到洛玄夜和洛玄辰身邊,苦笑道:「郡王,洛尚書,今日之事,實不是出自我本意。」
洛玄辰並不在意,反而笑著說道:「房相忠心為國,又有什麼錯呢?
不過這件事的確是房相錯了,制度的確立有前瞻性,而且這天下的平民沒有房相想的那麼不堪,房相所預料的情況不會一直出現。」
房玄齡嘆息道:「希望如此吧,陛下應當是去找國師了,不知道國師會如何說。」
洛玄辰聞言微微笑著,房玄齡立刻反應過來,有些不敢置信,瞠目結舌,正要問,洛玄辰卻轉身走了。
洛玄夜也離開皇宮。
……
從太極殿離開之後,李世民連飯都沒吃,就直接馬不停蹄的趕往靈天閣,去找洛蘇。
洛玄辰和房玄齡這件事,讓他根本就沒有別的心思,他有一種預感,這將是影響大唐極其深遠的大事之一。
進了靈天閣後,李世民便見到洛蘇悠哉悠哉的在自己和自己下棋。
「天子。」
「文公。」
李世民一屁股坐在洛蘇對面,洛蘇倒上一杯茶給他推過去,然後一邊下棋,一邊問道:「天子來此,可是有什麼事?」
李世民絲毫不廢話,立刻就將剛才在太極殿發生的事情告知洛蘇,洛蘇聽罷輕聲笑著問道:「那天子你是怎麼想的?」
李世民皺皺眉頭道:「雖然房玄齡說的比較嚴重,但我覺得洛玄辰說的更有一些道理,直覺告訴我,這是一件好事。」
洛蘇輕笑道:「本就是一件好事,房玄齡說的有些嚴重,洛玄辰說的有些理想化,所以才會產生爭端。
在一千多年前,用竹簡來製作書,那個時候肯定是不能用這種方法來選拔官吏的,現在有了紙,就有了可能。
尤其是紙的價格比原來低了很多,如果再能把書籍的成本降下來,讓書籍泛濫起來,那分科舉士,姑且稱之為科舉,科舉制度就能大發展。
所以你看,有些制度是天生的缺陷,但有些制度是因為缺少一些東西,科舉制度的關鍵,不在於門閥和平民,而在於書籍。
平民能不能讀到書,就算是平民因為學習時間比門閥少,而有數不精,但千百倍的數量差距,足以抹平這些差距。
當然房玄齡說的問題肯定是存在的,前期的時候大概是門閥多一些,但隨著時間推移,平民一定會多起來,最終對門閥產生數量上的碾壓。
就如同當初士這個階層對卿大夫的碾壓,就如同當初經學士子對舊貴族的碾壓,數量一多起來,很多事情都是註定的。」
洛蘇的講解清晰而明確,讓李世民恍然大悟,他追問道:「那怎麼能夠讓書籍的成本降低呢?」
洛蘇按下一枚黑子笑道:「巧了,還真有。
現在紙的成本已經漸漸降低,如果天子你想要做的話,可以發動朝廷的力量,修建一些大的工坊。
至於工人,可以讓女子去做這些費時間但體力相對低的工作,這天下有一半的女人,要充分的發動起來這些人才是。
書籍的成本高,主要在於抄寫書籍的成本很高,現在有一種雕版印刷術,能夠大批量的印刷書籍,我讓洛氏去改進了幾版,現在效果比手抄出來的書籍好了很多,字字清晰,省去了手寫的功夫。
那些常用的書籍,比如那些經典,可以成百上千的印刷,書籍的成本降低到了極點。」
天意!
李世民覺得這一定是素王垂青,因為他在同時得到了科舉制度和印刷術,這不是上天垂青,這是什麼?
