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我公子扶蘇,請始皇退位!> 第800章 孔鮒:我悔不當初

第800章 孔鮒:我悔不當初

2024-11-17 18:41:32 作者: 皎皎秦時月
  第800章 孔鮒:我悔不當初

  太學裡一派繁榮,遠遠超乎扶蘇的所想。

  孔鮒這樣的人,居然都能夠在太學裡長駐,實在是叫扶蘇喜出望外。

  「朕久仰先生大名,素知先生秉性,深知先生不會侍奉權勢。」

  孔鮒那叫一個意外,皇帝上來就說這樣的話,是說他太愛擺譜了嗎。

  一向在其他人面前都十分高傲的孔鮒聽到這番話,卻汗流浹背了。

  因為他總感覺秦二世意有所指。

  此前確實有不少朝中的元老、或者是貴族下請帖希望他可以去他們府上赴宴,他都一一拒絕。

  原本孔鮒不覺得這些有什麼,直到之前發生了一件事,讓他心裡種下了一根刺。

  原來當初蒙武在世時,也想要請他過去。蒙氏一門,上下皆通儒之士,他們本就出自齊魯之地,對孔夫子一貫敬仰。

  而今孔子後人孔鮒,不負眾望,深藏文理,洞曉時世,氣節高尚,在天下非常有名氣。

  這就讓蒙武老人家在病榻上時非常想要看看這個人,他過去身體好的時候,不會擺譜,直接就騎馬去太學逛了。

  奈何身子骨到了最後,支持不了多久,於是乎就讓自己的小兒子請這個孔鮒。

  結果孔鮒這個大老爺們居然拒絕了蒙毅。

  因為在孔鮒的心目中,蒙家在秦國的一切地位乃至是聲譽,並不是靠著蒙氏族人自己掙來的。

  當初蒙武的父親蒙驁當初背棄了齊國,奔赴了秦國,這就已然算不得是忠臣。

  結果蒙家在秦國立下不少戰功,慢慢地竟然在朝中有了這樣的聲威。說別的也就罷了,秦始皇偏偏推崇這蒙氏兄弟,稱呼他們兄弟兩個為『忠』『義』。

  這就讓孔鮒感到不合理。祖輩就是那樣的投機倒把之人,後代們不過是嘗到了投機倒把的果實,居然這就把自己身上二侍其主的罪名洗乾淨了,還給自己捯飭來了——「忠義」的美名,這怎麼能不讓人感到可恨。

