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一生對邊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被稱讚為趙國北部邊境的良將。
後世名將大都不願效仿李牧的主要原因,應該就是李牧的悲劇結局。
特別是在當朝的君主不夠賢明的時候,一個如此有才能的人尚且在戰功卓著的時候招致殺身之禍,一般人怎麼敢輕易效仿。
「趙國曾經賴以為長城的草原飛騎在秦國的打擊之下全軍覆沒。」
「自此,趙國邊關再也沒有足夠強大的防禦力量抵抗匈奴。」
「不僅如此,戰爭還導致戰國國力衰敗。」
「趙國再也沒有辦法再次組織起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
「失去了騎兵力量,這讓趙國在北方戰線上和匈奴的對抗尤為吃緊,打也打不過,守也守不住。」
「加上匈奴人掠奪蠻橫的天性,讓邊境的人民的生產和生活陷入了一片混亂,整個趙國的經濟也長久無法恢復。」
「李牧的才能之高,堪比秦國大將白起,終身無敗績。」
「然而後世的名將往往更願意把白起當做榜樣,為什麼將士們都不願意效仿李牧呢?這就不得不提到李牧的悲劇結局。」
「李牧為將的時候,為了抗擊匈奴,憑藉自身的才能將雁門關打造成了銅壁鐵牆。」
「這個時候的雁門關,就像是一道結界,讓匈奴不僅不敢越雷池半步,還聞風喪膽。」
「在抵禦匈奴的同時,李牧率領的趙國軍隊還一次次擊退了秦國十萬之師的進攻。」
「在燕國企圖偷襲趙國的時候,反而讓燕國簽訂了城下之盟。」
「李牧一次次率領趙國士兵力挽狂瀾,將長平之戰後近乎滅亡的趙國救了回來。」
「在李牧剛剛進駐雁門關的時候,因為趙國的兵馬都有限,糧草也不足,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他採取的都是守勢。」
「李牧在雁門關巡視的時候,看到匈奴人正將戰馬趕到河裡洗浴,李牧頓時心生一計。」
「他下令將自己軍中的百餘匹母馬也放出來,然後將母馬趕到河另一邊的樹蔭下,匈奴的雄性戰馬發現母馬之後很快都渡河跑到了李牧這邊。」
「就這樣,李牧就收穫了匈奴的眾多良馬。」
「除了才能之高,李牧得到的權力也不小。」
「在駐守邊關的時候,邊關地區官員的任免權以及經濟大權都在李牧手中。」
「因為帶兵打仗,李牧的兵權也不小,主要體現在兵力數目上。」
「李牧才高還手握這麼多權力,可以說已經大到割據一方,自立為王的地步了。」
「如此將才,如果是遇到賢明的君主,自然是不用擔心什麼,但是偏偏趙國的朝堂昏聵權臣當道。」
「雖然也有廉頗和藺相如這樣的良臣,但是最終都是權臣的犧牲品。」
「李牧自然也不例外,如此將才,又不懂得隱藏鋒芒。」
「朝堂奸臣心生嫉妒,在國君面前說盡讒言,讓國君猜疑李牧,最終李牧還是被殺害了。」
「如果李牧只是一個才高權大但性格圓滑的人,能夠和朝堂上的權臣有所交際的話,或許他也不會遭到殺身之禍。」
蘇軾:李牧,乃是鎮戍趙國北方門戶的大將。
常年駐守在代和雁門兩地,負責防禦遊牧北方的匈奴。
李牧作為戍邊大將軍,握有很大的權柄。
其一,李牧擁有任命下屬官吏的自主權;
其二,李牧擁有當地商業稅的徵收權並能將之充作軍費。
因此李牧對手下將士給予甚為豐厚的待遇,能夠日擊數牛饗士。
李牧奉行消極防禦的守備戰略,在提高物質生活水平的同時要求軍隊嚴格訓練。
謹慎使用烽火,充分發揮偵察的作用。
匈奴進犯時固守堡壘,不准主動迎戰。
李牧的避而不戰引得匈奴方面的嘲笑,趙孝成王也認為李牧生性膽怯,不敢與匈奴決戰。
趙孝成王曾責備李牧調整既定戰略,但後者不置可否,遂被惱羞成怒的趙王直接罷免。
令趙孝成王始料未及的是,改換了帥位的趙國北部邊軍在匈奴來犯時主動出擊,卻屢敗屢戰。
