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穿在1977> 第618章 逛胡同

第618章 逛胡同

2024-11-14 14:55:10 作者: 狸貓換銀子
  第618章 逛胡同

  開著車來到大柵欄胡同,停在院子門口,陳凡推門下車。

  現在正是工人們去上班的時候,見胡同里停著一輛模樣古怪的汽車,有些人連上班都不管了,趕緊湊過來看熱鬧。

  恰好院子裡也出來幾個人,他們是見過陳凡的,打頭的那位姓閆,在附近一處門市部里做會計。

  此時看見陳凡,先客客氣氣打了個招呼,再看向麵包車,眼珠子都挪不開,「這是個什麼車啊?從來沒見過。」

  他這話一出,周圍十幾個看熱鬧的都眼巴巴望著陳凡。

  雖說雲湖汽車廠的兩款車多次上過報刊,可那些報刊基本上都是工業類期刊,報紙也只在雲湖和江南日報上刊登過,而這兩個月賣出去的車也不多,所以絕大部分人都沒見過這種車型。

  陳凡手裡拿著鑰匙,笑著說道,「這種叫麵包車,是雲湖汽車廠生產的,不過全國還有十幾家汽車廠也在生產,7月份才剛上市銷售,所以車子不多,您才沒見過。」

  閆大爺恍然點點頭,「原來是麵包車。」

  他晃了晃腦袋,「看著還挺像個麵包。」

  隨即又面露疑惑,「那為什麼不叫饅頭車呢?我看著也挺像刀切饅頭啊?」

  饅頭有圓的、也有刀切的直饅頭,別說,相比麵包,確實更像直饅頭多一些。

  陳凡有點無語,他哪想到這位大爺思路如此清奇,便耐心解釋道,「這個麵包也是從英文直譯過來的,外國把這種車叫minibus,聽著就像麵包,然後長得也像麵包,所以就叫麵包車了。」

  閆大爺瞪大眼睛,「迷什麼死?」

  陳凡眼角微抽,「英文、英文,就是小型客車的意思。」

  閆大爺還是沒明白什麼死,不過他懂了,那是外國話,重點是客車。

  陳凡不想再跟他瞎扯,抬手打了個招呼,便進了院門。

  而圍著的人不僅沒散去,反而越來越多。閆大爺還擺出一副飽學之士的樣子,大聲向街坊鄰居做起了科普,「知道這是什麼車嗎?麵包車,就因為看著像個麵包,為什麼不叫饅頭?這就有來由了。」