  孔鮒因為這件事,自然對蒙氏一族的人保持鄙夷的態度。

  那要說起來,過去一百年裡,山東蒙氏和山東孔氏甚至都經常見面。

  也許秦國人自己都不知道蒙氏一族在秦國的輝煌榮耀源頭,但是這齊國孔氏一族卻對蒙氏了如指掌。

  所以孔鮒當初也就沒有去。

  結果在這件事沒多久後,蒙武死了。

  當時孔鮒聽到這個消息,也心裡頗為後悔,他覺得人家都要快要死了,派自己的親兒子請自己過去,那是看得起自己。

  「自己怎麼能自恃有些才德,所以對人家不理不睬呢。」

  「這不是顯得自己太不近人情了嗎?」

  但是孔鮒覺得,這件事拒絕了也就拒絕了,他倒也不想再去親自登門弔唁,弄得自己虛情假意的。

  於是乎,這孔鮒就自己在家朝著蒙府做拜,倒了酒,表示對他老人家的歉意,還有送歸之意。

  這件事他一直都放在心裡,只有叔孫通曉得此事。

  可是接下來的事情,讓這孔鮒感到自己過去對大秦帝國文武官員成見太深了,他過去太傲慢了,盲目地相信鄉人們的評價,認為秦朝的官員們一個個都可恨至極。


  原來蒙武病故之後,滿朝文武都跑去為這個人弔唁,這太學裡能去的人幾乎都去了。

  沒有去的人也在太學裡懷念蒙武老人家,說他老人家是真正心繫天下的人,不說別的,舉薦尉繚這樣的魏國大才,對於大秦帝國就已經是大功一件。

  在看到這樣的情況後,這孔鮒就感到自己誤會了蒙武老人家,還對外說蒙氏兄弟算不得忠義。

  結果人家蒙氏兄弟也沒說自己什麼,反倒是給了那些對蒙氏兄弟不爽的人一些攻擊的話柄。他們經常用自己的話去詆毀蒙氏兄弟。

  除了蒙武的死讓很多人去調研讓孔鮒幡然悔悟,重新定義蒙氏一族的聲譽以外。

  再就是孔鮒聽到的關於蒙武死後咸陽市井百姓們對他的誇讚了。

  據說蒙武平日裡經常教導他的孩子們,叫他們不要和其他庶人家的子弟們爭搶功名爵位,能讓的要讓,能給的也都要大大方方的給。

  這就讓知道了情況的孔鮒更加懊悔了。

  只有老天知道他之前有多不屑咸陽城裡豪門顯貴……

  而在蒙武的教導下,雖然蒙毅年輕喜歡爭強好勝,不怎麼聽勸,但是他到底也從沒做過貪贓枉法的事情。

  據說他曾經查案,花了自己的俸祿作為路上的費用,耗費頗多,結果回到咸陽城裡也沒有把自己的差旅費讓官府報銷。

  但是其他大臣就不行了,那是逮機會使勁讓官府能多報銷就報銷。

  所以說在廷尉府里辦差的人,那是個個都很佩服蒙毅。可惜蒙毅不懂圓融,待人也沒有那麼周到,說到底還是年紀太輕了,不過所有人都認定他未來必定是個好廷尉。

  而蒙恬就更不一般了。

  他經常把部下的功勞如實匯報給秦始皇,對於麾下那些有才能的人,也是不問出身出處,一律全部舉薦給秦始皇。

  這樣的領導,簡直是在大秦官僚體制內的香餑餑。

  沒有人不尊重蒙恬。

  尤其是蒙恬提拔出來的那些部將,說實話要不是蒙恬提拔了這些真正的實幹將領,秦二世從改到廢黜軍功爵制絕對沒有簡單。

  就是這些人構成了一道最後的堤壩,作為一股強大的力量對抗那大秦帝國那些「蠹蟲」們。

  這孔鮒知道這些事後,那是相當的懊悔。

  他錯怪了蒙氏一族。

  其實蒙驁人家當初就是看不下齊國君王那副姿態,所以棄暗投明了。

  他的祖輩父輩們都沒有說什麼,可是他卻對蒙氏一族有著這樣強烈的意見。

  後來這件事也就一直成為孔鮒心裡一根刺。

  他不敢再輕易對他人妄下判斷了。

  但是他沒有改變自己的原則,還是堅決不去那些高門顯貴的府上。

  這事情被孔鮒的學生叔孫通加以批駁過,因此孔鮒和叔孫通師徒兩已經有好久沒來往了。

  聽聞秦二世親自來到,孔鮒除了想表示自己忠君之意,還想表達自己對秦二世的支持和認可,他知道自己在老實人眼裡還是有著相當的地位和影響力。

  但是聽到秦二世這麼說,孔鮒就有些不開心了。

  耿直的他請教秦二世,「不知陛下此話何意?」


  二世的雙目肉眼可見的瞪大,隨後又眯著眼笑著說,「朕以為以先生的脾性,在這太學裡是住不久的。」

  孔鮒擺擺手,「我若是想要住,誰都影響不了我。」

  二世沒有多話,只是眯著眼微笑。

  這孔鮒看來最多也就只能講解經典了,這樣的性格,實在是不適合入仕啊,也沒法擔當大任啊,活在書里的世界……

  二世領著孔鮒一行人,繼續往太學其他角落裡去轉悠了。

  扶蘇對太學如今的狀況非常滿意。

  百家宗師及其得意門生如今都在這太學裡了,除了扶蘇對大秦帝國做的一些建議和方針,這些宗師大佬們伴隨著秦始皇的退位,他們也對國事政治暢所欲言。

  相比於一貫在朝堂上出言狂妄的張蒼,這些年高德劭的大德高僧,他們平日裡在太學之中深藏功與名,基本上都很低調。