不僅造成了人員的較大傷亡,還很大程度上破壞了北部農業生產的穩定。
不得已之下,趙孝成王延請李牧重新出山操持北部軍務。
李牧在一番回絕後走馬上任,並恢復了原來的堅守戰略。
李牧的依然故我使得匈奴對之掉以輕心。
而此時趙軍將士久久不得軍功,求戰意願非常強烈。
李牧見時機成熟,加緊備戰。
李牧派趙軍在野外大規模放牧,誘使匈奴前來掠奪,又佯裝敗退。
最終成功吸引匈奴單于大舉進攻,與趙軍展開大戰。
李牧運用奇兵和左右包抄的戰術贏得大勝,接連攻取襜襤、東胡、林胡等部落,致使其後十餘歲,匈奴不敢進趙邊城。
戰國晚期的趙國,除匈奴外還有眾多地緣問題。
一方面,西方的秦國擴張之勢膨脹,與趙國摩擦不斷;
另一方面,趙國與其東北方的燕國也戰事頻頻。
趙悼襄王元年,趙國對燕趙戰線開展人事調動,命樂乘取代廉頗的主帥位置。
這一決定直接導致趙國武將之間的內訌,樂乘被怒不可遏的廉頗率軍逼走,廉頗則出奔魏國。
兩員大將的離開迫使李牧承擔更多責任,趙悼襄王二年,李牧接手了燕趙戰線的主將職位,為趙國攻下了武遂、方城兩地。
此外,李牧還以趙國相國的身份出使秦國,接回了在彼處充當人質的趙國太子。
短暫地執掌對燕作戰後,李牧投入了趙國西側的戰事,成為秦趙戰線的支柱。
此時秦國的東拓大業可謂勢不可擋,趙悼襄王九年,秦國大將王翦進攻趙國,一連攻下了九座城池;
趙王遷二年,秦國將領桓齮率秦卒再攻趙國,斬殺趙國大將扈輒。
扈輒被殺同年,李牧被拜大將軍,在宜安大敗桓齮,逆轉了趙國在秦趙戰線的敗勢;
次年,李牧擊退了秦國在肥的攻勢,被趙王封為武安君。
趙王遷四年,李牧又化解了秦軍對番吾的攻勢,並對南方的韓國、魏國形成軍事威懾。
趙王遷七年,秦國大將王翦再次兵臨趙國,趙國以李牧和司馬尚為主將抵禦秦國。
李牧再次展現其軍事才能,連戰連捷,還斬殺了舊敵桓齮。
王翦在出師不利後使用了反間計,使趙王遷聽信了李牧和司馬尚心懷不軌的傳言,進而致使李牧被趙王遷處斬。
李牧死後第二年,王翦攻破趙國都城邯鄲,俘虜趙王遷,趙國遂告滅亡。
「但偏偏李牧就是一個十分堅守原則的人,和征戰沙場的武將一樣。」
「因為長期遠離朝堂和國君,在邊塞作戰一切都得依靠他自己的運籌帷幄和獨斷自決。」
「可以說,在抗擊匈奴時,李牧自有一套方法。」
「抵禦匈奴的時候,李牧有時候會實行保存實力,伺機而動的戰法,但是這一戰法為國內人所猜疑。」
「趙王也下令讓李牧出戰,但是李牧就是堅持自己的原則,他認為此時不適合出擊而堅決不會出擊。」
「可見,李牧是一個多麼固執又有個性的人。」
「如果是出戰,他也需要君主確保滿足他的出戰條件,否則還會稱病拒絕趙王。」
「這樣的性格雖然會招致趙王的不滿,但是畢竟趙王還是比較開明的,然而之後的兩任國君卻是實打實的昏君。」
「這就給了秦國離間李牧和趙國的機會。」
「當趙王命令趙蔥和顏聚代替李牧的時候,李牧考慮到趙國的安危。」
「為了這一大局,寧肯放棄自保的機會,也還是拒絕接受這一命令。」
「趙國的歷代君王中,趙武靈王是一個比較出色的國君。」
「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推進胡服騎射等一系列的改革最終讓弱小的趙國起死回生。」
「之後的趙惠文王雖然沒什麼太大的作為,但是也算是成功守業了。」
「但是到了趙孝成王的時候,國風日下,而李牧恰恰就是生活在趙孝成王時期。」
「這一時期,昏聵的趙孝成王重用的是朝廷中的奸臣,忠良之人在朝堂中反而被逐漸邊緣化。」
「這段時間,趙國國內的秩序十分混亂,因為其他的諸侯國也都在謀劃著名擴大自己的領土。」
「在和其他諸侯國的外交過程中,趙國很容易相信這些諸侯國。」
「趙國因為有過不少兵變的前例,趙武靈王雖然也進行了相關改革,但是還是沒能完全解決這個問題。」
「最近的一次兵變,三朝元老廉頗在盛怒之下都攻擊了同朝的樂乘。」