  陳凡滿頭黑線拐進師父的小院,反手把院門關上。

  三位師父正在客廳里坐著喝茶,看見他過來,林遠祥當即問道,「外面吵吵啥呢?」

  陳凡走到八仙桌旁坐下,自己拿水杯倒了杯水,這才說道,「我找人借了輛車,準備帶你們去劉爺爺那裡,結果讓人圍觀了,他們都沒見過,我就說了幾句。」

  「哦。」

  林遠祥點點頭,隨即好奇地問道,「什麼車?他們還沒見過?」

  張玄松一口將茶水喝乾,抹了把嘴,杵著拐杖站起來,說道,「這都到了門口,出去看了不就知道。」

  說著便往外走去。

  林遠祥一聽也對,當即將手背在身後,和李尚德一起,顛顛地往外走。

  就剩陳凡還坐在凳子上,一看他們都走了,趕緊將還有些燙嘴的茶喝掉,隨後快步跟上。

  等他出去,李尚德鎖上自家院門,走出門道,便看見停在倒座房旁邊的麵包車。

  張玄松一邊跟街坊打著招呼,一邊繞著車子看了半圈,等陳凡出來,便示意他開門。


  林遠祥早已守在副駕駛門旁,等陳凡開了鎖,二話不說拉門上車,張玄松硬是沒爭贏,只能和老李一起坐在中間排。

  這款車陳凡借鑑的是五菱之光,內部空間比早期的麵包車更寬大,林遠祥扭扭屁股,再轉著腦袋看了一圈,最後輕輕點頭,「還行。」

  還在圍觀的群眾見他們都上了車,連發動機都啟動了,才意猶未盡地散開,看著車緩緩遠去。

  陳凡開著車上了主幹道,徑直往北而去。

  十幾分鐘後,便到了家門口。

  隨後接上周亞麗三人,正好7人滿員,一起往劉爺爺家裡開去。

  和上次來一樣,只剩劉爺爺和警衛員兩人在家。

  雖然劉爺爺現在因為疾病、基本處於退休狀態,不過他夫人還在單位堅持工作,甚至經常加班到很晚才回來,秘書也長駐單位,只是每天都會過來這裡匯報工作和接受指示。

  所以陳凡他們這麼多人過來,這個安靜的小院立馬變得喧鬧起來。

  上次陳凡來的時候,還接受了一番安檢,這次有三個女生在,警衛員同志頓時陷入兩難,是搜也不是、不搜也不是,鬧了個大紅臉。

  最後還是劉爺爺聽到動靜,發話讓他們進去,這才解了難題。

  這天上午,他們便一直在這裡陪著劉爺爺聊天。

  尤其是周亞麗,跟見了偶像似的,一直追問當年戰鬥的經歷。劉爺爺也不生氣,反而精神很好、跟她講當年的故事。

  倒是姜甜甜和姜麗麗剛開始有些拘謹,甚至不敢說話,隨著劉爺爺的講述,她們才慢慢放鬆下來,和周亞麗一樣聽得入迷。

  至於陳凡,先和大家一起陪著聊天,順便替劉爺爺做了一次診斷。

  嗯,比上次來這裡,身體有了明顯好轉,可見是藥膳起了作用。

  倒不是說陳凡的醫術比西苑的國手大師還要厲害許多,只是老人家身體幾乎是千瘡百孔,原本這個時候,已經需要常年臥床靜養,甚至經常陷入昏迷,很多治療手段都沒辦法使用,否則反倒會起到反效果。

  而藥膳不比藥方,平日裡以滋養為主,而且藥力不明顯,主要體現在慢慢調養,這樣就不會對身體造成太重的負擔。

  等養上一兩年,不說能有大幅好轉,最起碼也能減輕痛苦,稍微恢復一點體力。

  到時候再對藥膳方子做出調整,逐漸加大藥效,看看有沒有機會能把身體養好。

  眼看時間差不多了,陳凡又到廚房做了一桌改良川菜,吃的老人家大呼過癮。

  之後又收了老人家給的肉票和錢,才告辭離開。

  出門的時候,陳凡還有點遺憾,另一位老人家今天沒來啊。

  不過也對,眼下正是百事纏身的時候,還有好多大事等著他決斷,確實沒什麼時間。

  ……

  將三位師父送回家,陳凡開著車往家裡趕,抬頭看了一眼後視鏡,問道,「待會兒去逛胡同?」

  周亞麗還沉浸在跟傳奇人物見面、吃飯的激動中,過了兩秒才回過神來,抬起頭哦了一聲,「你決定吧,反正我對這裡也不了解,你來定就行。」陳凡笑道,「怎麼說呢,要說老京城的人文特色,絕對非胡同莫屬。只不過現在的胡同跟以前的有很大的區別。


  尤其是四合院,絕大部分的四合院都已經成了大雜院,一座院子裡住了很多戶人家,比如曾經美輪美奐的恭王府,曾先後作為權臣和珅、慶王永璘的宅邸,後來恭親王奕訢成為宅子的主人,恭王府的名稱也因此得來。

  所以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的說法。

  像這樣的歷史建築,本來應該保護起來,但是現在卻有八家單位的兩百多戶住戶居住在裡面。

  連恭王府都這樣,其他地方完全可想而知。」

  聽到這話,周亞麗不禁有些不解,「那你還讓我逛胡同。」

  陳凡笑道,「看一個地方的人文風俗,肯定要從老百姓居住的地方開始,而胡同里就保存有完整的京城人文風俗,雖說環境差了點,可也是最容易、也是最直觀能接觸到的。

  按照國家的政策,上級已經決定要把旅遊行業做起來,所以遲早會對這些胡同進行改造。

  改造之後的胡同,環境方面絕對會比現在好很多,但是當民居變成了景點,有些東西就不是那個味兒了。」

  很多人以為改開前、我國沒有旅遊業,其實不然,早從50年代開始,我國就開放了入境旅遊,只是管理上比較嚴格。

  後來在周總的過問下,負責旅遊的單位還制定過一個長期旅遊業發展規劃,在施行的頭兩年,還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效果,入境旅遊收入都有大幅上升。

  可惜,沒等這個規劃全面落實,就颳起了颱風,這一陣風颳的,直接就把旅遊業差點給乾沒了。

  除了城市公園,後世的許多景點、在現在基本處於荒廢狀態,只有極少數在歷史上都有名的名山大川,才能吸引到外地遊客。

  不過還是在老總的過問下,入境旅遊終於得以保存下來,每年還有4000人左右的外國遊客入境,平均每人花費在1000美元左右,能為國家創造數百萬美元的外匯。

  這筆外匯甚至比大部分省份的產品出口還多。

  那些6、70年代,在故宮裡打轉的外國人,基本上就是這麼來的。

  除此之外,內地還特意對港澳遊客開放了自由行。

  只需要到香港或澳門的中國旅行社提出申請,並提交基本資料,只要不是特殊情況,比如混社團的知名大佬之類的人物,基本上都能得到批准,發給一本通行證。

  (60年代澳門中國旅行社)

