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冶鐵帶來的農業革命
「二是曹魏現在以均田制來威脅公卿世家,讓他們堅定地反對我們。」
諸葛亮言簡意賅地說出了目前大漢朝堂上這些人對均田制的異議。
說完,諸葛亮端起酒杯,不再提這件事:「濟安,來,我們喝了這杯酒,此事以後再說。」
李衡立刻舉起酒杯。
顯然,諸葛亮不想在今天提這件事。
諸葛亮不願意提,不代表其他人不願意提。
太常杜瓊說道:「大將軍,方才陳尚書提了均田,茲事體大,下官斗膽也發表一下自己的想法。」
見杜瓊都站出來說了,李衡就知道,這大漢朝堂上,有很多官員都有想法了。
當初李衡清除益州世家的時候,杜瓊是有把柄在他手裡的。
只不過,李衡出於對大局的考慮,與杜瓊達成了妥協。
這些年,杜瓊在益州也大大發揮了他的能量,幫助李衡推動成都、重慶到江陵的商線構建。
可以說,他的功勞很大。
李衡說道:「杜太常但說無妨。」
「這些年,大將軍提的均田制和府兵制,為大漢立下了赫赫功績,能收復荊州,就是府兵制提供了充足的兵源,以及提升了士兵的作戰意願。」
杜瓊義正辭嚴,聲音鏗鏘有力。
「我們能立足於荊州,亦是大將軍在荊州也推行了均田制,得到了充足的府兵。」
「隨後,利用荊州府兵,又先後進軍中原,下揚州!」
說到這裡,眾人無不點頭稱讚。
等氣氛組把氣氛活躍起來後,杜瓊話鋒一轉,說道:「但到目前,朝堂上出現了不一樣的聲音,不一定會採納,但希望大將軍能聽一聽。」
「承蒙陛下厚愛,幸得丞相垂憐,漢室得以復興,乃上自廟堂,下至江湖,所有人齊心協力,非吾一人之功!」
李衡說道。
「天子在此,丞相在側,今諸公有何興邦妙策,何須向吾請示,但說便是。」
眾人一聽大司馬大將軍格局如此大,立刻就心動了,開始蠢蠢欲動。
「大將軍,下官覺得,均田制下,出現了許多有田卻無法完成耕種的情況。」
說話的是剛才被李衡打斷的陳祗,他看到很多人都躍躍欲試,認為機會又來了。
「下官絕非空穴來風。」陳祗說道,「下官在今年到郫縣考察過三十餘戶人家,其中有二十二戶人家,只能耕種三十多畝地,還有十幾畝地,閒置在旁,下官去詢問了那些百姓,他們說實在無法全部耕種。」
陳祗一說到這裡,一些官員如同瞬間打了雞血,連連點頭。
「民以食為天,糧食是國家之根本,田地卻每年有空閒,這實在是一種浪費。」
說到這裡,陳祗嘆了口氣,一臉的痛心疾首。
「誠然,均田府兵,為我大漢帶來了許多好處,可此一時彼一時,下官覺得,在不影響兵力的情況下,應該完善這一點。」
「對!應該完善!」
另一個官員放下手中的酒杯,他豪言道:「之前是因為朝廷繼續打出益州,現在朝廷已經收復荊州、揚州,還拿下了關中,牽涉到的田地也越來越多。」
「每多一戶均田,就有十幾畝地被浪費。」
說話的這個人是戶部尚書樊建。
「如此,朝廷稅收也無故減少了許多。」
「是啊是啊!」
眾人也跟著附和起來。
「所以,諸位認為,均田制將田以戶來劃分,一戶人家無法耕種那麼多地,這個政策需要改變,是嗎?」
「是的,大將軍。」
說話的還是樊建。
「在過去,以莊園或者塢堡為據點,許多人在一起勞作,可以相互協同,耕種每一畝地。」
「那以樊尚書之見,該如何解決?」李衡問道。
「下官以為,只需要將之合併,一起耕作即可。」
「如何合併?」李衡又問道。
「按照里來合併。」
漢代一里有二十五戶。
「合併之後,能確定完成耕作?」
「按照過去的情況,是可以的。」
「過去五十畝地需要多少人來種呢?」
「這……」樊建頓了一下,「過去五十畝地大約五個成年男子協同耕種。」
「平均一個人耕種十畝嗎?」
「是的。」
樊建說道:「現在一戶大約有三個到四個可以耕作的,但是按照目前的情況,每一戶還有一個到兩個到工坊去工作,這樣也會對耕作有很大的影響。」
「是否可以每一戶少分一些田呢?」
這一次說話的居然是朱據。
朱據作為吳國的降臣,對均田制其實也是很了解的,因為現在揚州的均田,就是朱據一手在操辦。
「如果每一戶少分一些田,還是會有剩餘的田。」樊建說道,「現在是田多了一些,人少了一些。」
朱據說道:「據在下了解,田多,可能是因為普及了曲轅犁,開墾田地比過去更方便。」
「是的,但田多是事實,人無法盡其耕種也是事實。」
「陛下,臣有疑慮。」
這一次,說話的是杜預。
劉禪認識杜預,杜預可是荊州刺史,他爹杜恕現在又是大漢重臣。
「杜卿有何疑慮呢?」劉禪問道。
杜預說道:「臣在荊州,荊州之民,每戶分得五十畝地,卻能耕種完,為何益州無法耕種完成呢?」
他此話一出,大臣們紛紛詫異。
「荊州皆可?」樊建問道。
「皆可!」
大臣們立刻議論起來。
樊建問道:「大將軍,荊州真的可以做到嗎?」
「可以做到。」
「那揚州呢?」
「揚州暫時不能。」李衡說道。
「為何唯獨荊州可以?」
這下連諸葛亮都忍不住問道。
「因為荊州現在每一戶人家都有自己的農具,全部的農具。」李衡說道,「我剛才問樊尚書平均一人可以耕種多少畝,就是出於這個原因。」
「每一戶人家都有自己的農具,而且是全部的農具?」樊建大吃一驚,「大將軍此言當真?」
「如此重要的事,我怎會信口亂說?」
「荊州如何做到?」
杜預和李衡對視一眼,杜預說道:「荊州冶鐵坊現在冶鐵數量遠超出了過去,我記得高爐冶鐵的書,今年年初是發給了益州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