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 第480章 唐宋八大家蘇轍

第480章 唐宋八大家蘇轍

2024-11-11 03:24:04 作者: 酷酷的橙子
  歷史的筆觸文人的筆,是國家命運的畫師。

  蘇轍,北宋文學巨匠,以其鋒利的筆鋒,鉤勒出文人誤國的沉痛圖景。

  在北宋時期,不管是在文學方面,還是在政治方面。

  他都像兩座高聳的山峰一樣,非常了不起。

  他的政論文章,不僅文學價值斐然,更蘊含對時政的深刻反思。

  「蘇轍是眉州眉山人,其父蘇洵年輕時屢試不中。」

  「慶曆八年,二十七歲的蘇洵閉門苦讀,又將自身所學教授給兩個兒子。」

  「蘇轍在父親蘇洵的教育下,與兄長蘇軾一同成長。」

  「嘉祐元年,蘇轍隨父親蘇洵和兄長蘇軾出眉山游仕。」

  「路過成都,拜訪知州張方平。」

  「見到他們後,張方平以國士禮待蘇氏父子三人。」

  「蘇轍與蘇軾一同參與歐陽休主司的禮部考試,兄弟二人同登進士第。」

  「同年三月,蘇轍在崇政殿參與皇帝主持的進士考查,中第五甲。」

  「同年四月,蘇轍母親在家中去世,蘇轍跟隨父兄一起歸蜀守喪。」

  「嘉祐四年,為母親守喪結束後,蘇轍再次跟隨父兄游京師。」

  「嘉祐五年,蘇轍兄弟二人寓居在懷遠驛讀書,準備制科考試。」

  「嘉祐六年,皇帝親自在崇政殿考查制科舉人,蘇轍獻上一篇策文。」

  「論說皇帝年紀大後,不再勤於政事,把朝廷之事的得失詳盡說明,非常中肯。」

  「策文交上去以後,司馬光奉命赴崇政殿重新審核應制舉人試卷。」

  「考官爭執不下,宋仁宗認為不能既設置直言極諫科,又將正義直言的考生貶黜。」

  「最終宰相不得已把蘇轍的試卷放入下一等錄用,最後讓蘇轍擔任商州軍事推官。」

  「蘇轍被任命為商州軍事推官,但當時蘇洵被任命在京城編寫。」

  「而兄長蘇軾又要去鳳翔縣上任,蘇轍就乞求在京城奉養父親。」

  「宋英宗治平元年,兄長蘇軾從鳳翔任滿回到京城,次年蘇轍任大名府留守推官。」

  「治平三年,父親蘇洵在京城去世,蘇轍兄弟二人從汴京進入安徽。」

  「從安徽走水路沿長江逆流而上,把蘇洵靈柩送回故里安葬。」

  「之後過了一段時間的蟄居生活,直到宋神宗熙寧元年,免喪後蘇轍兄弟二人又再次出發東遊京師。」

  「蘇轍免喪後,於熙寧二年抵達京師。」

  「三月,蘇轍上書論事,皇帝批覆道,觀覽蘇轍奏疏,就能明白蘇轍是一個專注於當世政務的人。」

  「如果讓蘇轍沉淪下僚,使他的志向無處所伸。」

  「確實是非常可惜的事情,後面就在延和殿召見蘇轍。」

  「當時王安石和陳昇之共同管理三司條例,蘇轍以制置三司條例司做此二人的僚屬,承擔檢祥文字工作。」

  「呂惠卿攀附王安石,蘇轍和他討論事情的時候,雙方觀點多有矛盾之處。」

  「王安石制定《青苗法》,與蘇轍討論商議,並告訴蘇轍,此法如有弊端,直接告知不用懷疑。」


  「蘇轍認為,用錢貸給老百姓,收取二分的利息,本來是用來救濟老百姓的,並不是謀利。」

  「但是在借錢和收錢之間,就會有官吏藉機謀求私利。」

  「即便是有法律也不能禁止,錢到老百姓手中。」

  「即使是良民也不免隨意使用,到了還錢的時候。」

  「即使是富人也不免會逾期,這樣的話,恐怕必須得用鞭催促百姓,那麼州縣之事就會不勝其煩了。」

  「蘇轍認為可以學習唐代劉晏的辦法,米價便宜的時候官府購買大米,等到米家高昂的時候又將儲存的大米低價售出。」

  「這樣就不會存在米價異常波動的弊病,即用常平法即可。」

  辛棄疾:名氣不如大哥的蘇轍,或許比蘇軾的結局好很多。

  提起蘇轍,他的標籤仿佛只是蘇軾的弟弟。

  話說倆兄弟小時候,他們的老爹正是發奮讀書的時候,然後屢次科考屢次不中。

  後來老爹一怒之下決定不再參加科考,而是在家讀書,並且親自教導兩個孩子。

  兄弟倆從小就感情特別好,雖然他們都聰穎好學,但是性格卻截然相反。

  哥哥蘇軾性情張揚,弟弟卻沉穩內斂。

  老爹自是最了解兩個兒子的,於是給他們的起的名字也特別有講究。

  老爹為兩個兒子操碎了心,那位哥哥日後果然是因太過張揚一連被貶。

