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袁家父子
「姑母來信說,你們兩兄弟,老大性子安靜,老二性子活潑。」唐文松解惑道。
「最明顯的是:老二袁昊耳垂上有一顆紅痣,老大袁晟沒有。你們小的時候,我還摸過袁昊耳垂上的那顆紅痣。」唐文松繼續解惑。
老大袁晟一看就是一個芝麻餡兒包子,什麼都是弟弟出頭,但每次都參與其中。老二袁昊性子活潑卻心思單純。
經過這一段插曲,表兄弟幾人立時就熟悉了起來。
唐文松和唐文允兩兄弟在亭子裡對弈,唐文柏帶著小四、小五和雙胞胎兄弟踢毽子。
唐文柏雖然習武不行,但是他身體柔韌性比較好,踢毽子踢得數量和花樣特別多,這也是他為數不多的優點吧。
雙胞胎兄弟對這麼會踢毽子的三表哥,投以崇拜的小眼神,讓唐文柏覺得自己也不是一無是處。
「三表哥,我二叔家的大堂哥也很會踢毽子,改天等我大堂哥來京都,你們可以比一比誰最厲害!」袁昊拍著手興奮的道。
你大堂哥一時半會兒可進不了京,唐文松心裡吐槽。
小四和小五兩兄弟,這一兩年跟著師傅學武,下盤既穩又靈活,也比雙胞胎兩兄弟踢得好。
袁晟和袁昊兩兄弟今年五歲,但袁家是鄉紳地主之家,袁伯征又是文人出身,所以並沒有給兩兄弟找武師傅學武。
知道表兄們都會學武功,兩人很羨慕,決定一會兒好好求求外祖母,讓他們待在國公府跟表兄們一起習武。
毽子踢累了,幾個小孩兒歇了歇,唐文柏又帶著幾個弟弟玩投壺。
袁晟雖然沒有習過武,但準頭很好,比唐文竹投的還多;袁昊和唐文宏兩人半斤八兩,都投不大中;倒是唐文柏,明明踢毽子很厲害,投壺準頭還不如袁昊,被弟弟們一陣起鬨。一時間,明月小築到處都瀰漫著孩童的歡笑聲。
袁伯征和幾位舅兄坐在榮國公的外書房交談,三年未見,幾人都多了幾分成熟。
「伯征,三年前你外放到江南的一個小縣做知縣,這次回來可想留在京都任職?」榮國公詢問妹夫的留京意願。
小妹自小俏皮可愛,嘴甜會哄人,父母兄長都對其非常寵愛,性子難免養的天真,但不驕縱。
跟著妹夫外放三年,幫著妹夫打理內宅,性情明顯穩重了不少。
作為兄長肯定希望妹妹一家留在京都,家人時常相見,母親也不用太過掛心,但也要聽聽妹夫的意願。
「當初離京外放,是不想一直在翰林院熬資歷,雖三年政績考優,但回京都也要看有沒有合適的職缺。」
榮國公聽著袁伯征話語的意思,有合適的空缺就會留在京都任職。
「二弟,文官的職缺你那裡有什麼消息?」
榮國公雖是正二品兵部尚書,但文官,武官系統任職明確,倒不如文官系統的二爺對妹夫的職缺更了解。
二爺低頭想了想,對袁伯征道:「眼下從六品的官職,鴻臚寺丞和光祿寺署正空缺,妹夫想爭取哪一個?」
「鴻臚寺主管接待外賓,平時事務少,比較輕鬆。光祿寺主管宴享,事務瑣碎,容易出成績。」二爺分析道。
「多謝二哥提點,伯征考慮幾日再答覆你。」
幾人中就是唐三爺最漫不經心,一副事不關己,悠閒喝茶吃點心。
談論完袁伯征的任職問題,之後幾人的話題比較輕鬆,都是養兒教女的瑣碎事。
三爺對吃對玩都頗有心得,故而,孩子們都比較喜歡他。
「大哥,我跟母親已經說好了,等母親壽辰結束,我們就再去清涼山的莊子住幾天。」三爺愜意的對著榮國公說道。
「怎麼又去?往年去莊子遊玩,也沒有去的這麼勤。」榮國公不解。
「清涼山上有個清涼寺,那裡的齋菜還挺好吃的。大侄女還發現清涼寺的後山有一片桃林,上次去還沒有開花,我們這幾日去,花開的應該最是爛漫。」
「到時候,孩子們可以在桃花林下彈琴、吹曲兒、下棋、作畫……我們幾個長輩就喝酒吃菜談笑,豈不妙哉!」三爺想想那場景就充滿了期待。
「老三,你不地道啊。這麼好的地兒也不跟我和大哥說一聲,不能你們都去玩,拋下我們吧。」二爺對弟弟不滿道。
誰讓你們倆都有官職沒有長假期呢,三爺腹誹兩位兄長。
「那要不我們先去莊子上住著,等你們休沐那天再一起去清涼山上吃齋菜,看桃花?」
三爺特別有求生欲的問著兩個哥哥的意見。
「到時候妹夫也帶著妹妹和外甥一起去熱鬧熱鬧。」三爺給妹夫使眼色求支援。
「這麼好的地方,當然得去遊玩一番。三位兄長,到時候咱們一起去。」袁伯征立馬應和三舅哥。
作為有三個大舅兄的小妹夫,袁伯徵求生欲更強,一個都不敢得罪。
榮國公和二爺都應聲:「好」。
三爺在妹夫的幫助下,終於把這個作死的話題結束了。
「妹夫,兩個外甥都不小了,是不是該要個外甥女了?」
三爺不敢和兩個哥哥再說什麼,怕又作死,只能和小妹夫閒聊。
「琳兒當初生雙胞胎的時候傷了身子,這幾年一直在吃藥調理,身體恢復的差不多了,應該不久就會有好消息。」
袁伯征對三個舅兄都兒女雙全非常羨慕,也想要個嬌滴滴軟綿綿的小棉襖。
當然還是琳兒的身子要緊,沒有女兒就把琳兒當女兒寵著好了,也不算有遺憾。
晚間,大家齊聚太夫人的松鶴院用膳,都是自家人,男女並未用屏風隔開。談笑往來間,杯盤交錯,其樂融融。
昨晚下了一場傾盆大雨,清早天就晴了,空氣裡帶著泥土和青草的香氣。
壽辰前一天就已經布置好了廳堂,正面牆正中掛著壽星圖,兩旁掛著親友送來的壽聯,書寫著:「福如東海,壽比南山。」、「蟠桃捧日三千歲,萱樹參天五十圍」、「五福備至已五十,百壽開先過半百」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