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的這天,堪稱中國文化史上最為黑暗的一天。
位於洛陽東市的刑場上,人山人海擠滿了人。
要被行刑的人是大名鼎鼎的魏晉當代名士,嵇康。
嵇康生性高雅脫俗,不與濁世合污。
但在那樣的亂世,木秀於林註定是一個悲劇,一代高士就此成為犧牲品。
他死前所彈之千古絕響《廣陵散》,更像是向塵世發出的最後一聲嘆息!
「嵇康,字叔夜,譙國銍縣人。」
「說起來嵇康先祖本姓奚,原居於會稽上虞。」
「後因避仇家從上虞遷到銍縣嵇山下,因以嵇為姓。」
「嵇康的父親嵇昭,官至治書侍御史,其兄嵇喜入晉後為揚州刺史、宗正。」
「因此,就家世來說,嵇家也算家學淵源了。」
「可惜的是,他幼年即喪父,由母親和兄長撫養長大。」
「嵇康成年後,長得一表人才,身長七尺八寸,也就是一米八多。」
「而且容貌不凡,無師自通,而且樣樣都通。」
「不過,嵇康對這身臭皮囊卻並不看重,反而不事雕琢,落拓不羈。」
「但這也正好符合魏晉文人的調調,因此都稱他卓爾不群,有龍鳳之姿的意思。」
「後來,嵇康娶了曹操之子沛王曹林的孫女長樂亭主曹氏為妻。」
「算起來,嵇康是曹操的曾孫女婿。」
「後嵇康被拜為郎中,任中散大夫,故後稱其嵇中散。」
「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歲月靜好,直到有一天。」
「司馬家上位,這個世界徹底不一樣了。」
「齊王曹芳正始十年,蟄伏已久的太傅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
「全面清洗諸夏侯、曹勢力,將魏室架空,大權獨攬。」
「作為曹操的曾孫女婿,嵇康一下從皇親貴胄變成了被打擊的對象。」
「而嵇康也採取與司馬氏不合作的態度,聯合阮籍一班志同道合者。」
「隱居於山陽竹林,飲酒賦詩、服食長歌,史稱竹林七賢。」
「嵇康學問本身就儒道兼修,崇尚老莊,提倡越名教而任自然。」
「此時更是悠哉山水間,飄飄然有出塵之態。」
「有關嵇康這一段歷史,有許多神異的記載。」
「有一次嵇康到山裡採藥,山中無日月,寒暑不知年,他竟然忘了回家這回事了。」
「後來他在山中見到隱士孫登,便與其一起遨遊。」
「孫登這人,可是隱居久了,見人也不說話。」
白居易:生逢亂世,才高俊美,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一個人活於世上,最沒法選擇的是這兩樣東西。
一是自己的家庭出身,二是所處的時代。
嵇康所處的時代為魏晉南北朝,是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戰爭、瘟疫和災害等接踵而至。
可以想像在這種時代之下,不管名士還是百姓,生活得有多難!
嵇康的祖先本姓奚,是浙江上虞人,因躲避仇人遷徙到此。
因當地有一座嵇山,他家又在嵇山附近,因此以嵇為姓。
嵇康的父親嵇昭曾經陪曹操一起打過天下,在曹操手下當過官。
因此嵇康的出身還算優渥,但是好久不長。
在嵇康7歲這一年,父親不幸去世了。
那時正值亂世,人心惶惶,曹氏家族趕走了漢獻帝。
自己掌控了大權,對天下名士或殺害或收編,令天下文壇籠罩在一片陰雲之中。
雖然嵇康年幼喪父,所幸母親與哥哥對他很是寵愛,嵇康就在母親與哥哥的撫養下長大。
嵇康自幼天資聰穎,博覽群書,性格沉靜寡慾。
寬宏簡約而又器量宏大,成年後尤喜讀道家著作,更為奇葩的是他從不曾從師授業。
嵇康還是魏晉第一美男,身高七尺八寸,談吐不俗,風度俊美!
而因才貌高絕,他被沛王曹林看中,將女兒長樂亭主嫁他為妻。
而嵇康自己則當了中散大夫,雖只是一個閒差,卻也風光無限了。
然而,那時曹氏政權已搖搖欲墜,司馬家族如日中天欲取而代之。
因此嵇康的名氣反成為他悲劇的導火索,堪為名高所累。
嵇康長相太過俊美了,風姿超群,有龍骨的氣度姿容。
且又出自天然,見過他的人無不為之折服傾嘆!