  如果不是靠著骨子裡里那點樂天派的血液,很可能就撐不過去了。

  反觀弟弟,謹遵父親教誨,一心樸實地為朝廷為民謀福利,踏實沉穩,但是這可並不代表他沒有自己的主張。

  相反,蘇轍是屬於那種地雷式的人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科考第二年,兄弟二人參加的朝廷制科考試中。

  要說這制科考試,它和普通的科舉考試可不一樣。

  制科考試是朝廷專門為選拔特殊人才舉辦的考試,並且由皇帝親任主考官出題。

  那含金量是相當高了,自然難度也是相當大了。

  這麼重要的考試,說巧不巧的在考試前夕。

  蘇轍偏偏病了,要是因為這個錯過考試日期真是腸子都要悔青了。

  幸好有人家宰相韓琦給罩著,居然建議皇帝把考試日期延後。

  不久,考試結果出來了,哥哥蘇軾榮獲三等,蘇轍榮獲四等。

  誰能想到,蘇轍在考卷中能把皇帝罵個體無完膚!

  他以歷史上臭名昭著的6位昏君為喻,指出宋仁宗年紀大了,開始懶惰怠政啦。

  什麼後宮太多,貪戀女色,什麼濫用民財,總之就是執政能力太差。

  這顆雷一扔出去,可給這幫老臣驚夠嗆。

  另一名考官范鎮認為蘇轍文章確實厲害,但這樣罵皇帝還是有些過分,應該定為第四等。

  還有的直接說罵皇帝這還了得,應該直接讓他捲鋪蓋走人,不治罪就不錯了,還評什麼等級。

  最後爭執不下,就交給宋仁宗裁決了,這才定了個四等。


  「王安石認為蘇轍言之有理,對於新法是否施行會再慢慢考慮,從此以後的幾個月都不再談及青苗法。」

  「河北轉運判官上奏請求幾千份度僧牒作為本錢,在陝西漕司私自施行青苗法。」

  「春天貸款給老百姓,秋天向老百姓收錢。」

  「這種做法跟王安石的本意相一致,於是青苗法便施行了。」

  「王安石趁機派遣八位使臣到各個地方,去收取尚未收取的利潤。」

  「朝廷內外都知道他們會迎合王安石而生事端以滋擾百姓,但都不敢說。」

  「蘇轍去向陳昇之進言,以前嘉祐末年時期,派遣使臣到各路寬恤百姓。」

  「但都致力於製造事端,回朝所奏大多不可施行。」

  「因此被天下恥笑,如今做法和這個沒有什麼不同。」

  「蘇轍又向王安石上書,極力說明不可以施行青苗法,牴觸王安石。」

  「王安石發怒,將要加罪蘇轍,陳昇之阻止後,把蘇轍貶為河南留守推官。」

  「熙寧三年,恰逢觀文殿學士新知河南府張方平知陳州,張方平上奏將蘇轍改闢為陳州教授。」

  「熙寧九年,王安石罷相,蘇轍回到京城。」

  「過了一個月後,張方平擔任南京留守,上奏辟蘇轍簽書應天府判官。」

  「元豐二年,蘇軾因為烏台詩案入獄。」

  「蘇轍上書請求用自己的官位代兄長贖罪,沒有被允許,受到蘇軾牽連,被貶為監筠州鹽酒稅。」

  「此後五年都沒有得到調遷,直到元豐七年,蘇轍才調任歙州績溪縣縣令。」

  「元豐八年,宋神宗駕崩,哲宗即位。」

  「五月時,蘇轍生病直到秋天才病癒,抵達京師。」

  「宣仁太后臨朝,起用司馬光等舊黨人士,打算革除王安石變法弊端。」

  「但是原來的宰相等人尚在,蘇轍便上書一一將他們彈劾去職。」

  「呂惠卿剛開始攀附王安石而得到重用,協助王安石推行新法虐害天下。」

  「等到王安石大勢已去後,又在後面誹謗詆毀王安石,世人都很厭惡他。」

  「這個時候,呂惠卿自知免不了罪責,乞求在道觀出家來躲避被貶謫地方的下場。」

  「蘇轍上書分條陳述呂惠卿的奸惡,最終以散官將呂惠卿發配在建州。」

  「司馬光因為王安石雇役法的危害,而準備重新施行差役法,卻不知道差役法的危害跟雇役法是一樣的。」

  「蘇轍便進言,自從免除差役法以來才過了二十年,官吏百姓都還沒有習慣。」

  「何況役法的施行,關涉眾多,盤根錯節,應該詳細審定再慢慢施行。」

  「如果沒有窮盡役法的首尾利弊,就急忙施行,恐怕施行以後,又會生出其它弊端。」

  「現在州縣的役錢,多年累積剩有餘錢,大概還能支撐幾年,繼續施行雇役法,直到今年結束。」

  「督促有關部門認真審定差役法的利弊,利用今年冬天的時間制定成法令,來年再運用到鄉戶身上去。」    「希望施行差役法後,不會再有其他議論,這樣無論進退都才適宜。」


