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回到山溝去種田> 第978章 簸箕飯

第978章 簸箕飯

2024-08-08 14:02:51 作者: 二子從周
  第978章 簸箕飯

  第九百七十九章簸箕飯

  鼓藏隊一共由十四個人組成,其中蘆笙頭穿著黃衣,上面還有多種刺繡,遠看像穿著一件龍袍。

  加上帶著紅色的大頭巾,晃眼一看就跟正服上朝的滿清皇帝似的。

  蘆笙頭手拿芭茅草和鈴鐺,在前面邊跳邊晃動, 踩著舞步帶隊。

  在他後面,是七個穿著被百鳥衣長衫的盛裝的男子。

  他們每人吹著一個大蘆笙,大蘆笙和平日裡的樂器蘆笙也大不相同。

  長度足足高達三米,下邊是長長的細竹管並在一起構成的變音裝置,頂端還套著個粗竹管,應該是擴音裝置。

  吹著的曲調也和平常大不一樣, 老癟爺說這是一種叫做「給略」的調子。

  這七個男子的頭飾比較奇怪, 紅色的頭巾上釘著一個圍著腦袋繞上半圈的漂亮銀牌,銀牌上很多榴槤刺一樣的突起小錐形, 看起來像是古代將領標誌的遺留。

  但是下邊又掛著一排小細鈴,隨著舞蹈動作細細作響,似乎又有點女性化。這種搭配,讓李君閣感覺非常的古怪。

  這八個人轉著圈跳,在他們中間的,則是六個穿著用藍靛染就的衣服的人,其中一個舉著鼓藏旗,另外四個在吹芒筒,還有一個敲打著木鼓。

  在蘆笙隊圍著圈跳的時候,外圍還有一個人專門負責放鐵炮。

  這種鐵炮是一個朝天的鐵管,放炮人現場將炸藥塞進鐵管里點燃,聲音超級大,要是不留神沒注意靠近了些鐵定會被這炮聲震得耳朵都嗡嗡作響。

  李君閣感覺每次鐵炮一放,似乎連阿音家的木樓都被震得抖動。

  蘆笙隊每吹完一次, 妮媽媽, 歐奶奶,阿音,還有家裡的親戚們有的便拿著大盆, 夾起裡邊的肉,往吹蘆笙隊以及圍觀的人的嘴裡喂,還有的則拿來米酒,用對半開小葫蘆舀著餵大家喝。

  在育爺爺家外面的小平地踩吹完蘆笙,蘆笙隊又游寨吹舞,據說每個家門口都要吹到。

  這支蘆笙隊是專門的班子,四里八鄉很出名的那種,現在是小場面,因此大師傅沒有帶頭,而是由徒弟當蘆笙頭。

  現在他要保留體力,後天的拉牛旋塘大儀式,才是他發揮作用的關鍵時候。

  李君閣覺得這場蘆笙更像一場驗收儀式,或者是試運行,不太正式,充其量是蘆笙隊一場演練和展示。

  十四號的晚上也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儀式,更像是一些青年人們的自由活動。就是大家自動集合在遊方場一起跳跳蘆笙。

  阿音,阿代都身著盛裝,加入到了跳舞的行列里,按老癟爺的說法,這叫跳「姑娘蘆笙」。

  和白天所跳蘆笙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有姑娘參加,為的是談情說愛和娛樂,大家一起交流感情。

  一聽這個李君閣立馬也加入了進去,把阿音看得緊緊的,交流感情可以的,不過先沖我來!

