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三國之銀狐> 第28章 天才總是孤獨的

第28章 天才總是孤獨的

2024-08-08 16:33:29 作者: 玩蛇怪
  第28章 天才總是孤獨的

  在諸葛玄的安排下,黃門亭鄉老暫時住在了城東。

  江東和荊州之間的船運貿易極為頻繁,歷史上很多人會通過船隻來往兩地,兩地進行戰爭,也多是在長江水戰。

  不過黃門亭畢竟有一千多人,而且物資非常多,短時間內想湊齊那麼多船隻也不容易。

  何況諸葛玄也才剛剛當上豫章太守,還沒有完全掌握整個郡府權力。

  所以按照他的意思是,由他從中幫忙介紹,尋找一個要運送貨物去荊州的大商賈,由黃門亭出船資,委託商人把他們送過去。

  於是接下來一段日子,鄧洪和沈晨就會時常往太守府跑,鄧洪要去見那些商賈,談談價格,聊聊合作的意向。

  沈晨則是去了後院,這也是他第二次見到諸葛亮,當時諸葛亮正在後院廊下看書,臨近九月深秋,秋風徐來,他穿著寬大的長袍,十三歲,丰神俊美,宛若謫仙。

  帶沈晨去的那位僕從向諸葛亮介紹道:「少郎,這位是府君朋友家的小郎君,府君說看你們年歲相當,希望你們能引以為友,多一個玩伴。」

  諸葛亮眉頭微皺,但還是站起來對沈晨認認真真行禮道:「我是諸葛亮。」

  「沈晨。」

  沈晨也回禮道:「諸葛兄長,我們見過。」

  「哦?」

  見禮過後,諸葛亮詫異道:「見過嗎?」

  「那日在尼丘山,還記得嗎?」

  沈晨笑道。

  「尼丘山?」

  諸葛亮想了想,瞳孔微微放大:「記起來了,當時你騎在馬背上。」

  「是的。」

  「真巧,坐下來吧。」

  「謝諸葛兄長。」

  沈晨便走了過去,與諸葛亮一同跪坐在同一張席上。

  諸葛亮其實不太喜歡親戚家的小孩,他為人早熟,跟那些幼稚的孩子們玩不到一起去。

  但沈晨至少從表現來看,彬彬有禮,不像是調皮搗蛋的熊孩子。

  二人坐下之後,沈晨注意到諸葛亮手中的竹簡中刻了一句話,叫「箕子之明夷利貞」,這是《周易》。

  「兄長在看周易?」

  「嗯。」

  諸葛亮點點頭,將手中的竹簡放下道:「有很多地方都不明白。」

  沈晨納悶道:「箕子之明夷利貞,不是各家都已經明確注釋了嗎?除了趙賓的學說以外,都認為這是藏拙的智慧。」

  「不是這句,是這句「悔亡失得勿恤往吉無不利。」,我在想這句話應該分為悔亡,失得,勿恤。往吉,無不利。還是應該悔亡失得,勿恤往吉無,不利?亦或者悔亡失,得勿恤,往吉無不利。」

  諸葛亮指著竹簡上的另外一句話說道。

  沈晨看過《周易》,《周易》是《易經》的一部分,《易經》在漢朝版本當中有十多萬字,因為當時的《連山易》和《歸藏易》還未失傳,所以是非常重要的儒家經典。

  但完全版的《易經》內容太多,不易於攜帶,而《周易》則只有五千個字,字數非常少,大概三卷竹簡就能寫完。


  因此鄧氏當年逃離南陽的時候,帶的都是字數比較少的典籍。

  像《禮記》《左傳》那種動則九萬十八萬的書,用竹簡寫的話得幾十上百卷,還不算上很多都是有注釋的經書,用馬車載實在是不方便,只能放棄。

  目前沈晨看過的書籍不多,只有《周易》《論語》《孝經》以及少部分《尚書》《禮記》等,其中不僅沒有大儒注釋,還都以殘破的居多。

  不過經受了後世資訊時代的洗禮衝擊,沈晨對於這些書籍的領悟和研究也有更深層次的想法,往往能夠迅速找到其中的要點總結。

  他看著諸葛亮指著這段話,笑了笑道:「我不知道兄長是怎麼看,但我覺得應該是悔亡,失得勿恤,往吉,無不利。」

  「哦?」

  諸葛亮問道:「為何做此解?」

  沈晨搖搖頭道:「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易經》本質上是一本前人總結萬事萬物規律的書籍,一段話應該怎麼解釋,其實不該看前人怎麼想,而應該看自己怎麼想。」

  「自己怎麼想?」

  「不錯,兄長先看第一句,悔亡,失得,勿恤。往吉,無不利。該做何解?」

  「不應悔恨,沒有得失,不要顧慮,往吉祥處而無不利也。」

  「算卦時若這樣做釋,不就是在鼓勵嗎?可如果換成了悔亡失得,勿恤往吉無,不利呢?」

  「悔恨自己的得失,憂慮前方的不吉,不利。」

  「伱看,一句話的不同理解,造成的就是方向上的差異。有些人見魚,想到的是鮮美的魚肉,而莊子見魚,卻知魚之樂,這不就是看待事物的不同嗎?」

  「好像是這個道理,不過我還是沒太明白,能詳說嗎?」

  「譬如一個人要出遠門先算一卦,得到了這個卦象,那麼其實該不該出門,還要看他自己的意願。如果他出門是為了去見心愛的人,看到的解釋就應該是不要顧慮得失憂愁,勇敢地出去,無往不利。如果他是被諸侯強行徵召去打仗,不想出門,那麼他看到的便是不利,這就是卦象的解釋。」

  「吉凶最終看的是自己的意願嗎?」

  諸葛亮低下頭,腦海里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三個多月前路過徐州時看到的慘象。

  如果某一天自己長大之後,有人希望他能夠出仕相助,去對抗那個屠殺了整個下邳的屠夫,自己算出這一卦,看到的是吉還是凶呢?