  「司馬光又因為王安石私自選拔天下之士,打算改革科舉,設立新的規則。」

  「蘇轍再次進言,明年秋天就要舉行進士考試,沒有多少時間了。」

  文天祥:史上最強弟弟蘇轍,才華讓人驚艷。

  想來蘇轍才華絕對不一般,但是就是委屈了皇帝。

  等他一個人考試拖了幾個月,交上個考卷還把自己罵夠嗆,換個皇帝早腦袋搬家了。

  蘇轍以老爹在京為官身體不適為由,留在京城照顧老爹了。

  不久蘇洵去世,兄弟倆撫父親靈柩回鄉守孝三年,再返回京師,正趕上王安石變法。

  剛回到朝廷,蘇轍覺得新法內容還不錯。

  可是不久蘇轍就發現不對,這青苗法損害了農民利益。

  於是立刻指出弊端,說得頭頭是道,句句在理。

  一時間王安石也閉不作聲了,竟一個月再沒提起過。

  後來青苗法再次被啟用,蘇轍還是一根筋,於是被貶貶貶。

  直到宋哲宗登基,高太后掌政,新政被廢除才被召回京師。

  開始了他人生的高光時刻,四年時間從侍郎升至副宰相,這期間他為朝廷和百姓做了很多實事。

  事實上,蘇轍的政治才能絕不輸於哥哥蘇軾,並且更高一籌。

  只是他從來都是為人低調,從不與哥哥爭風頭。

  不僅如此,還時常規勸哥哥要留個心眼,不要隨便交友。

  更不要總是寫些嘲諷時政的詩,免得給自己惹麻煩。

  好像他倒是兄長,蘇軾是個不讓人省心的弟弟一般。

  當著名的烏台詩案爆發,蘇軾被捕入獄,差點掉了腦袋。

  幸好有蘇轍在,蘇軾才化險為夷。

  蘇軾在下獄期間,他的長子蘇邁給蘇軾送飯。

  二人約定如果沒大事發生,就送肉和菜。

  如果被判死罪,則改送魚。

  結果,有一天蘇邁有事外出,拜託親戚代送。

  不知情的親戚想給蘇軾改善伙食,特意做了一尾魚。

  蘇軾見魚,被嚇壞了,以為大限將至,不禁悲從中來。

  他第一時間想到就是弟弟,於是提筆寫了兩首詩留給弟弟當遺言。

  當獄卒將詩送到蘇轍手上後,蘇轍看完,忍不住趴在桌子上痛哭流涕。

  於是他靈機一動,把這首詩呈交給朝廷,並求用自己的官職為哥哥頂罪。

  「但是議論一時又無法斷決,詩賦雖然是雕蟲小技,但是考究聲律,所花功夫也是不淺的。」

  「至於從事經書研究,誦讀講解,更是不容易。」

  「如此審察下來,來年都還不能施行新的考試規定,請求來年的科舉考試。」

  「一切照舊,惟有經書釋義以及註疏和諸家議論,讓參考者可以有自己的見解,不一定非用王安石的學說。」

  「仍然罷去聲律的釋義,讓舉人知道事有定論,專心學習,來等待考試。」

  「這樣之後,再來慢慢討論元祐五年以後的科舉格式,也不算晚。」


  「自從元祐初年,開始施行新的政策,到如今已經五年,人心已定。」

  「唯有元豐舊黨分布在朝廷內外,大興邪說動搖朝廷,呂大防和劉摯等人尤其懼怕。」

  「打算稍微重用一些元豐舊黨人士,來平息早已結下的恩怨,還把這種做法稱之為調停。」

  「宣仁太后猶豫不決,蘇轍面見太后直接說明此種做法的錯誤之處,又上書反覆論述此種做法的弊端。」

  「宣仁太后最終同意蘇轍的說法,自此參用邪正的說法就偃旗息鼓了。」

  「元祐八年,宣仁後高氏崩,哲宗親政,新黨重新得勢。」

  「紹聖元年,宋哲宗起用李清臣為中書舍人,鄧潤甫為尚書右丞。」

  「此二人長期在朝堂之外,鬱郁不得志,恰逢朝廷考查進士。」

  「李清臣主持考試,出題批駁元祐政事,蘇轍上書反對哲宗想要恢復熙寧新法之意。」

  「哲宗看完蘇轍的奏疏後,認為蘇轍用先朝皇帝比成漢武帝,心中不愉快。」

  「因而蘇轍被貶謫知汝州,在元豐諸臣的集體攻擊下,蘇轍再被貶知袁州。」

  「蘇轍在汝州有政績,等到離去的時候,百姓父老流涕哭泣相送數十里。」