  當他們對皇帝重新組建墨門,乃至於要讓墨門出世建立事業也做了犀利的評論後,立刻引得咸陽城裡的百姓們齊齊來到太學邊上駐足觀望。

  大概是從扶蘇穿越開始吧,秦國咸陽城裡就莫名其妙掀起了一股尊重文士的風氣、又或者說秦國內掀起了一股好讀書的風尚。

  因為當初那位小太子年紀輕輕就精簡文字,對咸陽百姓,老秦人來說,這樣的消息本身就是振作精神好好學習文字的最佳動力。

  後來等到太學建成,漸漸地發展到了今天的規模,裡面住滿了天下最有學問的人,據說他們隨便說句話,都夠太學門外徘徊駐足觀望的士人們寫好幾篇文章議論。

  漸漸等到秦二世繼位,太學已經成為全天下人心目中一個至高無上的存在。

  這裡不僅僅承載著無數士人乃至法家學子的希望,更是無數百姓們的希望所在。

  因為這裡是秦二世的心血之所在。所有人都知道秦二世在這裡培育那些能幹英明廉潔的官吏,希望他們學成上任之後能夠在任上兢兢業業。

  當戰爭延續了數百年,而秦國搭建起了一個讀書人的天堂,這裡沒有戰爭和災禍。

  居住在這裡的人不是出身顯達的富貴子弟在學習經典以備未來出仕,就是天下最有名望的大德學者,他們在談天論道。

  在先秦這個時代,談天論道可不是什麼虛無縹緲的事情。

  恰恰相反,那個時代的人對於得道的人都很敬重。

  原因也前面說過,因為大家都已經偏離了道,這個時候要是有人懂道,那自然而然會受世人的追捧。

  整個太學,到了秦二世繼位的時候,已經到了在天下都聲名顯赫的地步。

  能夠在這裡有一個官職的人,那簡直是天下人心目中的英雄。

  秦國人重視文墨,而開始對武力戰爭有所鄙夷,都是源自於他們的皇帝。

  經歷了秦始皇再經歷了秦二世。

  人們漸漸知道光有武力不見得是什麼好事,但是一個人有文思就不同了。

  所有人都把秦二世當做新時代,和平年代裡的新模範。

  這影響著他們對太學的態度,對讀書寫文章的態度轉變。

  聰明的人已經開始培養孩子進學室好好讀書了,不聰明的人還在試圖鍛鍊孩子的肌肉,培養孩子們的力氣,希望孩子能夠在未來的某一天再為家裡賺回來新的軍功。


  時代在變化,但是變化的非常不明顯。

  除非有一天,時代的車輪徹底翻轉了,掉落在人們身上的沙子和石頭壓的一大片老百姓都叫苦連天,又或者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過去的生存方式已經無法讓他們的生命按照過去的方式生存下去,這個時候人們才會意識到時代真的變了。

  只是可惜,大部分人永遠都是慢一步把握時機,只有很少的人能夠把握先機,享受時代的紅利。

  未來的時代,必定是師教者的天下,將要有大量的老師下鄉去普及文字知識,去教育民眾天文地理的知識。

  整個時代將煥然一新。

  可惜了,大部分人現在還不明白大勢,整天忙著要把自己的兒郎們送入軍中。此前秦二世說過要建立常備軍隊,數量高達五十萬。

  很有些人都覺得秦二世心慈——傻到沒邊或者說是好利用,可以在他身上得到很多好處,都把這個軍隊當做是供養閒散人員的地方所在。

  於是有手段的人擠破頭也要把自己家那寶貝傻兒子送入大秦常備軍隊裡,他們認為這是讓他們去享福的。

  這聽著讓人感到可笑卻又無奈。

  國家戰亂時,往往是窮苦人家的孩子有志氣,背上乾糧就去殺敵、保家衛國,他們趕到最危險的地方,做最英勇的戰鬥。

  而富貴人家的孩子們、牆頭草』們忙著在後方寫歌頌『英雄』的文章,以此博個眼球,再混的一碗飯吃。

  這人血饅頭,沾著愛國情懷,民族情感,可不是能讓自己吃一輩子嗎。

  【『牆頭草』=投技主義。寫了正確的字被屏蔽了,只能改成『牆頭草』代替了,望讀者理解。】

  等到戰爭結束了,富貴人家的孩子、牆頭草們享受立刻享受戰爭結束的好處;他們這時候開始爭先恐後地入伍,去搶那過去寧可把家產全部交出來也不願意上的戰場了。

  時代總是在變,但是有些東西永遠不會改變。如今除了軍隊,太學這樣的地方,慢慢地也成為了達官顯貴們爭前恐後塞自己家後代的地方。

  所謂『牆頭草們』,兩頭都想占。但其實他們才是時代的推動者。

  改革創新派太激進,百姓們跟不上,且牽動的利益實在是太廣泛了;而保腐朽保守派們守著祖宗規矩不想動。

  當秦二世大搞文教改革,某些軍工世家貴族不願意妥協。

  這時候,那些投機分子們果斷地投向秦二世的懷抱,帶著自己家的孩子擠入太學,使得保守派失去了人數優勢,權力影響。

  所以秦二世對這些投機分子們,那是真的又恨又愛。

  當扶蘇看到那些達官貴人的後代齊齊出現在太學裡,扶蘇是非常憂心的。

  這才多久的時間,太學竟然成為了權貴們的聚集地。

  有的弟子班甚至一半的學生姓王,這簡直太荒唐了。

  (本章完)


關閉
Δ