雖然嵇康天生俊美,卻從來對自己加以修飾。
他常到山裡湖邊採藥,冬天披著頭髮,夏天穿草編的衣裳。
碰到高興的時候,常常飄飄然流連忘返,有樵夫碰到他,還以為遇到了神仙。
嵇康還是繼曹操之後四言詩成就最高的人,還是一位畫家和書法家。
他的書法被列為草書妙品,他在玄學上也很有研究,還是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等。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
在時局紛亂之下,像嵇康這樣的名人很容易成為拉攏對象。
而他高雅超俗不願與濁世合污的性情,與濁世格格不入,如此註定以悲劇收場。
「嵇康跟著你就跟著,二人就在山裡相對不言。」
「但嵇康終究不是神仙,他還要回家。」
「在將要告別時,孫登發話了。」
「先生性烈而才俊,恐怕因此而遭災啊。」
「還有一次,嵇康遇到隱士王烈。」
「王烈拿出一塊石頭,說這叫石髓,食之如糖。」
「然後他自己吃了一半,給嵇康一半。」
「嵇康拿到手中,石髓又變成了石頭。」
「後來王烈又在一石室見到一白絹寫的書,就讓嵇康去看。」
「嵇康到了,書卻沒了。」
「於是王烈嘆嵇叔夜懷才不遇,此其命也!」
「當時的大將軍司馬昭想拿嵇康開刀,可是他名氣太大。」
「於是變換策略,想延他入幕府。」
「可是嵇康聽後,立馬跑到河東躲避。」
「讓你當官,你不想當行不行?」
「不行,司馬昭於是就對嵇康有了忌恨。」」
「後來,竹林七賢中的山濤推薦嵇康,嵇康憤而作絕交書。」
「列自己七不堪,二不可,堅拒出仕,司馬昭聽後更怒。」
「更致命的是,嵇康得罪了個十足的小人,終讓他走上了絕路。」
「司隸校尉鍾會當時也慕嵇康之名,就帶上自己的名作《四本論》,前往求見。」
「鍾會也知道嵇康又臭又硬的臭脾氣,怕當場被懟得下不了台。」
「於是把書往嵇康院裡一扔,撒丫子就跑了。」
「嵇康看後,淡淡地說了句不錯,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苐二次,是鍾會奉司馬昭之命,前去竹林看望嵇康。」
「當然這看望不是春節慰問,是看這憤青有沒有結黨營私的勾當。」
「他到了後,嵇康卻正在干自己的苐二職業——打鐵。」
「嵇師傅叮叮咣咣一陣敲,看都沒看一眼鍾會。」
「鍾會待一上午,肚子餓得咕咕叫,想要走時。」
「嵇師傅說話了,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
「鍾會正沒好氣,回了句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
范仲淹:嵇康與鍾會,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而像嵇康這樣的名人,以及大眾的精神偶像,很容易成為當權者拉攏的對象。
即便嵇康逃到深山老林、天涯海角,也會被有心之人挖出。
此時,曹氏政權與司馬集團鬥爭白熱化,時局紛亂之下,人心同樣紛亂。
為逃避現實,嵇康就和其餘六個志同道合的朋友組成了魏晉著名天團竹林七賢。
他們或清談,或酣醉,放浪形骸,自由散漫,享受快樂時光。
而嵇康隱居之後,他的居室門前有一顆柳樹,枝繁葉茂,他就引水環繞此樹。
每到夏天,他就在樹下打鐵,這日子過得也很是愜意。
但不久之後,這種愜意的生活就被打斷了。
司馬昭公然殺了魏帝曹髦,這無疑與天下為敵了。
而為堵住悠悠眾口,司馬昭急需輿論支持。
因此身為天下才子之首的嵇康便成為司馬昭拉攏的對象。
然而,對於司馬集團,嵇康向來是很牴觸的。
因而他隱居山林,以打鐵為生,遠離一切塵囂與權貴。
而這時七賢之一的山濤卻無疑為嵇康的悲劇進行了推波助瀾。
山濤時任尚書吏部郎,這個就是選拔人材的職務。
然而他未經嵇康同意,擅自向司馬昭推薦了嵇康讓嵇康擔任自己這個職務。
而嵇康對此非常憤怒,他的做法相當激烈,直接給山濤寫了一封絕交信。
表明自己堅決不做官的態度,這其實直接宣告了與司馬昭為敵!
