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滿唐華彩> 第560章 問題出現就解決

第560章 問題出現就解決

2024-08-15 11:23:06 作者: 怪誕的表哥
  第560章 問題出現就解決

  上元節將近,長安城漸有了繁盛景象。

  正月十二,顏春卿走進了道政坊中的一座道觀。

  道觀占地不算大,裡面也十分清靜,讓旁人很難猜到住在這裡的是如今地位頗為超然的李遐周。

  顏春卿到時,李遐周捧著一本書在看。

  見了那書的封頁,顏春卿不由問道:「你這道士,竟是在看佛經?」

  「你這儒生,如何到我這道觀里來?」李遐周反問了一句。

  顏春卿撫須笑道:「我是來見老友的啊。」

  「那貧道煎些好茶來待友了。」

  兩人在偃師縣時打的交道頗多,相處亦是簡單自然,很快就擺上了茶具,煮起水來。

  顏春卿看著李遐周那行雲流水的動作,舉起案上的茶餅聞了聞,大為詫異。

  「隆冬方過,你竟還真得了好茶?」

  「前些時日,李齊物來拜訪我,送了我不少珍貴藥材,還有這幾盒茶團。更難得的是,他身邊還有個十分奇特的年輕人。」

  說著,李遐周動作微微停了一下,稍稍想了一下該如何評價對方。

  「那年輕人,長得雖是其貌不揚,還有口吃,可風采翩翩,能讓人忘了他的長相,談吐不凡,妙語連珠,聰慧過人,甚妙,甚妙,更難得他懂茶、懂水,還懂佛法。」

  顏春卿便問道:「如此人物,名叫什麼?」

  「陸羽。」

  「卻是未曾聽說過。」

  李遐周道:「他是個孤兒,許是因自幼相貌醜陋而為父母所棄,竟陵龍蓋寺的住持,智積禪師在城西門外的湖邊撿到他並收養成人,他不願皈依佛門,而是跑去當了優伶。他演戲很妙,遂得了李齊物的賞識。」

  顏春卿點點頭,指了指一旁的佛經,道:「你是擔心下次與他談論佛法輸了,今日躲在這偷偷惡補啊。」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怠。」李遐周莞爾道。

  話到這裡,也就進入了正題,顏春卿的臉色稍微嚴肅了些,問道:「你給殿下出的那個主意,並未對他說啊。莫非是因這陸羽讓你對佛門改觀了?」

  「與此無關。」李遐周道:「只不過是時節未到而已,今年畢竟還是上元二年。」

  他的意思是,薛白雖然監國,用的年號卻還是李琮的年號,並未真正的登基掌權。既立足未穩,他那個主意也就不宜說出來了。

  ~~

  少陽院。

  「李遐周估計是想勸我打壓佛教。」

  薛白今日沒出少陽院,翻看著田畝冊子,忽然對在一旁幫他整理文牘的李騰空這般說了一句。

  李騰空微微一愣,緊接著就搖了頭,道:「豈可如此?」

  她自己就是個道士,卻從來沒有想過要排擠別的宗教,因此,對李遐周不免也有些惡感,委婉地提醒薛白,說李遐周又搞什麼興陽蜈蚣袋,又要打壓佛教,只怕不是甚正經道士。

  薛白不由好笑,逗李騰空道:「那你呢?你卻是正經道士?」

  「討厭,不理伱了。」


  李騰空背過身去。

  薛白只好把她拉回來,道:「好吧,我們正經得很。」

  「我是擔心你,你本身就地位不穩,豈可做如此萬夫所指的得罪人之事。」

  「此事,我之所以在考慮,並非是為道家所迷惑。」薛白道:「與佛道儒之爭關係也不大,唯一讓我揮之不去的原因在於……土地與人口。」

  李騰空是宰相之女,一聽也就明白了,眼神中的憂慮之色反而更重。

  她斟酌著用詞,道:「我是宗室,亦是道士,聽到這件事尚且感到不妥,哪怕別的都不論,也擔心會有報應;更何況是你的敵人,他們不會想著你是為社稷著想,只會利用此事來對付你。」