李世民聽罷洛蘇的話,站起身來,走到靈天閣的門口,望著外面的陽光灑落,他感覺暖洋洋的,正如他現在這顆激盪的心所用力迸發出的熱血一樣。
「國師,朕好像又要做成一件影響後世的大事了。」
李世民站在門前,光照在他的臉上,他低聲說著。
洛蘇感慨道:「是啊,處在這個數百年大亂世的路口,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會影響後世。
是好還是壞,是成為日後所有君王的典範,還是成為一個如同隋煬帝楊廣那樣的反面教材,都在於你。
這是你的際遇。
這是你的幸運。
這也是你的壓力。
諸夏這片土地,每當在這種關鍵的時刻,總是會有一位聖王出現,現在這個時代就是你。」
洛蘇和李世民幾乎每一次的見面,都會聽到聖王兩個字,他無時無刻不在以這兩個字來要求自己。
「等到天子你將書籍之事一講,政事堂就不會再有反對的聲音。
不過這科舉制度,不是那麼簡單的,天子如果想再開政事堂會議商議這件事的話,不妨問他們一些問題。
這些問題都是我暫時想到的。」
李世民走了,洛蘇靜靜地坐在棋盤前,盯著上面的黑子和白子,「又是一件大事,會給家族帶來一些底蘊吧。
不過這個科舉制度,問題有些大啊,和我的大政有些衝突。
下一件大事該是府兵制度了,征討四夷,府兵制度,不太合適,但進攻突厥,鎮守中原,還是非常有用的。」
……
洛玄辰被洛蘇叫進了靈天閣中。
他猜到是因為科舉制度的事,便靜靜等待著老祖宗出言,洛蘇望著洛玄辰,「歷史上有名的宰相都有自己拿的出手的一條政績,你提出改良的科舉制度,這將會讓你名留青史。
以你的天賦,能走到這一步,的確是頗為不易,說一說你的想法吧。」
洛玄辰就知道這條政策,一定能得到洛蘇的認可,他有些興奮的說道:「老祖宗,我是在讀書的時候,一直都在思考一件事,那就是從古到今,權力是一點點向下移動的,但大多數的權力轉移,都是被動的進行。
所以我就在思考,能不能由朝廷主導去讓權力下移,於是經過我翻閱無數的典籍,以及查閱各種制度的缺陷,終於找到了這個能夠保證權力下移到最基層的制度。
我不僅僅有現在這個制度,我還有進階版本,以及最終版本的科舉制度,但這第一步就已經屬於開創,所以後面的就不用實行了,不合適。」
洛蘇讚賞的望著他,又帶著些許憐憫的望著他,這目光看的洛玄辰有些莫名其妙,他忍不住問道:「老祖宗,您這麼看著我,可是有什麼事,不好告訴我?」
洛蘇聞言摸摸他的腦袋,感慨的說道:「你的政策,是開天闢地的。
按理說,天下可能就要漸漸從門閥貴族政治走進平民政治了,這個過程或許會持續一百年,兩百年,但未來是可預見的。
但可惜啊,我將要做的事,會讓你的努力,遭受到重大的打擊。」
啊?
洛玄辰有些驚詫的問道:「老祖宗,是我做的和您的大計有衝突嗎?」
洛蘇摸著他的頭,溫聲道:「你沒有做錯什麼,你做的很對,是我在逆歷史潮流而動,但這是必須做的,你只是恰好撞上來了。
現在還不知道大唐能走到哪一步,冬突厥會是一個好的檢驗對象,檢驗一下大唐的軍隊。」
洛玄辰聽不懂,洛蘇也不曾對他說清楚,因為一切還只是一個構思,洛蘇從不會在時機不成熟的時候就亂說話,他一向順勢而為,就如同雕版印刷術出來,能夠解決書籍的問題,他才會和李世民明確的說,科舉制度是可行的。
……
依舊是太極殿,依舊是李世民和一眾宰執,今日的氣氛卻有些不同,眾人都知道天子將自己這些人召集過來是為什麼。
果然,李世民第一句就是給會議定調,「經過朕的思索,吏部尚書的建議很正確,有了這個囊括全天下的科舉制度,朕才能得到全天下的人才。
至於中書令的擔憂,朕認為,唯有不拘一格降人才,才是對國家有利的,只要有才,無論世家豪族,還是平民百姓,朕都能用之。
而且朕亦不是僅僅從這科舉出身的官員中選官,如果朕發現民間有人才,依舊會拔擢他們,如果諸卿有人才舉薦給朕,朕同樣會重用。
中書令的擔憂,有些杞人憂天了。」
天子已經這麼說,這件事就算是徹底定下來,其實這件事對他們這些人影響不算是特別大,正如李世民所說的那樣,他們是不用這種方法入仕的。
他們都是走任子路子的,所謂任子,就譬如洛玄夜的兒子,因為洛玄夜的緣故,現在就有正四品的散官,這代表了他們和皇室的親近關係,以及功勞的大小。
「伏惟陛下英明神武!」
眾人齊聲道。
待眾人道罷,李世民又說道:「不過關於這件事,朕有些問題,需要諸卿一同商議一番,想出一些辦法來。
第一條,也是最關鍵的一條,那就是如何保證考試的公平,如果官員可以在其中上下其手,讓自己人勝出的話,那這考試就成了一紙笑談。
朕記得有司中,沒有關於這方面的律令,諸卿,要儘快在貞觀律中添加,朕以為,這件事事關國家大計,如果有作弊者,應該處於極刑,但具體到底如何去判,還要諸卿商議。」
李世民不說,眾人還真的想不到,如果官吏能夠在這其中上下其手的話,那簡直就太可怕了,吏部就在皇帝眼皮子底下,或許皇帝還能夠管得到,但那州縣中呢?