因為嵇康在信中指出人的秉性各有所好,表明不堪禮法約束,與朝廷無法合作。
最後將山濤臭罵一頓,稱自己寧願赴湯蹈火,也不願趟富貴。
顯然,這封絕交信的背後所指自然是司馬氏,成為了嵇康的催命符。
司馬昭怒不可遏,頓起殺心,只需一個時機。
他就能將嵇康置於死地,而這個時機很快就來了。
這個時機有兩個人推動,一是嵇康的鐵桿粉絲鍾會,另一個是嵇康的好友呂安。
鍾會是與王羲之齊名的鐘繇的兒子,同時也是司馬氏的親信。
鍾會為人精明強幹,能言善辯。
他邀請了一大波豪門公子,穿上錦衣華服,騎上高頭大馬前來拜訪嵇康。
然而,那時嵇康卻對鍾會極不禮貌。
他正與向秀在打鐵,一個赤膊打鐵,一個在拉風箱。
對於鍾會的拜訪毫不理會,只旁若無人咣咣咣地打鐵,絲毫不予理會,這讓鍾會很沒有臉面。
嵇康與鍾會兩人這意味深長的一問一答,現在看來,真是一段無聊至極的尬聊啊。
嵇康應給予客人應有的招待,但或許經歷了山濤一事,讓嵇康對拜訪者有了戒心。
因而態度漠然,而這無疑成了嵇康悲劇的導火索。
「但鍾會可不是慈眉善目的大和尚,他此時心裡已埋下了殺機。」
「司馬昭和鍾會都對嵇康磨刀霍霍了,嵇康卻渾然不覺,或者說不屑於去覺。」
「魏元帝曹奐景元四年,嵇康好友呂安因妻子被同父異母哥哥呂巽迷女干,呂安憤而欲告兄長。」
「嵇康卻和呂安、呂巽都是相識,於是以家醜不可外揚,勸呂安隱而不發。」
「不想呂巽因怕事情敗露,反而惡人先告狀,說呂安不孝,致呂安被官府抓捕。」
「嵇康聽聞後大怒,怒斥呂巽無恥之尤,聲言自己要出庭為呂安證清白。」
「但呂巽是司馬昭的大將軍長史,司馬昭藉機把嵇康也投入大牢。」
「這時,壞事種鍾會出現了,他對司馬昭說。」
「嵇康,臥龍也,千萬不能讓他起來。」
「司馬公有志於天下,嵇康此人不可留也。」
「司馬昭還要點臉,說這也構不成死罪啊。」
「鍾會就說他想助毌丘儉作亂,幸虧有了山濤相勸才沒有成行。」
「鍾會進一步說,齊太公誅華士、孔子殺少正卯,就是因為他們因言亂政。」
「嵇康、呂安言論放蕩,非毀典籍,為政者不宜相容,應因時除之,以淳風俗。」
「司馬昭聽後,即下令將嵇、呂二人並處極刑。」
「嵇康臨刑之日,三千太學生為其請願。」
「但司馬昭鐵了心要除去他,堅決不許。」
「嵇康卻神色不變,抬頭看了眼太陽,讓兄長嵇喜取來古琴,彈了曲《廣陵散》。」
「曲畢,嵇康慨然嘆從前袁准想跟我學《廣陵散》,吾吝而不教。」
「《廣陵散》,於今絕矣!」
「言罷,從容就戮,時年四十歲。」
「嵇康雖然把山濤罵得狗血淋頭,不過他亡後,山濤卻一直撫育其子嵇紹。」
「後嵇紹仕晉官至侍中,封弋陽子。」
「在八王之亂中,嵇紹為保護晉惠帝而遇害。」
「人生如戲,大概不過如此吧。」
王昌齡:嵇康與呂安,為朋友丟掉性命,在所不惜。
鍾會其實就是一個小人,加之是貴族公子,擁有天生的優越感。
自以為會成為嵇康的座上賓,沒想到被漠視,這讓他懷恨在心。
此後,鍾會伺機陷害嵇康。
恰好此時,發生了一件著名的呂安事件。
呂安是嵇康最好的朋友之一,呂安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呂巽,他垂涎弟媳美色將之玷污。
而為怕事情敗露有辱自己名聲與仕途,反污弟弟不孝及謀逆,呂安就被下獄。
作為好朋友的嵇康,實在不願見呂安被冤,就隻身來到洛陽喊冤。
沒想到正中鍾會與司馬昭下懷,嵇康受呂安連累,也被投入了大牢。
鍾會這是徹底將嵇康置於死地了,最終嵇康就被司馬昭殺害了。
嵇康死時,年僅39歲,可謂英年早逝!
萬人空巷,三千太學生集體為嵇康求請,最終嵇康從容赴死。
他在死前以一曲千古絕響《廣陵散》向塵世發出了最後的一絲慨嘆。
嵇康生性高雅超俗,不與濁世同流合污,是濁世清風。
然而在亂世,木秀於林註定是一個悲劇。
嵇康與其兄嵇喜,就是同一家庭里的兩個截然不同的性格。
嵇康喜歡老莊學說,喜歡放蕩不羈,淡泊名利,不為現世束縛。
而嵇喜則相反,熱衷名利,且官運亨通。
這與蘇軾和蘇轍兄弟極為相似。
蘇軾豪放健談,好開玩笑,口無遮攔,仕途不順經常遭貶。
而弟弟蘇轍則相反,沉靜話少、性格內斂,明哲保身,經常規勸哥,官做得總比哥哥大。
可見,性格決定的因素很多。
如嵇康沒有嵇喜這樣一位哥哥照拂,想必也沒有後來大名鼎鼎的魏晉大名士嵇康了。
而嵇康最大的悲劇無疑源於鍾會,寧願得罪君子,也不願得罪小人。
人沒有必要同所有人都交好,但也沒必要同小人為敵。
而最終嵇康為了友情,置身陷於危險。
而這時他仍然意識不到自己岌岌可危,這是對人性評判的失誤。
嵇康的一生,如同流星划過天際。
雖光芒萬丈,卻很快消亡。
他一生為各種關系所累,留給世人無限況味。
其波瀾壯闊且短暫的一生無疑給我們上了一門人生必修課。
然而,一個人終究無法選擇自已的出身和所處的年代,被時代裹挾,被名高所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