  對此事,薛白的想法哪怕是對最親近之人也很難說清楚。

  他也糾結猶豫,因他現在面對的情形,與原本歷史上武宗滅佛還是有很大的不同。

  不同在於,一則安史之亂提前被平定,又還沒有經歷連年的討伐藩鎮的戰急,大唐的財賦、人口並沒有損失到那麼嚴重的地步;二則大唐還沒有經歷後面幾個皇帝崇尚佛教,比如舉行迎佛骨的活動,眼下佛教還未有那般極度膨脹。

  但另一方面,如今佛教寺院占據的土地與人口,已經是不容小覷了。

  北周滅佛之後,佛教的再次發展起於隋文帝楊堅的提倡;唐高祖李淵雖自詡老子後人,但也比較信佛;唐太宗晚年有憂生之慮,曾宣揚佛法,並下令度僧尼近兩萬餘人;到了高宗、武則天,更是大力崇尚佛教,到處建造佛像,寺院極盡奢華,可與宮室媲美。

  隨著租庸調製的破壞,不可避免地,大量的農民除了投靠到世家大族名下,也有不少出家,或成為寺戶、佃戶,寺院雇逃戶種地,不向朝廷交納租稅,然後兼併更多的土地,吸納更多的人口。

  這兩三年間戰亂不斷,朝廷這邊捉襟見肘,國庫空虛,經濟凋敝。而佛門反而擴充莊園、擁奴呼婢,同時與大戶、地方官吏勾結,相互幫忙,私度僧侶,逃避賦稅,鑄私錢,或放高利貸各方牟利,進而霸占普通農民的田地。

  若不加遏制,只怕會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薛白想要變革,想要解決田地兼併的頑疾,不能一開始就拿世家大族們、地方軍閥們開刀,相比起來,佛門是一個稍微軟一點的柿子。