「之後,趙國的國君對非趙姓的大將都很難真正的信任,這是趙國很同意被敵國離間的重要原因。」
「秦國在戰國時期一心想要統一稱霸,而王翦知道,一日不除趙國的李牧,秦國就難以打敗趙國,於是便上奏秦王對趙國使用反間計。」
「秦王先派了兩個秦人混入趙國都城邯鄲,讓這兩個人去收買曾經誣陷過廉頗的郭開,讓郭開散步李牧和司馬尚勾結秦軍反叛的謠言。」
「這個郭開又恰好是趙孝成王的親信,如此一來,趙王二話不說便聽信了謠言,毫不猶豫地剝奪了李牧和司馬尚的兵權。」
陸游:戰國時期的趙國,正值風雲變幻之際。
趙武靈王為了增強國力,決定進行一場別開生面的改革。
他不再沉迷於那些華麗的朝服,而是毅然決然地推行了胡服騎射的政策。
這一改革如同一場時尚革命,趙國的士兵們紛紛換上了便於作戰的胡服,騎上馬匹,學習騎射技術。
這場改革為後來趙國名將李牧的輝煌戰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李牧率領趙軍在代郡和雁門郡一帶,成功圍殲了匈奴主力十萬騎兵,真是讓人嘆為觀止!
這場戰役不僅是有文字記載以來首次大規模對匈奴作戰,更是先秦戰爭史上步兵全殲騎兵的經典案例,簡直是戰場上的神話!
李牧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戰果,關鍵在於他常年駐守邊疆,跟匈奴騎兵打了不少交道,深知他們的特點。
匈奴騎兵機動性強,然而一旦進入肉搏戰,傷亡率可就不妙了。
李牧的策略可謂是高明至極,他採取了以退為進的戰術。
一方面,殺豬宰羊,犒勞士兵,親自教習射箭騎馬,培養將士們的信任感;
另一方面,當匈奴軍隊來犯時,他卻選擇不攻反退,堅壁清野,等待時機。
就這樣,匈奴屢次來犯,卻無功而返,仿佛被趙國的神秘力量所迷惑。
然而,趙王卻誤以為李牧怯戰,召回了他,任命其他將領駐守。
結果可想而知,趙軍在與匈奴騎兵的交鋒中傷亡慘重,屢屢失利。
趙王只得重新召回李牧,真是欲哭無淚啊!
經過幾年的訓練和準備,李牧的趙軍戰鬥力大幅提升。
他認為殲滅匈奴的時機已經成熟,便精心挑選出一支多兵種的出擊兵團。
騎兵3萬人,戰車1300輛,步兵5萬人,弓弩手10萬人,總兵力達到20萬人。
簡直是氣勢如虹,令人心潮澎湃!
一切準備就緒,李牧開始施展他的誘敵之計。
他在山野間放置了滿山遍野的牛羊,果然,匈奴騎兵如同餓狼撲食,紛紛奔向這些美味。
李牧假裝戰敗而逃,故意丟棄牲畜,讓匈奴騎兵信以為真,親率十萬騎兵深入趙境。
此時,匈奴單于大軍到來,眼前卻是李牧精心布置的車陣,頓時陷入了混亂之中。
李牧果斷下達發射命令,萬箭齊發,宛如傾盆大雨!
與此同時,他親率騎兵和精銳步兵從側翼出擊,形成了夾擊之勢。
無馬鐙的匈奴騎兵在這種情況下,簡直是自尋死路。
經過激烈的肉搏戰,除了匈奴單于的親衛部隊突圍而出,其他十萬騎兵全部被殲滅,真是讓人拍手稱快!
勝利之後,李牧乘勝追擊,滅掉了襤國,破了東胡,聲威大振,仿佛一位古代的超級英雄!
他在肥再次大敗秦軍,展現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成為了戰國末年最傑出的將領之一。
李牧的成功,不僅在於他的軍事策略,更在於他靈活運用多兵種協同作戰的能力。
創造了步兵全殲騎兵的經典戰例,對後世的軍事戰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兵者詭道也,李牧的智慧與勇氣,正是這一道理的最佳詮釋。
在那遙遠的戰國時代,趙武靈王的改革與李牧的戰績。
猶如璀璨的星辰,閃耀在歷史的天空,照亮了後世的軍事之路。
無論是胡服騎射的時尚,還是李牧的戰術,都是歷史上不可磨滅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