  一場蘆笙舞跳到月亮上坡,人群才三三兩兩散去。

  李君閣牽著阿音的手往回走,才發現寨子裡的路好窄。

  轉念一想不可能是路變窄了,便向一直在他身邊擔任民俗顧問的老癟爺打聽,寨子裡這次一共來了多少人。


  老癟爺笑得都不行了:「你這女婿當得還真是大套!別家的女婿都忙裡忙外的,就你任事兒不管,連多少家客人都不知道。」

  李君閣笑道:「規矩不熟悉,不是不想干,是怕干錯了犯忌諱。」

  老癟爺一手背在後邊優哉游哉地往前走,一手伸出,張開五個手指搖了搖:「老把寨自己就請了這個數。」

  李君閣說道:「五戶?應該不止吧?」

  老癟爺笑道:「這麼看不起自家爺爺啊?五十!戶數!按人算得小兩百人!」

  李君閣大吃一驚:「家裡住得下?」

  老癟爺笑道:「都是血親,實在不行就勻唄,不過也不好勻,平均一家估計也有五六十號人。」

  「好在我們不計較住處,隨便哪屋子擠一擠就行,都不用睡床。哈哈哈哈……」

  李君閣說道:「我就說怎麼這麼多人!這已經遠遠超出了民宿的接待能力了!」

  老癟爺說道:「開玩笑,五十三年重開的大祭,誰不想來參加?現在整個下司寨,都是來不了的老頭老太太們,但凡能來的,杵著拐杖都趕過來了。」

  回到家裡,除了育爺爺還在守祭壇,幾個寨老輪換著陪他說話,大家都已經歇下了。

  果然,堂屋裡橫七豎八都躺滿了人。

  育爺爺精神還不錯,見到李君閣他們回來,微笑著說道:「給你們留了一間屋子,你們也早點去休息吧,這幾天就別計較條件了。」

  李君閣笑道:「其實不用的,我們在山裡守老大老二的時候,什麼地方不能將就。」

  育爺爺還有心情逗趣:「這也是大家的意思,大家心裡你可是山神托世,有點特殊待遇是應該的,去吧,明天還要準備簸箕飯呢。」

  阿音吐了吐舌頭,牽著李君閣,小心地抬著腳從人群上跨過,去裡屋她和李君閣的房間休息去了。

  十五號早上,李君閣起來就掃聽了一圈,問了好幾家家裡到底有多少客人,結果全都只知道一個大概。

  四五十號吧……七八十號吧……不知道呢……

  似乎沒有人去統計一個準確數字,在他們看來,也完全沒有必要。

  回到家中,音爸爸和倆位舅舅已經開始指揮大夥準備簸箕飯了。

  先蒸好一大籠糯米飯,煮好一塊豬肉,再準備一碗辣椒與鹽做成的干蘸碗,放在一個簸箕內,另外放上一把插子,以備將肉切成小塊,這就是簸箕飯了。

  而歐奶奶,妮媽媽,苗嬸,則開始給來到家裡的女孩子們準備盛裝,因為吃簸箕飯儀式後有一次大型的跳蘆笙活動。

  中午時分,各路祭司們陸續來到阿音家裡,祭司們的裝束也顯得正是起來,藍色的長衫,手裡拿著帶鞘的馬刀,刀鞘上鬆散地挽著白綢,還有一把黑雨傘,頭上包裹著頭巾,頭巾上還用麻繩纏著那種叫做「乃雄乃肋」的小魚乾。

  阿音他們也盛裝完畢,同樣在頭上用麻繩纏一條小乾魚,準備參加盛大的遊行。

  各家各戶陸續來人了,將準備好的簸箕飯抬到阿音家外面的敞壩上來,幾百個簸箕,再加上人員,阿音家的敞壩也站不下,於是隊伍還得往林場那來路上排。

  而老癟爺他們這些外來的客人,則開始朝寨子下的大廣場走去。


  不一會,各家陸續到齊,然後育爺爺將自家的簸箕飯抬起來讓大家看,似乎是展示著什麼,嘴裡還說著洪亮的苗語,如詩如歌,不過民俗顧問已經走了,李君閣也鬧不明白他在講啥。

  接著大家一起抬著簸箕飯去大廣場,供外來的客人享用。

  李君閣終於被派上一個活,和苗娃一起扛旗開路。

  苗娃扛的是標誌懸天寨的鼓藏旗,李君閣則扛著標誌阿音家的鼓藏旗。

  蘆笙芒筒隊跟在他們的身後,領頭的依然是昨天那個手拿芭茅草搖晃鈴鐺的蘆笙隊徒弟,不過隊伍在路上沒有吹蘆笙和芒筒,只是拿著,看樣子是要等到了大廣場後才開始吹奏。

  隨後是抬簸箕飯的隊伍,各家抬各家的。

  鼓藏節對於李君閣來說,謎團實在是太多了,比如他偶然回頭轉彎時就發現了,抬簸箕飯也有講究,一路上沒有見到任何人換肩膀或者停頓。

  在抬簸箕飯的隊伍後面,是寨老們簇擁著的育爺爺,育爺爺後面,則是歐奶奶,妮媽媽,阿音等女性家屬與親戚們。

  再往後是手持馬刀威武的祭司們,完美地展示著什麼是精神領袖和軍事領袖的合體。

  之後則是一些手拿裝滿酒的水牛角的男人們。

  這些米酒,都來自昨日祭祖是用的牛角酒。

  隊伍來到到大廣場,廣場上已經聚集了龐大的人群,都是盛裝,五彩繽紛花枝招展。

  隊伍繞場幾圈之後,將簸箕飯集中擺在大廣場的中間,鼓藏旗插好,蘆笙隊將樂器斜靠在旗幟上。

  這時,由一位寨老站出來大聲喊話,宣布簸箕飯的分配。

  各村寨的人將分配得的簸箕飯領走,大聲呼喊自己村的人來吃。

  吃法非常的粗獷,大家圍蹲在簸箕周圍,拿插子或者剪刀將肉切開,抓著肉蘸蘸碗裡的調料,然後就著糯米飯開吃。

  手拿裝滿米酒的牛角的男主人們,則開始在大廣場上遊行,向客人們敬酒。

  苗家人敬酒賊好玩,都不用客人端杯子,只能用嘴對著牛角接,經常一個配合不好就被澆一身,廣場上立刻充滿了各種歡笑和熱鬧。

  李君閣這才注意到,除了祭司們和育爺爺家裡的人,別人的頭上沒有那種叫「乃雄乃肋」的小魚乾。

  找祭司一打聽,祭司也說不準,只說這是老規矩,頭上有小魚乾的,相當於鼓藏節上一種身份的象徵。

  不管是接下來的蘆笙舞,還是更後面的拉牛旋堂,別人見到你頭上有小魚乾,就會知道你主家或者主祭的身份,會更加客氣。

  吃過簸箕飯就已經快要到傍晚了,心急的姑娘們跑去田邊打扮起來,年輕男女今天的衣著和平日裡有些不同,衣服上多了很多雞毛作為裝飾,這是美麗的百鳥衣。

  李君閣覺得當年楊貴妃的霓裳羽衣,搞不好就是受了這個的啟發。

  終於,一場大型的蘆笙舞——鼓藏跳月,開始了。

  這是年輕人的集體活動,苗族把圍著圈子跳舞叫跳圓,把在月光下圍著圈子跳舞叫跳月。

  廣場上有燈火照明,不需要像以往那般燃起篝火,不過氣氛非常的熱烈,比西方的狂歡節還要熱鬧得多。

  (本章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