  這能算是他著手施政的道路上一個不錯的起點。

  當然,以薛白眼前的處境,不宜做這麼大的動作。他還不是天子,會有非常多的掣肘,冒然行事,反而會起到反效果,甚至把所有事的阻力都增大。

  最好就是以不變應萬變,繼續積蓄實力,隱忍到李隆基、李琮都死了,內部的障礙都清除了,到時再大刀闊斧。

  末了,薛白合上案上的田畝冊子,道:「放心吧,李遐周既未當面與我諫言,我也知時機未到。不過只是聊一聊而已。」

  他暫時克制住了心中的衝動,再次告訴自己還年輕,路還長,不必急在一時。

  過了一會,有宮人來報,稱杜五郎請求覲見,杜家姐妹也來看望太子妃。

  薛白監國之後,依舊重視情報的獲取,而杜妗正是為他打探民間情報之人。

  因杜妗到少陽院的次數過於頻繁,有時也會以杜五郎的名義前來。

  這一次來,她顧不得與薛白先說些體己話,而是眼神凝重,開門見山便道:「我得到一個消息,郭子儀暗中派人到了長安,似與李隆基偷偷接觸。」


  「此事屬實嗎?」

  「還在查。」杜妗道,「但關於他,不僅有這一樁事。」

  薛白問道:「還有什麼?」

  「有傳聞說,郭子儀私下與吐蕃統帥達扎魯恭談論議和之事。」

  杜妗也知這不是小事,因此聲音壓得很低,繼續道:「據說是因郭子儀的侄子郭昕奉命前往巡撫安西,如今陷於吐蕃的包圍,郭子儀為保侄子性命,遂與達扎魯恭有了信使往來。」

  薛白疑惑道:「只因他侄子就傾向於和談?」

  「郭子儀的弟弟郭子云,早年就戰死沙場,只留下郭昕這根獨苗,因此郭子儀待他比兒子還看重些。」

  「消息是何處來的?」

  杜妗道:「有吐蕃來的商旅得知了此事,飲酒時說漏了嘴。」

  薛白沉吟道:「未免太過詳細了。」

  杜妗問道:「你是說,消息可能是有人故意放出來的?」

  「不急著下定論,查查消息源頭。」

  ~~

  數日之後,杜妗尚未查到消息的源頭,薛白卻收到了一封奏摺,是郭子儀遞來的。

  郭子儀在奏摺中說,吐蕃想要與大唐議和,想要遣使到長安商議此事。

  隨著奏摺,還遞上了吐蕃的國書,乃是達扎魯恭親筆寫的。

  達扎魯恭說,吐蕃與大唐一樣,經歷了動盪,他們的贊普尺帶珠丹前兩年過世了,如今的贊普年紀還小,仰慕大唐,希望能與大唐重新結好,為赤松德贊求娶一位大唐公主。

  除此之外,郭子儀還附上了一封信,剖析形勢。

  他先是直接表態,認為吐蕃並沒有真正想要和平的意思,只是想要麻痹大唐。慢慢消化如今已經占據的土地,早晚還會出爾反爾,甚至這次的議和還有可能會有詐。

  但另一方面,大唐現在剛剛經歷戰亂,並無與吐蕃長期作戰的實力,倒不如先答應下來,設法要回沙州、肅州等地,打通與安西的聯繫。他在信上稱,達扎魯恭遣使與他說,只要唐廷願意議和,蕃軍願意退出河西,表現得很有誠意。

  最後,郭子儀說他雖有疑惑,擔心是計。但情況如此,不能不報給朝廷,請朝廷決斷。

  薛白皺眉思索著,目光不時看向地圖。

  這形勢與歷史上不同,因安史之亂平定得早,吐蕃並沒有攻入關中,長驅直入打進長安。但另一方面,蕃軍也因此集中力量,在它的西線占據了許多顯要之地,把安西與大唐腹地分割開來。

  若不能把河西走廊重新打通,大唐除了要失去廣袤的疆域,絲綢之路也要被阻斷,這是薛白絕不可能容允的。

  可大唐若要出兵,且不談打不打得過的問題,這必然會陷入兩個大國相互消耗國力的漩渦之中,到時,就不是隨時能停下來的了。

  既然暫時不打,似乎和談是一個不錯的辦法。然而,事情未必真就這麼簡單,郭子儀都說了,蕃人狡詐,提出和談很可能是要使詐。

  薛白一時拿不定主意,再次召了諸相議事,把吐蕃的國書遞給他們看。

  幾個宰相之中,顏真卿、李泌是最了解吐蕃的。

  「僅靠和談,若想拿回河西諸州,必不可能。」顏真卿道:「達扎魯恭若是對郭公做了這等承諾,必是欺詐之言。」


  李泌道:「郭公並非輕易上當之人,既有此計,當是達扎魯恭給了相當大的誠意。」

  「為何呢?」

  「是啊。」李泌亦思忖道,「拋了這麼大的餌,目的何在?」

  兩人討論著認為達扎魯恭能給出這樣的許諾,只怕不會帶來太平,反而是讓大唐放鬆警惕之後,明年必將大軍入境。

  此事討論了數日,尚未有結果,如今坐鎮劍南抗擊吐蕃的李光弼卻也上了一封奏摺,稱蜀郡西北部的松州、維州、保州等地都被蕃軍包圍,可見蕃軍毫無誠意,堅決反對與吐蕃議和。

  ~~

  戰事不決,薛白遂寫信給如今坐鎮於蒲州督促軍屯的王難得,詢問他的意見。

  王難得竟是直接遣快馬請求入朝述職,薛白同意了,於是不過數日,王難得便風塵僕僕地趕回了長安。

  宣政殿內,旁人都被驅走。

  「殿下是否想過,藉機罷免郭子儀?」王難得沉吟著,緩緩說道。

  薛白聞言,並沒有立即給出反應,而是目露沉思,過了一會方道:「仔細說。」

  「郭子儀是老將、名將,賦閒休養,待到需要之時再命他出門,足以震懾外敵,倒不必讓他始終坐鎮前線。」

  薛白懂這個意思,最大的牌是可以不打出來的,留著作為威懾就夠了。

  王難得道:「更重要的是,郭子儀並不是殿下的人。達扎魯恭看似想要議和,但早晚必興大軍來攻,到時若由郭子儀統帥三軍,萬一他心懷異志隨時可進入長安,行廢立之事。哪怕他沒這麼做,有此顧慮,如何調兵遣將?」