  自由行的遊客拿著通行證、在關口再申請一張《回鄉介紹書》,每到一個地方,都要先去派出所報到,戶籍民警會在通行證上蓋一個戶籍章,等離開時,再蓋一個銷戶章。

  在這段時間內,遊客可以憑這個章到街道辦領取糧票。

  這本通行證也是遊客最重要的東西,相當於國民的介紹信。

  除此之外,遊客還需要保存好所有的車票和住宿證明,作為行程依據。這份依據必須與通行證上面的戶籍章相對應,但凡有絲毫差錯,……不好意思,如果說不清楚的話,大概是回不去了。

  所以,當陳凡回家把車子停好,再叫上劉娟和馬嵐,一起在後海邊的胡同里閒逛的時候,還能經常看見一些外國遊客、以及衣著明顯與內地人不同的香港背包客。

  他們5個女生一個男生的組合,也頻繁成為行人關注的焦點。

  不過陳凡也不在意,只是兩手插兜,在78年的胡同里轉悠,尋找未來酒吧街、美食街的蹤影。

  嗯,還真是一點都沒看出來。

  要到90年代,才有一個愛喝酒、叫老祁的人,在這裡開了第一家酒吧,離現在還早著呢。

  剛才陳凡有一句話沒有說錯,這裡雖然沒有什麼商業,但是卻有著老京城最獨特的韻味。

  周亞麗跟在老弟身後,一路上好奇地張望。

  斑駁的院門、各不相同的門戶,還有那些成片的青磚灰瓦、門前殘破的石獅,都讓她萬分好奇。

  在胡同里,不時能遇到扎堆的婦女聚在一起,各自手裡還拿著東西忙活,有的拿著篩子擇米。

  就是把米倒在篩子上,一顆顆的找裡面的小石頭和稗子。

  這年頭可沒有什麼精裝大米,全都是散裝的大米,還要自己帶一個米袋子去糧店稱回來。

  這種大米自然也理所當然,裡面不時會蹦出幾顆小石頭和沒有清理乾淨的稗子。

  如果不擇乾淨,很容易就能崩爛一顆牙。

  姜麗麗在一旁看著有點好奇,她自然不是好奇擇米,這種事對於南方的小孩來說,幾乎從3歲起就會了,她也不例外。

  她好奇的是為什麼這裡會有人擇米,不禁湊到陳凡身邊,小聲問道,「不是說北方人都吃麵食嗎,怎麼也吃大米呢?」

  陳凡笑著解釋道,「北方也有吃大米的地方,比如天津在民國時、作為北方最大的城市和港口,南來北往的人特別多,後來有很多南方人留下來,所以天津就有很多吃大米的。

  京城也差不多,剛建國的時候,京城完全可以用百廢待興來形容,當時就安排了上百萬人進京支援建設,其中也有不少南方人,可能這家就是。

  另外,京城也有水稻產區、東北的大米也很出名,所以在北方看見有人擇米,其實並不稀奇。」

  姜麗麗恍然點點頭,「原來是這樣。」

  然後她又挽著姐姐的手臂,去看人家剝玉米粒。

  陳凡對這些景象也不會覺得無聊,剝玉米在後世還比較常見,可是擇米和納鞋底,在他長大以後已經漸漸變得稀少,此時看來,也有一些趣味。

  他們在胡同里轉悠,不時與其他遊客擦肩而過。

  可能是見得多了,這裡的居民們也見怪不怪。遊客逛遊客的,他們聊自己的,還不時對走過的遊客品頭論足。

  「哎哎,你們看,那幾個大姑娘長得真好看。」

  「哪裡哪裡……哎喲,5個姑娘一個大小伙兒?他怎麼好意思走一塊兒的?」

  「嗨,說不定也是打香港來的呢,你們看打頭那姑娘,一看就跟咱們不一樣,那衣服、那帽子,真俊。」

  「可惜,不是本地的,要不然大小得過去問問,看看結婚了沒有,要是沒結,跟我們家老三正配。」

  「tui,你也不看看你家老三長什麼樣兒,要我說,還是我家老大最合適。」

  好嘛,說著說著,聲音越來越大,嘩嘩的就吵了起來。

  聽著她們的聲音,陳凡咧著嘴無聲大笑。

  周亞麗即便性子大大咧咧,也不禁鬧了個大紅臉,恨恨捶了一下老弟,邁開步就快步走開。

  (本章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