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些士紳們認為蕭易下一步馬上就要勸他們出仕,為自己服務的時候。
卻有一人突然從人群之中跑出來,朝著蕭易三跪九叩。
「大人說的實在是太對了,這朱明王朝早就應該亡了,自從朱元璋定鼎天下,到如今已經快三百年,朱家的這些子孫遍布整個大明,每年不知道要消耗掉多少的銀子和糧食,他們什麼都不做,就要消耗如此多的銀子,卻讓普通的百姓連飯都吃不飽,就算當年的明太祖驅除俘虜恢復中華,確實是有功於天下,但是如今他的子孫已經享受了300年的福澤,朝廷之上也全都是一群庸碌之輩,整天就知道勾心鬥角,爭權奪利,對於百姓已經沒有了多少憐憫的心思,原本還算是公平的科舉,到如今也都變成了那些朝堂之上大人物斂財的工具,讓大量的血脂白白浪費大好光陰,最後卻一事無成,如今也確實應該重新再立新朝,在下李維,願意效力在您的麾下,重新澄清天下。」
看到此人身上略顯破舊的衣衫,周圍的那些士紳嘴角都勾勒出不屑的笑容。
看來又是一個讀書把自己給讀傻了的窮酸秀才,想要在這個反賊面前為自己爭得一份機會。
根本就不知道在關鍵時刻才能夠入局的道理。
歷史之上,那些在王朝末年最先出頭的反賊,永遠基本上都是被當成炮灰來用的,是他們消耗了那個王朝最後一口氣,才有新的真龍出世,鼎立新朝。
而他們這些士紳自然也從中學會了不能著急下注的道理,應該在局勢比較明朗的時候再投入,也就是這些本身就沒什麼資源沒什麼機會的窮酸文人,才會在現在這種時刻就選擇加入反賊的隊伍當中,因為這可能是他們唯一的機會。
歷史之上的各種內亂其實有很多都是因為不同地區的利益實在是難以調和所以才爆發的內亂,就像是唐朝的安史之亂,那個時候的唐朝帝都在西安,能夠取得更多權力占到更高位置的,自然是關西人,關東之人則長期地被朝廷忽視,在朝堂之上也難有什麼作為那個時候的節度使擁有開䆗的權力,所以就有大量的人才匯聚到了河東節度使安祿山的麾下。
任何一場起義或者造反的運動,如果想要持久下去,必然是需要大量的人才作為依據的,不然只會轉瞬被滅。
所以安祿山帶來的這場安史之亂才能夠席捲整個天下,直接將大唐,從盛世拉到谷底。
大明朝到如今已經快要歷經300年的歲月,實力階層已經把大部分能夠晉升的渠道占滿,除了極少數的幸運兒,大部分人都只能一輩子在底層廝混,這樣自然也積聚了大量的對朝廷不滿之人。
所以蕭禹對於這種情況的出現一點都不意外,甚至這已經不是第1個了,只不過看他的樣子,至少應該也是一個舉人,一個舉人在大明朝居然能混成這個樣子,也算是一個奇葩了。
雖然他這一次邀請諸多南京城之內的官員和士紳來此,並不是為了讓他們投效自己干,但是既然有主動投靠的,他也不會拒絕。
「那你叫什麼名字,既然願意加入我的麾下,那就必須要遵守我定下的規矩,我對文官可沒有什麼優待,如果放了什麼事情,我絕對不會手軟,你現在還有時間再考慮一下。」
聽到蕭易這麼說,不少人心中都不以為然。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論做官不就是為了讓自己能夠享受我們富貴嗎?如果真的不貪不占,他們為什麼要花費這麼多年的時光來研究那些枯燥無味的四書五經。
反倒是像海瑞這樣的官員,在大明朝這種封建官僚的社會才是真正的一朵奇葩,基本上應該不可能存在的物種。
但是在自己還沒有進入官場之前,自然是要表現出一副一心為民的樣子,不然怎麼能夠晉升到他們想要的位置。
蕭易並不關心他們心裡是怎麼想的,反正他可以讀心,只需要每年抽出一點時間見見他們,隨便聊一聊就知道他們到底是個什麼德性了,到時候該處理的處理。
所有的貪官都明知道被發現之後的後果,但是他們為什麼還是要貪呢?當然是因為這世界上無論是什麼樣的制度,什麼樣的反貪手段,最終都是要人來執行,只要是人就有私慾。
最關鍵的是封建王朝的皇帝本身就擁有天下最大的私慾,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他身邊的臣子自然也是有樣學樣,他原本的職責應該是幫助天下百姓監察百官,能夠讓所有的官員安穩的待在自己的位置上,起到它們陰影的作用,而不是窮天下以供奉己身。
有些皇帝在為了自己的同時倒也有些這些想法,但是他們自身的能力卻無法監察百官,就必須要用人,而他們用的人也有私心,這樣就導致了無論什麼樣的制度,什麼樣的手段,都沒辦法徹底的解決貪腐問題。
而且皇帝本身壽命也有限,就算是他想要管束天下,等到他死了,他的子孫後代全不一定和他一樣,更大的可能是她們被養在深宮之中,根本不知道天下疾苦,自然也就變得開始吃喝玩樂。
但是在蕭禹的面前這些都不是事,首先他已經長生不老,根本不存在後代改變他的政策的情況。
而且他有能夠主宰天下的武力,就算是有人能夠聯繫天下人,讓所有人都站到他的對立面,他也能夠輕而易舉的平定這些人,讓天下繼續按照他所規定的方式發展下去。
有些士紳還不知道他們打主意的到底是怎樣一個存在,看到窮酸舉人退了下去,立刻就意識到今晚的重頭戲來了。
他們在剛才就已經思考好了應該在蕭易的麾下占據什麼樣的職位,以及後有什麼人跟自己爭搶。
「今天請出未來就是希望,可以讓諸位把所有的土地全部都賣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