  薛白點點頭,補充道:「還有,如今坐鎮靈武的僕固懷恩是郭子儀的舊部,僕固懷恩與我並無任何交情。一旦郭子儀對我不滿,僕固懷恩必起兵助他。」

  「正是如此。」王難得道,「關中以西的心腹之地,不可完全交在郭子儀手中。最壞的情況,他聯合僕固懷恩、吐蕃、回紇,有顛覆諸位之力。」

  薛白道:「此番郭子儀擅自與達扎魯恭議和,是個調走他的機會。而且,李光弼與他意見相左,可以確定,兩人不會串通,調走他基本是安全的。」

  王難得道:「離夏秋之際尚早,此時調開他,好過臨陣換帥。」

  薛白伸出手,拍了拍王難得的肩,道:「我若調走郭子儀,想必你也能抵禦住吐蕃入侵。」

  「雖沒有萬全的把握,唯有一顆人頭寄在此處,到時若不能擋住敵軍,殿下斬了我便是!」

  「國庫空虛,兵疲民乏,若不加稅賦,西北防線布置不了更多兵力,而蕃人全民皆兵,輕易可聚起二十萬眾……」

  薛白說到這裡,頓了一下。

  眼下的大唐是個名將輩出的時代,除了郭子儀,他不乏有名將能與蕃軍一戰。

  但郭子儀卻有個旁人都沒有的優點,就是他自身有威望,且已兩次擋住蕃軍的進犯,達扎魯恭怕他。

  只這個「怕」字,也許就能為大唐省下數十萬貫的錢糧。

  想到這裡,薛白腦中有靈光一閃,泛起一個念頭。

  「此番,達扎魯恭邀郭子儀議和,倘若郭子儀直接拒絕,那便是擅自決定國事,而朝中若想議和,必要治他的罪。因此郭子儀只能試探達扎魯恭的態度,然後上報朝廷。可他上報,自然而然地遭到了猜疑。只要蕃軍故意在蜀郡給大唐施加壓力,以李光弼剛強的性格,必反對和談。」


  說到這裡,王難得反應了過來,道:「殿下之意,這些,全是達扎魯恭的離間之計?」

  薛白道:「我猜測是如此。」

  他鋪開地圖,繼續推演道:「倘若我們撤換掉郭子儀,達扎魯恭可趁機煽動僕固懷恩的不滿。待你上任涇原,他忽然率大軍進攻,彼時你立足未穩,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如何應對?而你一旦大敗,我在長安,也就鎮不住局面了。」