  不用想,肯定是大凶吧。

  畢竟那個人已經比人屠白起還要兇殘,白起只是坑殺了四十萬降卒,而那個人卻連老幼百姓都不放過,人性已經泯滅到了極致。

  自己.

  若真有一天出現這樣的情況,自己又是否有勇氣,不去悔恨,不去計較得失,勇敢地向前呢?

  沈晨輕聲道:「是啊,《周易》告訴我們的是人要順天而為,但有的時候,即便是明知不可為,也要去違之,或許是對抗了天意。但正如我做的斷句一樣「悔亡,失得勿恤,往吉,無不利」。只有不後悔,不去計較得失,才能一往無前。哪怕是死,也沒有遺憾。」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年幼的諸葛亮細細品讀著這句話,不知道為什麼,這句話就好像夏天的甘露,冬天的暖爐一樣令人舒坦。


  他微笑了起來,認真向沈晨拱手一禮道:「賢弟的話,令我茅塞頓開啊。或許這世界本就存在了太多不合理的事情,可因為敵人的強大而令世人畏懼,這才需要勇敢的人去逆天而行吧。」

  「我相信兄長是一位有大仁大勇大智慧的人。」

  沈晨也笑了起來:「我在家鄉有神童之稱,看書時總有自己的感悟,可跟旁人說,旁人都覺得聽不懂,唯有跟兄長在一起,令人自在。」

  二人對視一眼,哈哈大笑起來。

  雖然兩個人都是孩子,可心智已經跟成年人無異,有的時候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就能知道彼此想要什麼,這不僅僅是默契,也是因為兩個人都有一種感覺——在這個孤獨的年紀,找到了另外一位能夠交心的朋友。

  天才都是孤獨的,因為常人難以理解。就好像沈晨在家鄉的時候,很多話,很多含義,家鄉的父老都不明白。

  後世人可能不太理解為什麼。

  但我們要知道,後世的人出生在一個信息極為發達的世界裡。

  一本《左傳》十九萬字,網上隨便一搜,翻譯、注釋、講解應有盡有,通俗明了,簡單易懂,最多就是費費手指頭。

  而在漢朝呢?

  黃門亭鄉民一千多人,識字率可能不超過百分之一。

  他們不知道天為什麼會下雨,不知道太陽和月亮為什麼東升西落,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長在何處,對大漢的地理位置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

  很多人以為,他們生存的地方,以及從別人那裡聽來的大漢十三州,就是眼中的整個世界。

  即便是那些門閥世家,擁有的知識也不過是《左傳》《春秋》一類的史書,以及《論語》《孟子》一類為人處世的哲學。

  論起知識的儲備以及解讀的方式,漢代的人跟後世的人完全沒有可比性。

  更重要的是當時獲取知識的方式實在是過於艱難。

  竹簡不易保存,書籍很容易丟失,沒有拼音字母,沒有標點符合,沒有注釋闡述,即便是有竹簡書籍,想要學習,沒有老師的教導和前人的幫助,幾乎不可能實現。

  而且哪怕是有書讀,有老師教,有的時候書籍當中的一句話因為斷句不同,含義也與原來的解釋變成兩個意思。

  對於那些晦澀難懂的古代典籍,當時的儒生都只能通過逐字的摸索含義,以此進行自我斷句和自我理解,然後注釋成自家之言,漸成流派。

  一旦某句話兩個人理解不同,就有可能引來學術爭端。

  就好像後世大家解讀《紅樓夢》一樣,無數紅學家們有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大家在網上爭論不休,吵個不停,最終誰也說服不了誰是一個道理。

  於是從西漢開始,儒生們就紛紛給那些儒家經典做注釋寫傳體。順勢就誕生了諸如《歐陽尚書》《伏生尚書》《施氏易》《孟氏易》《費氏易》《毛詩》《魯詩》《齊詩》等等一百多家學派。

  甚至包括《左傳》《穀梁傳》《公羊傳》其實都是給《春秋》這本書做傳體注釋,也就是闡述《春秋》這本書里寫的內容含義。

  可以說後世的任何一個高中生,你只要懂高中數學,回到漢朝,就是鼎鼎大名的漢代數術家!

  如果你運氣好,穿越的時候帶一個筆記本電腦,裡面有所有儒家經典的翻譯、注釋、講解,那麼恭喜你,你就是比當世大儒鄭玄還要厲害的經學家,只要你有名氣傳出去,整個漢代的儒生都得找你拜師學藝。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普通百姓和沈晨之間是有巨大的代溝的。他們得到的知識太少,對於沈晨這樣的穿越者來說,一句話的內容含義,有時候根本不能理解,因此就變得非常無趣。

  而現在諸葛亮的出現,就給沈晨帶來了很大的趣味性,因為他能夠理解沈晨說的話的意思,即便是一開始不懂,稍微點一下,也就明悟了。

  一個天才會孤獨,世人會不理解。但兩個天才在一起,那才叫有意思。

  不是嗎?

  (本章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