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治理說明
最新這兩章有些兄弟沒看明白,我解釋下,也劇透下大漢未來發展內容。
大漢吞併了中原、江東土地,大家或許沒概念,就簡單走了下過場。
實際上,大漢北伐到大決戰之前,一共才拿下雍州+涼州+荊州+洛陽+河東這些地盤。
一戰下來大漢吞併了多少州呢?
冀州+幽州+平州+豫州+兗州+徐州+青州+并州,一共八州。
相當於現在的河北、河南、山東、山西、江蘇、安徽、遼寧。
江東的話,大漢吞併了揚州、廣州,相當於浙江+福建+江西+廣東。
這有大半了中國了,大漢不可能說短期之內掌握地方。
這也是為什麼夏侯玄提出中央管轄郡,而虛設州。通過中央直轄市,強化中央的權威。
大漢目前最嚴重的問題,在於如何能讓地方服從中央,讓中央命令傳遞到地方上。
大家可能以為上級命令,下層會無條件服從,怎麼會呢!
現在都有打折扣的完成,更不用說通訊不發達的古代了。
如做銷售,100的電話指標,即便有電腦計數,可能也會有折扣(隱晦折扣)。
放到事務更加繁多的政治上,也是如此。
而且古代治理也是如此,目前缺乏大量官吏,無法全部填充。最多派郡守過去,接著郡守治理下,不就靠地方士族嗎?
你現在把地方士族得罪完,政令又怎麼才能實施。
劉禪安撫曹魏高層其目的何在,不就是看重士族關係網,安撫高層,從而讓大漢掌握地方。
要不然劉禪閒的蛋疼,花錢封他們為爵,直接扔到西北開荒不好嘛?
問題上在於魏晉時期,士族因察舉制,互相交叉在一起。你如果師出無名動了一個,其他人會怎麼想。
用刀無法解決所有事情,除非你用大屠殺。將中原人口犁地一邊,但問題是那大漢還能統治的久嗎?
而且這些未來也是大漢的基本盤!
大漢解決辦法地方問題,首在掌握地方統治,讓郡守展開工作,即需要緩緩來。
比如大漢先通過遷民,把舊高層對地方的影響剝離開,不刺激的換上大漢中央當他們的頭頭。
大漢通過人事權,換一批聽話,服從大漢的官吏。如郡守、功曹、縣令等具體官吏。
但這些人,伱不可能全盤換吧,人才也需要時間培養。
先郡守,後功曹、縣令,再普通官吏。
同時也需要讓官吏熟悉地方情況吧!
因此在歷史上,任何王朝初期都不可能出現大面積的清理舊勢力。
劉邦,為了讓劉氏坐穩天下,直接在關東地區設立藩國,實行郡國並治,不敢下狠手。
劉秀,稱帝十五年了,中原上計都存在嚴重問題,後面才引發度田事件。
就拿殺人最狠的朱元璋,他誅殺數萬人,掀起大獄,也是中後期。
朱元璋去世是公元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
藍玉謀反案,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
如誅殺數萬人大案的郭桓案,其也是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
最早的大案胡惟庸案,也是洪武十三年,1380年。
而收復燕雲十六州,乃是洪武元年。
胡惟庸案,在天下平定十三年後發動的。
藍玉謀反案,在朱元璋去世年五年發動的。
朱元璋不想這麼早掃清大量朝堂上北元官吏嗎?
實屬他不能呀!
大明朝他是建立在腐朽的北元上,各地歸降的官吏,也是北元舊人。
直到朱元璋通過他的手段,以及各種案件,漸漸的把北人官吏掃出去。
像宋濂、劉伯溫這些全是北元舊吏。
如果全換掉,豈不亂套了。
當下劉禪在建興二十七年,剛剛統一大漢,接受曹魏、東吳的地盤,指望劉禪在早期解決過往弊端,你換李世民、朱元璋,他也做不到吧!
大漢也還好些,至少有荊蜀基本盤,但君主過於依仗一個地方的人才,勢必會形成壁壘,排斥其他地方的人,如東漢排除關西士人。
劉禪有意識的摻沙子,如杜恕、夏侯玄、山濤,讓不同地方的人進入朝堂之中,避免形成一合堂。
畢竟地方官吏才剛剛歸降,掌握地方才是關鍵,後面問題,咱們慢慢來行不!
如果喜歡看爽文的,一年解決所有事的,我真寫不出啊!
在古代政策推行,他是按年、月為單位計算的。
在軍政章中,眾人討論了大漢二個最關鍵的問題。
其一,掌握深入中原郡縣管理
其二,因財政問題需要裁軍。
這兩個相輔相成,大漢因天下平息,各地方都進行了免稅,財政出現嚴重問題,需要裁軍。
而天下一統,也用不到了大量的軍隊,天下需要勞動力耕種。
大漢統一戰爭中,大漢內部存在大量的軍官,如果出現省並,勢必會有大量的軍官被淘汰。
他們本身不願意,小說里姜維則是替普通將校發聲了,同時也考慮到軍隊戰鬥力問題。
至於讓軍功集團掌握大漢高層政權,更是不行。
早期西漢便以軍功治政,蕭何、曹參都是屬於軍功將領,這些軍功集團勢力聚集在一起不比宦官、外戚能量差,甚至丞相位也由他們長期把握。
漢武帝能幹那麼多事,應該慶幸到他繼位時,軍功集團全老死了。
也就是說,我只是把普通大一統王朝,面對新征服的中原,所遇見的困難挑點寫了出來。
等天下過去十幾年,魏吳已經成為記憶中的事了。大漢穩固了,很多事情都不是問題了。比如你那時候把曹氏找罪名全殺了,知道的人也就哼哼幾聲。
解決曹魏腐敗的舊官吏,有罪的情況下,誅滅九族,也沒人敢放屁。
治國如烹小鮮!
不是大漢想接受曹魏的弊政,而是吞併他們的土地,不得不連帶接收。
任何新興王朝都是建立在舊王朝之上,如唐建立隋朝之上,宋建立五代之政,明建於元,清又建於明,這是無法剝離開。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大晚上看見眾位書友的評論,實在睡不著,寫些內容聊聊而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