  王難得頓時背上冷汗直冒。

  「達扎魯恭,一個胡蠻,竟有這般心計?」

  「不可小瞧了他啊。」

  ~~

  「殿下,李齊物求見,稱有極重要之事想要稟報殿下。」

  薛白記得李齊物,也是大唐的宗室重臣了,以前還是楊玉瑤的鄰居。

  李齊物也是個十分上進的人物,一見薛白就十分鄭重地行禮,這也是一種表忠心的方式。

  「聽說你近來給李遐周送了不少禮物,他在我這裡說了你許多好話。」薛白道。

  李齊物吃了一驚,連忙道:「臣是有極重要之事要稟報殿下,只是苦於沒有覲見的機會,只好請李道長引見。」

  「說吧。」

  「喏。」

  李齊物先是左右看了一眼,見殿中沒有旁人了,才開口道:「郭子儀曾遣人回長安,暗中拜訪了臣,並詢問聖人的近況。」

  話到後來,他聲音漸輕,愈顯神秘。

  薛白問道:「他遣了誰來見你?」

  「回殿下,是涇州的一員將領,名為高暉,正是郭子儀麾下。」

  「人在何處?」

  「臣不知,只知他似乎還去見了不少宗室,如嗣歧王李珍、嗣吳王李祇。」李齊物道,「他言語間,更是……」

  他故意又頓了一下,等待薛白追問,然後才繼續道:「更是流露出郭子儀有向吐蕃借兵,清君側之意。」

  然而,一番話說完,薛白並沒有預料之中的反應,而是顯得頗為平靜。

  「我知道,李珍已與我說過了。」

  李齊物一愣,不由抬眼瞥了薛白一眼,見了那雙深不可測的眼,猛地心驚了一下。

  若換作李隆基、李琮、李亨等人的一貫風格,遇到這件事必然是心生猜忌,但這次,薛白不同,踱步沉思著,反而愈發確定是離間之計。

  「達扎魯恭,弄巧成拙了。」

  他故意低聲喃喃了一句,看看李齊物能否反應過來。

  李齊物倒也不傻,身子一顫,瞪大了眼,道:「殿下之意,這莫非是,達扎魯恭的離間之計?若如此臣……臣慚愧!」

  「起來吧。」

  無論如何,李齊物還是藉機向薛白表了忠心,薛白遂就此事詢問他的建議。

  「臣以為,殿下洞若觀火,識破了達扎魯恭的陰謀。」

  「只怕是陽謀。」

  「是,是。」李齊物舔了舔嘴唇,沉吟道:「既是離間計,他除了故意在長安放出謠言,必還會慫恿郭子儀,此為陽謀。」

  「你認為如何破解?」


  「眼下撤換郭子儀不妥,不撤亦不妥。」李齊物想了想,很快有了個主意,道:「何不遣一監軍,前往郭子儀軍中坐鎮?」

  「退下吧。」薛白懶得再與之多談,揮了揮手。

  可他自己其實也沒有太好的辦法,無非是寫了一封親筆信給郭子儀,誠懇地表達了信任。

  這卻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來自吐蕃統帥達扎魯恭的威脅,依舊還在。

  監國之後,薛白常常感到了難,行事不像以前那般敢想敢做。

  國事往往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每當他想解決一個問題,卻會發現牽制了太多的問題,讓他根本不能輕舉妄動。

  ~~

  次日,宣政殿,又是重臣們商議國事。

  幾個宰相確實是比李齊物更有水平,短短數日,除了杜有鄰,都看出達扎魯恭的離間之計。

  「臣願往涇原,代朝廷與吐蕃議和。」

  首先提出解決之法的是韋見素。

  韋見素此前雖然不支持薛白,可對於國事,還是十分上心。由他以宰相身份前去,既可安撫郭子儀,消彌離間計帶來的影響,又足夠資格與達扎魯恭談。

  但薛白其實並不想談,想的是這次達扎魯恭既然耍陰謀,是否有旁的辦法報復回來。

  宰相們議論時,他便順著此事在想,忽然意識到,達扎魯恭與吐蕃的小贊普赤松德贊之間的關係,就好像郭子儀與他的關係。

  薛白遂問顏真卿道:「達扎魯恭與赤松德贊就沒有矛盾嗎?」

  「自是有的。」

  當年,薛白在南詔曾俘虜了吐蕃公主,也就是赤松德贊的姐姐娜蘭貞。正是由顏真卿出使,護送她回吐蕃,因此最了解這些事。

  「尺帶珠丹一死,達扎魯恭除掉了吐蕃叛臣,他聯合瑪祥,掌握吐蕃大權。達扎魯恭在外作戰瑪祥則在內掌權,聲稱尺帶珠丹的死是因為信奉佛法。」

  「佛法?」薛白聽到這裡,又想到了什麼。

  「不錯,達扎魯恭、瑪祥都信苯波教,而尺帶珠丹則信佛法。」顏真卿繼續道:「赤松德贊沖齡繼位,朝政為外臣把持,自是不滿……」

  薛白忽問道:「吐蕃想派使者來,來的有赤松德贊的人嗎?」

  他在想,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兩個問題,也許可以一起解決。

  (本章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