在座的這些人都是人精,誰不知道,那些州縣大部分的事情,朝廷根本就不知道。
只能一輪輪派出各道巡察使去巡查,但州一級別或許還能管一點,但縣想要管住可太難了。
見到眾人不說話,這不是一時半會就能想出完整章程的,畢竟這是涉及天下的大事。
李世民又問道:「還有一個相當關鍵的問題,考什麼,科舉科舉,怎麼分科,按照隋朝的名字,明經和進士,還是按照漢朝的秀才和孝廉。」
洛玄夜聞言沉吟一下說道:「陛下,不如換個名字。
這世上的人,總是看重開創,有的人,僅僅起了個名字,卻將一件大功績之事,獨占其功。
如果用這些已經有過的名字,恐怕不能體現出我大唐新政。
讓後世一些不學無術的人看來,還以為這科舉制度古已有之,而不是我大唐獨創。
尤其是進士和明經,這都是隋朝用的名字,如果大唐再用,某些人看來,恐怕還以為這是隋朝的功勞。
臣以為對陛下是不公平的。」
李世民聞言洒然笑道:「無所謂,朕今年二十有八,朕還有無數的時間去創造功績,分給他們一些又何妨呢?
那些閒人的閒語不必在意,真的假不了,暴隋和我大唐,誰高誰低,自有公論,至於那些愚蠢的人,又有誰會在乎呢?」
李世民的心態非常好。
對於這個問題,洛玄辰當然是思考過的,他當即說道:「陛下,臣以為應當多開設一些科目,既然最終的目的是篩選官員,將那些大才引入官場中,那自然就要考這些做官的內容。
便以尚書省六部為例,戶部需要算術,工部需要天文地理,刑部需要律令,禮部需要經典,兵部不談,吏部亦不談,再加上文采、策論等,最難的進士科,可以全部考,也可以如同明經科,只考經典,以及明算科,明律科等。
這是臣之前就做好的條陳,請陛下一觀。」
李世民接過來,上面密密麻麻的寫著不少字,他只不過粗粗讀過一遍,就知道洛玄辰這是廢了很大心思的。
李世民微微笑著,「看來愛卿果然是有備而來,朕覺得非常好,就按照愛卿的方法去施行。
這是貞觀元年,朕以及諸卿,給天下士子準備的大禮,在下個月之前,頒布下去。」
「謹遵諭令!」
————
蒙素王上皇恩典、天啟賜福者、全諸夏萬民的天子、大唐帝國皇帝詔曰:
夫選賢任能,國家之樞機;瀚海取士,社稷之磐石。
朕觀天下英才盈野,亟待開渠引水,以潤廟堂,故茲革新,啟發大朝,立科舉之典章,興文教於大世。
詔書下日,大唐域中,貴賤之屬,夏夷之人,但有才德光華,學識淵博者,盡可投名於縣府,擲筆於州中,光顯盛才,不至明珠蒙塵,賢遺荒野,良驥馳騁,文道育民,使群英薈萃,各展大能,共襄大朝偉業,永固江山社稷。
詔移州縣,咸使聞之。——《告天下萬民開科舉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