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鄧艾歸位!
(鄧艾在本世界線上,家人在新野跟隨劉備為部曲,具體可見必看說明原委。)
夏夜,涿鄉至夷道叢林樹木被火神祝融點燃,那熊熊大火仿佛發了瘋似的,隨風四處亂竄,肆無忌憚地吞噬著樹林,那赤紅的火焰也仿佛一個狂妄的漆工,用手中的刷子,將所到之處都漆成了黑色,空氣中瀰漫的灼熱的氣息。
劉備扶著營寨門口,夏日與火焰帶來的炙熱的氣息,讓他感受不到一絲暖意,而是只感覺自己身上好冷,頭上冷汗涔涔,原本虎視荊襄,意氣奮發的大漢陛下,只感受到自己陣陣虛弱,突然發現自己只不過是六十有二的老者。
劉備多年的征戰經驗告訴他,此時非常危險需要做出選擇。劉備命令身邊的廖化前往探查前軍馮習、張南二部情況,隨後馬上查閱地圖。
劉備命親衛舉起地圖,看著涿鄉,想起劉禪,不是有些分神,又研究大軍撤離方向,一時間陷入猶豫,突然只聽道:「陛~下。可往~馬~鞍山!」
劉備沒聽清回道:「什麼」說完抬頭望去,年輕親衛結巴重複說道:「馬~鞍山!」
劉備在附近火把的照耀下,只見這位年輕親衛,壯壯實實,結實的身材像株松樹,黝黑的臉上,那雙炯炯有神的眼睛裡閃爍著堅強的目光
身旁吳懿呵斥道:「你一小小親衛,何知大軍之事,趕緊退下。」劉備抬手阻止吳懿,語氣親和道:「你慢點說,不用慌張。」
年輕親衛深吸一口氣緩緩說道:「陛下,不如~引兵往~馬鞍山撤離,殿~下與趙~都督身處涿鄉,涿~鄉大營~人數不~少,陛下~可退守馬~鞍山,以~待天明後,局勢穩定再做定奪。」
劉備皺眉艱難的聽著理解親衛說的話,越聽臉色越放鬆,後聽出親衛的新野口音,親切問道:「你之前是新野人?」
年輕親衛緩緩吐字說道:「是,艾~乃是新~野人,早~年舅父跟隨陛下~從軍,我與~母親便南下,後陛下進~蜀,全家~搬遷至~蜀~中。」
劉備親切問候道:「你舅父與你母親如何?」
年輕親衛見劉備問候家人,面色喜悅道:「舅~父,早年~征戰大腿受~傷,走路不便,在蜀中~安家生子,母親,身~體安康!」
劉備撫須感嘆道:「都無事就好,沒想到我能與新野舊部子嗣相見。我於新野居住七年,我算是你半個同鄉。你如何稱呼?」
年輕親衛聽劉備言語,神情放鬆,不再緊張緩緩道:「我姓鄧名艾~~,字~士載。」
劉備笑笑道:「士載,你口吃嗎。」鄧艾點頭應聲,劉備撫須拍肩膀說道:「士載,你之後護衛朕營帳門前!」
劉備又命吳懿整頓全軍,向馬鞍山撤離,剎那間,劉備大營,號令聲四起,候騎營中奔馳傳遞軍令。
鄧艾望著劉備身影,感覺自己如同做夢一般,陛下居然如此和藹可親,聽取自己建議,還把自己調往身邊護衛,不由感嘆陛下的仁德、寬厚,鄧艾暗下決心為陛下赴湯蹈火。
鄧艾歡喜的回自己營帳收拾衣服,日後作為劉備親兵,不在與普通親衛一同居住。
同帳夥伴收拾衣物兵刃,見鄧艾回來取笑道:「鄧將軍,進言如何,可被陛下拜為軍師?」
鄧艾臉紅口吃道:「艾~艾~艾。」
同帳夥伴繼續取笑道:「你有幾個艾呀?」言為已,伍長掀簾而入呵斥道:「吵什麼吵,陛下命我們趕快前往馬鞍山,我等作為陛下舊部子弟親衛,安能如此緩慢!而且鄧艾被調往陛下營帳擔任親兵,你有何資格取笑?」
同帳夥伴臉色漲紅不再言語,過會後,向鄧艾道歉訕笑道:「士載,往日多對不住,你往日讀書,看地勢做圖,我林某多對不住你,請你不要見怪。」
鄧艾見往日囂張的同帳夥伴如此友善,鄧艾原本不忿的臉色淡去,口吃道:「沒~事,都是同~袍兄~弟。」
其他同帳夥伴又恭維道:「士載,以前讀書,我就常說你不會久居人下,你以後必然會被陛下看重,魏鎮遠(魏延被封為鎮遠將軍)就是如此。士載以後成為將軍,不要忘記我等啊,苟富貴莫相忘!」
《三國志》曰:「魏延,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劉備親衛出身)
鄧艾也不言語,只是應聲低頭收拾兵刃、衣物,收拾後直接出帳,遇見伍長,拱手問好。
伍長感嘆道:「你小子,好運被陛下看上,我就說讀書有用,以前沒看錯你,以後多多為陛下效力,打仗多避讓點,跟隨陛下雖然戰事少了,但是眼力見不能少。」說完伍長對鄧艾捶胸拍肩膀,又叮囑分享,自己處世道理。
鄧艾連連感謝,以前鄧艾剛剛入營口吃,多由伍長照應,伍長見鄧艾經常看兵書做圖,常常讓鄧艾住在營帳亮堂處;晚上巡視,也調合適時間給鄧艾,平日多有照料,因此同帳夥伴多有記恨。
鄧艾對於伍長,心中非常感激,不由傷感道:「艾~~,平日~多多感謝,伍~長照料,今後必~有報答~。」
伍長不忿道:「我平日待你,豈是圖你日後報答,我觀你口吃,又愛讀書,心中不忍,多有照應罷了,趕緊前往陛下身旁,好好照應。」
鄧艾點頭趕忙前往陛下身旁護衛,不敢放鬆。
——
《三國志》陳壽曰「鄧艾矯然強壯,立功立事,然暗於防患,咎敗旋至,豈遠知乎諸葛恪而不能近自見,此蓋古人所謂自論者也。」
《三國志》陳壽曰「艾所在,荒野開闢,軍民並豐。」
鄧艾作《濟河論》:「昔破黃巾。因為屯田,積穀於許都以制四方。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軍征舉,運兵過半,功費巨億,以為大役。陳、蔡之間,土下田良,可省許昌左右諸稻田,並水東下。令淮北屯二萬人,淮南三萬人,十二分休,常有四萬人,且田且守。水豐常收三倍於西,計除眾費,歲完五百萬斛以為軍資。六七年間,可積三千萬斛於淮上,此則十萬之眾五年食也。以此乘吳,無往而不克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