  「元符元年,蘇轍到達循州,先是寓居在城東的聖壽寺。」

  「花錢購買當地民房,大小共十間,簡單修修補補,勉強躲避風雨。」

  「北邊有塊地可以種植蔬菜,有水井可以用來灌溉,於是就和蘇遜帶著鋤頭在其間勞作。」

  「幾個月後,各種蔬菜諸如韭菜、蔥蔥、芥菜和葵等坌出地面。」

  「蘇轍自己蕭然其中也沒有什麼其它事情,只是循州人少,沒有可以聊天的人。」

  「有位姓黃的老人,他家是官宦讀書之家,家中有書。」

  「蘇轍偶爾從他家借一兩本書來閱讀,但自己也年老目眩,不能長時間閱讀。」

  「元符三年,宋哲宗駕崩,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蘇轍因此量移為永州。」

  「元符三年,宋徽宗感念蘇轍富有藝文也曾經參與機務政事,現在居荒裔已有些時候。」

  「於是將蘇轍召還,仍居太中大夫提舉鳳翔上清太平宮,允許任意地方居住。」

  「因為在許州有田地,因此蘇轍便前往許州居住。」

  「宋徽宗趙佶任用右僕射蔡京執政,蘇轍被降職為朝請大夫。」

  「此後他在許州修建房屋,一直在許州居住,自號潁濱遺老。」

  「蘇轍在許州居住了十三年,閉門謝客,以深居著書作為樂事。」

  「謝絕賓客,絕口不談時事,心中有感也只是寄寓於詩文之中。」

  「自作傳記一萬多字,整天默默地坐著。」

  「政和二年,蘇轍卒,享年七十四歲,諡號文定。」

  「紹興中,因為長子蘇遲地位高貴而再追贈蘇轍為太師,封魏國公。」

  陸游:筆下興亡,蘇轍眼中的文人與大宋命運。

  皇帝被這份手足情深感動不已,再加上王安石等大臣的求情,蘇軾最終逃過一劫,被貶到黃州。


  但他自己也受到牽連被貶,可他並無半分委屈,只要哥哥無事就好。

  蘇軾一生漂泊不定,一處還沒落腳又被貶到別處的情況時有發生。

  期間照顧,護送嫂子侄子的責任他都默默扛在肩上。

  身為弟弟,他替蘇軾承擔了太多世俗生活中的不堪。

  其實蘇轍一生並不富裕,大多數時候也都是當些小官俸祿微薄,況且他自己還有一大家子人要養。

  蘇轍一生專情,只有一位夫人史氏,沒有納過小妾。

  他的夫人一共給他生了三子七女,其中兩個女兒夭折也還有五個。

  蘇轍對子女很負責任,據說為了給他的小女兒湊嫁妝,把在河南購置的土地和房屋都給賣了。

  晚年,他選擇了潁川定居,把三個侄子也接來一起生活。

  此後的十多年間,不問政事,只帶領子孫們種田。

  閒暇之餘著書,參禪靜坐,死後由子孫和哥哥蘇軾葬在了一起。

  至於文學,蘇軾本人也承認自己不如蘇轍。

  他說蘇轍的詩文其實遠勝過他,只是世俗之人不知道罷了。

  因為蘇轍是一個淡泊名利的人,並不想靠名聲來賺取什麼東西。

  蘇轍文如其人,看似簡單平凡,實則另有乾坤。

  生活態度上與哥哥一脈相承,雖有進階報效國家之心和才幹,但是退隱山林也能怡然自得。

  漁父,漁父,水上微風細雨。

  青蓑黃箬裳衣,紅酒白魚暮歸。

  暮歸,暮歸,歸暮,長笛一聲何處。

  這首詞寫江上漁父恬淡閒適的生活,以漁父自比,表達了作者對隱居生活的嚮往。

  縱觀歷史,蘇轍文學成就,政治政績甚至為人處世上都是極其優秀的。

  只是有了鋒芒太露的哥哥,而自己又是甘當配角的性格,使得只落得個蘇軾弟弟得標籤。

  太陽有太陽的光芒萬丈,月亮也有月亮的冷峻孤傲。

  在浩瀚的夜空中,他始終獨守著屬於自己的那一縷清輝。

  這就是蘇轍,一位才學篤實,鋒芒內斂的實幹家。(本章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